「致鬱系」的內容是如何讓人產生這種「致鬱感」的?

如果「致鬱」意味著不舒服,那為什麼有人會喜歡傳播呢?


以下內容都是個人的經歷與感受。

從中學開始,我的抑鬱情緒一直起起伏伏地影響著自己。

心理學是我很嚮往去學習的一個領域。我的心理學啟蒙就是高一開始在知乎看到的各種問題與回答,漸漸明白原來這些心理的變化不是個例,有因有果。

我一直稱呼我的這些心理變化與感受為抑鬱情緒,它們確實沒有嚴重到影響我正常生活的地步。

從中學時期喜歡發些「無病呻吟」的說說(略黑歷史…),到現在上大學會自己開小號發泄情緒。

這些內容都是偏負面情緒、不解、困頓的言辭,甚至是偏激、讓人想遠離的內容。

我在自己的家人羣、朋友圈、qq空間分享過了很多關於抑鬱情緒/抑鬱症/躁鬱症的文章、故事,然而這樣的內容並不是大多數人所感興趣甚至會引起反感的,點贊、評論的人不是很多,這讓我有些失落。漸漸地在某個時刻,我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想要把這些東西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家人(即使可能他們不在乎),這一個分享行為背後的自己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1. 尋求慰藉

我不是個主動的人,有一點孤僻和社交恐懼。我曾經企圖通過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來引起同學、家人的問詢、關心。(發公開說說,公開朋友圈…有點幼稚)有人評論/私聊我,我的內心會有一點小小的「快感」。這樣大概能夠短期滿足自己「被關注」的需求吧。

2. 消除偏見

我自己也經歷過很嚴重的抑鬱情緒,但幸運的是我熬過來了。看到有關抑鬱症的故事分享,每次我的心都很糾結,心疼深陷抑鬱毫無自救之門的人,有正在經歷的答主,有痊癒的答主,這些傷痛終究會有痕跡留下。我只想通過我的一次分享來讓身邊的人更瞭解「抑鬱」是什麼,瞭解和關心抑鬱症患者他們的處境與訴求,因為瞭解,才會消除恐懼、偏見,多一份體諒、關愛。

目前就想到這些個人的感受體悟,希望能對看到這篇回答的朋友有所助益。


1.多照照鏡子,很多事情你就明白原因了。

2.只要是石頭,到哪裡都不會發光。

.

.

.

不知從何時開始,反雞湯的金句漸漸出現在眾人的視野中。

「致鬱系」也應運而生。

真實性

致鬱系的作品都更真實,且貼近人們的真實生活。

雖然沒有其他作品一貫的套路,和神乎其技的拍攝效果,但往往更加針砭時弊,從中收穫的東西也更多。

和生活一樣,不是所有的結局都是完美的。

觀眾的遺憾與痛點,都能從致鬱系作品中,得到一種「找到同類」的共鳴感

至於為什麼喜歡傳播「致鬱系」

時代的悲哀。

在這個快節奏時代裏,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早已變得不清晰。

而致鬱系作品易於使觀眾產生共鳴這個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併流行開來。

固然難以接受,卻更加貼近人心,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慰籍。


「致鬱系」並不意味著貶義

心靈雞湯在剛出來之時,橫掃各大空間、貼吧、朋友圈,滿屏幕的「愛和正義」應接不暇,連一向認為自制力還是闊以的我也淪陷進去,淘寶花了39大洋買了一本實體書。現在想想

然而,雞湯喝多了也會膩

沒過多久我就從那齁死人的膩味當中掙紮了出來,仔細回味一下,不僅沒有絲毫的慰藉,反正隱隱作嘔。劣質的情節,俗套的哲理,千篇一律的完美Ending,事實上根本經不起推敲和考驗

最終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空虛

於是反之,當你接觸到更貼近現實的作品,你會發現這更真實,傳遞給你的情感直入心靈

因此,致鬱系,並不代表頹喪

我看過的影視類作品不計其數,相比於歡天喜地的結局,往往現實類的評價更高,我推薦一部美劇《百年酒館》

一部只有一季,只有10集的「喜劇片」,看完之後我不禁抽自個兒一個大嘴巴子!我的生活已經夠糟了,為啥我要看這種東西!!!

這是一部喪到極致的情景劇,鑒於其超高的評價,和豆瓣幾乎滿屏的滿星,強忍著第一集的無聊看了下去,結果一發不可自拔

百年酒館在《馬男》更高的層次上描述了真實更殘酷的生活。當認識到「生活就是一坨屎」的真諦之後,你就會發現致鬱系作品所表達的不僅僅是讓你不爽,「致鬱」和「治癒」是共存的

在你被生活壓迫到麻木之後,哪怕僅僅是陌生人一丁點兒的問候,也希望能再次溫暖到你

果然還是最喜歡影片了,有小夥伴加我閑得蛋疼自己搞著玩的微信影視訂閱號「飽暖思影劇」麼?

資源共享,順便互相推薦下~


1、不快樂的人很多,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致命的孤獨,致鬱系的傳播使其他不快樂的人看到同類,給人歸屬感,而歸屬感能夠給人溫暖。2、有些致鬱系的圖片是有一定美感的。

提問的不太清楚,是作者自己喜歡轉播還是別人喜歡傳播

1.如何讓人產生這種致鬱感那?是因為情緒的規律,可以看看普通心理學關於情緒規律的表述吧。大概是因為人類情緒具有移情,被感染的特點吧!我也表達不清

2.為什麼願意傳播?

①如果是他自己傳播,是因為他當時自己的情緒是真實反應,誰在自己有真實情感的時候不想表達那?並且人在抑鬱傷感的時候那一刻的情緒往往比平常快樂的時候情緒更純粹,甚至有那種心理學中傳說中的高峯體驗,(高峯體驗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這種情緒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情感,非常難得,希望別人別笑話我)

②如果是別人傳播,我覺得是因為情緒被傳染。並且我認為這種致鬱情緒能被別人傳播似乎包含著被感動、包含著對對方心靈深處甚至性格的認同。

我自己就比較喜歡傳播這類東西,因為我不喜歡勵志的大道理,這些大道理在初中的時候就被弄成標語,誰有不知道那?如果一個人發表致鬱的文字我只能說他遇到了獨特的經理,有了真摯的思維,絕不能說人家沒有熱愛生活,你難道覺得人家那麼傻嗎?你的勵志、成功難道人家不懂嗎?

還有關於語言文字大道理其實是個人都會說,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模仿性,被學習性,並不關乎說話那人內心深處的東西,況且人格具有多面性,說的再好,也不過是某個方面的表達而已。而抑鬱的情感是一種情感,情感往往不能造假,情感的背後包含著太多的東西。當然情感可以被傳染,但被傳染者也是非常值得尊重。應為他具備移情能力了。你不覺得現實中很多人學了很多道理,遇到事的時候,往往說出很多錯話。就是因為他沒有移情能力,應為事情是變化的,而大道理是死的。所以舉備移情能力的人才是具備了處事的法寶(當然也有例外)

還有現實中很多文學、詩歌,武俠劇,(李尋歡、喬峯、三少爺、楊過)其實你看看那個不是有致鬱情緒的,可是就是應為有致鬱我們才喜歡,或者說致鬱可以讓人成長,致鬱情緒是一個人靈魂的象徵。致鬱讓人產生真理,

等等等吧!我累了,不知道你們理解了嗎?

也許說的純粹是狗屁不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