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告訴你,別聽其他人給你潑冷水,你是可以這麼做的。

1)你購買了一塊盾牌

2)你很快發現盾牌只能擋住前方的傷害,如果有炮彈、手榴彈落在身後,或敵人迂迴到你背後,你還是會受到傷害,於是你買了四塊盾牌,前後左右各放一個。

但這時你會發現,盾牌擋流彈、手槍彈、小破片還可以,奈何對面有發射全威力步槍彈的步槍和機槍,於是你決定下重金,加厚四塊盾牌,使其能抵禦.50機槍彈。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能抵禦大口徑機槍彈的盾牌太重了,你根本抬不動,於是你選擇在盾牌下安裝輪子,這樣你只要推著走就OK了,完全不用擔心盾牌太重。在試驗場,你甚至推著盾牌跑出了20km/h的好成績。

不過走出試驗場,新的問題接踵而至——戰場或泥濘或崎嶇的地形,使你推盾牌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小小的輪子總是陷入泥巴或是卡在碎磚瓦礫上。為瞭解決這個問題,你選擇用履帶代替輪子,以適應戰場環境。

履帶帶來的,不僅是極高的適應能力,還有極高的重量,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即便是用力推,也很難推動盾牌,於是你不得不為盾牌裝上了發動機。這樣一來就不需要在意重量了,於是你順帶給你的盾牌安裝了小口徑火炮

雖然盾牌到這時幾乎是完美的了,但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盾牌嚴重遮擋了你的視野,使你開槍極為不便,如果將上半身全部伸出盾牌外瞄準的話,又極易受到攻擊。於是你想辦法加大了你的頭盔,使頭盔能保護你的頭和上半身,這樣以來即便是探出身瞄準也不會受到襲擊。

這時出現了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既要操縱發動機,又要管理火炮,還要觀察四周,實在太麻煩了,於是你選擇多僱幾個人,幫你操縱這些麻煩的機器,你只要指揮他們就可以了。

最後,你把盾牌、頭盔、發動機、履帶之間的縫隙修補了一下,順便加上一些維護盾牌的設備。於是這時你獲得了......

斯圖亞特坦克。

3)很多人覺得你的盾牌好,於是紛紛下單仿製你的盾牌,於是你順便喜提成就【裝甲集羣作戰】

以上


2020.7.22更新

你覺得盾牌還是太薄,於是

你覺得炮管子太晃,不好瞄準,於是

你覺得敵人的金屬射流武器破甲能力太高,盾牌擋不住,於是

你覺得靠同軸機槍打雜兵太費勁,於是

你覺得脫殼穿甲彈太狠,盾牌擋不住,於是

10000年之後......

TG的59式魔改盾牌服役:)


真是個聰明的主意。一戰的時候確實有人這麼乾的。

他們用鋼鐵製作了胸甲,要知道,除了手槍,其他槍支都得倆手操作,把盾牌掛在身上,雙手解放出來了。不就可以安心戰鬥了嘛。

然而問題來了,這胸甲(劃掉)盾牌吧,防護弱不說還太沉了,於是領頭的靈機一動,在盾牌上加了個軲轆。第二代衝鋒盾出現了。

之後發現跑的不夠快,於是加上了發動機。發現火力不夠,又加了火力,最後發現負重不夠,最終加了五對負重輪,定稿了。諾,這就是題主要的東西。


你可能對重機槍的威力有誤解,作為二戰開始下放到班組火力的核心輸出,重機槍有著能在千米距離上擊穿輕型裝甲車輛的能力。著名受害者有比如美軍二戰後期開始研發的裝甲輸送車M113。

正面裝備厚度30mm的鋁合金裝甲,裝備一臺75M汽油機,公路機動速度64KM,看起來很可靠吧?

結果實戰中慘不忍睹。

越戰期間,投入戰場的M113很快被證明不適合在激烈交火的一線作戰,因為不僅德什卡重機槍能夠輕易洞穿它的主裝甲,連AK47也能在近距離擊穿側甲,而叢林作戰發現敵人時,敵人往往已經到了很近的距離了,車頂一挺M2機槍解決不了所有的威脅,車內的成員要麼冒死衝出裝甲車,要麼在裡面等死,處境十分被動。

和你的掩體一起給爺死!

當然,現在經過迭代,包括複合裝甲的廣泛應用,步兵戰車已經越來越抗打了。

你要是覺得你比75M型V8汽油機還能抗得動,反正也快了,下次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你衝鋒的時候可以試試。


其實以二戰時期的鋼鐵質量,做盾牌的防禦力極其有限。一種性價比更高的方法早已在我軍中開展:土坦克。

土坦克的構造很簡單,即頂著一個八仙桌,上面蓋上棉被,澆水潤濕後用沙土填充與棉絮結合。往往有幾層被子。

土坦克

這樣整體重量與一個鋼鐵盾牌相差無幾,但是成本和防禦效果要好得多。不光普通子彈完全打不穿,連手榴彈破片也無法穿透。

土坦克的設計原理與當今軟質防彈衣類似,即通過含沙土棉被的變形耗散掉子彈或者彈片的動能。而根據土力學原理,沙子的剪脹性能夠提供有效的抵抗力迫使彈頭變形。

土坦克的目的就是把人護送到炮樓下堆炸藥。這對於缺乏攻堅武器的八路軍來說是難得的創舉。

但是其缺點也相當明顯:就是有點費被子。


大多數人對於金屬的密度缺乏直觀感受,因為生活中接觸了太多薄鐵皮和空心板,看到書上寫著20mm厚鋼板也覺得不過如此。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去工地或鋼廠拎幾塊15mm厚A3大小的鋼板就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