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於高中。

我自己有個心得——

教育有三個忌諱

一是『走極端』

二是『功利心』

三是『形式主義』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很火。孩子趴地上哭,爸爸媽媽站旁邊安安靜靜地看著。乍一看挺酷,但其實這樣的方法並不完全可取。

就算孩子最終自己起來和爸爸媽媽回家,但是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解決,孩子只是妥協了。他的負面情緒不僅沒有排遣掉反而增多,積壓在心裡。那種『沒人愛我』的失落感和無助感,即使是成年人,都難以承受,何況是孩子呢?而這種不被愛的失落感和無助感,在孩子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可能還會引發出一系列更加嚴重的問題。

原則不能妥協,但是情緒一定關注。

所謂『溫柔的堅定』就是這個道理。我的原則和底線不能妥協,但是我的語氣和方式一定是溫和的,即使我拒絕了你的要求,但是我會明確地讓你知道『我愛你』

孩子哭鬧,首先應該做的是『接納情緒』

任何事都一樣,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

『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也能感受到你的難過』

下一步是要幫助孩子排遣情緒『我陪你難過一會兒』

這個過程中,不離開,並且要給愛。

比如幫著擦擦臉,或者輕撫後背等,讓孩子把情緒慢慢排遣出來。

等待孩子逐漸平復,再解決問題。

比如說孩子提了某個你無法同意的要求,那麼你要告訴孩子你為什麼沒有同意,同時,也要認真聽孩子說『我說說我的理由,你也說說你的理由。如果你能說服我,那這件事還可以商量』

如果是一件涉及規則和底線,確實不能商量的事,那也要認真地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釋給孩子。

如果孩子是索要某樣東西未果,那我們最後還可以陪著孩子去和那樣東西『說再見』——雖然我沒有買給你,但是我尊重你對它的喜愛。

如果孩子的行為讓你也產生了負面情緒,不要罵,不要吼,正面溝通:『我現在也覺得很難過,我們先各自難過一會兒,等我們都不那麼難過了,我們再來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把你的真實情緒直接告訴孩子,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來發泄情緒。

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被關注,被接納,被愛,被尊重,同時,他也看到了你解決問題時的方式和態度,慢慢地,他也能夠變得平和,學會正面溝通。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久過程,並不是說一次兩次、一天兩天、一月兩月就有奇效。

迅速有奇效的,除了麻藥就是假藥。這世上所有珍貴的事,收效都很慢。

我們要始終相信,每一個孩子成長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最終都會解決。但不會是用同一種方法,也不會是在同樣長的時間內。

慢慢來,別著急。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刀切」的思路其實往往有點危險。

比如題目這句:

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說話,讓他哭個夠。

表面上看,這個處理方法顯得家長「堅定而有原則」,但當「孩子哭」的表面狀態放在不同的情景和心理狀態時,家長不說話的陪伴也許就並不適用了。

1。比如首先因為身體疼痛而哭

尤其幼齡寶寶(嬰兒期)的哭泣,往往是非常具體的求助信號(我餓了!!尿布難受了!!屁股疼!!翻身壓倒手了!!)

作為家長不但不能「不說話就看著」,還得第一時間飛身過去,小心觀察孩子的具體需求,排查病痛,最後用愛和抱抱盡量安撫。

就算孩子大了,也有疼哭的小委屈呀。

一件小事。昨天墨墨(三歲)去朋友家玩耍,被好朋友用玩具槍的槍筒不小心碰傷了左手食指。

其實真的是很小的小傷口,但也許淺但流血的傷確實有比較強的痛感,墨墨哭哭啼啼了整整一路,留著眼淚撇著嘴,委屈自己被好朋友「意外弄傷」。

委屈……

這我肯定不能不說話干看呀!

於是就一路慢慢開導他:

  • 朋友不是故意磕你手,而且人家道歉了呀
  • 我理解你覺得手受傷了很疼,回家媽媽再給你戴上創口貼,再多給你愛的抱抱
  • 我們一會兒睡前多看一會兒書,你就忘了疼啦~

從這類小磕碰,到「曠日持久」的感冒發燒,孩子如果因為身體不舒服才哭,這時家長還是溫柔以待,積極寬慰孩子才好啊!

2。比如【真哭】,因為情緒上受挫而哭

【真哭】,往往是有非常具體的原因的。這時不說話的陪伴反而變成了冷漠。

比如孩子表達需求但受挫時,2歲叛逆期開始,一直到四五歲,孩子都有可能因為沒有達成內心心愿而情緒失控,表現為【以哭為主、坐地拍打等行為為輔】的哭鬧狀態。。。

這時我婆婆就特別喜歡題目中這樣【冷處理】:她就看著墨墨哭,過一會兒,然後喊一句「哭了真難聽!男孩子哭像什麼樣子!不許哭了!」 然後捂耳朵假裝「不聽不聽」的樣子。

—— 從來都是反效果啊!

孩子本來就委屈,哭只是外在的反抗方式。現在又因為這個反抗方式被人身攻擊,而他的需求也無人問津,孩子當然是哭的更難受更委屈。

我從實踐中感受到的有效方法,能解決這類Terrible 2 情緒性哭鬧的思路就是:

轉移陣地,遠離事發源頭 → 用語言幫孩子表達情緒 → 引導孩子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 最後復盤一下最初哭鬧的場景,討論能不能不哭,好好說來解決問題。

比如在地板上玩多米諾牌,奶奶特別介意地上不夠乾淨,堅持讓墨墨去茶几上玩,墨墨不想去,因為茶几鋪了軟膠墊子,起落不平,玩多米諾容易倒塌。

這個小矛盾,因為墨墨情緒上頭開始哭鬧,而奶奶習慣性冷處理就看著不管,又抱怨孩子「哭的難聽」,結果愈演愈烈,差點變成大戰。

我於是第一步趕緊把流眼淚發脾氣的墨墨抱走(離開事發現場),去旁邊小樓梯坐下來。我先等他「告狀」,自己說一下事情經過。

然後,我問他是不是覺得地板上玩多米諾容易搭建?是不是奶奶的玩法和你想的不一樣,你心裡很委屈,才哭了?(引導、說清情緒

墨墨點點頭,然後又更委屈的哭幾下,才平靜一些,這時我問他,「你想在地板玩,但是奶奶覺得地板不幹凈,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呀?」 (提問解決方法

墨墨自己表示,其實可以動手先打掃一下地板,然後再玩就不髒了。

最後,我親自扮演奶奶,又表演了一次剛才呵斥墨墨不許在地板玩的情景,然後問墨墨,哭也不能解決問題,你下次這個時候可以怎麼說呀?(復盤情景,思考不哭不鬧的方法

墨墨說,下次可以講,「謝謝,我不想在茶几玩,那我先打掃一下地板可以嗎?」

好了,完美收場!??


總結起來,題目中這條育兒建議,初衷應該是讓家長別被孩童的哭鬧而【要挾】,別讓孩子通過習慣性【假哭】達成目的。

但實踐到自家的日常陪娃時,我們也得理解,兒童的世界有太多小心思、小情緒,幼兒還不能自主排解,難免用【哭】的形式、【鬧】的輔助進行反抗,這也是幼兒自主意識萌發的體現。

最好還是保持你自己內心的平靜,和孩子溝通他哭泣背後的真實原因,再引導孩子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也許一套完整的【情緒疏解】流程有些複雜,但幼年時這些寶貴的情緒小課堂,也許能幫孩子建立更強大爆滿的人格力量。

內心有足夠的愛作為底色,人才會敞開心扉去愛這個世界。


我認同孩子需要在自己的情緒里呆一會兒,但不認同不分情況「讓他哭個夠」。

先說「在自己的情緒里呆一會兒」,當我們被碰到或是摔傷時,會呲牙咧嘴疼一會兒,等那股兒勁緩過來,人會平靜很多,假如說孩子哇地一哭,就被強制制止【不許哭】,那就相當於是家長的威懾大於(內心的)傷痛點,假如大人夠凶的話,孩子確實會嚇得不敢哭了,但這不是什麼好事。有時候孩子哭,家長來安撫,他們仍需要哭一會兒,就是情緒需要一個緩解的方式,所以,可以在情緒里呆一會兒,讓他們有一個自我調整的機會,哭確實能部分釋放掉負面情緒,等他們緩過來了再交流。

所以,我一般是說:你覺得很難過,想要哭一會兒,媽媽在這裡陪著你,等你哭完了想和我說話,我都在的。

我家小皮一般會很快說:媽媽,我哭好了。那接下來就是交流感受,孩子的感知很敏銳,但他們的解釋能力很差,最開始是需要學習識別自己的情緒的(所以很多父母發現情緒管理繪本對大人來說很好用^^,因為我們從小缺少這樣的教育,以至於許多大人也分辨不了自己的情緒),情緒其實有很多類,還可以分為基礎情緒,和複合情緒。

對於小小孩來說,大約分一下基礎情緒就可以了,這樣的繪本很多,最全面的是類似下圖左邊這樣的(不推薦,因為不夠好玩^^):

大人用來學習倒是不錯哦^^

有一些網紅版的,褒貶不一,有的孩子非常喜歡,有的孩子無感(小皮就一般般……好吧,不太喜歡):

信誼世界精選圖畫書-我的情緒小怪獸京東¥ 33.20去購買?

但上面這本繪本有一個創舉,就是告訴孩子,情緒是可以整理的

那麼大人在這個過程中,所需要傳遞的態度是什麼呢?

  • 告訴孩子人有情緒是正常的,不是你一個人獨有,所有人都有情緒(這個伏筆還有助於你情緒不好時,告訴孩子自己需要一點時間和空間整理一下^^)
  • 告訴孩子,無論好的情緒,壞的情緒,都是可以接納的
  • 告訴孩子他是被愛的,關心和尊重,即是愛的形式(在幼小的時候,抱起、詢問、察看不適,即是關愛)
  • 告訴孩子,我們是可以與情緒和平共處的,情緒會來,也會去,而認識內心各種升起來的情緒,找到自我梳理的方法,是我們的長期功課

既然是長期功課,從出生後就開始練習,但不強求一時半會兒掌握,對不?

我們接著來說孩子哭鬧這個問題,這通常發生在他們受挫時,在某幾個階段更為突出:

  • 能力跟不上想法時(terrible two)
  • 試探規則和大人底線時
  • 分離焦慮,適應新環境時(入園適應期)
  • 自我秩序被破壞時
  • 生理或心理不適時

總是得到敏感回應的孩子,在後兩點比較好一些,同時,試探大人底線時,一般也不用哭的方法,因為沒必要(在成長中,不必用哭大人就會回應)。主要集中在能力跟不上想法,以及入園適應期。但能力跟不上想法,通過大人的耐心引導,慢慢地他們也適應了,入園適應期過後,也不需要哭了。

所以,得到積極回應的孩子,整體哭鬧更少。我在歷史答案中,有過一些生活經驗上的分享。

有趣的是,如果從小注意孩子的情緒疏導,大一點真的很省心(比如4歲+)。

哦,小皮喜歡的是這類的情緒繪本(他是一個比較溫和的孩子,基本上沒發過脾氣,但這個繪本我們是用來識別和理解憤怒的情緒。當然,主要是:很、好、玩):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京東¥ 25.78去購買?

類似這樣的有趣繪本還有不少。

在情緒識別和管理上,繪本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小故事,是非常不錯的方法。

家長學習起來吧,帶有懲治、警告或治氣式的任孩子哭,其實有時候是自我的情緒沒有疏導好,孩子的情緒點燃了大人的情緒,大人不能心平氣和,也就不能很好地接住孩子的情緒了。

所以,在孩子哭的問題上,最需要學習和提高的,是大人。

孩子只是原生態,大人是有隱藏的成長創傷的。

自覺滾了@@~


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來回答,因為自己也差不多是如此做的,哈哈,除了我會說話。說說這麼做後,兩歲半女兒現在每次哭鬧是什麼狀況。

印象中,僅有兩次長輩制止女兒哭的情形發生,其中一次是坐飛機出行的時候,女兒一路挎著的玩具被拿去安檢,她不樂意,大哭起來。

我呢,一邊平靜淡定地抱著她,一邊輕聲告訴她「玩具要從那個隧道tunnel鑽過去,安檢叔叔要檢查一下它是否安全,一會就好……」

但是長輩看不下去呀,假裝厲聲說道「不許哭,別哭了」,結果女兒反而更委屈了。第二次一樣的情形,長輩看見後忍不住制止:「好了,別哭了」,本來快哭完了的女兒又更委屈地哭了一場

個人認為這種不允許孩子哭的做法,就是簡單而粗暴地剝奪了孩子哭泣的權利,而我希望孩子擁有「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權利。

所以從女兒出生開始,只要她哭了,排除尿了、餓了、渴了等身體不適,都會允許她哭完。

有時還會說「哭吧,哭夠了告訴媽媽哦」,然後就在旁邊看著她哭,或者抱著她,基本上她每次都是哭一會,就沒事了,然後就能開開心心地玩耍了。

這時候我會找個機會問問她「剛才因為什麼哭呀?哭鬧媽媽有時候猜不出來呀,下次可以不哭,直接說話告訴媽媽……」

當孩子不順心哭得時候,在外面公共場合,我會試著轉移她的注意力,讓她儘快停止哭鬧,以免影響到別人。可是在家裡的時候,就會陪著她,讓她哭夠。

這樣做的結果是,女兒現在32個月,每次哭一會就自己不哭了,而且事後還會主動分析她自己剛才因為什麼哭了。

她會說「媽媽把紙尿褲放凳子上了,xier(她習慣稱呼自己的名字)就哭了」「媽媽沒有這樣子,xier就哭了」,還有「xier困了,就哭了」……

有時哭完了,會問她「哭完了嗎?」她答「xier哭完了」有一次她哭夠了,又開心地在床上蹦來蹦去,爸爸說了一句「xier怎麼不哭了啊?」她答道「xier玩著呢,所以xier不哭了」。

其實「允許孩子哭」,這樣做反而讓孩子更不容易為了達到什麼目的而哭鬧,因為他/她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他/她哭鬧,而滿足他/她的不合理要求,一個人哭鬧,而沒有收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下次就會換一種表達方式了。

所以就讓我們給孩子哭得權利嘍(^^)

我是 @記憶的瓶子Pinky 在這裡分享讀過的好書,用過的好物,進行的英語啟蒙,陪讀的中英文繪本,以及一些育兒小心得,點擊下方可以查看更多育兒乾貨內容(^^)

英語啟蒙 17問答|早教機選擇| 大咖書單

繪本共讀 0-2歲中文繪本|0-2歲英文繪本|親子閱讀常見問題解答好物分享 母嬰神器|0-12個月玩具| 0-3歲玩具|母嬰電器|紙尿褲育兒乾貨 新手爸媽必看 | 如廁訓練|疫苗接種|母乳餵養|帶娃出行|坐月子獨自帶娃好書閱讀 孩子:挑戰| 養育女孩| 父母的語言 | 自控力 |學會提問 |朗讀手冊


首先,不是說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說話,陪著他,讓他哭個夠,這樣他就不會形成哭鬧的習慣。

而是在年幼的孩子哭的時候,我們要分情況判斷孩子為什麼哭

  • 身體不適
  • 情緒問題
  • 想借哭鬧來達成某種目的

確定問題並且和孩子一起協商解決方法。如果還是是有原因的的哭,大人什麼都不做,就坐在旁邊,反而會起反效果。

比如之前很火的睡訓事件,那個媽媽就一直在監控里看著孩子哭,她忍了很久,都沒有去幫助孩子,最後導致孩子死亡。正常情況下我們肯定不會真的極端,但是有時候,真的會出現,我們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哭,卻完全不知道,他其實在求救的事情。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要第一時間詢問孩子是否有哪裡不適,或者結合情境問孩子是否因為某事哭。解決方案。

如果孩子是因為對你做的什麼事兒不滿意哭鬧,以此威脅你改變主意順從他,那我們可以先和孩子講清楚,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堅持自己的原則。他哭任他哭。父母就陪著他就可以。等他哭完,可以再解釋一遍自己堅持原則等原因。這樣他會明白,哭鬧是無法威脅到父母的。

我一直是這樣應對花生的哭鬧的。目前他兩歲,正是秩序敏感期,一開始會因為某件事不如意就大哭。逐漸的發展到,有事兒解決事兒,實在不會表達的,再用哭聲吸引我們的注意。基本就是哭兩聲把人引過去,就安靜的等爸爸媽媽和他一起解決問題。相對於很多小孩兒,花生算比較講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