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的,吃得了鹹魚,挨得住渴,沒什麼好迷茫的。

沒能力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什麼好迷茫的。


非常,工作有點瓶頸,想跳走,奈何心比天高,昨天還經歷了一次丟人現眼的面試,特別沮喪,回來連晚飯都吃不下。男朋友呢?可能死在找到我的路上了吧


女青年們,迷茫與否想清楚就好了,現在趕快找個男朋友過好現在吧


我是32剩男,不迷茫,謝謝!


鈦媒體的一篇文章可以看下

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

美國留學歸來後,黃麗並沒按照父母的意願,通過家庭關係網路在當地獲得一段門當戶對的婚姻,而是帶著父親這句海鮮味的「名言警句」隻身來到中國結婚率最低的城市,上海。

從數據上看,黃爸爸的擔心是有道理的。2018年上海4.35‰的結婚率充分表達了年輕人對於單身文化的認同。對於期待子女能夠早日成家的父母來說,這個數據極具挑戰性。不過父母們也有自己更加現實的應對方式——相親。

人民公園相親角擠滿了焦慮的父母,傳說這裡待價而沽的單身男女,不是海龜博士就是在上海市中心有百平方的大套房。能讓父母在人民廣場代為相親或許已經說明了相親者的實力——上海本地人,或者有能力將父母安頓在上海的滬漂。

但在4.35‰低結婚率的背後,這座城市裡仍然有人期待愛情和婚姻。相比人民廣場里的「高端論壇」,門檻更低的網路相親讓更多學歷和收入都更普通的人有了表達自我的機會,通過一張相親帖與潛在的婚戀對象(們)相互連接,呈現出層次更為豐富的上海相親者群像。

為了找到都是誰在相親,DT君從著名的婚戀網站百合網上找到了8277張相親帖,在剔除所有以學生為職業的用戶後,從戶籍、房子、標籤等關鍵因素切入,找到了18-35歲上海社會人婚戀的最真實一面。

我們將用數據依次解讀「是誰在相親」「他們對另一半有什麼期待」以及「是什麼導致相親失敗」三大問題,為你揭秘,為什麼上海仍然有那麼多人保持單身?

26歲,網路相親的年齡分水嶺

從數量上來看,上海似乎是一個「剩男」更多的城市。

截至2019年4月,在我們找到的信息填寫完整的8277位上海用戶當中,男性用戶為4519名,女性用戶為3758名——男用戶比女用戶多出1/5。

男女比例失衡情況最嚴重的區間出現在18-25歲。在這個年齡段中,男性用戶2569人,女性用戶僅1098人。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甚至有182名男用戶在18歲這個本應高中畢業、還沒上大學的階段,就開始了自己的相親之旅,但他們能碰到的同齡女孩子只有14人。

等到23歲,男性用戶對於網路相親的熱情將迎來第一個階段高潮。本科剛畢業,部分適齡男用戶就從教務系統湧向了婚戀網站。但殘酷的事實依舊沒有改變,男多女少的局面仍舊存在,年輕男性的相親之路依然坎坷。除非他們能夠等到26歲。

26歲對於網路相親來說是一道分水嶺。在18-25歲的相親市場上,由於數量較少,女性擁有話語權。但從26歲開始,女多男少的局面就開始固定下來,女性在相親市場上的性別優勢開始逐漸消失。

顯然,男女性之間對於相親這件事情的「開竅」時間有著較為嚴重的錯位分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男女用戶相互匹配的概率,以至於給網路相親蒙上了一層迷幻屬性。

而當社會在討論「大齡單身問題」時,首先關注的就是年齡。所以當社會的目光關注到上海的單身問題時,最容易察覺的就是這座城市裡存在相當數量的「大齡剩女」。出於性別話題度以及社會傳統認知,上海的剩女問題被不斷放大。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只要過了26歲,上海的男青年就能在相親網站上輕易找到對象呢?

大家對相親對象有什麼期待?

在討論什麼樣的人相親更加困難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找得到對象的人都應該擁有哪些特質。接著,我們通過百合網找到了答案。

在百合網的註冊過程當中,每個用戶需要給自己打上標籤。

以31-35歲的年齡段為例,男性用戶提及最多的標籤是廚藝不錯、身材勻稱、隨和等,上海戶口、有房、高收入等硬性條件也比較熱門;而更多網上相親的女性為自己打上了隨和、廚藝不錯、工作輕鬆等標籤。

看重感覺在雙方的標籤頁中都挺顯眼,結合前面的種種生活相關描述,彷彿生活和諧是最重要的因素。

當性格上完成匹配後,相親男女總會走到下一步——經濟實力考量

從擇偶條件的選擇來看,女性對於經濟實力的要求就不那麼「看重感覺」了。

同樣還是以處於31-35歲的所謂剩男剩女為例,我們可以發現男性對另一半的經濟確實不高,超過30%的男性並不介意對象只有5000元以下的收入,是否購房更是基本無所謂。但女性近60%需要另一半收入大於萬元,對購房的要求也更高。

從DT君的小範圍採訪來看,對於「剩男」來說,物質基礎確實是能否擺脫單身的關鍵。

阿強(化名),34歲,上海本地人,在張江高科工作,有房有車,卻仍然單身。並非阿強找不到對象,因為他曾經擁有過一段婚姻。重新單身後,阿強有過幾個20歲出頭的女朋友,但他並不急於按照父母的意願「回歸正軌」。在接受採訪時,阿強表示這些感情都「沒有意思」。

沈飛(化名),滬漂8年,沒有對象、沒有戶口、沒有房子,為了省下停車費也不怎麼開車。工作數年後,沈飛仍然是互聯網公司的底層程序員——一枚隨時可能被更具性價比的年輕人淘汰的「螺絲釘」。雖然他月入將近2萬,但今年的租房地點又往外環外挪了一點,這一切只是為了攢個首付,好找個結婚對象。

沈飛提到,需要一個能夠在生活上幫得到他的女孩子。「(相親網站上約到的女孩子)一般都家境普通、學歷普通,工資只有我的一半。還有,不夠好看。」他解釋道,「女方經濟條件不行的話,兩個人在上海過日子很難。」

看得出來,雖然沒有體現在明面上,但男性用戶仍然對潛在的結婚對象有硬實力的要求。

既然相親大多難以逃脫「硬實力匹配」環節,那我們不妨將有關於「硬實力」細分為戶籍、收入和房產等多方面來分析,看看是什麼阻止了剩男剩女之間的相互配對。

誰在面臨相親困難?

男女用戶的網上相親貼中會列明包括戶口、學歷、收入、房產等在內的一系列條件,而在同年齡用戶的條件對比當中,男性用戶常常落於下風。

首先就是戶口,成為橫亘在相親男女之間一條無法迴避的硬標準。

在我們的統計當中,30歲之前,擁有戶口的男性數量一直少於女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上海單身男女的早期脫單進程。雖然我們無法判定外地男+本地女的家庭組合到底是不是普遍現象,但《我的前半生》這類爆款影視劇描述的上海丈母娘形象,已經足夠讓外地准女婿們聞風喪膽。

其次是學歷和收入。從數據上看,30歲之前月入過萬的男性用戶比例仍然處於下風,學歷上更是從18-35歲全年齡段被女性用戶壓制。這樣的條件不對等,讓剩男們在比例佔優的情況下,仍然無法匹配同齡女性。

最後,房子

雖然我們欣喜地看到,男性終於有一項指標能夠完勝女性。但在各個年齡段,擁有不動產的男性用戶仍然是少數。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在30歲以前,相親市場上同年齡的男性硬實力條件整體比不過女性。

結合前面我們對於相親用戶的實力分析,如果實現更好的匹配,相親就得遵循「男性朝下,女性向上」的原則。

也就是說,當男性把目光放在年齡比自己小的女孩子身上,女孩子在年齡較大的男性中尋找另一半的時候,兩方的條件就能達成更好的匹配——將26-30歲的男性與21-25歲的女性、31-35歲的男性與26-30歲的女性撮合在一起,男女雙方在物質條件上就更容易勢均力敵。

於是,最終被「剩下」的18-25歲男性和35歲以上女性,一不小心就成為了相親場中的困難群眾。

最後,如果你處於「困難」區間之外,卻仍然找不到對象,原因大概就不用我們細講了吧?


怎麼會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他媽明明才18


em…被cue了嗎?

28的女青年表示很迷茫啊…成功的事業沒有,另一半沒有…我的男朋友是走丟在哪了,我真的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