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有抽動症四年,期間斷斷續續用藥,癥狀也是時好時壞,近一年癥狀開始加重,堅持服用中成藥也控制不住病情,請問給孩子服用 中藥湯劑 效果會怎麼樣?喝中藥治療需要多長時間?希望得到回答!感恩 感謝


你去北京五棵松找王紅民老師,幾次治療就能治好。


不一定。有服藥兩三週的,也有服藥一年多的。診治過最常的一位患者,治好複發,再治療,再複發,經過三年,才徹底痊癒,服藥時間總體三個多月。多數需要兩三個月。


這個提問的潛在意識是「抽動症」可以通過中醫師指導下的本草用藥來讓疾病痊癒。這個視角是非常窄小的;臨牀中,僅從中藥本草入手調理起效極慢,效果很差。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務必要把視角打開,不能侷限於某個學科(西醫醫藥或中醫本草)或某個號稱神奇的針對性療法

我們在臨牀常見一些老師會因為孩子有抽動症,說他「太好動」,建議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說是(比如)「多發性抽動症」。然後家長開始著急了,原本在工作中擠壓的焦慮底色又疊加了一層。

對於一個沒學過中醫,沒學過西醫,也沒學過心理學的家長,給孩子貼上一個「抽動症」等各種學術名詞,有什麼意義呢?它只不過是人類社會判定的一種標籤而已。作為父母,作為老師,如果因此放棄了他個人作為父母和老師的責任也就是放棄了對孩子真正的關心

有的老師也處在功利的大齒輪裡面,無意識地充當一個功利性的快速旋轉的零件,他希望留下的學生都是最好的,不好的學生要麼轉學,要麼貼上各種標籤,作為放棄他們的理由

現實非常嚴峻,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作為醫生必須毅然堅持追問家長:「作為家長,你的責任是什麼?你能不能有自己的立場?」

作為家長,學會觀察孩子並確立一個「抽動症」的整體調理架構與思路非常重要。

要知道,兒童の身心健康,需要家庭,學校,醫生,甚至社會集體意識の共同參與

首先,單個象限學科的立場出發,我們會覺得它們之間沒有關聯性,甚至是三種對立局面,很難統合

西醫認為抽動症跟神經(基底神經節病變或與其相連的神經通路異常)有關;

中醫認為抽動症是肝風內動,肝血不養肝筋;

心理學認為有:A、慢性壓力(考試,升學,受到欺負,父母嚴厲,囉嗦);B、家族遺傳;C、情緒障礙;D、發育遲緩(兒童時期男孩發育落後於女孩所以男孩發病率遠高於女孩)

實際上,它們是可以統合的。

下面,我們來明確一下診斷の思路與診斷の次第。這是整合醫學の調理思路,並不侷限於某個學科。

第一步:先從西醫物質層の視角入手,排除一些特殊原因以及器質性病因,再去了解一下孩子的病史。

如,在分娩期間中,孩子有沒有產傷,有沒有缺氧,有沒有早產;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有沒有類似於發育遲緩的問題;在早期生活中,孩子有沒有得過哮喘,有沒有長時間的尿牀,有沒有食物過敏,有沒有缺少礦物質,有沒有得過其它重大的疾病等等。這些部分可以通過西醫的望觸叩聽理化檢查來瞭解。如果有西醫部分檢查出來的問題,那就需要我們積極地治療。

排除西醫部分的物質層軀體原因之後。

第二步:再看下中醫的調整層面,在能量層次是否有問題。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可以知曉人體的胖瘦鬆緊,神氣的虛實定散,平時形氣神狀態的有力與無力。通過望診可以馬上判斷出孩子的虛實

一般來說,抽動症的孩子,偏虛多一點。即使身體有淤熱,也常常有中焦虛或者先天不足的問題。中焦虛比較容易判斷,看孩子的肌肉是不是比較薄弱,腸胃消化好不好,大便成不成形;先天腎虛,看孩子的眉間距,看鼻樑,看孩子有沒有早產,有沒有得過重大疾病,以及到了七歲是否還會尿牀。中醫調理的思路,是增加孩子的能量,可以用本草,用艾灸,調整孩子的飲食,睡眠等等。如果孩子是這個層次上的問題,那麼喝中藥調理抽動症起效會快很多

第三步:如果中西醫這兩方面都檢查過了,孩子的肉體以及能量都很好,沒有明顯問題,那就要考慮心理學的問題。心理學調理的重點在於瞭解孩子的精神狀態,調整孩子的背景

第一個要觀察孩子當時的精神狀態,比如孩子的注意力是集中的還是渙散的;精神的穩定性是敏感型的還是遲鈍型的。

第二個要觀察孩子所處的環境大背景,包括孩子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以及跟家人互動時的狀態

臨牀中常見孩子是緊張型的。這類孩子的家長往往都是比較焦慮和強勢的,許多家長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是一位用力過猛的家長。不自覺、不自知的無意識狀態是很麻煩的。很多患有抽動症的孩子,眨眼睛做怪臉,其實本質原因是周圍環境給他的壓力太大了

實際上,作為家長,你稍微觀察一下孩子的發作機制就會明白這個簡單道理。比如,孩子是被老師一批評,抽動症又會發。又比如,孩子在被家長嚴厲呵斥後,當時若沒有出現急性抽動症,就可能轉陰證,出現慢性抽動症。

我們可以看看漢唐時代的孩子,他們的神采飛揚度、陽氣通達度,和現在的孩子完全沒得比,那個時候的孩子極少見抽動症。這並不是因為古時候沒有心理學或相關診斷。而是那個時候孩子就極少會出現這種表現。舉個例子,如今的焦慮症、躁鬱綜合徵等,在這個時代非常常見,但在上世紀90年代,都只是被歸類為一個模糊「神經衰弱」的標籤下。其實是這個時代,各位家長都陷入了一種太快、太急的精神心理生活狀態,家長本身是如此,孩子作為一個接收器,就更容易進入這種狀態了

所以,這三個部分的鑒別,每一個層次都是很清楚的,從肉體層面到能量層面再到精神心理層面,有非常明確的判斷指標。

注意事項:

第一: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診斷都只是標籤。不要讓孩子被貼上抽動症或病人的標籤,要告訴孩子,它是正常的。千萬不要抱著一種強烈的對抗心態——「我一定要消滅抽動症!」。其實,這種心態也是用力過猛、思深意緊、焦慮強勢的集中表現。這背後的力量本身就會造成孩子抽動症的加重

第二:醫生無法再段時間內瞭解一切,患者自身及家人要積極觀察主動學習。

光是在門診,在有限的時間裡,哪怕你給30分鐘的時間跟媽媽交流也是不夠的。醫生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瞭解整個家庭の大背景。所以作為家長,自身學會觀察,學習一點健康教育、兒童心理學非常重要。

一個病人,如果自己有基本的背景知識,學了一點西醫,學了一點中醫,學了營養學,也有一點點心理學知識,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觀察這個孩子,孩子有了問題之後,家長有個基本的鑒別和判斷。先觀察一段時間,讓他自己恢復,還是要用中醫的方法調理一下,還是說發燒熱度比較高,或者小孩是有抽搐了,還有些併發症,這個時候可能需要去看一下西醫的急診,他最好能有這樣的一個基本判斷思路。 這個思路也可以從多年看中醫看西醫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學習之後,他能夠主動從孩子生病和看病的過程當中,找到這個規律。

各位家長要慢慢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當你能夠做到足夠的熟悉、關心和了解孩子的基本狀態後,那麼哪怕某一天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你也不會那麼慌張和焦慮。

第三:對於患者、醫生來說,全觀的思維非常重要。

作為醫生,要跨學科學習,不能被自身學科的視角困住。作為患者,也要打開視角,不能死死認定某個學科的某個葯能代替一切,解決一切。現在的醫療健康問題,需要多學科,要整合,而且這個部分還不能只是在醫院裡面完成。整合醫學在中國國內市場仍沒有開拓。很大程度上和國內多數家長思維窄化有關。
我不知道你孩子的病情程度啊。

你好,我家喝中藥半年也一直沒好,反覆發作,有什麼好辦法嗎?


當時喫了三年,上初中就不喫了,過了青春期自然就能減輕很多


不經意看到抽動症相關,來回答一下,答主小學二年級到初三得過抽動症,現在成年很多年了。小學到初一都是通過西醫治療,葯陸陸續續沒停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一日三餐沒非常按時喫,而且小孩子容易忘記,所以西藥對我無效。後來初二開始喝中藥,第一次連續喝了3個月,每天早晚各一次,3個月後感覺沒事了,中藥療程本身也是3個月,所以停葯,半年後有複發的狀態又連續喝了1個月,之後反覆幾次,每次都持續喝1個月。上高中後印象中好像就高一還喝過中藥,之後好像就沒了。應該算是治癒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