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艺谋新作《一秒钟》在敦煌正式开机,张译出演男一。


这可能是张艺谋十年来剧情最合理的电影了,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明确的行为逻辑和动机,熟练的不像第五代导演。。。每个人物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特点就是善良而又自私,小女孩是这样,坏分子是这样,范师傅也是这样,就算是保卫科的同志,抓了人也是要看电影的,送人过去也想吃羊头泡馍,都是普通人,但是普通人的恶也是一样的,最重要的胶片就是这么扔了的。

大家一起洗胶卷那段,可以看做群体迷惑行为,但是如果带入时代EMMM,最后的电影里面父母相认、电影外面俩人被捆绑在一起,张艺谋有你不对劲。。。

最后,范伟的茶缸子真是太骚了,好像要一个。。。


如今回头看,第五代导演的典型有三,张艺谋、陈凯歌和田壮壮。

后两个是电影界根正苗红的高干子弟,排头位的是来自陕西的农民。

1950年4月2日,古城长安,兵马俑旁。

在这个解放初期的夜晚,没有电闪,也没有雷鸣,但有国师诞生,取名诒谋。

后来,这个皇陵之下出生的张姓男孩将诒改为艺,亲手给自己添上了以艺护国的宿命。

张艺谋出生在一个本是权贵的家庭,可时代让他变为了农民。

爷爷燕京毕业,父亲黄埔毕业。

曾经,父亲张秉钧在看完儿子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后,只留下一句话:你爷爷家院子比这大多了。

这个祖祖辈辈守护在临潼的大户人家,被66年的一阵寒气镇弯了腰。

「运动」开始后,年少的张艺谋被下放到乾县杨汉乡北倪村插队劳动。

急切想要摆脱不良出身的张艺谋一到村就秀出了虔心改造的决心,他在全村所有的门板上画满了通红的主席像。

画画让他展现了自己火红的血液,也让他挺直腰板。

三年插队生涯结束,21岁的张艺谋被特招进入咸阳国棉八厂,享受著那个时代最顶级的红利。

谁曾想,这棉花一弹就是7年,张艺谋看著那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日子,心里有火。

还好,他迷上了摄影,黑白的胶片给他带来了色彩。

张艺谋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仅凭一腔热血,抄烂了所有他能找到的摄影书籍。

人定胜天是一切初级阶段的美好幻想,而国师之所以能成为国师,凭的就是敢想敢干。

为了理论结合实际,张艺谋跑到献血站,硬是通过献血献出了他的第一部相机。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张艺谋在镜头里点亮了光,剩下的,只用等待黎明到来。

1978年,《光明日报》上,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横空出世。同年,高考全面恢复。

听到消息的张艺谋激动不已,立刻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和一腔热血都带去了北京,他想要在北电摄影系一展拳脚。

这是日后的国师首次进京,他带著宿命来了。

可根据当时北电的规定,已经二十七八的张艺谋早就超过了22岁的报考年龄限制。张艺谋先后跑了几次北京,全都无功而返。

张艺谋不服,热血上头的他给时任文化部长黄镇写了一封信,言辞激烈地向黄部长控诉了自己那被四人帮耽误的青春,并附上了一本充满劳动人民智慧的影集。

黄部长觉得这小子有点东西,当即给北电下了个批示,张艺谋就这样成功地被「破格录取」。

从棉纺厂到电影学院,沐浴著改革春风的张艺谋却没能笑起来。

高层代表再次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呼吁大家不要被春风吹昏了头。

开学还不到一周,张艺谋的名字就出现在学校食堂旁的大字报上,被骂成是「关系户」。

张艺谋理亏,骂不过他们,也不想怼,因为他只对电影感兴趣。

在北电,多的是绚烂舞会下空洞的躯壳,而在图书馆寂静的灯光下却藏著一颗躁动的心。

北电前校长、张艺谋78级的同学张会军这么评价张艺谋:认真、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这个陕西出来的小伙对四川的「猫论」坚信不疑,因为他就是那只跃跃欲试的猫。

1984,张艺谋似乎将自己前半生所有的隐忍都倾倒了出来,浇灌成了那片雄浑壮丽的黄土地。

拍片时正值6月,张艺谋每天4点起床,和陈凯歌一起脱光了从早晒到晚,和这片土地晒成了同一个颜色。

凭借《黄土地》中史诗级的摄影,张艺谋在来年斩获金鸡最佳摄影。

86年,同样是夏天。张艺谋在《人民文学》上读到了《红高粱家族》,火红的血液再次被撩动。

那年36岁的张艺谋刚凭借吴天明的《老井》而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被尊重,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件奢侈的事,小到个体,大到国家。

恩师吴天明评价他:演得非常好,像一个真正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从兵马俑挖出来的那种。

这个农民为了演得更像农民,每天挑十几担水,背几百斤的石板。

正是凭借此片,张艺谋获得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中国第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影帝。

剧组的人都说,张艺谋这个影帝,是拿命换来的。

张艺谋说他拚命的理由很简单:「我就是觉得要对得住人家吴天明,把这件事干好。」

土的外表下,是那份来自乡土的尊严。

消息传回国后,王志文开玩笑说:我们学了四五年专业课,有什么用?

吴天明说:要是演员都这么下功夫,中国影视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在摄影和表演上证明过自己的张艺谋再次找到时任西影厂厂长的吴天明,说他想拍部电影。

吴厂长想也没想,当即让张艺谋再次「破格」,并瞒著领导私下凑了四万块,让张艺谋放心大胆地造。

虽然有了厂长的信任,但张艺谋连剧本都还没有。

张艺谋再次进京,脚上的凉鞋破了,流著血,手里攥著用来买版权的八百块钱。

他在北京西郊一筒子楼里找到了莫言。只聊了两句,莫言就答应了张艺谋的请求,说他长得就像他们村生产队的队长。

莫言成为了张艺谋的编剧,他知道,这个人和他生长在同样的年代,流著同样滚烫的血。

有了编剧,张艺谋又拉来从前班上的学霸顾长卫担任摄影,并去中戏把刚拍完《芙蓉镇》的姜文也抓了来。

万事俱备,就差女主。

当时剧组已经选定了史可,她长得就像「奶奶」,剧组的人都很满意。可偏偏在这时,中戏大二一个叫巩俐的学生被张艺谋多瞧了一眼。

这一眼,让巩俐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成为了日后母仪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巩皇"。

那年夏天,被张艺谋看中的巩俐每天挑著水,过得比农妇还务农。

张艺谋从这个村姑的狠劲中,看到的全是曾经的自己。

《红高粱》最初的名字叫「九九青杀口」,那是伏击日寇的地方,也是被压抑的情感爆发的地方。

送审时,影片改名《红高粱》。这一改,直接改红了那个年代。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

1988年2月,柏林电影节。《孩子王》退赛,电影局端上《红高粱》。

灌注了姜文的生猛、巩俐的自由,这碗壮阳滋阴的高粱酒醉倒了一片观众。

火红的高粱看傻了外国友人,中国电影首夺柏林金熊。

高粱酒在发酵,时代也因这片冲破了禁忌的红而变得滚烫。

4月,《红高粱》在国内公映,票价两毛五。

那年,《红高粱》票房4000万。

那是80年代,除去扒墙根的小孩外,知道买票才能进场的观众连一半都不到。

有人保守估计,当年《红高粱》的观影人次,仅在内地,就不下4亿。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截至2020,内地票房第一的《战狼2》,观影人次约1.6亿。世界票房第一的《复联4》,全球加一起,观影人次约3.86亿。

这样的对比也许没有意义,毕竟那个年代是沸腾的。

此后,

1990年,《菊豆》获第6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第43届金棕榈奖提名。

1991年,《大红灯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2年,《秋菊打官司》获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巩俐封后。

1994年,注定是载入世界影史的一年。

这一年,国外《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和《低俗小说》等划时代电影相继出世。《亡命天涯》作为首部好莱坞分账大片被引入内地。

这一年,香港电影迎来高潮,港片照耀整个东亚。

还是这一年,大二学生贾樟柯刚拍完《小山回家》,而第六代的前辈们却已将中国电影搅的天翻地覆,广电发出了《关于不得支持、协助张元等人拍摄影视片及后期加工的通知》。

与此同时,《活著》未能过审,张艺谋决定尊重有关方面的决定,放弃去国际电影节参赛。

可台湾制片方还是把片子送去了戛纳,并告知张艺谋,《活著》已入选主竞赛单元。

张艺谋想去,他想像去年的陈凯歌一样,在戛纳之巅高歌一曲《霸王别姬》,为中国再添一座金棕榈。

但他不能去,不然去年断线的《蓝风筝》就是《活著》的下场。

最终,《活著》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葛优拿到影帝。

电影节专门为没到场的张艺谋设了一个座位,并在上面写著:导演、张艺谋。

1997年,香港回归。

1999年,澳门回归。

同年9月,张艺谋凭借《一个都不能少》在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再夺金狮。

10月,《我的父亲母亲》上映,章子怡横空出世……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口片配额进一步扩大,增加到每年50部。

国产电影在好莱坞和港片的包夹下寸步难行。91年还有23亿票房的国产电影,10年后只剩下了可怜的8.7亿。

指望不了第六代,大家再次想到了在上世纪屡创奇迹的第五代。

在曾经分别拍出了「红黄蓝」的第五代三巨头中,田壮壮因《蓝风筝》被禁十年,陈凯歌还在憋《无极》,众望只得落到最红的张艺谋身上。

2002年,《英雄》上映,并获得第75届奥斯卡和第60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贾樟柯曾借《英雄》说第五代:

「他们感受过权威,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权力是有向往的,对权力是屈从的。所以你会发现一个拍过《秋菊打官司》的导演,在《英雄》里反过来却会为权力辩护。」

可没法否认的是,本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扛起了华语大片的旗帜。

就像红歌里唱的那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英雄》单枪匹马拿下国内2.5亿人民币、全球1.77亿美元的票房,而当时大陆全年总票房不过9.2亿。

田壮壮说:张艺谋电影的特点就是观赏性强,说通俗一点就是好看。

张艺谋凭一己之力炸开了整个电影市场,让大陆电影避免了像台湾电影那样,陷入光牛逼没人看的窘境。

2005年3月5日,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征集活动开启。

经历过「雅典8分钟」的领导再次找到张艺谋,说:你还得为国家做贡献啊!

看著情真意切的领导,张艺谋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

中国人太严肃了,缺少点浪漫精神,要不把鸟巢改个名字,就叫凤巢吧?

领导说,名字就不改了,方案早点拿来。

2006年1月24日,张艺谋在李安、陈凯歌和崔健等等文艺巨擘中脱颖而出。在众人眼中,他不是一流,是第一名。

张艺谋正式受命13亿人的期待,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

那一年,他56岁。

2月,《满城尽带黄金甲》开拍,这是张艺谋和巩俐自拍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分手的十一年后再次合作。

发布会上,张艺谋对巩俐说:我曾长城许愿,一定让你演一次女皇,没想到今天才能如愿。

巩俐当场激动地落泪。

当在横店的巩俐开始相信,这似乎是又一次爱情靠近时,国师的心却始终都停留在了北京。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几个火红的大字始终占据著张艺谋办公室最醒目的位置。

张艺谋说:

「如果办砸了,这就是人生最低点了,老百姓永远记住的就是,你张艺谋给我们丢了一次脸,你浪费了我们一次机会。

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这一年,面对雪灾、地震、洪灾、金融危机等等天灾人祸的考验,中华儿女展现出了神奇的凝聚力。

这一年,全世界都盯著中国,关注度在8月8日这一天来到顶峰。

万邦来朝,中国人民急需一场盛宴向全世界证明自己,拿回那该死的尊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做到了。

张艺谋化身新媒体艺术家,用一幅展开了5000年的LED画轴,让过去与未来相逢。

国师不仅浪漫,野心还大。

鸟巢上空铿锵有力的脚步声,通知著巨龙的苏醒。

这场四个多小时的晚会在中国的收视率高达40.54%,是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并且收视份额在李宁点燃火炬的那一刻达到90%。

这是一场13亿人共同观看的主旋律电影,前无古人。

中国有很多电影大师,而能被称为国师的,只有张艺谋。

回望第五代,一批在改革艳阳天下成长的导演,他们的电影充满著对那个年代的眷念,既触碰伤痕也关怀人文。

其中的三个代表,

田壮壮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提携年轻导演上,把用影像为时代立传的责任传递给了下一代。

大陆导演中唯一染指过金棕榈的陈凯歌,如今在综艺上继续著自己的梦,每一句点评都深藏功与名。

而那个最红的张艺谋在干嘛呢?

他吞下了《长城》的失败,也和巩俐在《归来》里释怀。

2016年,「第五代伯乐」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制片人方励在直播间下跪。

2018年,张艺谋的《影》上映,票房比同天上映的港片《无双》少了近一半,动人的水墨在无情的美钞面前显得格外暗淡。

国师老矣,尚能饭否?

可能连国师自己也没想到,短短十年,情况早已超乎想像,十年前的尊重转眼变成了质疑。

2020年,疫情让影院停工半年之久,短视频和流媒体趁机迎来高潮。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高呼尊重的年代,那个曾为我们多次赢满尊严的电影人,开始怀念起了古老的露天影院和胶片。

《走向共和》中,李鸿章对孙文说: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其中虽充满对新时代的无奈,但也不乏对旧事旧物的信念。

国师坚信,就算是宣传工具,电影也是最动人的那一个。

2020年11月27日,几经波折的《一秒钟》终于上映。

都说《一秒钟》是国师的一封情书,其实不然,这分明就是一封删减过的战书,一封曾经用新媒体征服过世界的人写给新媒体的战书。

导演常有,而国师不常有。国师用战书守卫电影,也唤醒民众。

影片里,张艺谋借范伟之口说:这活除了我,其它人还真干不了。

自大的表面下暗藏的是那一整代电影人的尊严。

主要参考资料:

①Christopher Bruce,《张艺谋:中国故事》,纪录片(英国),1993

②张艺谋、香川照之,《张艺谋讲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纪录片(日本),2008③罗莎莎,《张艺谋的2008》,纪录片(中国),2009④张艺谋、方希,《张艺谋的作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⑤周晓枫,《宿命:孤独张艺谋》,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END-

还行的话赞一个鸭

(公众号 柯达鸭,B站 爱电影的柯达鸭,看视频版)


昨天刚看过。

看完心里不咋舒服,每个人物都是一环套一环,一个小小的普通人只想在新闻简报里看一眼七年没见的女儿怎么就这么难。

范电影知道张九声(张译饰)劳改犯的身份后为了包住自己电影放映员的位子偷偷叫来了保卫科,张九声无意间发现了保卫科的人本已逃走,黑暗中刘闺女被误认为是张九声被追打,张本可以偷偷溜走但心下不忍刘被打又折回来,最终被保卫科绑了;但范电影不可怜吗?儿子脑子烧坏了一辈子只能拉大车,他只想保住自己的位子给家人好一点的生活,在那个物质文化都极其匮乏的年代范也是个普通人;刘闺女和弟弟没爹没妈,两个人穿的又破又脏,吃了上顿没下顿,柜子打开也只是条烂棉被而已。这就是那个年代,甚至真实的情况比这更糟,真实的世界谁又不是踩著别人往上爬呢,都知道这很残忍,可谁又能怎样呢?总之是很有意义的一部电影,值得大家思考,反省过去、当下、将来。

有三个点很戳我:①范电影把张女儿那一秒的胶片剪下来偷偷送给了张。

②保卫科有人看见范给张塞了东西,不顾张的愤怒扔了那张胶片。

③张被押送前请求范送刘闺女一个胶片做的灯罩,范答应并做到了。


删减的情节和多出来的「两年后」完全破坏了故事。

张九声为什么执著于那一秒钟。因为他女儿已经去世了。那一秒钟是他唯一能怀念女儿的方式。

而女儿是为了争先进洗脱父亲坏分子带来的影响才发生意外的。所以张九声才会逃狱出来,他是带著无限的愧疚和悲伤的。那张九声是怎么进去的呢,「打了一个造反派的头子」

不把这个逻辑链条打碎,指定是过不了审的。

「两年后」似乎在告诉我们,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未来是光明的。但伤痛会那么容易就过去么。真的会像那张胶片一样消失在风沙中么。

多给这部电影一颗星。至少它还有表达的勇气。


都被删减这样了,还有什么好评价的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