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應該是:什麼是沒有武學知識的人說出的不能相信的話


楊家槍並不是傳自北宋楊家將,而是傳自南宋時期義軍女首領楊妙真。

現實中真的流傳著楊家槍,而且影響力非常大,據傳傳自南宋義軍女首領楊妙真(史書中又稱楊氏、楊四娘子、楊姑等)。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載:「夫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

楊妙真及其手下義軍因種種情況,先是效忠南宋抗金,後來又效忠蒙古打南宋,應該說當時的義軍是作為割據力量苟且圖存於各個政權之間。

楊家槍在明代威名就很盛,多見記載。近現代北方流傳最廣的槍法六合槍,普遍的說法是「集六家槍法之合是名六合」,具體到哪六家不同傳承上說法略有出入,但楊家槍必列其中。


1、古代所謂武藝,指的一般不是拳腳技術,而是馬術和冷兵器技術,其中冷兵器的重視程度排行,一般以遠兵(弓弩類)為第一,長柄兵(槍矛槊類)次之,短兵(刀劍)又次之。並且比較講究馬匹鎧甲的好壞,講究不同器械的配合,彌補不足。

2、中國徒手格鬥發展,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不是越老越強,而是在明中末時期冒頭,在清代前中期發展,在清末民初達到了第一個頂峰。

原因很簡單,元明清都有不同程度的冷兵器管控,管控期間有松有緊,元清時代管控嚴格時期有點長,加之廣泛意義上,天下承平日久的時間長,導致徒手技擊技術得到了發展。至於為什麼清末民初得到發展了呢?原因很簡單,那時候恰巧遇上了火器及槍械使用率大大提高時間段。加上信息交流,交通的便利,使得冷兵器技術、徒手技擊技術開始市場化,掌握這些技術的人四處遊歷,加強了技術流通交流,加上民國時期各地國術館的開設,不僅僅教授傳統拳,有條件的也教授西洋拳擊,日本柔術等等,使得傳統拳達到了頂峰階段。

3、清末有幾大鏢局,名聲非常響,如北京會友鏢局,靠的不是拳腳技術,而是從洋行買來的長短快槍。鏢局和各地山頭的盜匪,都是靠錢莊票號過活的。鏢局和地域性的盜匪聯繫比較緊密,類似今天有輛車路過收費站,不過有些地方的收費站就認那幾輛車,別的車沒關係敢拉東西路過,絕對搶了。所以後來銀行和火車興起後,這幾樣東西全撲街了。

4、太極拳雖然派系眾多,但是其名聲大都來自楊露禪及後面兩代人,尤其是楊家進京站穩腳跟教拳後,太極拳就有哲學化文人化趨勢,至於其餘幾家太極拳,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屬於沾光了。

5、形意拳和八卦拳歷史上有些支派的交情很好,兩拳有共通互補之效,所以合出一門形意八卦拳來,見到這個名字別太吃驚。

6、戴家拳的名聲,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什麼鏢喊滄州,而是因為形意拳的廣泛流傳,使時人對這門保守的拳術很好奇。戴家拳素來保守,而形意拳自創拳開始,就以開明開放的風氣在傳播。

7、心意拳,也就是河南派心意拳,一度成為回教護教拳,很少傳教外人士。不過隨著回回喜歡做生意,四處闖蕩的緣故,心意六合拳傳播速度很快。基本上清末民初,哪裡水陸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就可以見到河南心意的影子。

8、很多人估計不會接受,目前少林武當兩家的武功,大多是七八十年代後才逐漸整理恢復的,基本上都散落民間了。而且少林武當只是泛指,兩家山門下面又有無數派別。

例如武當派,松溪、純陽、三豐、自然、字等等。

9、說個得罪人的,近年來傳統拳的發展,是自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初以來最好的幾年。不接受任何反駁。


一,中國武術圈子,在五十年代末期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群主張「不技擊」又有關係的「大濕」們贏了,批判「唯技擊論」,然後又搞成了「不技擊」,以至於往後二十年國內沒有武術技擊擂台賽,其中曾經盛興一時的「拳擊」運動更是遭到了嚴重打擊,練武術練拳擊的成了暴力,流氓的代名,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大批響應國家號召的拳師加入了轟轟烈烈的散打事業,第一代的散打運動員和教練出身各種流派的都有,而1986到1988年,我國才正式恢復了拳擊運動

二,時至今日,國內搏擊,其實也有各種黑幕,齷蹉,都被表面的光環掩蓋住,一般人不注意,但是武術圈內,包括許多聲名赫赫的地方,骨子裡散發出來,好似爛泥地里的氣味,更加的黑,連光都只有微弱的一點點,光點敵不過這黑暗。但目前正在有人努力抗爭

三,中國武術在技術上存在著許多低效的東西,但是在更開放的環境下,還有不少技術值得挖掘,為了適應別人的規則,國內放棄了一些東西

四,武術圈內,許多不打專業比賽的,訓練體系不像話,訓練效率很低,某些傳人,「年輕高手」,甚至沒有系統訓練過,沒練過搏擊的,現在單純的傳統武術最厲害的高手基本上限三線散打運動員。

五,民間許多業餘愛好者,自稱練過什麼什麼的,有許多都是自學的,包括搏擊和傳統武術,兩者同樣具備大量水貨,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和被垃圾拳館坑了的不計其數,但是相比起來,傳統武術愛好者里論技擊能力,其中只有少數的愛好者能與業餘玩搏擊的五五開,有些還能略佔上風,餘下皆夸夸其談,練嘴不練功的,但最厲害的高手卻是兩者兼修的

六,補充一條待續的,不管你覺得自己拳法練多好,徒手格鬥,最好不要惹大級別摔跤手……不過日常交流被虐也是常事……不交流怎麼進步嘛

七,市面上很多什麼武術名師,忽悠佔一半,剩下一半功架純,功底不錯,但可能除了推手一輩子沒打過架,在技擊技術演示和教導上就有些天真的幻想,可能他們老師也沒打過,不準確的講手演示也就這樣傳下來了,只有極少數年輕時候是真實戰的,在技擊上很有些東西

八,許多拳術,老師真肯教,你真用心,付出精力學,一年半載就有所成,三五年你就會成為高手,過去傳說需要十年八年才能練成的功夫,那是老師出於某些原因不願意輕易教


滿清以武定天下,看看清朝武舉人考些什麼:

抄的百度的。

所謂「技勇」,實際上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頭項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準。二項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後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準。第三項是拿石礩子,即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但並不深。也分為三號,頭號三百斤,二號二百五十斤,三號二百斤。考場還備有三百斤以上的出號石礩。應試者石號自選,要求將石礩提至胸腹之間,再藉助腹力將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三場考試資格。

看來滿清的武舉人,肯定都是膀大腰圓。百來斤大刀舞出花,三百斤石墩子抓舉過胸。

先把力量肌肉練足再考慮技巧吧。

因為老有知友質疑,輕量級舉重運動員也可以舉300斤重量,不需要膀大腰圓。

回答一下:舉重運動員舉300斤,那是雙手承重。如下圖,靈魂畫手,會意即可。

看見了嗎,舉重雙手承重300斤。但是武舉「獻印」動作,是單手承重300斤。如下圖:

很明顯,完成獻印動作的武舉人,力量是遠大於極限重量300斤的舉重選手的。

所以武舉人體型肯定大於6070公斤體重的舉重冠軍。


作戰效率問題。我爺爺老家滄州,自古武術之鄉,大洪拳,八極拳,形意拳等多個拳種都在此地興盛,然而抗戰時打的最好的,是一群沒怎麼練過武術的各縣大隊。平時不練拳,冷兵器訓練就是靠原先幾個老紅軍教的刺刀訓練,來回三個動作:突刺 ,防刺,砸擊。解放後改名三防一刺。其中以突刺練得最多。普通士兵每天至少一百下,班排長加倍,個別兵王級甚至會加練到三百甚至上千。頭一年看不出什麼,兩年以後,只練這幾個動作的老兵就可以在刺刀戰中攆著日本人打了。到了解放前夕,部分敵對的武裝(如紅槍會,還鄉團)帶著大刀長矛和我軍作戰,別說火力不行了。就是白刃格鬥都打不過我方的民兵。後來發現,武術最大的缺陷是,同一個師傅教出的徒弟,招數和動作互相不好配合,因為好的師傅往往因材施教,各個徒弟學的功夫都不一樣,個人喜好和擅長的招數也不同,往往單打獨鬥很不錯,一玩集體配合就歇菜。笨一點的師傅就只能教幾個簡單動作,讓徒弟一點不能錯地熟練掌握,反而很適合大規模集團作戰。

感覺就是常規步兵和特種部隊的區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