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困惑了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每个人生活方式和感觉快乐的方式都不太一样,为什么现在无论到哪里,学校或职场或身边的人都在宣扬要出去看看,好像我不想出去就成了有罪的人、没有理想抱负的人。我以前也受这种影响出去一些地方看过,但并没有让我觉得很幸福。也许我的问题就在于在乎别人的眼光吧……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在迁徙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猕猴桃原产地在中国,最后在澳洲变身奇异果被发扬光大,辣椒原产地在墨西哥,但是中国人却把它用得风声水起。连水果蔬菜都要出去看看,我们为啥不?

而且,我觉得「出去」这个词,用得不太妥。现在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明确,整个地球,走到哪里算是「出去了」?几千年前,古人们带著盘缠从乡里走到镇上,就算做是「出去了」,而现在我们去北京上海出个差,却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当未来我们考虑著去别的哪个星球走走,那么在地球上换个地方,去看不一样的风景,去过不一样的生活,去学不一样的东西,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

总要向前看,总要走更远,而不是原地踏步!探索欲和求知欲,都是人的天性。如果没有,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去看世界,不是为了找幸福,而是为了扩充我们的认知,开拓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的见识。当年我们的课本里怎么嘲笑井底之蛙的,而今我们就要怎么去做——你倒是跳出去啊。拿养儿子举例,最近很火的青蛙旅行,有哪个麻麻会期待著自己的孩子整天在家吃饭看书睡觉削铅笔?而你自己的孩子,你总不会希望他们一直在同一个地方读小学读初中读大学,然后祖祖辈辈跟你用一样的方式老去吧!你会这么希望他这么过完一生吗?

我觉得你不会!我猜你一定希望他们看过沙漠下暴雨,看过大海亲吻鲨鱼,看过黄昏追逐黎明,看尽一切奇妙能力。而不是跟他新认识的朋友永远只有一句开场白:「在俺县城……」

我承认,有的人就是更渴望稳定和安全感,有自己的舒适圈和小世界。永远都觉得「现在就很好!」类似的想法我也尊重,并且不觉得不想出去是什么罪孽。我只是更提倡大家不用太狭隘——这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如果你用尽全力去探索和体验。同时,这整个世界又都不是我们的,包括你认为你已经牢牢占有的周遭的一切!你四室两厅的房子,你涡轮增压的汽车,甚至你祖上传下来的翡翠坠子。这些你死后什么都带不走,除了记忆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我们之所以认为世界很大,是因为有太多未知。看遍之后,世界就不那么大了。

当有人告诉你,你现在很好,世界就是你眼前这一片的面貌。别信!

不要被温水煮熟。我们生了这么一副身体,我们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就是应该要有自主意识,要有怀疑精神,要有探索欲望。

到底是世界大,还是你大?所以,去看看吧!


谢邀。

其实不一定,也没有人强迫你。

只是大家都这么宣扬,有的人是真的这么想,有的人是附和。

关键在于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追求别人的赞赏和认可,那就决定了你的行动会迎合主流,哪怕内心煎熬;如果你足够清楚自己要的不是出去看看,并且内心足够强大,那你大可不必去。

不必用他人和社会的标准要求自己,当然法律除外。

是行万里路还是安居一隅,没有对错,随你本心即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饮食习惯。有兴趣可以去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心灵上也许会有很深的触动。也许就是 「悟」的意思吧!去不同的地方看看,也许心灵上会许多与现在不同的感悟。世界很大,心灵更广!
因为家里没钱所以要出去看看

如果不出去看看,那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世界是多元的。

(虽然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 但那可以给你深刻的印象吗!)


可能是为一成不变的生活注入一点新鲜感,唤醒许久不见的好奇心?

然而对于又宅又懒的我来说,还是先读万卷书,再行千里路吧,理论与实践结合,去认知自己所处的世界,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出去走走可以转换心情,环境对人的心境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让你涤荡胸怀,精神为之一振。人是自然之子,美景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出去看看吧,看华山是否真是那么险峻,泰山是否那么雄伟,西湖是否那么美丽。读万卷书不如行外里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发现世界,而不只是单纯他人的经验,走出去你才能发现世界有多大,天地有广阔。

是因为死亡,是死亡让很多事情有了意义。

外面的世界意味著未知,很多时候,我们对外面的看法是通过其他人获得的,觉得陈旧,不感兴趣,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亲身经历一下,会发现,的确会无趣,但这样会使你倍感珍惜剩余的时光。如果我们不会死,那么我们可以一直保持原状,可是我们会死,所以,我们尽量尝试,想要获得更多,想要知道我们的选择是最好的,如果是好的,自然喜气洋洋,如果是差的,便垂头丧气,成就了人生百态。或许,因为我们寿命有限,所以不能像咸鱼一样安于现状,勇于尝试,最后变得连咸鱼都不如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