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看待外部世界,有兩個先入為主的局限:

一 是自我為中心;

二 是個人主觀認定;

所以,我們常常有個思維假設:別人應該主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而一旦別人沒有這樣,自己就會受傷,感到被忽視,不受重視,心生煩惱。這其實都是自我為中心的主觀認定帶來的認知偏差,不是事實真相。

認為別人都不關心你,別人虛偽的同時,你有沒有同樣去關心別人?你是不是真誠的,溫暖的?

當你在意一個人時,會想很多,有很多複雜的思緒,這是沒錯;但這就是心生愛慕的代價,你在意這個人,你希望對方同樣也在意你,才能找到歸屬感;

但是,對方的情感控制權在於對方,你在意對方,對方不一定在意你,這很正常。你也不可能做到,只要別人一對你有意,你就自動的喜歡對方。你也會有區別,有選擇的,對不對?

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在意一個人,就多表達自己的好意,去爭取對方對你的好感;而假如對方沒有,你也能承受不好的結果。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所以,走出自我為中心和主觀認定的錯覺,接納這個世界的不完美,然後盡量爭取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一旦結果不好,也能接納,也能承受,這就是這個世界。


兩個小的提問:

1,有時候我們特別渴望別人的關心,這很正常。別人關心了,你會相信嗎?

其實,我們有時候並不那麼相信。所以,你覺得對方虛偽。

2,互相關心,當然是很好的。我們渴望被關心,這沒問題。但別人並不欠我們一個關心。會不會覺得別人欠我們的?如果覺得對方欠我們的而對方又沒有給我們關心,就會感覺失望生氣。

建議:抑鬱了要積極治療,早治療早康復。


如果只是一個人搞砸了,那還好說,所有的人都這樣,那就要從你自身找問題了。

很容易搞砸關係,這也說明你在培養友情這方面能力比較差。

這與你的性格脾氣有很大關係。

性格脾氣差,有特別執著對方,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理智,而隨著情緒做出錯誤抉擇,搞砸一切。

加油吧,好好鍛煉自己的性格智慧,提升自己。

願你福慧增長。


我覺得這裡面有兩條規律可以值得大家探討

一是其他人不關心你、虛偽。如何調整認知呢?要想有朋友,首先自己夠朋友。你是不是關心別人,你關心的別人是不是別人所需要的。

二是想的多。想的多,反過來就會代表你內心的感受力不夠,能不能感受到對方的感受?而且能夠代表你有一定的抑鬱傾向。

如何破解呢?

一是充分的關心別人,也由關心轉變為對別人好的行動,這個對別人好的行動不是你想出來的,而是用你內心來感受出來的

二是調整認知

三是少想多做,提高行動力

4是進行情緒釋放,加快自我成長的步伐。建議採用我專欄里的看見情緒法進行自我療愈。實踐證明,多採用這個方法有效。

重生:看見情緒法?zhuanlan.zhihu.com?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有心理疾病不及早去看,反而傷害人。你這樣的人,勸服你是功德,不理你也是降壓。請學會自悟和自強還有自救。精神病長期不管可是能傳染的。造成傳染的精神病叫三聯性精神病。很多人都特不重視這類病。結果越傳越多,最終搞到出動醫療團隊。俗話說,積德多助,失德寡助。你若不懂,你只會把自己推向無名黑暗那受難去。


難道不是因為人家不關心你,你才有了想刪除的想法嗎?不存在搞砸的,是你單相思。


如鷹飛過:抑鬱自救三書(人生三書)?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自己自救自助吧。抑鬱不是不需要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借口


我想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感覺為孤獨的過渡期,從童年到成人,走出庇護,思維發展,學會更深更細緻的感知,我們漸漸意識到他人和我們之間巨大的距離,作為獨立的個人在社會上發揮價值獲得生存。

每個人的經歷不可能重合,這決定了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就像你的朋友們不可能完全感知到你自己心裡難受。所以不必從朋友身上索取太多,就像我們也不能給予朋友完全的需要。這樣就刪了朋友確實不應該。

太在意容易患得患失,何必把心思放在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上。


學著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人和事,世界會變得美好一點。跟人交往的時候,多付出少索取,你會快樂一點,當你學著愛周邊的人,別人才會愛你,你越是看到消極的東西,你只會越不開心。請記住,我們看到的或者我們感受到的都不一定是事實,那只是代表我們當下的感受,是我們對事實加工後的情緒而已。


『』越在意一個人越容易想很多然後搞砸,最近抑鬱情緒刪了很多人,感覺他們都不關心我虛偽『』

~~~~~~

都很忙,忙於忙於生活,忙於節日,忙於免受疾病侵害。

你要是有時間,不如主動關心別人,為別人實打實做些事情。會得到真實回應的。


一樣。所以很痛苦。越在乎,問的東西越多,對方會覺得沒自由。覺得被監視。

我覺得痛苦不是要讓我改變不聞不問,而是想放棄那些人。也許在我看來,我問的問題不算質問,可是在別人看來是質問。

我也很累了。我想遠離並不懂我的人,我也算是講道理的人,只是心平氣和的問一下,並不是質問的語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