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波曾因為寫的詩的格律有問題被人批評,然後很多人反駁說格律不重要。詩詞剛入門的我諮詢各位大佬的意見。


因為很多人搞不明白,都以為格律很難。其實以初學來講,格律詩是比古體詩更簡單的。

直接上難的不是不行,畢竟漢魏六朝詩也都是人寫出來的。只不過大部分人連格律都懶得學,你很難相信他們會靜下心來研究古體詩。

所以下面這句話不嚴謹,但大差不差:

懂格律不一定寫得出好詩,但不懂格律的一定只能寫出屎。


絕大多數否定詩詞格律重要性的人,基本都不懂格律,也不知道格律存在的意義。甚或不懂得什麼是詩。

一種文體,之所以能成為獨立的體裁,首先在於它與其他文體不同的格式規範,這種格式規範,就叫做「格律」。所以,不惟寫詩,你寫任何東西,甚或說話,都要有相應的「格律」。譬如聊天,所說的話,不僅要內容上達意,還要照顧聽者的情緒、話題引起的時機以及聊天場所的環境,採用恰當的語句、語氣和表情。否則,輕則話題無法繼續,叫做「把天聊死」;重則傷害他人情感。

詩歌詩歌,之所以詩與歌並稱,本因二者同源。故詩不惟要言辭達意,意象優美,在語言音韻上,亦須追求極致的音節美感。

然則不是每個人都精通音樂音律,所以纔有平仄、用韻的格式規範存在的必要。而詩的格律,亦非死板僵硬,即便嚴謹如律詩的格律,於平仄上,亦有「一三五不論」之說,對於「孤平」之病,也有多種救孤之法。適當的條件下,還有以仄當平的用法(以仄聲字用在平聲字處,當作平聲字來用);於對仗上,亦有「蜂腰體」之例;留出了較大的變通空間。

所以,詩的格律,是詩這類文學體裁的根本,放棄了應有的格律,何以稱「詩」?

所以,寫近體詩,就要遵循近體詩格律的要求,否則,可能連「打油詩」都不是。寫現代詩,至少也要押韻,不然只是一堆排版怪異的散句。連散文、雜文都不是。

天下的文字體裁多種多樣,如果不願受詩的格律拘束,大可不必寫詩。


可以沒有格律

但不要舔著臉說那玩意是詩

大炮開兮轟他娘

威加海內兮回家鄉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即使是莊重禪,做詩至少也要押韻、順口

emmmm 月經題啊。。。格律是地基來著 你想蓋房子沒地基有毛用。。。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的女兒在我孃家住了幾個月。

幼兒園也沒得上,老人不想孩子啥也不學習,就教她背少兒古詩。

女兒也喜歡,大概三個來月背了個幾十首。主要是也沒別的事兒做。

我母親雖然年齡大了背不下來,但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少兒古詩一百首也算看得熟練。

她有天跟我視頻提及此事,就對我說她現在算知道了,好多她身邊的人寫的那不叫「詩」,那就是押韻的四句話。

我說你可算知道我爹引以為豪的那幾首「詩」寫得爛了。

她說可算知道了,你姑父那幾個也不行,看起來太尷尬了。

我就問她,你覺得我寫的那首怎麼樣。(填的詞只有一首家人看過)

母上大人驚訝道這麼一琢磨你那個還行哎。

所以說,我母親一個幾乎沒接觸過古詩詞鑒賞的人,單是教四歲的幼童少兒古詩,就能感受到詞句之間的差異美,那題主你能問出這種問題,可見你連少兒古詩一百首的積累也不夠,別問了,多讀書。

更甭提我年輕時有一種觀點列舉古人出律的詞句,並說這些都寫得多好多好,可見出律沒啥的。

人家那是因為這句寫得好,改合律了差那麼點味道,所以才偶爾有那麼一句。

而且那幫人舉得例子多半有拗救,這就更扯了。

而且,格律又不難學:比如青可以換成綠;天青的話,可以換天碧。平水哪怕不會,你用中華新韻寫嘛,雖然在知乎可能不會太被支持,我個人覺得起碼是個意思。我13歲的時候寫七律起碼都能做到用中華新韻不出律了(雖然寫得爛)。

再說現在都有詩詞格律的app,平仄一查就知道啊。我那時候想用個平水還得用韻書查呢,不也能寫。(方言都是普通話區的人民太難受了,而且我還是聽力殘疾對讀音沒啥感知)

但是隻要你讀書多,不尊格律的看著都彆扭真的。


詩與文的不同就是因為詩有格律啊。沒有格律叫什麼詩?

所以我很奇怪,沒有格律的現代詩為什麼叫詩?

是不是,

只要把句子拆開,

一行一行寫下來,

那就是詩?


兩句話,不會格律別作詩,不懂平水韻很難是高手。


不重要。

會格律的人,未必能寫出好詩詞,因為格律真的不難,但能寫出好詩詞的人,大多是懂格律的,因為學格律不過舉手之勞。

本文所說的詩,全指非現代詩。

所謂格律,是沈約以後為了詩詞的「韻律」給出的「規則」。

這個規則不是沈約自己瞎鼓搗的,而是根據古人作詩的優劣分析出來的。

後世唐詩大家從中取捨,形成了「格律」。

聽起來很麻煩很難的格律,基礎知識實際上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領悟,只需要練七八次筆就能掌握——想學詩,連這點時間都沒有嗎?

換句話說,寫不寫格律詩是一回事,會不會格律,是另一回事。


我個人認為。格律是公孫大娘跳舞時,用的劍而不是鐐銬。

拿著這把劍,詩就有了獨特的風采。

扔掉這把劍,跳舞的還是公孫大娘。


支持和反對格律的人。

無非是賣菜的大嬸拿著劍去跳廣場舞,看見旁邊的人便鄙視之。

被鄙視的對象,有時是菜市場賣豬肉的寡婦,有時是跳迪斯科的公孫大娘。


這段話因為類比太多,我怕很多人誤解。

所以換個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說一下吧。

1.李白寫詩都出律,憑什麼我要按格律寫?

2.你tmd要是李白,你愛咋寫咋寫。


寫古詩詞,七絕七律詞牌,都是有嚴格的韻律,本調變調減字,仄起平起,變化很多,因為古人也不是所有人按著一種譜子填。格律是詩詞的入門,剛開始的時候你不學格律,就像你還沒學會走就要開始跑了一樣。

格律和自由一直以來都在吵,一個說格律是基礎,一個說詩詞最主要表達的是內容。

你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是格律束縛了你的發揮(這種情況我相信寫詩填詞的人都遇到過,就是全篇下來,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字,你想用這個字,但是這個字不合韻,的時候),然後為了表達,你有一個字不合韻,這叫不按格律嗎?我認為不是。

然後自由派,作品往往感情深厚,為了情感的抒發而不考究字,也沒問題,古風、樂府、現代詩歌這麼多不重格律的題材擺在這裡你不用,你非把自己的完全按照散文寫出來的四句二十八個字冠以七絕的名頭,那可不行。

格律很重要,沒有格律,你就別把你的作品叫做七絕七律五絕青玉案蝶戀花。

你想表達感情,散文的大門隨時為你敞開,你的情感把紙寫完都沒人質疑你寫的是不是散文。


不寫格律詩,格律就不重要,當然,離開格律,「詩」是否還是「詩」,算是另外一個話題。

如果寫的是格律詩,或填的沁園春、虞美人一類的詞,卻不按照格律,自己打自己臉很有趣嗎?

做紅燒肉不放醬油反而放醋,可以嗎?

做酸菜魚不放酸菜反而放楊梅,可以嗎?買一隻微波爐回來說這東西怎麼不能保鮮,蠢嗎?

寫格律詩不按格律,寫它幹嗎?顯示智商餘額不足嗎?


可以不用格律,那就不要假裝自己寫的是絕句/律詩/古風歌行樂府,何必寫著散文詩卻要披著層近體詩的馬甲呢?近體詩的格律就是對音韻美德要求,都不講究音韻的人,就別裝近體詩,改叫現代排比句不是更本質嗎


遵循格律就叫格律詩。

否則就不算格律詩。可以叫雜詩,打油詩就是不能稱為格律詩。

格律詩就是這麼嚴格,不然只要字數對,隨便什麼都能算格律詩。那就太簡單乏味了。


開篇明義,格律可以不用,不能不懂。

毛主席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你對一樣事物的認知是建立在好惡而非系統的認知上的,那麼就很容易走入歧途。

首先,格律是什麼?

我想這個問題很簡單,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格律就是押韻嘛。」這話雖不中,亦不遠矣。格律並不是什麼古人刻意賣弄或製造的障礙——儘管隨著口音的變化,他逐漸確實有了這些問題——而是為了形成反覆環折的音樂美。平仄抑揚,韻腳琅琅,歸根究底,其實反而是為了詩歌更具流傳度,一些在現在看起來不合轍押韻的詩詞,其實在寫的時候也一定是符合格律的。

其次,我們需要刻意追求韻律嗎?

我的看法是不需要。每個時代,每個地區都有其特有獨有的聲音。先秦古風、論辯;漢代駢賦、樂府;唐之詩;宋之詞。如果一個宋人寫詩時,刻意追求先秦兩漢的風格,那其實也難免會負高古之譏了。在寫詩時,大家盡可以不去管詩的平仄、古韻、頷頸聯的對仗(當然,既然這樣,也就不要去標榜自己所寫的詩是律詩、絕句,自己寫的詞具體是什麼詞牌了。),畢竟詩詞第一以真意趣為貴,以辭害意已經很可以受嘲了,以格律害意實在好笑得很。

當然,我很建議對其進行必要的瞭解。在這方面,大家可以參考王力教授的著作《詩詞格律概要》

還是那句話,格律,可以不用,不能不懂。


重要。

我們活在21世紀,不是詩經漢樂府年代。

詩也是不斷發展的。

自唐格律成型以後,不懂格律的詩人不是好詩人。

格律是花園,只有進去出來,纔可以評價花園的好壞。

格律是女人,只有進去出來,纔可以評價女人好壞。

格律是美國,只有進去出來,才能評價美國的好壞。

不懂格律不具備評價格律的資格。可以不用,但是不可以不懂。當然,新詩白話詩還在草創階段,不在此例。

最後貼首舊作,十分應景。

君問當今可有詩,草將長句請君知。

無論渭水波沖月,還是燕山雪灑旗。

教化潛隨風俗易,眼光總被地形持。

試看雲彩何標準,古往今來變幻之。

以下是格律圖譜


詩為什麼是詩(這裡先不提現代詩,不過即便是現代詩,也是注重語言技巧的),是什麼讓詩區別於駢文、區別於小說、區別於其它文體?就是因為很重要的一點:押韻(當然格律不是押韻這麼簡單)

但是有人會說了:「不要說古文了,即便是白話文也有押韻的呀,又不是詩獨有」,但無論是古文還是白話文,都沒有詩的歷史長,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是汲取了詩的養分的,這點就不過多論述了。

格律至於詩就好比骨骼之於哺乳動物。說格律不重要的人,不知道是懷著什麼樣的想法,是在因為寫了幾首自認為不錯的詩,但是格律不對而找的藉口,還是看到一些古人寫的詩也有不遵循格律的現象而拿來自比?認為格律限制了自己無處安放的才華?

認為格律不重要的人,寫不出好詩,但新人在嘗試寫詩時可以試著先不看格律成詩,這樣一來有利於自己情感的順暢表達,二來也不必時時刻刻糾結格律的正誤而影響創作激情,成詩後再做修改,等到熟練掌握格律之後,就能達到「從心而不逾矩」的創作境界了!

瞭解規則、遵守規則、掌握規則再到最後的創造規則,每一步都是很長的路,越往後越不容易,跳過這些步驟直接創造,不但畫虎不成反類犬,更是南轅北轍,與其相悖!

當然,也不要擔心自己寫的東西很俗氣,很白話,不是誰都能寫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的,多嘗試,多鑽研,其它人的話不必放在心裡,多看看那些大家是怎麼說的,每一個促進詩發展的人都是值得學習的!


現代詩押韻十有八九都是弄巧成拙,寫出的東西生硬怪異,甚至令人尷尬難受。

近體詩不押韻那還寫個棒棒錘?


謝邀。格律對於作詩當然蠻重要,因為事關音韻、名實相符,所以要學習。但不是最重要的,不應該唯格律論、格律至上論。

這個觀點很辨證,本來沒什麼爭議。但現在網路詩詞圈出了一批格律原教旨,搞得這個問題還需要商討。

還有人說什麼「認為格律不重要的都是不懂格律的」,純屬貼標籤的P話!退一萬步真如此,我寧願讀對格律一竅不通但寫得有點新意的詩詞,也不願意讀毫不出律但每句都是陳詞濫調的東西。

還說什麼「如果不願受詩的格律拘束,大可不必寫詩」,好像他是詩門掌門,人家寫不寫詩、怎麼寫關你啥事?你唯一能做的是不讀不看。

不多說,直接貼前輩的文字:

上圖是王力《詩詞格律》的結語。

沒什麼新鮮內容,這樣的基本問題寫了幾個回答和文章,我都不好意思,匿了。


我感覺你象一個文化騙子,從你數次不斷地強調與發言中,你對學問完全沒有理論支撐。今天又說出了每個人都有心中的格律這種不需要水平的話語。同時又說出了平仄籠統沒有用的與自己平日言說完全矛盾的見解。你對學問的態度真的很不好。請問四聲喜全遞是產品嗎?如果不是產品,如果是文章請不要做過份的宣傳。


寫的好,又會格律,兩全其美。

寫的好,不會格律,瑕不掩瑜。

寫的不好,會格律。瑜不掩瑕。

寫的不好,不會格律。只有瑕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