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前,日本本土約6000萬人口,朝滿台人口約7800萬(出自百度,數據可能不準),總人口約1.4億。德國二戰爆發前本土7000萬,吞併蘇台德奧地利後德意志人口約8000萬人口。為何德國可動員1700萬軍隊,而日本軍隊最多只有400萬?動員能力差距源於什麼,求大神解答?


源於武器生產的差距。德國至少能保證動員出來的部隊有槍,飛行員能上天訓練。


00:53 06/04/2019 更新:

法西斯和法西斯是不一樣的,法西斯也分屌絲法西斯和普通法西斯。詳細說說兩國的差距吧。

  1. 空軍

兩國其實難兄難弟,都是王牌打到死菜鳥出場死。不過德國還有東線可以幫菜鳥刷級後再去西線直面人生,IJNAF的飛行員可是在初期的快樂時光過去後直面珊瑚海中途島瓜島東所羅門聖克魯斯連軸轉,再加上蛋戰神奇的防護,稍微差點的飛行員都活不下來。再加上飛機產量和質量的問題空軍可以說是妥妥的不如。其實空軍就是國力的體現,日本不如德國其實很正常。

2. 陸軍

實際上IJA慘得很,搶預算搶不過IJN,再加上日本本身工業不行(鋼產量就那麼多,還想咋地),能分到的羹就更沒多少了。歐洲戰場四強除了韃嚶的步槍少於日本,其他各項生產量都是數量級吊打。

而且日軍的數量還受運輸船的制約。畢竟大部分時候日軍都是在海外作戰,再加上IJN不重視護航(主力艦在編隊中被潛艇摸進陣型擊沉,還是3艘,有什麼說的),能維持的軍隊數量其實極其有限。實際上日本軍隊大擴充是1945年的事,1944年全日本的服役人員才470萬,要求他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動員600萬人實在是不太可能。再說了,就算動員了人出來,武器夠嗎?

另外黨衛軍的外國人大規模入役是44年的事,在此之前黨衛軍主要還是德國人,而且黨衛軍總共才90萬人(1945年),對總數的影響不是很大。


你舉的這個例子其實是日本人腦袋轉不過來彎的一個象徵。

鬼子思維很奇特的,既然不享受國家權利,自然不承擔國家義務。

朝鮮、台灣這些日帝殖民地,當地居民連國會的選舉權都沒有,自然沒有服兵役的義務。也就是各殖民地事實上不是軍事動員的對象。

有個很有趣的事情,被舊軍隊僱傭的朝鮮人軍屬(員工、囑託等),工資反而比日本人大頭兵要高上不少。因為人家來戰地不是因為義務被逼著來,而是來賺錢養家的。

直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本土才允諾朝鮮、台灣這些地方的居民將享受本土居民一樣的權利,但是作為交換這些地方的人需要承擔相關義務(如服兵役)。不過這些人還沒被怎麼動員,日本就決定投降。當然,此前允諾參與國政的空頭支票也因為殖民地喪失而不用兌付。


其實只是數字更大。

首先,1939年9月1日開戰時德國已經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本土人口已經比日本列島多了不少;加之武裝黨衛隊和國防軍確實有過不少從法國、荷蘭、比利時、挪威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德佔區招募兵員的外籍師,他們直接進入德軍序列,因此造成德國可動員人口巨大的統計數字的存在。

然而德國直到1943年才實施總動員,比日本晚三年多還是四年;之前大量工農業能力仍然在正常生產民用產品,工業仍實行8小時工作制,造成了巨大浪費。德國有個大問題就是魏瑪時期根據凡爾賽和約取消了原德二一大半預備役軍人的預備役登記和訓練,導致德三後期重建和擴建的很多架子師完全無法滿編,最後階段拉來的平民只能編成戰鬥力極差的所謂人民衝鋒隊。雖然看上去番號比起1939-1941多了很多,但單個師實際兵力卻少了很多。國防軍1939的裝甲師編有兩百多輛坦克,但1943的裝甲師只編有100輛坦克。在蘇德戰場的一系列失敗之後,希特勒自己以及一幫沒有讀過軍校的納粹系人物取代軍官團開始直接指揮軍隊,造成了更大的混亂。

日本直到戰爭結束都只主要從日本列島本土招募兵員,在朝鮮、台灣徵兵非常有限;至於偽滿軍、其他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偽軍名義上並不編入日軍序列。因此,日本在名義上可動員人口的統計數字確實遠低於德國。

但日本的預備役體系一直保持完整,至少能保證新編師的兵員能受到正規訓練,而且在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前一兩年,武漢還是廣州會戰的時期日本就進入了全國總動員狀態,搞出了軍部專制的「大政翼贊會」政權體制;日本平民長期受到以天皇為首的國家神道體系的類似「政教合一」的教育,具備較高的組織紀律性,總動員下被禁止一切奢侈消費,男子被要求統一穿類似軍服的「國民服」,家裡的各種金屬器具、甚至寺廟的銅鐘都要「自願」捐給政府。直至1945年8月,雖然已經接近最後的「一億玉碎」,但日軍的指揮中樞仍然對全軍乃至日本本土保持強有力的控制。他們把城市中的少年兒童強制「疏散」到農村,從而在城市不斷被美軍轟炸摧毀的情況下保留長期作戰乃至戰後重建的種子。

和工業能力有關和是什麼國家沒關係。蔣記民國也是法西斯國家呢。


事實上德意日三大法西斯國家的動員能力都很低。動員能力低是法西斯政權的通病,比如蔣記國民黨政權。

你這個日本人口演算法不太對

日軍徵兵主要面對本土,朝鮮半島也徵兵,但是數量較少。截止戰敗,才有二十多萬朝鮮籍日軍官兵,其他徵召的朝鮮人多是勞工、警察之類的不入流武裝力量。二十萬這個數字無論是對於當時朝鮮人口還是日軍人數來說都是很小的數字。對台灣徵兵更是少,如果不算隨軍勞工、警察、翻譯之類的話,一直到1945年日本才開始向台灣徵兵,那時候還有半年左右美帝就下蛋了。


德棍回答一波

德國動員強度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僅僅高於民國的,主要是受制於其政治理論。日耳曼女性主內,女性動員到43年總體戰才緩慢開始。本土工廠也是才開始全面生產軍需品,導致了一個詭異的現象就是在盟軍瘋狂轟炸下,和東線原材料地區丟失,德三的坦克和飛機生產量反而節節攀升。

還有就是龐大的防空師消耗了太多核心人口。邁爾背個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