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終宋一朝,志大才疏之輩,自君至臣,其數量之多,頻率之密,蔚為壯觀,幾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韓只是其中一個罷了,而且還不是最突出的。

就韓一生行事,實在不可稱其為奸臣。後世稱其為奸臣,一多半要歸於元朝編撰的《宋史》將其列為奸臣。

而元編《宋史》如此做的起因,有大半始於韓禁絕朱熹理學,慶元黨禁得罪了天下讀書人。讀書人因此以筆為報復。

至於為什麼宋朝特別能湧現志大才疏之輩,其實可以結合今天的現實情況來談。這就是另一篇文章了。


他不是奸臣。

首先要明白一個含義,什麼叫奸臣,什麼又叫庸臣?

奸臣就是禍國殃民、裡通外國、殘害忠良的人,就叫奸臣。

庸臣就是自己本事不足,但是態度沒問題的人,叫庸臣。

那麼就很容易看出來了,韓侂胄是庸臣不是奸臣。

他欣賞岳飛,力主為岳飛等中興將領進行追封,重用主戰派,準備厲兵秣馬、法律北伐、收復失地。

這種人,你說他是奸臣?

這可真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啊。

他的黑點在於水平不足手腕不夠。

開禧北伐的慘敗被人當成武器攻擊他,他的人頭成了議和的工具。

元朝人把他列為佞臣,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沒本事還想北伐,藉此敲打漢族人,沒本事還想推翻大元的,和韓侂胄類似,也是佞臣。


現在的一些宋粉說韓侂胄要殺蘇師旦求和的觀點純粹是宋粉選擇性截取和歪曲史料的結果。宋粉的論據多是出自《金史·完顏匡傳》里王柟所述,但關鍵是《金史·完顏匡傳》里韓佗胄死後,王柟在給金國的正式官方文書里明確說韓佗胄在將蘇師旦貶官後,並沒有要殺蘇師旦的打算,相反韓佗胄力保蘇師旦,並且讓方信孺欺騙金國,詐稱蘇師旦已死,想以此保住蘇師旦的命。之後挫送朝廷殺韓的那批人自己承認,是他們在殺韓後又堅持殺了蘇師旦,把蘇韓兩人的人頭一起獻給送朝廷口中的大國大金皇帝

《金史·完顏匡》中的另一段史料證明了事實上韓佗胄在將蘇師旦等人或貶或罷後,並沒有殺蘇師旦的打算,相反事實上韓佗胄還在庇護蘇師旦,並且讓方信孺欺騙金國,詐稱蘇師旦已死。挫送自己承認是挫送朝廷堅持殺了蘇師旦後,把蘇韓兩人的人頭一起送給大金。

「而致侂胄誤國者,蘇師旦也。師旦既貶,侂胄尚力庇之,囑方信孺妄言已死,近推究其事,師旦已行斬首。儻大國終惠川、陝關隘,所畫銀兩悉力祗備,師旦首函亦當傳送,以謝大國。」

下面是完整原文:「王柟以宋參政錢象祖書來,略曰:惟昔者修好之初,蒙大金先皇帝許以畫淮為界。今大國遵先皇帝聖意,自盱眙至唐、鄧畫界仍舊,是先皇帝惠之於始,今皇帝全之於後也。然東南立國,吳、蜀相依,今川、陝關隘,大國若有之,則是撤蜀之門戶,不能保蜀,何以固吳?已增歲幣至三十萬,通謝為三百萬貫,以連歲師旅之餘,重以喪禍,豈易辦集。但邊隙既開和議,區區悔艾之實,不得不黽勉遵承。又蒙聖畫改輸銀三百萬兩,在本朝宜不敢固違,然傾國資財,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棄過圖新,兼愛南北之意也。  主上仁慈寬厚,謹守信誓,豈有意於用兵。止緣侂胄啟釁生事,迷國罔上,以至地斯。是以奮發英斷,大正國典,朋附之輩,誅斥靡貸。今大國欲使斬送侂胄,是未知其已死也。侂胄實本庸愚,怙權輕信,有誤國事,而致侂胄誤國者,蘇師旦也。師旦既貶,侂胄尚力庇之,囑方信孺妄言已死,近推究其事,師旦已行斬首。儻大國終惠川、陝關隘,所畫銀兩悉力祗備,師旦首函亦當傳送,以謝大國。」

還有根據金國史料記載金國皇帝金章宗的詔令是明確要求大送朝廷殺韓佗胄,拿韓佗胄的人頭來,自己才會答應求和條件,然後大送朝廷遵照金章宗命令行事。可見方信儒起初帶回來的金國答應停戰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殺韓佗胄這個消息,是屬實的。

「匡察其不妄,乃具奏。章宗詔匡移書宋人,當函侂胄首贖淮南地,改犒軍錢為銀三百萬兩。於是,宋吏部侍郎史彌遠定計殺韓柟胄,彌遠知國政,和好自此成矣。」

回到題主說的正題,韓只是志大才疏和權欲重,但這些在兩宋的朝廷重臣里完全是普遍情況,無論如何也不能就因為這幾點就把韓定性為奸臣。而且總的來說韓支持北伐收復失地,貶秦褒岳都是佔了大義,北伐期間韓還自掏腰包作為北伐的軍費。韓只是被信奉理學的儒生黑了,再加上一群挫宋粉絲為了維護大送,而刻意抹黑他。對於韓的評價,他的敵人金國倒是很中肯,金國收到韓的頭顱後,封他為忠繆侯,承認韓是忠臣,但認為韓效忠錯了對象。韓雖然算不上是什麼賢臣,熱衷權斗,但他對的起漢人的身份,對的起民族大義。

金章宗在收到韓頭顱前,恐怕也不會想到挫慫居然會無下限到拿執政宰相的人頭來求和,恐怕也正是對大慫的厚顏無恥的操作感到不可思議和震驚,才導致他封韓為忠繆侯。畢竟交戰期間談停戰本身就是佔優勢的一方先坐地起價漫天喊價,然後雙方討價還價慢慢磋商,結果大送特送的趙慫居然照單全部接受。難怪金國後期,被蒙古打得只剩下半條命的時候,還想著兩面開戰,從大慫身上找回損失,估計是挫慫一直以來無下限的表現,讓金國對挫慫十分輕視。

及至宋末元軍逼近臨安時,謝太后曾抱怨南宋厚養士百年,卻無人能在關鍵時報國之時,卻沒有想過大慫是怎麼對待忠臣。宋末沒有忠臣嗎?依然有,當謝太后和宋恭帝為首的南宋正統朝廷打開臨安城門投降後,抗蒙名將李庭芝依然在苦守揚州,但是隨著謝太后和宋恭帝出面下令為蒙元招降江南後,李庭芝苦心經營的抗蒙聯盟頓時軍心浮動,加速了李庭芝抗蒙聯盟土崩瓦解,李庭芝也兵敗被俘。


此人被宋朝的皇后和宰相砍了腦袋,然後把腦袋送到了北京,那個時候還叫金中都。

不容易啊,終於有個南宋宰相能到北京參觀參觀了,不過就只是一個腦袋,心肝脾肺腎留在南宋了。

南宋人是這麼評價這個事的:

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

生靈肝腦空塗地,祖父冤讎共戴天。

晁錯已誅終叛漢,於期未遣尚存燕。

廟堂自謂萬全策,卻恐防邊未必然。

如果韓侂胄是個奸臣,那麼干函首送敵這事的人,瞬間讓韓侂胄成了鐵骨錚錚的南宋名臣。


韓侂胄不是奸臣。

他推崇岳飛,鄙視秦檜,並且對二人的忠奸作了符合人心的官方判斷。

把韓侂胄說成奸臣,豈不是幫秦檜報仇?

小時候看《射鵰英雄傳》,聽說韓侂胄是奸臣,不明所以。現在看看,金庸老先生當年對歷史的認識有點脫節。

碧血劍里把袁崇煥說得十分高大上,射鵰里指韓侂胄為奸人,這都與史不符。

金國於宋既有破國的深仇,又有臣藩的屈辱,兩者之間的和平顯然是暫時的,權宜的。

金並非不想滅掉南宋,只是力有未逮而已。金海陵、金宣宗都破盟攻打了南宋,而當初北宋被金國突襲滅掉時,也有同盟關係。因此韓侂胄攻打金國,從道義上一點問題都沒有。南宋與金實際勢不兩立,難以有真正的和平,韓侂胄破壞不了不存在的東西。

說韓侂胄攻金是不自量力,也完全是不合理的指責。

開禧北伐打了兩三年,雙方還在僵持。這還是在四川吳曦背叛,四川全部喪失的情況下打成的局面。

蒙古軍事強不強?蒙古滅金用了幾年?23年。

蒙古滅南宋又用了幾年?45年。

韓侂胄沒能勢如破竹般消滅金國,也無可深責,如果他沒有被暗殺的話,繼續選將練兵,未必就會輸了。因為久不用兵,所以南宋的將士在一開始表現不佳,但若繼續下去,局面是在朝著對宋有利的局面發展的,丟失的四川就已經被收回。

可嘆的是宋朝主和的君臣軟弱可欺,被金人的虛聲恫嚇所嚇倒,忙不迭地投降求和,為此不惜出賣自己的丞相,可悲可恥。

南宋的軍民可並不軟弱,其中也產生了畢再遇、孟珙這樣的良將,如果統御得人,並不懼金國、蒙古。所以韓侂胄並非不自量力。

再說人品,韓侂胄作為當政的丞相,有什麼惡行劣跡?

陸遊、辛棄疾這樣傑出的忠義之士,都十分支持韓侂胄,難道他們願意和人品不端的奸臣沆瀣一氣?

韓侂胄想要驅逐敵寇,恢復華夏,這難道不是南宋的使命和漢人的心愿?

對韓侂胄的污衊,主要來自宋廷內的主和派群臣,這些人對於韓侂胄破壞了他們日夜笙歌的安逸生活非常不滿。

然而,金人素無信義而且虎視眈眈,南宋想苟且偷安又豈能隨心所欲?所以向金國乞求和平的史彌遠之輩是卑劣而短視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