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慮價格,現在生產的全幅鏡頭,有沒有哪家在同焦段比較時畫質超過蔡司的鏡頭?(除過徠卡)


這個問題問得沒意義啊,每家鏡頭都是有好有壞,直接說牌子那就是耍流氓了。。。單說技術,適馬跟蔡司壓根不是一個層面的,可這也不耽誤適馬出個牛嗶閃閃的兩斤半的40 1.4呀,畫質爆炸,買不買隨你~

蔡司也一樣,有素質變態規格變態的頭也有奇奇怪怪的頭,另外蔡司產品線跟日廠的區別蠻大的,很多同規格鏡頭定位實際上不一樣的,不是很好比。直接對比的話,徠卡m和zm系列重合度應該算最高的,現在在產的zm的素質大部分是不比m頭差的,老頭的話蔡司一般要更好,有些老的徠卡廣角甚至直接是蔡司和施耐德產的。。。單反的話,反正只要帶apo的都是同時期同規格里數一數二的,另外廣角普遍強,其他就看臉了。。。

大概就是這樣~

對了,還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蔡司的鏡頭對非球的使用一直是極剋制的,日廠早期一點的鏡頭則普遍相反。最簡單的例子,可以看看騰蔡batis系列,除了85和135,和蔡司全家風格都是天壤之別。。。。

這個應該算是有點喫力不討好的思路,非球多可以很輕鬆地搞定像差,簡單說就是一個字銳,跑分也可以很容易拿到高分,但是非球的很多副作用是需要更深入的體驗才能感受到。。。


蔡司的心思八百年前就不在攝影鏡頭上了,醫療,工業之類的纔是蔡司的大頭。


135畫幅上,蔡司不計成本堆料的三款Otus鏡頭依然是大光圈鏡頭光學素質的巔峯。但蔡司的其他系列在產135畫幅鏡頭,光學素質上不能說比佳能、適馬等日系廠商有優勢,只能說各有特色,互有勝負。

在個別焦段上,蔡司的在產產品光學素質已經落後佳能、適馬等廠商,比如超廣角,我曾經親自對比過蔡司15/2.8和適馬14/1.8,後者光學素質領先前者一個時代。

不過正如其他人回答所說,蔡司的注意力根本不在攝影鏡頭上,很多鏡頭設計還是沿用二三十年前的老舊設計。如果考慮電影鏡頭,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考慮小光圈(f/2.0及以下),便攜性更好的鏡頭,徠卡在產的SL鏡頭素質不輸蔡司Otus


私以為,賓得67 75 2.8這顆鏡頭比蔡司ct80 2.8好,無論是銳度還是色彩,當然這個鏡頭存貨量稀少能買好幾顆ct80,但是我覺得賓得67 100 4比75 2.8還好。

還有個人無腦吹東蔡的50 1.8真的笑死,那顆鏡頭先不說品控,就算是後期的手動頭都不如,更別說小痰盂三代這樣的自動頭。


天下武功出少林,蔡司就是少林。


什麼是「好」?什麼是「畫質」?

銳度高?角落解析度?

Bokeh渲染?顏色還原?

無紫邊?低畸變?無暗角?

最清晰、能數到毛最多、Bokeh最大最圓,就是最好的鏡頭麼?

(思考題。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至少索尼APS-C上,對藍標好感越來越差了。

索蔡16-70/4銳度基本不如G 18-105/4

蔡司12/2.8和三陽12/2.0比,即使相同光圈下優勢仍不明顯

蔡司Loxia 35/2(全副)全部情況下被和三陽35/1.2(殘幅)吊打,銳度高很多,畸變小很多,色散少,散景更平滑,真的是全方位吊打。

索蔡24/1.8和三陽21/1.4對比全面劣勢,銳度,畸變,色散,散景等等,都是三陽好點。

其他的高級貨沒玩過,不過就從這些來看來,對蔡司沒啥好感。

據我瞭解,對於任何一家現代光學大廠來說,不計成本和對焦的話做個Otus/萊卡這樣的鏡頭都沒什麼難的,關鍵是你的品牌有沒有把它賣出去的B格。這些商業鏡頭都是產品,需要在畫質,外觀,生產成本,品控,市場等多個領域之間做到平衡,畫質差絕大多數情況不是因為做不好,是在不犧牲其他條件的情況下做不好,故意犧牲了一點畫質而已。

就說手裡這顆Loxia 35/2,畫質雖然被吊打,但是這鏡頭很明顯不是主打畫質的,整體無非球面鏡,手動對焦,很明顯的是個懷舊文青,B格產品。而且顏值,用料,做工都是吊打三陽。再考慮到這種鏡頭的銷量,畫質上不那麼銳就無所謂了,又不是不能用,拍出來反而有老鏡頭的韻味,又可以記錄EXIF信息,拿來玩挺好的。相比之下三陽這品牌沒名氣,聽起來山寨,來自不是日本不是德國缺乏B格,整體都是大塑料,外觀設計不存在,正面刻字能同時用5個字體,就算請了設計師估計也早就吐血氣死了。就這樣的產品,光學設計不下點成本還怎麼賣?難道像國產一樣拼低價嗎?


除了徠卡讓人想笑

有,要看具體鏡頭型號參數

提名七工匠281.4M,同價位無敵手(廢話),也就鍍膜欠缺一點


蔡司鏡頭的色彩過渡、影調過渡、高光和暗部細節的保留程度、在有限條件下像場的平整度等等一些因素,纔是蔡司鏡頭在現代依然能夠屹立於頂級民用鏡頭之巔的根本,而這些東西是很難在後期上得到彌補的。銳度、畸變、暗角這些可以量化的指標,當然會是佳能尼康適馬這類二三流鏡頭廠商去追求的東西,畢竟絕大部分普通用戶和媒體測評也只會去考慮這類指標,眩光可以目視評比,但蔡司鏡頭的抗眩光,大部分是可以忽略遮光罩的。以及任何科技產品,都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的道理。本人僅擁有過4顆蔡司鏡頭,對比我擁有過的其它30多顆非蔡司的二三流鏡頭,理解相當有限,但一定比很多沒有擁有過的人要深刻一些。


目前消費級的135鏡頭蔡司只能算玩票,Otus系列還是可以的,蔡司真正的實力體現在asml光刻機鏡頭上


蔡司的高端系列otus系列和與索尼合作的distagon結構鏡頭,價格較高,素質確實比其他日本廠家的好。

至於中間的milvus系列和一些batis系列鏡頭,和佳能,尼康的同類產品差距不大,在銳度等一些指標上被適馬吊打。

至於touit系列和classic系列,個人覺得純粹是情懷產品,鏡頭素質和當今的其他新產品相比沒有優勢。


提徠卡簡直意義不明。蔡司是個眼鏡廠,不製造鏡頭(很久以前)。很多蔡司鏡頭蔡司只是設計


來看看蔡司和副廠適馬在85定的表現對比。機身同為大馬三,光圈同為F/1.4

蔡司全幅旗艦Otus85
適馬85ART

知乎上傳圖片有壓縮,可以自己去Sigma 85mm f/1.4 DG HSM Art Lens Image Quality看看對比。中心和環形區的差異不太明顯, 邊角素質則一目瞭然。不過蔡司的色散控制確實更好些。評價鏡頭的因素有很多,只是對於數碼時代的攝影鏡頭來說解析度更重要一些。

價格方面,Otus剛上市賣三萬,現在兩萬,手動頭。85ART一直就是五千多,自動頭。

50ART不如Otus55,我認為原因是2014年發布的這款鏡頭製造工藝不如2016年發布的85ART成熟,實際上2018年發布的105ART素質也和85ART難分仲伯,都是極好的。蔡司目前的水準能否繼續穩固龍頭地位?期待新產品給大家看看。

這也算是德國製造和日本製造的一個縮影。


個人覺得 蔡司鏡頭不管是以前的或者現在的日蔡 一定要和日產頭比較 都是在耍流氓。日產幾家的頭和蔡司比較差距還是很大的 個別頭蔡司超過了徠卡 但徠卡總體還是比蔡司好的。除了徠卡 只有老的梅耶 施耐德 可以和蔡司是一個階梯。 福倫達現代頭除了價格沒什麼優勢。很長一段時間用過梅耶35/4.5 東蔡 潘泰康35 50 135 zm35/2。 目前只用m50/2(虎抓)zm35/2.8(因為小巧)個人用過的這幾個頭都不是貴的也不是最新的鏡頭其中最便宜的東蔡50/1.8 不客氣地說吊打一切島國50定焦。

以上為個人意見 僅供參考 求同存異 理解萬歲 沒時間參與無意義的爭論。


取決於你是否相信索尼大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