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得大成了,押不押韻都可以討論…

學的話,不進到古人的語境里,難道去學老乾體…………


古詩詞是一種文學體裁,在格式上有獨特的韻、律,明白韻和律的含義就更容易選擇。

所謂韻表,就是規定每個字如何發音,是平還是仄的一張表,所以韻最主要的含義是規定怎麼發音(平仄是音調的一種特徵);

所謂格律,是規定一首詩或者詞,每一句的字數,每個位置的字應該是平音還是仄音,每一句尾字是否應該押韻的格式。

弄清楚韻和律這兩個概念,就會明白,韻是人的發音習慣,律才是詩詞的格式問題。

在古代韻有很多,流傳一種說法,寫詩用《平水韻》,寫詞用《詞林正韻》,也不知道怎麼流傳出來的,可笑的是《平水韻》在宋朝才有,近體詩最為燦爛的唐朝,還沒有這個韻表,當然,韻的發展是一脈相承,《平水韻》也是在隋朝《切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樣在詞最為繁華的宋朝也沒有《詞林正韻》,這是清朝人編寫的,因為《平水韻》在清朝已經嚴重不符合人們的發音習慣,所以重新編寫。

如果崇尚古韻,敢問屈原用什麼韻?三曹用什麼韻?李杜用什麼韻?蘇辛用什麼韻?納蘭用什麼韻?都相同嗎?

韻,只是規定發音,並沒有太多內涵,也無法承載太多,如果文字的靈魂學不會,就只能學習韻律這種表面的東西。為什麼高考大家只能討論作文,因為其他的都不會了,同樣的道理,總是把韻律掛在嘴上,很可能對於文字的內涵沒有研究,所以品評不了,就只能看韻律了,因為文字的內涵不是你學了就能鑒賞創作,是需要長期積累的,但韻律這個東西,現在信息這麼發達,隨便都能搜出來,還有各種變體,韻律也沒有什麼好討論的,一是一,二是二,人家規定是怎樣就是怎樣,不需要太深厚的文學素養

一個詞牌往往有很多變體,不知道這些變體第一次被人提出來的時候是不是會用最初的格律認定它出律。而且詞牌那麼多,也不知道怎麼創造出來的,要是依照古法,恐怕也沒有詞曲這些東西了,當然,詞曲在古代是唱出來的,那麼多格調,也恰恰證明了韻律可以變化,可以創造,而並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韻律是不斷在變化的,因為它可以變,但人的情感,文字的靈魂是亘古不變的,所以我們可以銘記那麼多詞曲,卻不知詞牌曲牌是誰創造的。

《中華新韻》也是基於前人的韻表做出的一次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變革,今天我們按照韻母去選擇如何押韻遠比古人死背韻表要更有規律可循,更加便捷。

今天,很少有人能把《平水韻》準確地發音了,用古代的韻寫古詩詞,用普通話誦讀,這是典型的張冠李戴,很不理解為什麼要用自己不會讀的古韻去寫古詩詞,只是因為它有歷史感嗎?

也能夠感受到一些人比較奇怪的驕傲,用古韻寫詩詞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優越感,寫了又不會讀,而且按照今天的發音規律,明顯尾字壓不上韻,很拗口,還要堅持說自己專業,真是一種十分病態的心裡。

為什麼病態?詩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什麼時候淪為靠韻律鑒別優劣了?

但是,有一點,古人關於平上去入的規定和分類還是很具有借鑒意義,很大程度上是在避免拗口的發音,韻律美說起來也很簡單,你自己讀起來覺得朗朗上口,不拗口這就可以了,再追求得極致一些,覺得讀起來不舒服的地方換個字,因律廢義不是沒有,但自古都不太提倡。

當然選擇什麼韻看自己習慣,也是自由,會讀的話,用什麼韻寫也都是可以的,古韻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但是用普通話讀古韻還是算了吧,這恐怕是對古韻的嘲諷,張冠李戴,遺笑大方。

最後補充一點,韻律只是詩詞的形式,沒聽說過哪首詩好是因為韻律。有時間看韻表,不如去看看更深層次的關於內容的鑒定,文章的靈魂永遠是文字,其含義,其意境帶給人心靈上的震撼,這才是我們值得學習和追求的方向,至於韻律,只是工具,從實用角度講,用自己熟悉的工具,遠比用自己不會使用的工具強的多!


關於用韻的問題,網路詩壇少說也爭了十幾年了,其實用新韻用舊韻,就看你高興吧,如果覺得用新韻讀得舒服就用新韻,如果覺得用舊韻才是規範那就用舊韻。不過,爭論了這麼久,依然還會爭論下去,原因是大家都不甘心只是各取所需,都想爭一個正統的地位。就事實來說,堅持用新韻創作的人群屬於絕對的小眾,一般都是入門的時候痛恨平水韻,而真正會寫之後基本都是用舊韻。


李漁《詩韻序》里講:

以古韻讀古詩,稍有不協,即葉而就之者,以其詩之既成,不能起古人而請易,不得不肖古人之吻以讀之,非得已也。使古人至今而在,則其為聲也,亦必同於今人之口。吾知所為之詩,必盡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數韻合一之詩;必不復作「絺兮綌兮,凄其以風,我思古人,實合我心」之詩,使人葉「風」為「孚金反」之音,以就「心」矣;必不復作「鶉之奔奔,鵲之疆疆,人之無良,我以為兄」之詩,使人葉「兄」為「虛王反」之音,以就「疆」矣。我既生於今時而為今人,何不學關雎悅耳之詩,而必強效綠衣鶉奔之為韻,以聱天下之牙而並逆其耳乎?

錢玄同在《新青年》里講:

那一派因為自己通了點小學,於是做起古詩來,故意把押「同」「蓬」「松」這些字中間,嵌進「江」「窗」「雙」這些字,以顯其懂得古詩「東」「江」同韻;故意把押「陽」「康」「堂」這些字中間,嵌進「京」「慶」「更」這些字,以顯其懂得古音「陽」「賡」同韻。全不想你自己是古人嗎?你的大作個個字能讀古音嗎?要是不能,難道別的字都讀今音,就單單把這「江」「京」幾個字讀古音嗎?

朱光潛也作了一句總結

這理由是無可反駁的,詩如果用韻必用現代語音讀的韻,才能產生韻所應有的效果。


個人看法:新韻。

與時俱進。已經用普通話讀了,沒必要用平水韻寫。

如果想寫得正式一點,可用平水韻。


建議使用平水韻。新韻也可以,註明就行。


你怎麼讀押韻就怎麼用就行了。

此外,新韻、通韻都不科學,你不如自己直接按普通話來,只要會說普通話,新韻和通韻都是多餘。

如果你對入聲字敏感,就保留所有的入聲韻部。


聽你老師的,用平水。

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哪朝的人完全按平水韻那樣講話,一直強調「新韻讀著押韻所以該用新韻」的有點自說自話。「該死十三元」的故事咸豐年間就有了,但你有見過哪個清朝的詩人用當時語音寫詩的么?真當清朝民國的詩人都是二傻子聽不出平水韻已經讀著不押韻了。

你要是學李杜學蘇黃學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拿著本中華新韻是沒用的。學了一年的江西詩派然後得出「黃庭堅不會押韻寫詩出律」的結論?

要是學康震酈波褚寶增當我沒說,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