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麃嗚F路可從大後方運送兵員物資,旅大軍港進可攻退可守。海戰有一定偶然性,為什麼拼消耗的陸戰也敗了?



在這個問題下與 @閑人 先生發生了一些爭執,所以認為有必要單獨開一個回答說一下。

俄羅斯帝國為什麼輸掉了日俄戰爭??

www.zhihu.com圖標

在 @閑人 的評論區下Ta表示日本帝國的工業實力在1894年已經明顯超過清帝國。但是,至少在火炮製造方面,Ta的這一論斷並不符合事實。誠然,日本帝國在明治維新後擁有了比清帝國更加現代化的醫療、教育、行政系統,然而,不能以此類推認為日本的工業實力在1894年也有這樣的優勢。日本帝國的社會制度相比於清帝國更加「現代」,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在所有領域都立刻佔據了優勢地位(相比於清帝國)。

應該說,在1894年清日雙方的工業互有長短,很難說哪一方有明顯的優勢。在一部分領域佔據優勢,而在另一些領域清帝國佔據優勢。

舉一個例子。眾所周知的是,日本聯合艦隊在甲午戰爭前列裝了大批英式速射火炮(4.7寸炮和6寸炮),而清帝國海軍缺乏這樣的裝備——但這絲毫不能證明日本帝國在1894年已經擁有了比清帝國更強的工業。因為日本的全部4.7寸40倍徑艦炮和6寸40倍徑艦炮均為英國原裝進口,而清帝國則已經具備了在本土仿製這兩款兵器的能力(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清帝國海軍沒能優先換裝)。

清帝國在1890年引進了1門英制120毫米40倍徑速射炮作為樣品,隨即開始仿製,1892年即宣告仿製成功。在之後的三年,江南製造局陸續仿製了12門4.7寸40倍徑速射炮和4門6寸40倍徑速射炮。1892年生產120毫米快炮10門,1893年生產120毫米快炮2門,1894年生產152毫米快炮4門。值得注意的是,在1893年120毫米快炮的產量驟減至2門,這是因為有限的鋼材被305毫米重型要塞炮的生產任務擠占,如果把資源集中用來造速射炮,1894年開戰以前攢出25-30門是有可能的。當然,清帝國暫時還不能做到100%的仿製這款產品,部分零件仍需要進口,但起碼學會了組裝。

戰爭結束後,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菲特利曼中將在他的文章中對清帝國的軍工業給予了正面評價:

在江南、南京以及天津等兵工廠,自己能製造出4.7英寸速射炮、機關炮、改良的「李·美德福爾德」步槍以及其他現代軍用步槍

至於說日本帝國,儘管日本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謀劃仿製英國研發的管退速射炮,但實際上他們直到1896年才成功仿製出安式速射炮,而且只有少量生產。之後到1908年,日本成功仿製了安式120毫米45倍徑速射炮,為明治41年式。

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日本艦隊的速射炮全部為原裝進口,而清帝國雖然已經購買和仿製了為數不少的速射炮(截止到戰爭爆發前,外購到貨26門,仿製16門),但只有極少數的速射火炮被交付艦隊[1]。這應當歸咎於清帝國高層的遲鈍、呆板(北洋艦隊本可以從江南製造局獲取所需的速射炮),而不能說明日本有更強的工業。這反而印證了一點,即清帝國落後的體質不利於它動員最大力量用於打贏一場戰爭,即便是它本身的某些優勢也不能被發揮出來。

至少在中口徑速射炮上,1894年的清帝國可以仿製/來料組裝(每一年約10門120毫米速射炮),而同時期的日本只能進口原裝產品。難道能斷定日本的工業實力在1894年已經壓倒了清帝國嗎?顯然,做出此等論斷為時尚早。在1894年,雙方的工業實力總的來說尚在伯仲之間,很難說誰已經具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清帝國從上到下的體質當然是不適合現代化或者說工業化的。但如果由此判斷日本在其工業化早期即迅速在工業實力上壓倒了清帝國,這是一種制度決定論的觀點,是不妥當的。日本在1894-1895年的戰爭中獲勝,這應當歸結於日本建立起了更加現代化、更加適合戰爭的國家機器,這是日本取勝的關鍵。日本的近現代工業在1890年代也只是剛剛起步,認為此時的日本已建立起壓倒清帝國的工業的觀點是不恰當的。

參考

  1. ^外購到貨的26門速射炮中有14門部署於炮台,6門屬於廣東水師,6門屬於福建水師;本土仿製的16門速射炮只有5門被交付北洋艦隊


日俄戰爭在檯面上是一場單挑,但在檯面下,其實是一場群架。


如果把日俄戰爭比作一局大棋的話,那麼第一顆棋子的落下,要從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戰爭說起。


1


甲午一戰之後,清政府除了向日本賠款 2 億兩白銀之外,還答應了一系列附加條件:承認朝鮮歸日本控制,並割讓遼東半島。


然後,俄國就拍桌子跳了起來。


按理說,這是只涉及中日雙方的事,俄國人急什麼呢?那是因為俄國不僅覬覦遼東,還早就把中國的東北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可以說準備將其納入自己國家的版圖,只是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


為此,俄國拉來了自己在歐洲的兩個盟友德國和法國,要求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這就是著名的「三國干涉還遼」。


由於日本在甲午一戰中也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所以在清點了自己的籌碼之後,只能再向清政府敲了 3000 萬兩白銀的「贖遼費」,被迫歸還了遼東半島。


雖然半島是還了,但日本人的梁子卻結下了——他們不恨中國人,恨俄國人。

然後就到了 1900 年,第二顆棋子又被埋下:「義和團」運動爆發了。


因為「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組成了近 2 萬人的軍隊直撲天津和北京。有意思的是,其他國家的軍隊打著「解救本國大使館和僑民」的旗號,好歹去的是直隸方向,而俄國卻立刻發動 15 萬軍隊大舉進攻根本沒有什麼「義和團」的東北,隨後佔領東北全境。在其他國家軍隊都撤出北京之後,俄國沒有一點要撤軍的意思——就是準備賴著不走了。


眼看俄國就要實現它所謂的「黃俄國計劃」,獨佔中國的東北全境,這回輪到日本坐不住了(清政府把消息透露給了日本)。日本拉著英國和美國開始干涉,要求俄國必須撤軍。這回輪到俄國清點自己的籌碼,算下來覺得和列強作對不值得,最終簽署了《交收東三省條約》,被迫承諾在一年半之內全部撤兵。


八國聯軍侵華時的俄國軍隊。在侵佔了中國東北之後,俄國還索要了最多的「庚子賠款」份額
八國聯軍侵華時的俄國軍隊。在侵佔了中國東北之後,俄國還索要了最多的「庚子賠款」份額

於是,東三省算是還了,但俄國人的梁子也結下了——他們也不恨中國人,恨日本人。


其實這兩個國家互相仇恨本來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為它們對領土和利益的訴求高度重合——雖然領土和利益都是屬於它們的鄰居的。


一個是老牌帝國主義,一個是新興帝國主義,圍繞著鄰居家的那塊好地,開始摩拳擦掌。


其實它們都知道,一場戰爭是不可避免了。之所以還不打,只是因為雙方都要盤算一下自己背後的盟友和手上的籌碼。


2


日俄戰爭在檯面上是一場單挑,但在檯面下,其實是一場群架。

以日本當時的情況,雖然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實力迅速膨脹,但要單挑堪稱「巨無霸」的俄國,它心裡也是沒底的。好在,它的身後站著英國和美國。


英國長期以來一直把俄國視為自己在中國的利益競爭對手,尤其擔心侵佔中國的東北以後,俄國會繼續滲透到長江以南——那是英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區域。再加上同為島國的惺惺相惜感,英國於 1902 年 1 月 30 日與日本在倫敦簽訂了同盟條約,主要目的就是共同對付俄國。


而美國因為進入中國比較晚,利益基本都已被列強分光,在試圖插足東北時,好幾次都被俄國拒之門外,所以也希望藉助日本來對抗俄國。


俄國的背後也站著歐洲兩強,那就是法國和德國。


清末被列強瓜分的中國蛋糕
清末被列強瓜分的中國蛋糕

法國和俄國在 1902 年同樣締結了同盟。法國對俄國的主要訴求倒不是在華利益,而是希望俄國能夠對德國施加一定的壓力,讓德國始終保持一種兩線作戰的狀態。


德國和俄國並沒有盟約,但德國支持俄國在遠東擴張。除了和日本的勢力範圍有衝突外,其實德國的主要目的是對抗法國。德國最希望的就是俄國在遠東大幹一場,甚至直接和英國爆發矛盾,因為這樣的話俄國就會把西線的兵力調到東線,從而大大減輕德國的壓力。


檯面下各自啦啦隊的基本實力相當,那麼檯面上的兩個拳擊手實力究竟如何呢?


3


應該說,如果以舉國之力來衡量的話,日本當時絕不是俄國的對手。

俄國當時的人口達到了 1.4 億,擁有陸軍常備軍 104 萬,後備役軍人 375 萬——這個數字別說日本,連歐洲列強看了,都心裡發毛。在海軍方面,俄國海軍擁有 200 多艘戰艦,日本海軍主力艦還要向英國購買,而俄國的戰列艦都已經實現自己建造(法國人設計)。


但俄國當時也面臨三個巨大的問題。


第一,軍隊主力都部署在西線,在東線的遠東地區只有 10 萬左右的兵力,海軍在遠東也只有 60 多艘作戰艦隻。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貝加爾湖段並沒有完全開通,從歐洲運兵到亞洲的遠東,火車需要開 6 個星期的時間,每晝夜只能開兩至三列軍車。


第二,俄國軍隊的數量雖然龐大,但技術和指揮水平普遍落後。有線電報電話只配備到集團軍和軍,師以下部隊還是靠騎馬甚至徒步通信。在全世界已普遍進入火藥時代時,俄軍不少將領還是崇尚當年庫圖佐夫擊敗拿破崙遠征軍的刺刀白刃戰戰術。


第三,俄國人非常輕視日本人,或者說輕視黃種人,稱日本人為「猴子」。當時他們做出的判斷是,一個俄國士兵能打三個日本士兵,在遠東根本不需要打大仗,只需要做一次「餐後散步」,就可以「教訓一下日本人」。


相比之下,日本雖然國力遜色,但備戰比俄國要認真得多。


當時日本的總人口大約為 4400 萬,陸軍大約 37.5 萬人,戰時可動員後備役為 200 萬出頭。海軍是當時日本的驕傲,大約有作戰艦隻 80 艘,絕大多數都是在英國建造的新型軍艦。


雖然國力和軍力不如俄國,但日本當時也有三個優勢。


第一,日本對俄作戰蓄謀已久。從中國清政府手裡拿來的 2.3 億兩白銀賠款,日本把相當一部分投入了軍備。從國家開支看,日本在 1893 年到 1894 年的開支是 8400 萬日元,而到了 1897 年就增加到了 2.4 億日元,其中軍費增長是最大頭。


第二,日本在中國東北戰場能一下子投入超過 25 萬兵力,鑒於俄國糟糕的後勤運輸能力,在俄國把主力部隊運來之前,日本在東北戰場能形成絕對優勢。

第三,日本陸軍中的很多軍官留學德國,部隊里也有很多德國教官,整體的戰術思想和戰鬥素質要高於俄軍。日本的軍艦數量雖然不多,但質量精,艦隊的高級軍官都留學過英國,指揮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都很強。


俄國裝甲巡洋艦「佩列斯韋特」號停泊於旅順港。這艘軍艦建造於 1898 年,其引擎能提供 14500 馬力的動力,使它能輕易達到每小時 18 節的航速。軍艦上裝備有大炮 70 多門,多數為速射炮,並有 6 個魚雷發射管。這些大炮的射程超過 3 英里(約 4.82 千米)。日俄戰爭期間,這艘軍艦給日本海軍帶來了極大壓力
俄國裝甲巡洋艦「佩列斯韋特」號停泊於旅順港。這艘軍艦建造於 1898 年,其引擎能提供 14500 馬力的動力,使它能輕易達到每小時 18 節的航速。軍艦上裝備有大炮 70 多門,多數為速射炮,並有 6 個魚雷發射管。這些大炮的射程超過 3 英里(約 4.82 千米)。日俄戰爭期間,這艘軍艦給日本海軍帶來了極大壓力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雙方都知道一場戰爭在所難免,而俄國希望能夠拖得越晚越好,便於自己再做一些準備,而日本希望越快開戰越好,在俄國尚未調集主力以及防禦工事還沒修好之前,一舉殲敵。


於是,1904 年 2 月 8 日,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終於由日本率先打響。


4


如果要把日俄戰爭概括一下,最重要的其實就是三場陸戰、一場海戰。


第一場戰役是遼陽會戰,這是場頗有戲劇性的慘烈會戰。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2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歷史的溫度: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

饅頭大師 復旦新聞學碩士

¥39.00 會員免費

編輯於 03-10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欒雨辰欒雨辰系外行星的研究生

尼古拉二世的宏觀戰略存在著兩個最關鍵的矛盾:

其一,俄國長期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對於「非盈利」的軍事開支進行了財政緊縮,然而卻在這一時期在東西兩線(黑海和遠東地區)都部署或實施著積極進取的計劃,這便造成了經濟發展和軍事發展何者應該優先的問題。

俄國人千方百計地奪得了旅順這一遠東不凍港,但是在保住這一據點的戰略上則存在著重大失誤。最為重大的失誤在於財政方面。按計劃,旅順軍港要塞工事的徹底完成要到1909年,對於旅順要塞的撥款不僅是微薄的,甚至還少於對大連的撥款。財政大臣維特對此不能說沒有責任,他忽略了軍事撥款(亦即加快旅順建設)的優先性:

在1904年前,由於財政赤字,對於旅順的實際撥款只有460萬盧布,而對於大連的撥款卻超過1850萬盧布,且這些撥款主要是用於大連自由港的基本設施建設而不是用于軍事防禦。

從戰略上看,如果大連沒有堅厚的防禦工事而被敵方攻佔,那麼大連將成為敵方可以利用的進攻旅順軍港的良好基地。

(從左至右:沙皇尼古拉二世、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外交大臣羅斯托夫斯基伯爵)

其二,俄國陸軍和海軍何者應優先發展。這一問題的實質是要確定俄國的戰略發展方向,究竟是陸上強國還是海上強國。基於俄國的財力,它並無可能二者兼備。然而,尼古拉二世的政府卻妄圖在維持龐大陸軍的同時在東西兩線都獲得出海口,並且還整合馬漢「海權論」和法國「青年學派」的理論,制定出了不適合俄國經濟基礎的「攻防皆可」的海軍建設戰略。

1902年春,按照尼古拉二世的意見,制定了俄國海軍艦船建造計劃:

使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力量與德國波羅的海艦隊相等,使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力量與日本艦隊相同,使俄國黑海艦隊有能力穿過海峽進入地中海,使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二者的總體力量與德國所擁有的艦隊相等。

該計劃的實現期限為21年(1903-1923),分為三個7年完成,其首先要完成的目標是加強黑海艦隊。在該計劃中,新造艦船需要經費15200億盧布,老艦整修和改造需要經費21350億盧布,同時相應的軍港改建以及作戰人員增加也需要大約30650億盧布,實現該計劃所需的經費總共約為672000億盧布。鑒於當時的俄國國家歲入不過25000億盧布,經費難題根本無法解決。

1903年3月,當陸軍部申請1904-1908年財政撥款時,多布洛羅伊斯基(С.К.Добророльский)中校報告說:

過去7年,海軍的預算提高了66%,而同期陸軍僅提高了12%。相對於1883年,海軍的預算已經增加了兩倍。與陸軍方面一樣,海軍方面也對自己得到的財政撥款不滿足。海軍方面的目標是要把俄國建成海上強國,所以海軍部所強調的是:儘管在1895年到1902年間海軍軍費預算幾近翻倍,但海軍部1902年的預算依然少於陸軍部當年預算的三分之一。

在日俄戰爭前夕,俄國在遠東的陸軍兵力總共不過12萬左右;日本陸軍卻已擁有步兵156個大隊、騎兵54個中隊、野山炮兵106個中隊,其中僅在中國和朝鮮地區的駐軍(台灣2個混成旅、朝鮮1個步兵大隊,中國華北7個步兵中隊)便大約有20萬人,實際上陸海軍都有優勢。

這方面蘇聯就吸取了沙俄的教訓,沒有徹底打垮敵人之前絕不進行和平建設,一切都向陸軍讓步


尼古拉二世的宏觀戰略存在著兩個最關鍵的矛盾:

其一,俄國長期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對於「非盈利」的軍事開支進行了財政緊縮,然而卻在這一時期在東西兩線(黑海和遠東地區)都部署或實施著積極進取的計劃,這便造成了經濟發展和軍事發展何者應該優先的問題。

俄國人千方百計地奪得了旅順這一遠東不凍港,但是在保住這一據點的戰略上則存在著重大失誤。最為重大的失誤在於財政方面。按計劃,旅順軍港要塞工事的徹底完成要到1909年,對於旅順要塞的撥款不僅是微薄的,甚至還少於對大連的撥款。財政大臣維特對此不能說沒有責任,他忽略了軍事撥款(亦即加快旅順建設)的優先性:

在1904年前,由於財政赤字,對於旅順的實際撥款只有460萬盧布,而對於大連的撥款卻超過1850萬盧布,且這些撥款主要是用於大連自由港的基本設施建設而不是用于軍事防禦。

從戰略上看,如果大連沒有堅厚的防禦工事而被敵方攻佔,那麼大連將成為敵方可以利用的進攻旅順軍港的良好基地。

(從左至右:沙皇尼古拉二世、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外交大臣羅斯托夫斯基伯爵)

其二,俄國陸軍和海軍何者應優先發展。這一問題的實質是要確定俄國的戰略發展方向,究竟是陸上強國還是海上強國。基於俄國的財力,它並無可能二者兼備。然而,尼古拉二世的政府卻妄圖在維持龐大陸軍的同時在東西兩線都獲得出海口,並且還整合馬漢「海權論」和法國「青年學派」的理論,制定出了不適合俄國經濟基礎的「攻防皆可」的海軍建設戰略。

1902年春,按照尼古拉二世的意見,制定了俄國海軍艦船建造計劃:

使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力量與德國波羅的海艦隊相等,使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力量與日本艦隊相同,使俄國黑海艦隊有能力穿過海峽進入地中海,使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二者的總體力量與德國所擁有的艦隊相等。

該計劃的實現期限為21年(1903-1923),分為三個7年完成,其首先要完成的目標是加強黑海艦隊。在該計劃中,新造艦船需要經費15200億盧布,老艦整修和改造需要經費21350億盧布,同時相應的軍港改建以及作戰人員增加也需要大約30650億盧布,實現該計劃所需的經費總共約為672000億盧布。鑒於當時的俄國國家歲入不過25000億盧布,經費難題根本無法解決。

1903年3月,當陸軍部申請1904-1908年財政撥款時,多布洛羅伊斯基(С.К.Добророльский)中校報告說:

過去7年,海軍的預算提高了66%,而同期陸軍僅提高了12%。相對於1883年,海軍的預算已經增加了兩倍。與陸軍方面一樣,海軍方面也對自己得到的財政撥款不滿足。海軍方面的目標是要把俄國建成海上強國,所以海軍部所強調的是:儘管在1895年到1902年間海軍軍費預算幾近翻倍,但海軍部1902年的預算依然少於陸軍部當年預算的三分之一。

在日俄戰爭前夕,俄國在遠東的陸軍兵力總共不過12萬左右;日本陸軍卻已擁有步兵156個大隊、騎兵54個中隊、野山炮兵106個中隊,其中僅在中國和朝鮮地區的駐軍(台灣2個混成旅、朝鮮1個步兵大隊,中國華北7個步兵中隊)便大約有20萬人,實際上陸海軍都有優勢。

這方面蘇聯就吸取了沙俄的教訓,沒有徹底打垮敵人之前絕不進行和平建設,一切都向陸軍讓步


補充一下,日本當年海軍全套班子學習英國,軍艦也是買的英美的戰艦,軍官到士兵更是士氣旺盛,軍官基本全部受過嚴格訓練。反觀沙俄基本上從克里米亞戰爭後就沒怎麼緩過氣,雖然農奴制慢慢改革,但是軍隊兵員的素質還是參差不齊,雖然總體而言陸軍作戰還算勇猛。但指揮不得力,而且西伯利亞鐵路沒有貫通,貝加爾湖那段補給線困難。海軍則更是士氣低落,軍官層腐敗,士兵大多無心戀戰,且訓練情況惡劣。當年俄太平洋艦隊被圍旅順後,幾乎全軍覆沒,沙皇讓波羅的海艦隊,繞了三分之二個地球,從好望角跑來遠東,沿途鬧劇不斷,把英國漁船當日本軍艦打,更搞笑的把自己艦隊的友軍還當英國軍艦來報復而主動出擊,但因為士兵訓練水平太差,自己人對轟了半天居然還沒打中對方。可見這樣的水平,還花了大半年跑到遠東,面對以逸待勞的日本艦隊,必然是失敗的份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