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傳統取暖方式效率都接近100%,空調取暖甚至可達300%以上(具體數值可以查空調COP)。因為空調可以把兩倍以上電功率的熱量搬進來,順便把搬熱量釋放的熱量也釋放進屋子。

燃燒取暖和空調取暖從節能角度來看相差不多,空調稍佔優,火電廠發電效率大約40%,輸電損失幾乎可以忽略,取暖效率現在能買到的空調都在300%以上。所以產生單位熱量消耗的燃料其實是低於傳統炭爐的。集中供暖更不用說了,鍋爐和供暖系統的熱量利用率都不是100%,暖氣的優勢是乾淨、安全、方便、便於管理,但單純講節能的話顯然是低於炭爐的。(除了火電廢熱利用,但是南方火電廠本來不多,能夠供應的面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價格方面也差不多,1塊錢的蜂窩煤假設完全燃燒,能產生4700千卡的熱量;同樣1塊錢能買兩度多的電(不同地區有差別,保守點算兩度),換算成千卡的話是1720,按保守的300%,大約貢獻可以貢獻5160千卡。

另外還要注意到,對於多數家庭,並不是每時每刻每個房間都有人的。所以,以上的對比是和每個房間都進行無差別供暖相對比的。然而實際上,這樣使用空調的家庭並不多,所以空調的實際能耗是低得多。至於很多人感覺暖氣更省錢,那是因為國家迫於城市建設,不得不投入了太多的資金(說多跑遠了,再後面補充說明吧)。

所以,「開源」的角度,可以挖掘的潛力已經非常有限了,「節流」方面倒是大有文章可做。

現代建築特別是高層建築多框架結構,更有效的保溫材料很有開發價值。另外對於住戶自己,南方門窗漏風問題非常普遍,換上質量好一點的門窗膠條改善十分明顯。並且無論冬夏都能節約空調能耗。另外看看家裡牆上空調孔是不是沒有封,沒封的話十塊錢弄管發泡膠堵上。

其他方案也不少,比如改用真空玻璃、玻璃貼膜之類的,不過性價比不高。

至於題主的鏈接,提升的不是取暖效率,而是功率。花盆起到了煙囪的作用,加大了氧氣供應量,同時也加快蠟燭的消耗。單位質量石蠟燃燒釋放的能量就那麼多,加上這麼個裝置本質上和同時多點幾根蠟燭沒有區別。

===============================

補充一下集中供暖,使用成本低的原因是集中供暖本質上是一種不得已的福利,本身並不經濟(當然火電廠廢熱利用除外,然而考慮火電站建設密度,發電餘熱的貢獻實在很小)。因為對於冰凍地區,沒有供暖,意味著供水系統會因冰凍而破壞,而水管破裂影響的不是一戶而是整棟樓。除非整個冬季冰凍地區都不建城鎮——這代價顯然太大了,所以政府不得已捏著鼻子提供了巨額的補貼(不僅僅是採暖費,採暖費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並且就連採暖費,這十幾年也一直在甩包袱,很多地方已經是各種奇葩規定了(不是簡單粗暴的不給報銷,而是各種匪夷所思的有意製造麻煩的規定)……所以,南方的朋友在這條路上浪費精力其實並不明智。


怎麼沒人知道麼..這麼簡單的..

A 減小加熱空間

B 加強保溫

A+B= 棉被+電熱毯.


我就生活在南方,從幼兒一直到少年,都在南京渡過。

當年的南京,冬天特別冷。室外下著大雪,家裡有一臺取暖火爐,但熱量有限。靠近火爐還行,稍遠一些就很冷了。

記得我趴在桌子上寫作業,寫著寫著鋼筆就不出水了,墨水結冰了。

家裡還養了一條金魚,某日早起,取暖火爐早已熄滅,我看見金魚缸整個結了冰,中間有一個鵝蛋大小的空腔,可憐的金魚就在其中不停地遊來游去,靠自己的體能維持著最後的生活空間。

記得那時取暖方式就是運動。在室內做體操,搓手搓臉,到室外跑步。當然,衣服要穿得足夠。

南京的冬天雖然冷,但冷的時間並不長,很快就過去了。

用火爐取暖雖然簡便,但很臟,容易出現一氧化碳中毒。記得南京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中,總會絮絮叨叨地讓大家要做好通風工作,時不時會出現某不幸家庭煤氣中毒的報道。

長大後,學習、生活和工作來到更南方。這裡的冬天室外溫度一般不會低於10度,最極端低溫(澳門回歸那年)是2度。在這裡生活,人們依靠的就是冷暖空調取暖。

南方人相對北方人抗凍。

某年我因為廣州地鐵工程搭乘早班飛機到廣州開會,中午公司通知我去齊齊哈爾出差,並辦理好機場取票。我身上只有秋衣秋褲加羽絨服,就這樣來到零下35度的齊齊哈爾,把接待我的人員給驚呆了。好在會議都在室內,有暖氣。我在齊齊哈爾呆了兩天,就這身行頭還跑到扎龍保護區看丹頂鶴。當然,基本上人都躲在室內和計程車內,在外面的時間很短。

雖然南方人抗凍,但南方冬天的室內溫度相對北方更低,也是不爭的事實。

某次在農村工地工作,條件極差,室內沒有任何取暖設備,室外溫度又特別低。夜裡我點幾支蠟燭來取暖。雖然還是冷,但人漸漸地適應了,等起身時才發覺身子骨都凍僵了。睡覺時把所有衣物都穿上,蓋上棉被縮在牀上,只差沒有象居里夫人那樣把椅子壓上了。

早起看到其他幾位同事,大家都是點蠟燭過夜。於是大家熱烈地談論蠟燭的佈局,連概率統計和熱力學第二定律都用上了,也算苦中作樂吧。

大家想到了很多辦法,例如把所有臉盆中都裝上熱水,堵塞門窗孔洞等等。

我獨自到到廢料堆裏找鐵皮鋼筋,焊接了幾個炭爐,買了一批木炭。到了晚上,給大家來個雪中送碳,獲得一片點贊和驚喜聲。不過,千交萬待地讓大家打開窗戶通風過夜,半夜還敲門檢查。

另一位同事,入夜後拉奏隨身攜帶的小提琴。琴聲悠揚,炭火溫馨,歌聲朗朗,我們就這樣渡過漫漫冬夜。

=================

說了半天,最後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用冷暖空調取暖效果較好,用變頻空調能實現良好的節能。

至於點蠟燭,說實在的,只是心理安慰而已,毫無用處。用炭爐取暖效果好,但要注意通風。

從經濟開支看,蠟燭的開支應當最大,效果最差。

一個建議:冬日裡別讓衣服和人都凍著,最有效的辦法首推衣物保暖,再輔之以適當的鍛煉健身。這是解決問題最簡單易行的方法,但注意別把自己扮成熊樣就行了。


瀉藥。

根據能量守恆,在不改變房屋圍護結構情況下,維持室內恆溫,其單位時間散熱量基本就是恆定的了。不管採用什麼採暖方式,都需要在單位時間獲得同樣多的熱量(採暖功率)。

那麼,如何節能的採暖就變成如何提高供熱係數的問題了。

集中採暖通常使用鍋爐作為熱源,靠近熱電廠可以直接用輪機餘熱。加之傳輸過程中的熱損失和機械損失,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一般都不會超過90%。但這依然是最合適,相對經濟的選擇,特別是利用熱電廠的餘熱,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底品位熱能不供熱也只能白白浪費了。

另一種主流的供暖方式是空調(熱泵),冬季工況cop一般也不會很高,長江流域能到3或4已經不錯了,考慮熱泵壓縮機一般都是電力驅動,一次發電再加上輸電損失,電能的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大概50%不到點兒,再乘以cop,電力空調總體一次能源供熱效率在150%到200%左右,應該算是目前來講最節能的方式。另一種使用較為廣泛的吸收式空調cop要遠遠小於電力空調,通常用於熱電聯供或冷熱電聯供。

其他各種類型的電暖器,基本只是供熱方式(有主要是輻射式的燈,主要是對流的油汀,也有兩種兼顧的各類產品)不同,其效率都不會超過50%(發電輸電50%,電轉熱100%)

綜上,目前技術下最節能的取暖方式就是找高cop的空調。

空調沒有成為採暖主力的原因是:

1.經濟性差,即使看著效率很高,獲取單位熱量的價格仍然相比傳統集中供熱要高很多

2.冬季供暖室內外溫差大,集中採暖區如果全部採用空調供暖,勢必造成類似城市熱島效應,造成小範圍內室外氣溫更低,且與夏季不同,低溫更不容易擴散,很大程度上影響空調效率。

3.長江以北區域通常冬季供熱量都相對供冷量較大,基於空調製造的經濟性,居民用空調一般都是滿足製冷,此時絕大多數空調都需要電輔助加熱,並不能完全發揮高效率


其實有效的節能採暖方式,無非就是降低供暖面積、減少熱流失。

現在好點的採用碳纖維發熱的取暖器,熱效率已經很高了,都是97%以上。理論上空調熱效率更高,但是隻能通過裝修控制取暖面積;反正想靠提高熱效率節能挺難了。

(多說一句變頻空調的「節能」,就算你一天開十個小時,一年開六個月,六七年內也很難把貴出來的錢值回來,並不真的省錢。。)

家庭溫控(包括取暖和製冷),最簡單的是製造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一臺小空調就解決一切問題。

現在很多年輕人裝修的時候盲目追求開放式廚房加客廳書房一體化,結果就是一個四五十平米的超大空間冬天夏天三匹空調完全不給力,雖然看著很爽,結果自己大多數時候都待在臥室,大空間完全成了請朋友做客的工具,然後因為自己懶得收拾又很少請朋友做客,整套大房子除了增加打掃量完全沒用。。。

至於便宜的取暖方案,量一量自己書桌的尺寸,去窗簾店用阻燃布做個罩子一直拖到地上,注意自己坐那個面分叉,頂多80塊。然後買個這個東西,便宜的大概二三百瓦就暖和了,也可以買貴的,個人推薦500瓦:

罩子類似下圖這個造型,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說明一下我就是批發下面這種電暖爐和茶几的,但小面積使用確實罩子纔是本體,爐子只是輔助。。如果不用罩子碳纖維發熱的爐子確實比一般取暖器好。(更節能但是舒適度趕不上空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