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別人主動跟我聊,不一會兒也說不上了。


對於這個問題,知乎的主流答案似乎一直都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自己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然後就是聽聽自媒體上面那些關於說話技巧的課程加之不斷實踐。

要我說,這種方法放生活中基本沒什麼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閑聊的話題基本不可能是那些知識性、思想性很強的內容,比如哲學歷史、宇宙人生、量子物理抑或業務技術細節。即便是那些高校科研所,大家閑聊話題也是日常瑣事,即便偶爾涉及嚴肅的主題,不會持續幾分鐘便又滑到八卦類的內容中了。至於中小學教師,聚在一起談論最多的絕對是收入。畢竟,大多數人都是俗人,對於和自己利益無直接關係的所謂知識,真的提不起多少熱情了。更何況,現在咨訊那麼豐富,你能從公開書籍獲得的東西,同一圈子的人也能獲取。你所談論的「知識」,如果恰恰是別人看過的,人家還得耐著性子傾聽,反而顯得討嫌。

知乎上討論李白的詩、康德的「物自體」會有大把點贊,那是網路的聚集效應,同時網上用文字表達這些,不喜歡的人完全可以跳過不看,不耽誤別人時間。如果生活中談論這些,會顯得可笑。

至於各種趣聞軼事、幽默段子,講實話,也不討巧。現在人手拿的都是智能手機,打開APP,各種脫口秀搞笑短視頻應有盡有,人們的笑點已經被調的很高很高了。我們普通人能比得上專業喜劇演員嗎?

還有前面答案介紹的「和老年人談光輝往事,和年輕人談時尚娛樂,和中年女談子女教育」,這個當然有作用,但我想題主真這麼做,會讓內心更加厭惡和人交流,因為你始終當捧哏角色,實際和對方一直處在寒暄狀態。

現實中,普通人交流能夠真正吸引人的恐怕就是:每一個人在當下的態度、情緒和觀點的真實流露,在互相交換、認同之後彼此得到心理撫慰,獲得更多安全感。

舉個例子:

有一次,有位同事要我陪她去工會申請一筆補貼。我們平時不太熟。往工會辦公室有一段路,路上說些什麼呢?說的就是當下發生的事。當時單位出台一個福利措施,就是符合某些條件的人員比如生育、流產、得病住院的人員可以享受一筆工會補貼。這個同事剛流產休息回來,她就說生病和生育的人領補貼很常見,流產的可能她是第一個,她很不好意思。但不想放棄這個權利。然後我們就談論起這個事情,比如工會負責人是個男的,他會不會要求提供書面證明呢,那些不好意思領補貼的人會不會覺得她愛佔便宜呀等等。後來,事情很順利,填個表就完事了。我們回來路上一起誇讚辦事的人很爽利。

日常這類談話很常見,既不深刻,也不有趣,但讓我印象很深。我以前認為這位同事很外向大膽,但在小事上實際也有她的焦慮、顧忌和不安,原來每個人內心都有共通的地方。如果願意真實地表達,大部分日常瑣事都是可以成為話題的。內向的人缺乏的是:袒露的勇氣。


曾經我也和你一樣,不太喜歡和別人說話。

彼此明明很熟悉,但多聊一會兒就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感覺和別人待在一起,就是一種煎熬。

工作了,才認識到不善於溝通的嚴重性,

也丟失了好幾次原本屬於我的表現機會。

看了不少社交類的書,事實證明用處也不大,

道理誰都懂,做到真的很難。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我參加了學習,

在導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逐步調整自己的狀態。

下面,就談談我的認識。

----------------------------------------------------

常言說得好:

當你認識到問題的時候,就離解決問題不遠了,

只要你能督促自己,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

想要和別人聊的愉快,首先要學會傾聽。

只有當你耐心傾聽、聽進去別人說了什麼,

你才會發現,你對有些話題也很有興趣,

你就可以和對方交流交流彼此的看法,

對話題的共同興趣就會打開話匣子。

其次,你想要和別人聊的愉快,

那就要弄清楚別人到底對什麼感興趣。

人性的一個弱點是:只對自己最有興趣。

聊對方有興趣的話題,對方就可能會滔滔不絕;

如果只聊你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萬一對方不感興趣,

那就可能陷入冷場的尷尬。

然後,平時多接觸一些社會主流的東西,

無論是網上熱議的話題,還是生活中熱烈的討論,

亦或是大家熱捧的圖書電影電視劇,

看的多了,你腦子裡的東西也就多了,

對知識和話題的儲備,永遠都是你滔滔不絕的基礎和底氣。

然後,督促自己參加一些有興趣的團體活動。

始終記住,人是環境的產物。

當你獨處的時候,你想說也沒有人聽;

當你身在群體中,你的情緒也會被感染。

也許一開始,你感覺沒什麼意思,

但是,只要你經常參加團體活動,

你一定會慢慢融入進去。

慢慢的,你可能發現自己已經變了,

—— 說成了話癆有點誇張,但真的能侃侃而談了。

為了這個目標,加油!!!


寫給內向人的談話技巧

1、所選擇的話題,應該是雙方都共同感興趣的。

如果只是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談話必然無法持續下去。

最佳的話題範圍有:

  • 雙方都經歷過的往事。
  • 雙方都面臨著的問題。

其實,話題只是引子,情感共鳴才是重點。

實際上,話題本身並不重要,話題只是起到一座橋樑,一種媒介的作用。

人們只是想通過共同話題的橋樑,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獲得對方的情感共鳴而已。

人們談一件事情,其實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觀點,然後獲得對方的認可。

因此,談話高手一般都會著重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情感或觀點。

比如,

2、當對方談到一個話題時,

通過重複問:」然後呢?「,就很容易讓對方不斷地說下去。

3、當你講完一個話題時,

問一句對方:「你覺得如何?」或者「你怎麼想/看?」

4、當對方表達完自己的情感或觀點時,

你再附和一句:「我也這麼覺得!」或者「「我也這麼想的!」

如果你不同意對方的情感或觀點時,只需複述一遍對方的話就行:「原來你覺得...啊!「或者」原來你是想...的啊!「等等。

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要明確表達出你和對方有情感上的共鳴,至少要表達出你認可並尊重對方的情感或觀點。

5、擴展到類似話題。

當對方講完一個話題,你也完成了情感共鳴之後,

一個最高明的做法是,由你再講一個類似的話題,然後問對方的感受和想法,再給予你的情感共鳴。

同理,當你講完一個話題,詢問對方的感受和想法,給予你的情感共鳴之後,可以問一問對方有沒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或者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談完類似的話題之後,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把話題引導到關聯的話題。

只需不斷重複上述過程,你就會有聊不完的話題。


先別急著否定自己!

有過關於「想成為能跟任何人都聊得來」念頭的人,或許,下一秒又會對自己說:「算了啦!我就不會說話啊!」「我就不是那種人,只能怪我天生內向」來否定自己。

但這不是事實,因為社交好並不是天生的,而是懂不懂得在與人相處時,讓話題延續下去。

要當一個善於聊天的人,得先從「關心對方」出發,這裡有五個秘訣,讓你成為一個「好聊」的人。

1. 別說「我也是」

對方:我昨天去爬山了。

錯答:我也是 ×

正答:好玩嗎?√

大家一定都聽過「把天聊死」的這個形容,天是怎麼聊死的呢,就是把話題的重心轉到自己身上,也沒有留下一點話尾、更沒有想要聽別人分享經驗的意願。

這種「我也是」的回答,無疑是變相的告訴對方「我沒有很想了解你」、「這件事情沒什麼特別的」,很快就讓話題結束了。

往後遇到他人想和你分享經驗,請試著先把「很想分享自己」的心情收起來,好好聽完他人的經驗,再適時提問、聊聊自己的故事吧。

2.別只單純地回答別人的問題

對方:你最近有看某某劇嗎?

錯答:沒有。×正答:沒有,好看嗎?√

面對他人提出的「是非題」,不要只回答「是」或「不是」,否則對話瞬間就結束了。

想讓對話順暢、延續,得留「話尾」給人回應。像是「原來你對這個有興趣?」「好玩嗎?」

如果對方的話題你真的不了解、也沒有興趣,不如就先從提問開始,盡量將對話的方向引導向對方熟悉、有興趣的那一端。

3. 將對方說的話發展成新話題

對方:我以前大學的時候做過學生會幹事。

錯答:哦。×正答:學生幹事會有很多事務要負責吧?√

延展話題的好方法,其實是可以練習著將對方說的話「圖像化」,像是在腦中描繪「學生會幹事」的例行事務,針對工作項目進行提問。

如果想像不出來,可以直接問:「學生會幹事都負責什麼事?」一旦開始想像對方處境,接著聯想到他可能會遇到的事情,甚或是與他一起共事的夥伴可能是什麼樣的人,這些都是聊天的素材。

4. 具體回答對方的問題

對方:你喜歡什麼運動?

錯答:都喜歡。×正答:我最近喜歡跑步。√

回答「都喜歡」,幾乎完全不留給對方發展下個問題的空間,會很容易陷入冷場,即便你是微笑著回答,也會讓對方有一種「他是不是不想跟我聊天」的錯覺。

假如對方的提問你真的毫無涉獵,也可以舉個例子,為對方鋪設問下個問題的台階,進一步尋找雙方的交集點。

5. 避免問出「是非題」,可以反問

對方:我覺得工作很不開心

錯答:你是太累吧?正答:為什麼會覺得不開心呢

是非題的問題,通常答案都是理所當然,也很難接續,一問出來就會讓場面陷入凍結。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你必須更深入了解對方的狀況,把對方的處境做為切入點,就可以問出比較有發展性的問題。

最好的提問者是,能夠讓說話者本人主動想起他忘記的事情,這樣才能得到意料之外的回應。

「反問」是很基本的對話技巧,基本上對方會提出某個問題,表示對該問題很感興趣,換句話說,他可能針對這個問題有準備許多答案與討論內容,也想被問。

剛開始聊天的時候,反問可能並不會製造多有趣的氣氛,但通常只要丟出任何信息,對方都會回應,不至於中斷話題。所以,初次見面的人,針對對方的話進行反問,可以緩解彼此緊張的情緒。


聊天最大的重點還是在於自身的狀態,而不是說什麼,說什麼從來都不是關鍵。

可能有的人會說,我也知道,但是我想要知道的是在跟喜歡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怎麼聊天,聊什麼話題,怎麼才能捕捉到對方感興趣的地方然後聊下去。

聊天的內容的確要對方有興趣沒錯,但如果連你自己都對這個話題沒有熱情,那你又要用什麼方式去感染對方的情緒呢?

「聊天」是指空閑時候說說話,就是用在比較輕鬆無負擔、隨性所致的談話上。

但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竟然覺得自己不會聊天,覺得聊天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很多時候會問,「要聊什麼?我經常聊天沒有話題很冷場怎麼辦?」

當你在想「你要聊什麼」的時候,其實就註定了你沒辦法跟人自在愉快的聊天了。

哪怕聊的是廢話也沒有關係,聊廢話不可恥啊!

聊天是一個只建立在輕鬆狀態下的動詞,同時對方也會自然接收到你的狀態。與其想一堆想表現自己深度、內涵的話題,不如說些垃圾話更輕鬆。

你要優先處理的是你聊天的方式而不是內容。你不能保證對方有沒有熱情,但至少你應該要擁有。

聊天最大的話題,莫過於你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但前提是你要好好的活在那個當下,用生命去體驗每一個瞬間。很多人走路就是走路,不會去注意街道上的變化、樹上飄下的落葉、自己的腳步是否比平常更快,但這些都確實是我們生命中會體驗到的事情。

只要有去留心自己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每個人都有故事可以跟別人分享。故事不見得要磅礡壯闊,很多時候都只是一點點微小的事件,卻能讓我們對生命有完全不同的感觸。

只要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又何愁要與人聊些什麼呢?

編輯於 2020-10-13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牛牛牛牛職場到家庭

善於溝通的人,一般過的都不會太差。

而不善於溝通一般會有這麼幾點認知不透:

1、溝通中的定位模糊:一個面對面的溝通中,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個人的角色不同、要說的話也會不同。很多時候人會陷入自卑,自認為我什麼都說了、說不明白,這種潛意識的自我設限,會影響溝通中的發揮。多種場景對比一下,同樣的人和事在不同的場景下,使用的語言、語氣和肢體動作都是不同的。因為人在不同場景下的定位不同。辦公區之外可以隨意交流工作上的事,工作時又會是另外一種狀態。

2、個人知識和能力的廣度和深度

2.1、知識能力的廣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溝通中與他人交集的程度,知識匱乏的人相對溝通不太暢通,但閱歷豐富的除外。生活中不乏萬金油的人,這一類人很多東西都知道,也能幹活,溝通交流相當順暢;

2.2、知識和能力的深度,相對的決定了在一個話題中可以參與的深度。比如你對一項工作任務很熟悉,從工作分工到進度到關鍵節點以及突髮狀況的應對策略都能條理分明的講清楚,那麼在這一工作任務的話題中,你能參與的程度就很高。

3、溝通是有技巧可尋的。人際交往總會有一些規則和潛規則,說話辦事也有一套成型的可習得的技巧。這些技巧可以自學也可以參加培訓學習。

4、經常自我總結沉澱。這一點和第二項有類似之處。自我總結是一項快速成長的方法。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很多的信息,對這些信息的理解並轉化成自己的認知都是靠自我總結這個行為完成的,慢慢的理解、掌握和醒悟的東西就多了。有句話常說一通百通,就是這個意思。人類有歷史的時間已經相當長遠了,各個時代總結和沉澱的文字也很豐富,平常人沒有太多新鮮的理解不了的實物了,所需的就是捅破窗戶紙的那個時間。


善於溝通的人,一般過的都不會太差。

而不善於溝通一般會有這麼幾點認知不透:

1、溝通中的定位模糊:一個面對面的溝通中,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個人的角色不同、要說的話也會不同。很多時候人會陷入自卑,自認為我什麼都說了、說不明白,這種潛意識的自我設限,會影響溝通中的發揮。多種場景對比一下,同樣的人和事在不同的場景下,使用的語言、語氣和肢體動作都是不同的。因為人在不同場景下的定位不同。辦公區之外可以隨意交流工作上的事,工作時又會是另外一種狀態。

2、個人知識和能力的廣度和深度

2.1、知識能力的廣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溝通中與他人交集的程度,知識匱乏的人相對溝通不太暢通,但閱歷豐富的除外。生活中不乏萬金油的人,這一類人很多東西都知道,也能幹活,溝通交流相當順暢;

2.2、知識和能力的深度,相對的決定了在一個話題中可以參與的深度。比如你對一項工作任務很熟悉,從工作分工到進度到關鍵節點以及突髮狀況的應對策略都能條理分明的講清楚,那麼在這一工作任務的話題中,你能參與的程度就很高。

3、溝通是有技巧可尋的。人際交往總會有一些規則和潛規則,說話辦事也有一套成型的可習得的技巧。這些技巧可以自學也可以參加培訓學習。

4、經常自我總結沉澱。這一點和第二項有類似之處。自我總結是一項快速成長的方法。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很多的信息,對這些信息的理解並轉化成自己的認知都是靠自我總結這個行為完成的,慢慢的理解、掌握和醒悟的東西就多了。有句話常說一通百通,就是這個意思。人類有歷史的時間已經相當長遠了,各個時代總結和沉澱的文字也很豐富,平常人沒有太多新鮮的理解不了的實物了,所需的就是捅破窗戶紙的那個時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