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題目所稱的「下一次物種大滅絕」對標的是地球歷史上可能發生過的所謂「五次大滅絕」之類,人類能存活下來的概率極高。其實,現在人類就在主導全新世大滅絕或曰人類世大滅絕,而且正在想辦法避免搞死自己。

「五次生物大滅絕」,或曰「五大生物集羣滅絕事件」,是大衛·駱普和傑克·塞科斯基1982年發布的論文所認定的:

一、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 發生在4.45億年前至4.43億年前,約27%的科與57%的屬滅絕。滅絕的屬的數量在五者中排名第三。直接原因是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影響全球大氣環流,導致全球變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二、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

  • 發生在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主要影響海洋生物,約19%的科與50%的屬滅絕。此事持續時間很長,最近三十年認為可能的生物學原因是陸生植物大量繁育導致地球大氣中氧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大幅減少而進入冰河時期。陸生植物發達的根系深入地表土下數米,加速陸地岩石土壤的風化,將大量的鐵等元素釋放到地表水,讓水系富營養化大爆發,造成海底缺氧。赤潮的大規模沉降進一步將大氣層內的二氧化碳批量送入海底沉積層,加強了全球變冷

三、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 發生在2.5億年前,是五者中滅絕的屬最多的。許多動物的整個目或亞目全數滅絕。約57%的科、83%的屬(包括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屬、約96%的海洋生物的種、約70%的陸地生物的種)滅絕,也是唯一一次對昆蟲造成一定損害的。對植物的影響較小,但舌羊齒幾乎滅絕,新植物類羣開始佔優勢。可能成因是西伯利亞大規模火山噴發造成附近淺海的可燃冰批量釋放甲烷,還有盤古大陸形成對全球大氣環流與洋流系統的改變。

四、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 發生在2.0億年前,約23%的科與48%的屬(包括20%的海生生物科與55%的海生生物屬)滅絕。一般認為是大規模火山爆發引起可燃冰以下略所致。

五、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 發生在66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約17%的科、50%的屬滅絕,滅絕的屬的數量在五者中排第四,但由於完全毀滅了非鳥恐龍而名聲大噪。一般認為是發生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所致。

我們可以看到五次大滅絕的共性:

  • 通過遮光或低溫來壓制光合作用,打擊光合生態系,讓營養級高的物種崩盤。
  • 對化能生態系的效果很弱。
  • 對昆蟲的效果有限。

現代人平均營養級2.21,比一般頂級捕食者的5.5低多了。維持人類物種延續不需要多少人口,完全可以在有限數量的掩蔽所裏搞點化能合成生產者或人工光照下的光合生產者來喫,靠水·風·潮汐·核·化石燃料·新死生物質·掛在平流層頂的光電之類供能培養或在黑暗中讓它們自己玩,整點催化劑、適宜濃度的電解質之類幫忙。一些藍菌在光照下和黑暗中都可以生產有機物,每天都能收穫。以上五次大滅絕的機制看起來都不足以消滅人類。

如果和上面五個大滅絕同等的災難同時發生,來勢最快的還是隕石撞擊,巨大火山噴發有數十年的預警期,直徑10千米程度的小行星最不利的場合預警期就一個月,人類只能做少量準備、在偏轉成功或撞擊發生後繼續施工準備迎接火山。按照最近幾十年對大滅絕最誇張的描述,和上面五個大滅絕同等的災難同時發生,可以讓全球基本黑夜的狀況持續四十萬年,但即使如此赤道·兩極仍有允許低水平光合作用的光照。不那麼誇張的推斷會縮短到兩萬年以內。

一部分火山如果位置距離海面較近,可以嘗試將海水灌進其內部為它降溫來阻止噴發。當然這有可能當場引起小規模噴發。

藍菌和植物在大滅絕裏發揮的影響可以被人類選擇性抵消。而且既然白蟻之類已經在地球上了,植物沒什麼道理再引起全球變冷。實際上,有學者認為第四紀冰川的威力不亞於上面提到的全球變冷,但地球生物圈並未再蒙受歷史上那樣大的損失。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全新世大滅絕,通常從人類文明誕生開始算起,也有科學家提倡從第四紀滅絕事件開始算起,還有科學家提議改從1950年進入人類世算起、稱為人類世大滅絕。一些科學家估計在20世紀有200萬個物種實際滅絕,根據物種面積曲線估計,峯值速度是每年14萬個物種滅絕[1]。一些研究認為,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83%的野生動物生物量、50%的野生植物生物量已經被人類摧毀

  • 但是,即使用每年14萬個物種滅絕來計算,一些學者提倡的「目前的物種滅絕速度是地球歷史上最快的」也明顯是假命題——我們搞滅絕的大部分物種是雨林特有種,這能快得過希克蘇魯伯隕石擊中尤卡坦半島麼。
  • 在遠古時的雨林裏發生的大規模生態崩潰,往往留不下多少化石記錄的。

本次大滅絕「可能造成的影響」目前只能模糊地預測:

E.O. Wilson認為,按照現在人類破壞環境的速度,在公元2100年之前,地球上現有的一半物種會滅絕

關於地球上新物種的形成速度,不同學者的觀點有很大差異,有的認為每年約2~3種,有的認為每次大規模滅絕事件都會引起更大規模的種化、增加物種多樣性,人類掀起的滅絕速度如果有每年2萬到14萬種,地球生物的種化速度將逐漸加快到每年4萬到18萬種以上。100年後,人類可能會被自己創造的數百萬個新物種簇擁,這是地球歷史上最快的物種形成速度——你可以稱之為「人類世大爆發」。

無論如何,學者們已經肉眼觀看了北美蘋果蠅、義大利麻雀、黃花約克麥草等新物種在他們身邊自然誕生,歐洲杜鵑和北美杜鵑的雜種在荒地上蓬勃生長,北美野牛和家牛的雜種、馬鹿和梅花鹿的雜種都可以產生可育後代。在一部分脊椎動物中觀察到在僅僅3代內出現生殖隔離的現象。珊瑚礁大面積白化、死亡,海藻林逐步後退,而水母、櫛水母、海綿在增加,大海呈現夢回寒武紀的趨勢。看起來,不但人類可以存活下來,而且會有許多物種集結在人類周圍。

參考

  1. ^S.L. Pimm, G.J. Russell, J.L. Gittleman and T.M. Brooks. 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1995, 269: 347–50.


物種大滅絕是結果,可能有很多的原因。

就像你喫飽了是結果,喫什麼纔是原因。

對於人類,不同原因當然會出現不同的可能性。


1,溫度劇變引起的大滅絕。

這是最容易想到的原因,劇烈全球變暖或全球變冷,會造成環境的大幅改變,從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

目前看,只要波動不是大到離譜,人類應該是可以很好地適應的。畢竟現代人就是冰河時代的倖存者和優勝者,並在之後的全球變暖中發展出農業文明。

2,其他環境劇變引起的大滅絕。

這個很不好說了。

如果是類似23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那樣,短時間內徹底更換地球大氣組分……目前人類想倖存還是挺難的,畢竟人造氧氣也需要完善的社會工業化體系,而自我變異的生物技術還不夠先進。

過幾十年,說不定可以,大家一起注射基因改造藥劑,一起在硫化氫的新世界快樂生活。

3,宇宙原因造成的大滅絕。

這個也分等級。

滅絕恐龍那種撞擊事件,人類社會會受到重創,但倖存的可能性還挺大的,因為工業體系還保留了,短時間內改變生產關係,扛過幾十年災變期,是有可能的。

但再大,就不好說了。比如撞出月球那次,再過100年人類也倖存不下。

宇宙射線暴也分情況,弱的能扛住,近的強的……大家一起上天國。

4,人為原因的大滅絕事件。

目前其實正在發生大滅絕事件,人類主導的。不過這顯然沒有人類能不能倖存的問題。

如果發生核戰爭、AI暴走、生化危機,也有可能造成大滅絕事件。但我樂觀估計,人類能倖存。因為是人類科技造成的問題,最後用人類科技解決就是了。

如果是外星人主導的大滅絕事件……我覺得,能跑到地球搞大滅絕的外星人,應該不會給人類留活路吧……


是否會滅絕不確定,因為這取決於三個方面,即環境變化的程度、持續時間和人類科技水平。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將面臨極大的生存挑戰。

我發現很多回答抱著一種極為樂觀的態度,認為即便五次生物大滅絕一起襲來,人類也完全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應對自如。超級火山噴發,即使塵埃遮天蔽日,大冰期降臨,哪怕全球冰天雪地,殘存的人類依舊可以住進地下避難所,利用人工光合作用生產糧食。

看似一切都沒問題!

但是這需要考慮一個成本的問題,就好比年年凈利潤為負的公司,哪怕它再強大,倒閉也只會是個時間問題。

人類的延續也遵循著同樣的道理,必須做到每個人平均生產大於生存成本,才能發展壯大,否則滅絕必然是最終的結局。

我們今天的文明是建立在七十多億人口,高度全球化基礎上的,是把整個地球整合起來才達到的高度,每個國家都在全球生產、研發鏈條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沒有國家完全封閉起來還能過的很滋潤。鄰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也正是為何我們要始終堅持開放的原因。國家尚且如此,何況一個避難所?

屆時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避難所事先建好的一切複雜的維生設備、生產設備的老化問題。各式各樣的設備老化就需要更換零件甚至整體重新設計生產,這背後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工業生產體系支撐,而這套工業生產體系的建立又涉及到能源、冶金、化工、科技研發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如此龐大的體系,即便在當今世界能夠獨立具備的國家也是屈指可數,何況一個避難所?

第二個面臨的問題是,人均生活成本的飆升。環境變得極端炎熱或寒冷,我們固然可以開空調;外面充斥著不適合生存的氣體,我們可以製取氧氣;水資源不足,我們可以建立製取純凈水的設備,哪怕變成火星那樣的環境,也可以從水合礦物中提取水分。但是這一系列維生舉措會讓個人生活成本急劇飆升,變得入不敷出。事實上,半個世紀前人類就有能力登上了月球,而至今仍未大規模移民月球正是因為在月球上的生活成本太高了,移民完全是賠本買賣,只能依靠地球上源源不斷的物資供給才能生存。即便著眼於地球,依然有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南極大陸至今仍是無人區,除了一些國家在這裡建立了幾個流動的科考站以外,這裡的固定居民只有企鵝,寒帶、亞寒帶、大沙漠這些環境嚴酷地方的人口遠遠少於熱帶和溫帶。

第三個問題是人口的銳減造成原有知識體系的崩潰。如果人類在一場大災變中損失了絕大多數的人口,剩餘人類除了面臨生活成本飆升、生存設備難以維護更新以外,原有的知識體系也會面臨崩潰。現今的人類知識體系之龐大,使得很多科學家、技術人員窮極一生投入進某個領域去專精於某個細枝末節。如果人口大規模銳減,那麼很多知識技術會直接失傳,即便把科學家,工程師通通集中到避難所去教育下一代,可是沒有足夠的人口作為支撐,很多技術依舊得不到傳承,畢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科學家、工程師,更不可能全盤繼承原有那龐大的知識體系,這會直接導致科技大衰退。

環境改變存在一個閾值,一旦突破這個閾值就會觸發負反饋循環。大災變致使人口銳減,環境改變讓倖存下來的人生活成本飆升,原本工業體系的崩潰使得設備喪失維護更新能力從而又導致人口進一步減少和科技的繼續衰退。

況且我以上的推斷還是建立在一帆風順的基礎上,如果屆時避難所內部爆發紛爭,或者傳染病流行,那麼造成的損害將是毀滅性的。

更重要的是,生物大滅絕往往會持續很長時間,不是幾十年、幾百年而是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這是個什麼概念?人類文明歷史總共才五千年,而卻要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堅持幾十倍上百倍於人類文明史的漫長歲月。

對於人類物種延續的問題,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以為任何環境改變我們都能從容應對,高枕無憂。


人類食物鏈已經涵蓋了全生物鏈。

這是什麼概念啊,

目前這是要拉著除浮游物種和深海物種,以外所有生物種羣一起陪葬的節奏。

昆蟲別想了,這麼大個蛋白質源頭,想跑根本沒門,

形勢再嚴峻一點,浮游生物,藍綠藻,粘菌,真菌,估計都得一起陪葬。

你應該問,人類為了給自己的種羣續命,最終會把地球生物滅殺得只剩下多少種類。

所有的物種苟且,不是不好喫,就是生得多,不好抓

輪到沒其他物種獻祭的時候,蟑螂蛋白質塊,蚊子餅,蛆蟲蛋白粉都是硬通貨。


什麼情況?為什麼不說清楚具體什麼原因導致的大滅絕,也沒說清楚怎麼算大滅絕?

週期性不過是根據歷史經驗的總結,但未來可不會乖乖束縛在你的總結裡頭。世界又不是神創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