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网路用语,我不用查是什么意思,自己多想想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也可以自己使用。就算不理解,百度一下,或者看看别人科普也能明白和使用。最近的"内卷"和"凡尔赛文学"我是真的没怎么懂,资料也查过,科普视频也看过。但是刚刚刷到一个凡尔赛文案,点进去看,我都get不到里面的点。是我自己理解能力哪儿出现了问题吗?还是我脱离时代了。

其实我不是很需要去理解这些词语,但是我很怕和别人交流出现,我啥也不知道。加上不停地有推荐,让这些词语不停出现在我面前,自己不懂就感觉格格不入。我是00年的。

我仿佛感受到了我教我外婆用手机的那种感觉。


凡尔赛就是之前变相炫耀的高级版。

以前:「我的包包不贵才几十万吧」

现在(凡尔赛):「我老公真烦,巴黎出差给我买了个包包,绿色的,难看死了,还花了几十万」

就是明贬暗夸,这有啥不好理解的。

内卷就是无谓的内耗。

再给你举个例子,现在只有一个名额,但同时有两个180分的人,其中一个会弹钢琴,就把会弹钢琴的招进来了。

于是家长逼著孩子学钢琴提高竞争力。人人都会钢琴了。但有一个同时会钢琴和画画的人被招进来了。学钢琴没竞争力了。于是开始循环。

要学的越来越多。到后面可能会钢琴,画画,体育,跳舞才有竞争力了。同时成绩还要达标。但其实只要分数达标就行啊。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拼死拼活学习,都考到不错的分数,大家水平都上升了。学校就为难了,我们学校就这么大,就招这么多人,怎么办呢?于是提高分数线,或者提高试卷难度,于是学生们得付出更多努力来达到学校的目标。循环往复,学生压力能不大吗。

还有就是职场内卷,大家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读了这么多年书,考上好学校,就是想要最好的待遇吧,肯定去好的公司。大公司就那几家。公司怎么选呢?要你考证,要你有工作经验,有些实力已经可以达到经理水平了,但还是只能当小职员。因为经理已经被能当副董事的人抢了。

这就是内卷。

ps 知不知道没关系,这些挺难用到的。


有的时候能理解有的时候不能理解我觉得很正常吧

能否get到一个点还在于你自己的文化背景,并不是是你的理解能力差

就好像朋友之间开玩笑,有的时候我能get到你的笑点,我觉得好好笑,可能另一个朋友get不到,还觉得有点冒犯

而且现在造梗的速度真是太快了,平均几天就出一个新梗,我了解的速度都跟不上更新的速度了,可能你昨天刚了解了「凡尔赛」,今天就出了「原来小丑是我」,我作为一个营销人即使每天都关注热点有时也跟不上


你就当他们都是孔乙己罢...


你没有任何问题

流行用语是被创造出来迎合大众,反映大众的,但绝不是将我们分类的标准。

网路用语说白了还是一个能够让我们的网路社交更加轻松化、可触化的工具,是能够让我们00后在网上更快地拉近距离的媒介。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作为00后,我极力支持网路用语的存在和发展,但我绝对不会因为他人不懂流行语或者接不住梗而区别对待

因为我知道,这些人和题主一样,总有某些技能或者知识胜我一筹,值得我去学习。


作为05后,我只能说一句,其实我也不太懂,特别是有些缩写,什么qwal,几乎都看不懂


一个好的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梗,不仅仅是懂的人自然懂,还要自身有不可替代的含有。而内卷和凡尔赛文学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梗。

内卷其实是学术名词,内卷化,讲的就是东亚这种功利性的,集体性的,单一价值观下的恶性竞争,只不过后来用的人多了,变得像个梗而已。

凡尔赛文学是为了造梗而造梗,而真正的梗不需要造。凡尔赛文学说到底就是「装逼」,装逼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用,但凡尔赛文学不用几个月就没有用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