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


每個時代的名字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能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的訴求。

我們八零九零後這代人,單字的名比較多,一般男的是強、浩、偉、楊一類的;女的是娜、娟、琦、菲一類的。風格乾脆利落,是改革開放年代昂揚向上又浮躁不安的時代特徵。

往前說,我們父母那一代,六零七零後,既樸素又文藝,春蘭秋菊,江河湖海之類的比較多。那是一個政治混亂卻又井井有條的年代,新的文化取代了舊的,人們在動蕩中尋找答案,名字回歸保守,在保守中又有新的生機。

再往前,五零後那代人,建國建軍,玉娥素娟,反映了一個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黃金年代。

三零四零後的名字就比較傳統了,富貴發財,玉樹清風之類。反映的是貧窮的年代。

而一零後,我個人評價是比較小資,比較文藝,而且比較女性化。子梓涵晗萱軒。我想這大概說明這是個相對精緻安逸的時代吧。

我也到了要孩子的年紀,我覺得我給孩子起名字,應該會翻翻《詩經》之類的書吧。起一些有典的。


80年代以前,普通老百姓不是在工廠里就是在公社裡,工人子弟可以頂父母的職,農村新勞力繼續掙著工分。除了少數知識分子,那時候老百姓的名字基本就是一個代號,工人家庭的老大就叫「大民」,老二叫「二民」,農民家的女兒叫「梅花」、「杏花」、「菊花」,名字有區分度就行,沒有太多別的意義。

但後來時代變了,經濟快速發展,階層劇烈變動,對於普通人來說,職業已經不再是世襲的了,未來多了很多可能。一方面,底層民眾有更多上升的渠道,農民的孩子可以成為互聯網公司的老總,另一方面,曾經鐵飯碗的國企職工家庭的孩子可能失業打工。

等8090後做了父母,絕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兩個孩子,他們在父母「出人頭地」的期望和「階層跌落」的焦慮中成長。在這個充滿希望和危機的時代,0010後的名字也越來越多地寄寓了8090後父母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名字越來越講究。

但問題來了,什麼名字才是好名字?普通人能接觸到的所謂「高大上」的信息來源,90年代是港台影視劇,新千年是互聯網。所以從瓊瑤劇和「起名」網站里找(自以為)有美好內涵的名字,成了很多8090後父母的選擇。

也有人取名會在《詩經》、《楚辭》之類的文獻里找,但我國大部分民眾的古典文化素養還達不到真正讀懂這些文獻的水平,費勁翻字典,不如上網「一鍵取名」,或者直接借鑒偶像劇主角的名字來的輕鬆,要麼就跟風取,畢竟老百姓都說好的一定不會差。所以有的人名字里會有「梓」(棺材),「琀」(死者嘴裡的玉)等奇怪的字。

當然,還有一群人給孩子取名不整這麼複雜的。他們既不用把好生活的夢想寄託子女身上,也不用擔心階層跌落,所以他們給孩子取名就很隨便,什麼瓜瓜果果的,十分枯燥。


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形態,但人們始終有趨同性和一致性,所以大部人一開始都抱著要給孩子取個很有個性很有特點的名字,但結果一挑出來,又是一個個被重複叫爛了的流行名字。

真正的緣由還是起名流派的廣泛興起,具體可見:

「梓」不是很多時候都當棺材講嘛,為何有那麼多父母拿這個起名字??

www.zhihu.com圖標


大概率是網路小說看多了,盲目跟風模仿。而且沒真正讀過經典,肚子里墨水太少見到淺近的字眼就愛


我覺得可能和這代都認了不少字可沒讀多少書有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