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暈輪效應?(halo effect)

暈輪效應是認知錯誤的一種。你會因為個體一部分的優點,而傾向美化其整體。

暈輪效應一般都與第一印象有關。比如外在的吸引力,我們在看見長得好看的人的時候,也會情不自禁的認為對方有其他優秀的品質,例如溫柔,有才華之類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第一印象很重要。一旦你對某個人形成一種好的整體印象,那麼你對這個人的認知都很有可能會趨向於正面的評價。這種情況通常是無意識的,你並非故意去忽略別人不好的地方,或者故意去過度美化他人。

同時,這個效應不僅適用於人,也適用於產品,品牌,或者公司。

第一個提出暈輪效應的心理學家叫Edward Thorndike. 他在1920年發表了一篇文章:a constant error in psychological ratings. 這篇文章是基於指揮官對士兵的評估,而Thorndike發現如果一個人被認為有很好的品質,那在其他方面也同樣會被認為很優秀。他發現那些被認為體格很強壯的士兵,同樣的也會被認為擁有領導能力,聰慧,忠誠,或者其他優秀品質。

同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也會加強暈輪效應。一旦我們對一個人,或者一個產品形成了良好的印象,那麼與之相關的其他點都會強化這種好印象。可是負面的信息卻經常被忽略。

暈輪效應在生活中的實例:

一個比較常見的,就是我們很容易基於一個人的外表,而做出對他人品好壞的判斷。因此暈輪效應也經常與外貌的刻板印象(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聯繫在一起。不知道你是否記得那句「抽煙喝酒燙頭」,為什麼一個人抽煙喝酒燙頭,我們就有可能覺得對方是個流氓呢?這就是以對方的外貌特徵,判斷其個人品質了。

而比較暈輪效應最常導致的問題就是面試官對於面試者的誤判,面試官很有可能會基於面試者的外貌,而做出一些不客觀的判斷。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去面試的時候,還是盡量好好打扮。

另外,暈輪效應也可以利用於營銷層面。譬如消費者可能即使從未使用過某些產品,但是可能因為對於品牌的偏好,而對該品牌下的新產品都抱有積極的情緒體驗。

在學習環境下,暈輪效應也會造成一些影響。例如學生會覺得看起來和善溫柔的老師,相對於冷酷疏遠的老師,有更好的教學質量。同理,老師也可能因為學生的字寫的更好看,而認為這個學生是優等生。因此大家可能從小到大都聽過老師說,在統考的時候一定要書寫優美,因為改卷老師在看不見學生名字的情況下,對於字體工整的學生會有一定的偏好。

暈輪效應有可能會導致我們得出一些相對錯誤的結論

網路上曾經瘋傳了一張圖,一個小女孩和一個朋克少年站在一起,但是背後的影子卻是惡魔與天使。我們可能會因為他人和善的面容而對他人的品質產生一個誤判。

圖片來自網路

還有如這個兔子的圖,我們由於第一印象產生的偏差,導致我們誤判了事物本身的價值。

圖片來自網路

另外,利用形象正面的明星來代言產品,有可能會致使我們在未使用產品前,就因為代言人而對這個產品產生特別的好感。例如很多「明星種草」的產品,其實可能並不是那麼好用。

同時,前面提到暈輪效應導致我們容易認為好看的人擁有一些更好的品質,但其實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我們也會傾向於認為好看的人也更虛榮,更不誠實,並且他們擅長利用自己的外貌來操縱別人。

References:

01: What Is The Halo Effect Psychology Concept?

https://www.betterhelp.com/advice/psychologists/what-is-the-halo-effect-psychology-concept02: The Halo Effect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halo-effect/

編輯於 2019-04-1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雲子可信雲子可信?

已認證的官方帳號

暈輪效應Halo Effect

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心裡學家桑代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通俗來講,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只從局部出發,從而作出整體印象的判斷。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暈輪效應的影響力

通過百度學術平台搜索「暈輪效應」關鍵詞,暈輪效應已經對很多領域產生了影響,前三位分別是「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

因此暈輪效應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自己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都沒有意識到哦

暈輪效應的弊端

  1. 遮掩。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徵並不反映事物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於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
  2. 表面。暈輪效應產生於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因而容易受感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對某人的認識僅僅專註於一些外在特徵上。
  3. 延伸。在與人的交往中,當對一個人產生某種整體態度後,還會連帶影響到與這個人的具體特徵有關的事物上。

暈輪效應的實例

前一陣子,流浪大師沈巍可是狠狠的火了一把

他外表看上去髒兮兮,每天撿垃圾,就是一個十足的流浪漢,讓人避而遠之

誰能想到他小時候喜歡讀書,家庭條件卻十分貧苦,他空閑撿垃圾賣,掙零花錢買書

誰能想到即便身邊人不認可他撿垃圾的行為,他也照做不誤,因為他心裡認為撿垃圾,垃圾分類是正確的,不會因為別人覺得不對而放棄

誰能想到這是一個活出自我,無畏世俗眼光的人呢

參考:

Halo effect - Wikipedia

侯春在. 暈輪效應:教師評價行為中的態度誤區[J]. 教育科學, 2001, 17(4).

發佈於 2019-04-1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仨飽一倒仨飽一倒平時忙,有些在評論中回復我問題的消息,看不到,這裡一併向各位知友說聲抱歉和感謝

電影里,某一方面很厲害的人,其他各方面也那麼厲害嗎?這是我看電影時產生的想法

比如電影看一個神偷出神入化地偷了個東西,我會想,這個人是不是數理化也很厲害,這個人追女人情場是不是也很厲害,這個人是不是口才也很好。。。各方面是否都很厲害?

這就是暈輪心態吧,也是自己自卑的體現


暈輪效應Halo Effect

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心裡學家桑代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通俗來講,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只從局部出發,從而作出整體印象的判斷。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暈輪效應的影響力

通過百度學術平台搜索「暈輪效應」關鍵詞,暈輪效應已經對很多領域產生了影響,前三位分別是「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

因此暈輪效應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自己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都沒有意識到哦

暈輪效應的弊端

  1. 遮掩。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徵並不反映事物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於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
  2. 表面。暈輪效應產生於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因而容易受感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對某人的認識僅僅專註於一些外在特徵上。
  3. 延伸。在與人的交往中,當對一個人產生某種整體態度後,還會連帶影響到與這個人的具體特徵有關的事物上。

暈輪效應的實例

前一陣子,流浪大師沈巍可是狠狠的火了一把

他外表看上去髒兮兮,每天撿垃圾,就是一個十足的流浪漢,讓人避而遠之

誰能想到他小時候喜歡讀書,家庭條件卻十分貧苦,他空閑撿垃圾賣,掙零花錢買書

誰能想到即便身邊人不認可他撿垃圾的行為,他也照做不誤,因為他心裡認為撿垃圾,垃圾分類是正確的,不會因為別人覺得不對而放棄

誰能想到這是一個活出自我,無畏世俗眼光的人呢

參考:

Halo effect - Wikipedia

侯春在. 暈輪效應:教師評價行為中的態度誤區[J]. 教育科學, 2001, 17(4).

發佈於 2019-04-1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仨飽一倒仨飽一倒平時忙,有些在評論中回復我問題的消息,看不到,這裡一併向各位知友說聲抱歉和感謝

電影里,某一方面很厲害的人,其他各方面也那麼厲害嗎?這是我看電影時產生的想法

比如電影看一個神偷出神入化地偷了個東西,我會想,這個人是不是數理化也很厲害,這個人追女人情場是不是也很厲害,這個人是不是口才也很好。。。各方面是否都很厲害?

這就是暈輪心態吧,也是自己自卑的體現


電影里,某一方面很厲害的人,其他各方面也那麼厲害嗎?這是我看電影時產生的想法

比如電影看一個神偷出神入化地偷了個東西,我會想,這個人是不是數理化也很厲害,這個人追女人情場是不是也很厲害,這個人是不是口才也很好。。。各方面是否都很厲害?

這就是暈輪心態吧,也是自己自卑的體現


大學專業課修心理學。

簡單易懂地為大家解釋一下。

暈輪效應又稱為光環效應。比如一個人的特質讓你對他其他的方面判斷的失常。比如男生見到漂亮女孩就會覺得她越看越好優點越來越多,很完美。根據統計,男性更容易因為女性的外貌而產生暈輪效應,而女性更容易因為男性的才華而產生暈輪效應。


「親愛的,你能不能來一趟派出所,我被……」,宋女士沒等男友把話說完,就急忙答應開車去接他。

到了派出所,幫男友交了醫藥費。出來時已經晚上11點了,宋女士很心疼,趕緊帶著男友去吃夜宵。

宋女士已經吃過晚飯了,但還是點了一桌子菜,男友邊吃邊說:「我跟哥們兒正聊著高興呢,那孫子說我們聲音大太,還不讓抽煙,你說吃大排檔不讓說話、不讓抽煙還怎麼吃?我兄弟說他幾句,那孫子竟然罵我兄弟,罵的還挺難聽,我不揍他才怪。」

原來那天晚上,男友和哥們兒去吃大排檔,菜剛上來,剛喝了幾口酒,就和旁邊的小混混起了衝突。男友為了兄弟出頭,把小混混打了一頓。結果人家報警,都給逮進派出所了。

一邊心疼男友,一邊誇男友勇敢、講義氣、有正義感,宋女士還幫著男友罵那個小混混。

宋女士把男友的「英雄」事迹說給父母和朋友聽,卻換來他們的不理解,都勸宋女士要留點心眼,趁早看清男友,因為男友這事兒不是一次兩次了。可是宋女士就是不聽,每次都生氣,還為男友辯解。

宋女士和男友認識是在地鐵上。當時,有一個蠻橫的油膩大叔和宋女士搶座位,雙方起了衝突,宋女士平時性格溫和,落敗下風,很是難堪和尷尬,看著油膩大叔得意洋洋,既生氣又覺得自己無能。

正在這時,男友出現了,為宋女士解了圍,還把那個大叔罵了一頓,給趕出了地鐵。為了感謝,宋女士當天晚上就請男友吃了飯,加了聯繫方式。

生長在普通家庭的宋女士,從小父母對她就是不管不問,在學校遭受嘲笑和欺負,也沒人替她出頭。這一次,她覺得自己找到了能保護自己的白馬王子。於是主動追男友,一來二去,倆人就確定了關係。

為什麼家人朋友很反對宋女士的這個男友呢?平時愛抽煙喝酒就不說了,還時常因為情緒衝動丟了工作,經常待業在家,不是呼呼大睡,就是打遊戲。

和宋女士在一起後,幾乎都是花宋女士的錢,還心安理得。從沒給宋女士買過什麼貴重東西,都是送一些小物件哄人開心。

更讓人接受不了的是男友那幫朋友,不少失業在家的,社會上混的,聽說還有沾染毒品而蹲過監獄的。

可是這些宋女士都視而不見,每次聽到別人說男友的不好,宋女士都會一一駁回,不是反著的誇男友,就是為男友找理由開脫。總之,誰說男友都不讓,誰說就跟誰急。

宋女士這是怎麼了呢?男友非常明顯的缺點竟然也視而不見。

♀ 康 哥 說 ♂

宋女士的這種表現,是心理學上典型的「月暈效應」。

這個詞來源於月亮。我們仔細看月亮,會發現它周圍有一圈光暈,所以我們看到的不是月亮的真實大小,而是被光暈放大了的月亮。

類比到愛情里,就是戀人們會把另一半的優點給放大,缺點被忽視。只看到另一半的好,看不到另一半的不好,就好像月亮周圍的光暈,把缺點都給遮住了,所以叫「月暈效應」。

中了「月暈效應」的人看另一半,做什麼事都是對的,都是優點的體現。

所以說,墜入情網的人不僅智商會下降,還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到的都是另一半的好,覺得ta是完美的。

可是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戀愛初期,這種完美的幻想是OK的,可真打算步入婚姻,還是應該擦亮雙眼,全面的認識另一半:他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否則,結婚後,你有可能無數遍的罵自己當時「瞎了眼」,後悔莫及。

? 我是康哥,心理學碩士,10年專註婚戀關係,為你的愛情保駕護航。喜歡就關注我吧,情感問題可以私信我~


暈輪效應: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月亮周圍的月暈,太陽周圍的日暈過於耀眼,就會讓人看不清它們本身。人的某種特性過於突出,就會讓你頭暈眼花看不清他的其他特性。

這一理論經常被用於工作面試和人際交往以說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幽默,會打扮,懂生活 …… 找出自己隨便哪個特長,並加以強化,相比之下,暫時的貧困和不那麼英俊真的沒那麼重要。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

暈輪效應是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的主觀印象。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

該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Thorndike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

具體而言,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那麼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這種強烈知覺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

也就是,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參考資料

曲如曉,劉霞.論文化商品貿易的光環效應——基於中國進口市場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7(10):14-24.

Halo effect - Wikipedia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