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7周歲,工作原因經常不在身邊,今年2年級接到母親那邊上學。

一直以來吃飯慢悠悠,寫作業慢慢的,聽課不集中,考試也是倒數,經常說不了幾句話,動不動就不說話發脾氣。看見老師和長輩也不會主動打招呼。

感覺特沒禮貌,還不懂規矩。

有什麼辦法能提高,愁死了。是不是要找心理醫生?


感覺家長心理有問題,怎麼辦?

有些家長就是生了腦癱的孩子都認真教他,耐心教他一切,或者有的天生自閉的兒童,都要教到他會笑、開心。

有些孩子,真的倒了霉了。明明是健康的,卻要被削掉手腳。

耐心撫養的小孩,幾乎上沒有什麼問題。

有些從來沒陪伴過小孩的家長,卻喜歡問:小孩喜歡發脾氣怎麼辦?小孩不喜歡給長輩打招呼怎麼辦?小孩說粗話怎麼辦?

有些人更喜歡把小孩「塑造」成他想要的樣子罷了。

要成績優秀,要四處討喜,到處都吃得開……

但他們不願意去陪伴,不願意去傾聽。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不敢跟其他人玩,不知道他為什麼悶悶的,在學校被欺負。

這還不是由於他們都沒有給過小孩溫暖、寬容、平等,小孩在家都擔驚受怕,在外面就更沒有安全感了。

2、

有些人又喜歡把自己的三觀強加在小孩身上。

例如,必須要成績好,必須要懂禮貌……

因為這樣才能夠「成功」。

這只是把他們的痛苦遺傳給小孩罷了。

痛苦是會繼承的。

幸福也可以繼承。

被愛的小孩,一生都甜蜜,一生都會有信心。

處處都被愛,輕而易舉地處理人際關係。

不被愛的小孩,內耗就已經把他的精力消磨殆盡了。

他還沒行動,就已經身心疲憊了。

3、

所以,我經常看家長提問,往往發現,是家長有問題。

我都不敢看下去。

因為我知道,家長的自我教育,尤其艱難。他們本來就很累,再叫他們成長一番,是不可能的。

許多家長自己內心都不通透,活得很苦,他們又怎麼教小孩甜呢?

心裏面沒有光明的家長,註定也會把這種監獄遺傳下去。

所以,做兒童教育工作多了的人,往往會發現,家長的教育,才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只是他們秘而不宣這件事,因為成年人幾乎是不可能改變的。


從你的描述來看,我不覺得孩子有什麼問題。反而你的問題比較多。

一直以來吃飯慢悠悠,寫作業慢慢的,聽課不集中,考試也是倒數,經常說不了幾句話,動不動就不說話發脾氣。看見老師和長輩也不會主動打招呼。感覺特沒禮貌,還不懂規矩。

你覺得她的問題是:慢,成績差,發脾氣,沒禮貌。

你有沒有想過,是你的標準問題?

為什麼孩子非要按照你的標準活著,才叫正常?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慢是性格,有什麼問題?成績差,要看你以前的成績如何了,畢竟龍生龍,鳳生鳳,這也根本不是心理問題。不打招呼?這也叫問題?憑什麼孩子就得強迫自己跟不喜歡的打招呼?你知道為什麼很多孩子被欺負,被性侵嗎?因為家長告訴他們「要懂禮貌」,也就是看見任何大人都要表示熱情和親近,換句話說,孩子從小不被允許按照自己的直覺決定親疏,而是必須做個好孩子,把所有大人都當好人,當長輩去尊敬。而孩子的直覺是最準的。

你到底是為她好,還是為了你自己的面子?

至於發脾氣,有你這樣的家長,成天批評,挑三揀四,正常人都會心裡不痛快。你希望她怎樣?越批評越喜歡你,越興高采烈?她這種表現才是正常的,而你對她的期待才是對神經病的標準。

我不知道,你敢不敢讓孩子寫一個對你的描述?她可能覺得她的家長更有毛病~

能不能愛孩子?

孩子即使有問題,成績差,脾氣大,也是缺愛的結果。你怎麼可能用繼續不愛她來讓她變好?她缺愛,你給她愛啊,有多少給多少。

不要繼續顛倒妄想了,不要南轅北轍了。愛她,愛她,愛她!

你要是覺得她得符合你的標準你才愛,那問題無解,且你給的根本不是愛。

怎麼愛?你想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她!將心比心,不要當了父母就沒良心了。


你還沒看到問題的根源嗎?你這簡直就是騎著驢找驢然後還一臉懵逼?你這就是源文件有問題一直在複印件上修改,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你自己。再好的心理醫生再好的老師也解決不了你的問題,大雨難潤無根之草,你的孩子沒有根,而他的根就是父母的愛,就是原生家庭,就是童年的環境和成長經歷,你給他了嗎?然後還一臉懵逼的問這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


孩子心理有沒有問題,這個得專業人士才知道!

知乎上問,有用嗎?

會不會被誤導?

我是醫生,知乎上也常常遇到有人問診,同樣,簡單的幾句描述,就想明確診斷,有些還是反覆就醫都沒有明確的問題。

連活生生的人都沒有看到,憑簡單幾句話的描述來確診,可能性很大嗎?

我不是心理醫生,但是,道理類似吧,而且,心理醫生更應該看到孩子後才能判斷吧。

有時,我遇到一些明顯有問題的孩子,建議父母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得到的往往一堆杠精,有時也包括孩子父母。

他們總是認為,看心理醫生是一種侮辱,說明孩子腦子有問題。

其實,他們的腦子才有問題。。。

如果懷疑,找心理醫生看一看,聊一聊,身上不會少一塊肉,只是心裡會少一塊石頭。


要找心理醫生!

是你本人要找心理醫生,我這麼說你一定非常的不開心。

不是說孩子心理有嚴重問題才要去找心理醫生的。

而是你要問問自己,我想不想從心理醫生那裡學到些什麼?

假設一周一次,心理醫生和孩子待一個小時。那麼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你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相處,誰對孩子更有幫助呢?

孩子出了問題,你第一個想法是交給心理醫生。

你沒想到的是,如果我去看心理醫生,可以學到哪些方法可以和孩子更好的相處,可以更好的幫助自己的孩子。

孩子之前別人在帶,你管不到。

自己帶的時候,覺得別人帶的不好.

這要是交給心理醫生還是沒變化的話,你豈不是更加絕望了?

你會發現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你好像很努力,你努力賺錢打拚,你為孩子擔憂緊張,沒有人會記得你的好。

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你很生氣,很憤怒,我猜猜你有這樣的情緒,對嗎?

當你無助的時候,你去看心理醫生。也許通過他你會知道,你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的,你是有辦法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順暢。


詢價及預約心理諮詢,請添加微信cqh483986,添加微信時請備註心理諮詢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絕對不是心理問題。

但如果你一直持有這種認知,那麼你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出現心理問題。

有太多這樣的案例了,孩子明明不是心理問題,但因為不聽話,執拗,或者和父母想像的偏差很大,就覺得孩子心裡有問題,甚至當成神經病看待,最後孩子真的瘋了,抑鬱了。

這真的太恐怖了!

下面來一個一個幫你分析下問題:

孩子7歲,父母一直不在孩子身邊,對這個孩子來說父母只是一個概念,親子間的情感連接,非常脆弱,甚至是斷裂的。

突然換了陪護人,換了陌生的環境,孩子的內心其實是非常恐懼和害怕的,也不確定這個所謂的父母,會不會真的愛自己。

所以,其實你目前最急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建立穩定的情感連接,讓孩子感受到你真的是愛他的,但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放下警惕和恐懼,對你賦予信任。

雖然你現在看到孩子一身的「毛病」,很焦慮,很想改變孩子目前的狀態,但如果沒有這種情感連接,你的任何做法都只會適得其反。

因為孩子不信任你,這麼多年都不在我身邊,突然有一天把我帶到身邊,說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還要按照你說的做,我知道你會不會害我呀,這麼多年我都是這麼過的,也挺好的呀!

但這些一定不是心理問題。

所以第一步,無論你在焦慮,在擔心,都要想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取得孩子的信任。

首先你了解孩子的性格嗎?孩子如果本身就是那種慢性格的人,只要不是慢到離譜,其實沒必要干涉太多的。

或許只是因為你比較快,所以覺得孩子慢,吃飯細嚼慢咽是一件好事,寫作業慢,可有可能是認真思考,所以你要留心觀察一下,不要隨便給孩子的某種行為下定義,甚至是貼負面標籤,這種標籤的唯一作用就是,孩子總有一天會變得和標籤一樣。

孩子吃飯慢,是細嚼慢咽,還是一邊吃一邊玩……

孩子寫作業慢,是在認真思考,還是因為在玩,或者是因為不會……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定的原因,或者是某種需求,這個需要父母用心去觀察和發現,並及時和孩子溝通,不同的情況要不同對待的,

但這些一定不是心理問題。

孩子以前是什麼狀態,這個以前是指沒有換新環境之前,如果那時候表現還不錯,那麼現在聽課不集中,是不是因為不適應新環境,或者上面所說的處於恐懼和害怕之中,這些都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成績不好,只是綜合表現的結果,解決了其他問題,成績提高並不是難事。

但這些一定不是心理問題。

發脾氣有兩種原因:

1,可能是之前的陪護人,喜歡發脾氣,給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孩子學會了通過發脾氣來表達情緒,但這個時候,你一定不能發脾氣,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越來越大。

情緒有很多種,但並不是只能用憤怒來表達,可以講出來,也可以通過玩遊戲發泄出來,你希望孩子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你就怎麼做,以身作則來影響孩子的行為。

2,如果孩子之前脾氣挺好,是換了新環境之後,才變得容易發脾氣,可能還是因為害怕和恐懼,為什麼人害怕的時候會大喊大叫,就是這個原因,這其實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

另外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壓力太大而又不知道如何消除的時候,就會轉換成憤怒發泄出來。所以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什麼事,什麼時候,容易導致孩子發脾氣。

但這些一定不是心理問題。

禮貌和規矩,不是一個人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個孩子到多大的年齡就一定會有的,更不是你說要禮貌和懂規矩,他就能禮貌和懂規矩的。

前提一定是,孩子所在環境,或者身邊的人教會了他們禮貌和規矩。

可能孩子之前沒有受過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這不是孩子的錯,從今天開始,從現在可以開始,你可以教會孩子禮貌和懂規矩,並不晚。

但是這種教,並不是說,你要有禮貌,你要懂規矩,這些太泛泛了。

而是父母要做,怎麼做呢?

比如你在家讓孩子幫助的時候,要說謝謝,並告訴孩子這就是禮貌,無意冒犯或者碰到了孩子,要說對不起,並告訴孩子這就是禮貌,你見到老師也要說老師好,並告訴孩子這就是禮貌,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就能學會。

不要見到老師就拉著孩子說,趕快說老師好,孩子不說,就會責怪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這樣只會讓孩子排斥這件事。

規矩也是一樣,孩子是看你們怎麼做,並不是聽你們怎麼說。

但這些一定不是心理問題。


根據孩子的處境,以及父母的心態,孩子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是很正常的,並不是孩子心理有問題,希望這個孩子母親,能夠靜下心來,放下焦慮,先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

然後生活中,多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少一點說教,多一點行動,說一點脾氣,多一點關愛,少一點焦慮,多一點耐心。

年貨節·淘寶超級紅包全品類通用,無門檻可疊加01.17 12:00 - 01.25 23:59?

已失效

先來說因為學習問題帶孩子看心理醫生吧,這事兒確實可以。

前年因為我家番茄暈倒了,帶他做腦部檢查的時候我才知道現在的醫學有多發達。

等著醫生叫號的時候,我就在大屏幕上看到了「學習困難普通專業」這麼個名字。

當時心裡無比震撼,真的是震撼。

學習困難都能看醫生了?!!

以前我小時候,大家誰要是學習困難通常都是內部解決,每次成績一出來被揍一頓。

當然了,被揍一頓肯定是不好的教育方式,但,就一定要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嗎?

我想,有這種想法的家長都一定是沒有去過精神科醫院。

這一兩年,我陪朋友和家人去過很多次北京治療精神問題的醫院,光北醫六院就跑了N多次了,遇到過很多次小朋友病人。

每次看到有小孩兒在接受治療的時候,心裡都不是滋味兒,尤其是在自己做了媽媽之後,難免會想到自己家孩子要是這樣可怎麼辦呢。

說真的,無論是醫生還是陪著去的人都知道一個道理:要把這些病患當作是正常人去看待。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恢復。

可是身處那樣的環境里,即便是我們能夠做到,病患自己也很難做到,那些複雜又磨人的檢查、那些冗長的談話、那些一盒盒的藥劑,無一不在告訴他們:你們病了。

試問,大人都覺得無比有負擔的診治療程,一個七歲的孩子要怎麼去承受這一切?

孩子有了問題,不要急於把他往外推,而是先內部解決。

這個內部解決當然不是像以前我小時候家長們揍一頓完事兒。

首先,你要判斷,孩子是不是病了。

說真的,題主不是我遇到過的第一個想把孩子往醫生那裡推的家長。

我家一個親戚,從她家孩子出生至今五歲的年紀了,我聽到過她無數次的發問:我要不要帶孩子去醫院看看?而她的理由很多:孩子三歲了還不怎麼會說話;孩子只愛玩兒手機;孩子脾氣很大,一急起來甚至會尿褲子;孩子不搭理人;最近一次提起這個問題是因為她家的小孩在幼兒園裡不聽話。這一次她還真就是帶孩子去看了,做了一系列的檢查,回家等消息的時候她一顆心總是懸著,我們所有人的都說:你放心吧,肯定沒問題,就是需要管。結果確實如此,科學的醫學檢查證明孩子一點兒問題沒有了。

這是好消息,但是對孩子爸爸媽媽來說卻是好消息里的壞消息,「推出去」對於家長來說是最簡單的選擇,因為以後只要信任醫生和藥物就可以了,但是孩子沒有問題,那就只剩下自己的管教出了問題了,這就難了,做家長的誰願意承認自己有問題啊?


看題主的描述,我是有三個疑惑的,或許也是幫助題主側面判斷要不要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 「孩子今年7周歲,工作原因經常不在身邊,今年2年級接到母親那邊上學。「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無奈,我相信如果可以大家都希望一家人在一起,但有時候孩子獨自留守在家也是無可奈何。那題主有沒有在分離的日子裡關懷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呢?

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刺痛著家長和孩子的神經,也刺痛著社會的神經。

報告顯示,「缺少母親留守」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非常顯著,主要表現為對成績的滿意度明顯下降、學習動機大大減弱。甚至「缺少母親留守」的學生交5個及以上朋友的比例顯著低於其他幾組學生,這說明,「缺少母親留守」對學生交更多的朋友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李亦菲表示:「這次調查進一步強化了母親在孩子教育和孩子成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是現實狀況,也是中國的傳統狀況。同時,也應該引起父親的反思,父親如何在教育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2020年度《留守兒童藍皮書》暨中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報告發布
  • 「經常說不了幾句話,動不動就不說話發脾氣「

孩子是為什麼發脾氣呢?是在家長好言好語對話的時候就無緣無故的發脾氣,還是他又想表達的內容可是不被相信,或者是家長說話的方式過於強硬讓孩子心生逆反情緒,又或者是家長在說話的時候情緒也不是好的呢?

我沒做媽媽之前,以為孩子發脾氣就是發脾氣這麼簡單,誰還沒個想發脾氣的時候呢。

可是做了媽媽之後,精力著我家番茄的成長,開始意識到每個年齡段的脾氣都有它獨特的意義:

?? 一歲前發脾氣:

小動物感知時間較慢

由來自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傑克遜率領研究人員收集其它研究小組的數據,利用「臨界閃光融合頻率」的技術,測量不同動物的眼睛處理閃光速度之能力。研究人員發現軀體大小與眼睛對視覺訊息反應的速度之間,有非常緊密的關係。傑克遜表示,部分動物可察覺到快速的閃光,其它動物則察覺到較慢速的閃光,而體積愈小的動物,看到的世界就愈「慢動作」。

我一直是認為這個理論也可以套在小嬰兒身上的。

明明我們已經最快速度的在沖奶粉了,可是他還是不耐煩的大哭大鬧,大概就是因為對於時間感知的不對等,在嬰兒眼裡就是:本寶寶都要餓死了,爸爸媽媽怎麼還在像樹懶一樣的慢動作呢?

?? 兩歲發脾氣:

開始表達「我想」,一表達不順暢或者覺得「我」沒有被重視,就會鬧騰引起注意。

?? 三歲發脾氣:

開始喜歡反著來,媽媽說別把水弄灑,那麼他肯定就得弄撒來對著干,甚至有次我看出來我家番茄要拉粑粑了說了句「寶貝是不是要拉粑粑了呀」,他就說:「不是呀,我要把粑粑按回去」。

目前我家番茄只到了這個年紀,只觀察到了這兒。

但是對於孩子喜歡發脾氣的情況一定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既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共性,又有所處環境的特性,兩者結合就可以很好的判斷出他發脾氣的緣由。

  • 「看見老師和長輩也不會主動打招呼「

當他看到長輩不打招呼的時候,家長當下和事後都是分別怎麼做的呢?

關於打招呼這個事兒困擾了許多父母,也有許多的大咖們從各個角度給過解答,因為我們總是本著以小見大的心態覺得「孩子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那他做事兒肯定就更不行了」。

但這不是孩子自己與生俱來的問題,一個見到人不喜歡打招呼的孩子背後一定有著家庭的因素。

我小時候,我們小區有個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兒每次跟著爸媽出門見到任何人都不會吱聲兒,時常能看到他爸媽急火火的說:叫啊,叫人啊,沒禮貌。

但是說真的,就連我們小孩子都能看出來的原因,他父母會不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愛和別人打招呼嗎?他爸爸患有侏儒症,但是做生意很厲害,超級有錢,他媽媽個子又高身材又好,這樣的組合就是放在現在也少不了背後有人嚼舌根子,可想而知孩子自己要面臨多大的心理壓力。

當然不是說身患疾病的人就不能與正常的人結合,而是說父母不要總是簡單的把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用「沒禮貌」「沒規矩」掩蓋家庭教育問題。

就比如我提到的這個小男孩兒,他不想打招呼是因為他的自卑情緒沒有得到父母的及時疏解,沒有人告訴他人生的多種可能,沒人告訴他其實也有忍羨慕他爸爸那麼會賺錢,沒有人幫助他拿回屬於他的自信。

以上便是我根據題主的內容總結出來的困惑。


除此之外,我還有個更大的困惑:你和孩子聊過你的這些看法嗎?

有次在精神科醫院陪得了抑鬱症的朋友看病,當時叫號的機子壞了,大家都只能站在各自醫生的門口等著,防止錯過叫號。

排在我們前面的是一個高三的女孩兒,抑鬱症多年,多次自殺過,但是來看病竟然只有她自己,沒有家長陪著她,這種情況很少見,並不僅僅是她年紀小 ,還因為她獨自一人前來。她很開朗的和我們聊她的病情,我能夠很清晰的感覺到她抑鬱的很大因由是她太渴望被關懷了。說起她自己來這事兒,她笑著說:我爸媽更不相信我病了,昨天我跟她說要來複查,他們竟然問我「你還沒好?」,他們竟然以為吃了四個月的要就可以治癒四年的疾病。她這話獲得了旁邊一個年輕人的贊同,這個年輕人抑鬱了七年了,一直抗拒藥物治療,這次來北京看病就是因為當地的醫生說再不吃藥就會成為雙相情感障礙了,說白了就是離瘋不遠了,但是他父母一直覺得他不過矯情罷了。我陪著去的朋友雖然沒說話,但是我知道她多少也是贊同的吧,她也是一個寡言的人,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我在說,她在聽,即便是在家裡也是差不多。

我都可以想想到如果題主帶著孩子去了醫院,無論孩子有沒有病,醫生肯定會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情況,家人的陪伴很重要。

因為這句話,是我在陪不同人去不同的精神科醫院見不同的醫生聽到過的同樣的一句話。

這句話也恰恰證明了,孩子的一些問題即便去了醫院也還是要內部消化解決的,屬於家長的責任誰也替你完成不了,不然孩子的心裡永遠會卻掉一塊兒。

你可以忙沒時間陪孩子、你可以生活無奈沒有辦法時時關注孩子,但是你不能在孩子已經有了明顯情緒問題的時候問也不問就覺得他是有病,這既不科學,也不溫暖。

所以建議題主還是先和孩子聊一聊,先從內部解決試試,再不濟,你至少得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心裡情況才好和醫生描述吧。

當孩子遇到了成長的煩惱、困難、問題的時候家長連嘗試幫助解決都沒有嘗試,就著急斷定他是病了送去醫院推給醫生,或許醫生的專業確實可以彌補家長的缺失,通過專業的指導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拓寬思維、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但是他的情緒張力一定是無法擴大的,以後遇到問題,他會下意識的認為自己首先是沒有退路的,因為屬於自己的港灣——家庭,無法提供溫暖,同時還會緊張的懷疑自己是不是「病了」。

我時常覺得,看我家番茄的成長,就是看著我自己又成長一遍,他遇到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是隱藏在我和他爸爸心裡的或許是未曾察覺、或許是有意避開的成長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曾經是兒童。

@知乎親子


孩子到底是不是心理問題是需要經過專業的診斷的,而不能想當然的認為孩子有問題。

並且心理問題也分不同的種類,每種類型也會有不同的相對應的干預方式。可以先去診斷一下,如果沒問題只需要注意養育方式即可,如果有問題就需要及時找專業機構進行治療。


看到您對孩子情況的描述,可以想像您的著急和擔憂。您在考慮要不要找到專業的人來幫助孩子,這是個好主意。我來幫您把這個想法變得更加周詳和明確一些。

「心理醫生」是一個通俗和籠統的說法,其實包括了「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兩個類別。

精神科醫生是看病開藥的,就是根據病人的癥狀來對症下藥;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會協助來訪者探索癥狀背後的內在原因。

例如,像您孩子這個情況,精神科醫生會通過問診、檢查等,來看看孩子是不是存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考慮「聽課不集中」這個癥狀),或者情緒障礙(考慮「動不動就不說話發脾氣」 這個癥狀),然後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

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則會和孩子以及父母進行會談,從家庭關係、孩子身心發展等各個方面,來探討孩子吃飯寫作業慢、容易發脾氣後面的原因,並評估孩子屬於哪方面的問題。

例如,您提到「孩子今年7周歲,工作原因經常不在身邊,今年2年級接到母親那邊上學」,這顯示:

孩子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遠離父母的教養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或者和父母長期的分離,可能導致孩子在情感沒有得到滿足,同時也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質量。

經過評估之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會做兩部分工作:

1、和孩子進行定期會談(對比較小的孩子可能會使用沙盤遊戲以及其他遊戲治療的方式),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幫助孩子更好的表達和管理這些情緒。

2、和父母進行定期反饋,這叫做「家長工作」或者「父母指導」,目標是支持和幫助父母,提升父母做父母的能力。包括向父母解釋兒童的通常成長階段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孩子現在會有這些癥狀,以及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等等。

您可以先帶孩子帶公立醫院精神科或者正規心理診所(有衛計委發執照的那種)去做個診斷,然後再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做諮詢。

這裡有個相似的案例,裡面的分析容易看懂又專業,可以幫助您了解孩子是怎麼回事:

成長問診 | 情感飢餓的孩子,沒有力氣學習和交朋友?

www.gzylyt.com

如果您想對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的工作範圍有更多的理解,請看這兩篇:

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誰是最好的心理服務提供者? - 心理諮詢 - 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

www.gzylyt.com

你的心理諮詢師靠譜嗎? - 心理諮詢 - 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

www.gzylyt.com


我不是專業學心理的,但平時拍兒童為了逗孩子,多多少少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書,也接觸過一些老師,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孩子的問題通常都是父母的問題。 所以通常情況下都是優先解決父母的問題,現在最好的是你自己先去看心理醫生,而不是讓孩子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