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東線牽扯太大,可以說全世界都在看著東線,雙方都在這次戰爭中投入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任何一方都不想主動撤退,其殘酷性可見一般。

1943年7月到1944年8月,歷史和人類經歷了喧囂、激蕩、血腥、殘酷而又意義深遠的一年。在這整整一年的時間裡,蘇聯戰場上的德國武裝部隊不僅喪失了進攻能力,甚至在防禦戰中也節節敗退,直到被春季泥濘所拯救。但當1944年的大放血之夏來臨時,俄國人只用短短几周時間就橫掃了希特勒最龐大的中央集團軍群;緊接著,又輪到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漫長的東部戰線支離破碎,熊熊戰火勢不可當地向德國本土迅速蔓延。沉溺於征服俄國進而征服世界的妄想中的德國人,終於如夢初醒般的發現:名副其實的災難與毀滅之年已經臨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恰恰是在這災難之年的初始,德國武裝部隊的實力達到了戰時最高峰。事實上,德國的人力資源並不像一般渲染的那麼緊張。按照1943年9月1日的一份統計,整個德國武裝部隊可用的全部人力超過1355萬人。包括982萬正規軍;60萬黨衛軍(非野戰部隊)和警察;90多萬僕從軍(可能不包括芬蘭)和外籍部隊;90多萬德國輔助人員;120多萬外國輔助人員。

在近千萬德國正規軍中,承擔最主要作戰任務的是將近450萬人的野戰陸軍。另有15萬空軍野戰部隊和28萬武裝黨衛軍野戰部隊。如過去一樣,德國陸戰主力部署在蘇德戰場。1943年7月1日,東線陸戰力量達到3138000人。這還不包括芬蘭戰區(擁兵二十萬,包括約15萬野戰陸軍)、空軍(除了空軍野戰師)、海軍、僕從軍以及各種輔助武裝和部署在後方佔領區的兵力。而在此前兩年多的東線戰爭中,除了1941年的幾個月外,東線陸軍的兵力一直都低於300萬,徘徊於275萬—290萬之間。1943年夏季,東線陸軍裝備的重武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突飛猛進。6月30日保有的德制坦克強擊火炮總數達到3434輛。其中超過92%為中重型。大炮數量達到8063門。

1943年9月1日德國武裝部隊人力構成:

正規軍總計:9823000人

野戰陸軍:4497000人

空軍野戰師:150000人

空軍(野戰軍區域內):990000人

海軍(野戰軍區域內):170000人

德國本土及「東方」和烏克蘭佔領區的陸軍:526000人

德國本土及「東方」和烏克蘭佔領區的空軍:393000人

海軍:472000人(39000人(陸軍配屬)/106000人(空軍配屬))

武裝黨衛軍野戰部隊:280000人

陸軍後備軍:1734000人

海軍後備軍:33000人

空軍後備軍:363000人

佔領區和德國本土的武裝黨衛軍和警察:600000人

僕從軍和外籍軍團:670752人(配合野戰陸軍和空軍)、207646人(德國本土等)、822人(配合海軍)、60000人(義大利師)

武裝部隊的輔助組織(德國):498350人、(配合野戰陸軍和空軍)、383499人(本土等)、84974人(配合海軍)

輔助人員(戰俘和囚徒):316399人(配合野戰陸軍和空軍)、530048人(本土等)、11974人(配合海軍)、367000人(義大利囚徒)

總計:13555000人

希特勒當然不會讓這空前強大、狀態極佳的東線軍團無所事事。審閱了兵員、坦克、大炮和飛機的統計報表後,他頒布了命令,向「最精銳的部隊、最精良的武器、最傑出的指揮官和大量彈藥」發出號召,要他們去攻打庫爾斯克,去奪取「舉世矚目」的勝利。但勝利女神沒有向他和東線德軍展露笑容。紅軍布下的大縱深鋼鐵陣地在百萬重兵把守下堅固無比,活生生地磕掉了德軍裝甲軍團的堅牙利齒!

鐵與火的廝殺從夏季持續到秋季,熊熊戰火已逆轉方向,正從東向西不斷蔓延。從前線飛往德國後方的紙片和電文不再是捷報而是喪報。第8集團軍四個步兵師的統計證實,在短短兩個月時間裡,他們在殘酷戰鬥中已經損失了20250人。

相當於一個半師全軍覆滅!第12步兵師算了一筆總賬:從蘇德戰爭開始到1943年10月16日,該師僅戰死和戰傷人數就達到16112人。這還不算失蹤者和病員。

第18裝甲師在庫爾斯克戰役期間的損失:

7月份損失了3343人(死466人,傷2040人,失蹤756人,患病81人)

8月份損失了1250人(死182人,傷792人,失蹤183人,病93人)

機動兵團的傷亡也相當嚴重。庫爾斯克會戰的兩個月內,第18裝甲師就損失了4593人。該師按編製應有265名軍官,卻在3個月不到的時間裡(7月4日—9月30日)失去了218名(死55人、傷153人、失蹤10人),包括1個團長、10個營長、83個連長、85個排長、15個其他軍官。長達兩年多的嚴酷戰爭幾乎毀滅了這個裝甲師。當東線開戰時,第18裝甲師是個擁兵17174人的滿員兵團。打到1943年9月30日,累積下來的戰損已高達17001人(死3277人,傷11583人,失蹤2151人。合計數據有偏差,根據原文抄錄),等於喪失了全師的初始兵力。儘管得到了大量的補充,但第18裝甲師還是無法保持戰力。到1943年8月25日,全師僅剩2409人的戰鬥兵力。戴著頂級精銳名號的「大日耳曼」師「能者多勞」,總是被派往最激烈的戰線,其損失自然也很「超群」。僅1942年6月27日至1943年9月30日的損失就達到17712人(死3203人,傷13203人,失蹤723人。合計數據有偏差,根據原文抄錄)。如果從東線開戰算起,則該師總損失已超過21000人。

最令德國人心疼的還是不斷失去眾多經驗豐富的軍官和老兵。1943年7月5日至9月4日,僅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就損失了1萬名軍官。如果從災難開始的1942年11月算到1943年11月,軍官損失數更高達30000人。這些人的作用是那些新招來的菜鳥所無法彌補的。

隨著戰局的惡化和傷亡的急劇增加,德軍變得越來越殘酷和野蠻,甚至將戰場上積累下來的怨恨和絕望發泄到佔領區的平民頭上,大肆殺戮並破壞。庫爾斯克戰役前,第18裝甲師被投入清鄉戰鬥,十幾天內(5月17日至6月2日)就殺害了1584人,抓捕1568人。儘管被捕殺的3000多人中,只有700人是真正的游擊隊,但第18裝甲師依然吹噓贏得了「大捷」,還「順帶」將15812名居民趕出家園,並放火焚燒了他們的村莊。大撤退開始後,德軍各師一面與緊追不捨的紅軍激戰,同時也沒有忘記派出專門的破壞分隊摧毀即將放棄的地區。「大日耳曼」師也不例外,於9月6日成立「撤離司令部」(德文也可以理解為「清除司令部」)。經過3周的撤退,該司令部得以在報告中誇耀取得的如下「成果」:掠走了13627名居民和9268頭家畜,摧毀了1260台農用機械,炸毀或焚毀了165個磨坊……這些認真執行命令,並以此為榮的德軍破壞分隊,被俄國人稱為「縱火者」。在紅軍的追趕下,「縱火者」們在撤退沿途燒毀了一個又一個村莊,並殺掉所有敢於反抗他們的人,連拿著十字架為村莊乞命的神父也不能倖免。只是戰局發展得過於迅速,沒有太多時間供「縱火者」實施更徹底的殺戮和破壞,甚至還有人掉隊,結果被農民抓住用叉子扎死……

無論德軍如何瘋狂地爆破、焚燒和屠殺,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殺光所有居民,更不可能徹底摧毀大地上的一切。事實上,與曼施坦因和希姆萊的期待相反的是,紅軍還是從新解放區獲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尤其是人力——很多村莊的居民在德軍下毒手前逃入了森林或沼澤,藉此躲過了一劫。另外一些地區更是早就被游擊隊控制住了(以日托米爾地區為例,根據德方報告,約有80%的林區和60%的耕地掌握在游擊隊手中)。相當多的倖存者,包括大量具有實戰經驗的游擊隊員,隨後加入了紅軍的隊伍。而在曼施坦因們放棄這些地區的過程中,德軍遭受的損失卻依然沉重。要準確評估德國武裝部隊的損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從1943年夏季開始,相關統計變得越來越不可靠。這個問題在過去各卷中探討過多次,已經闡明的內容就不再重複了。但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即使是德國的戰時統計,傷亡數字的差異也相當大。下面列舉的新資料就證明了這一點:

如過去已經介紹的那樣,根據德軍戰時傷亡統計,7、8兩個月內,東線損失386109人至388491人。梅倫廷列舉的數字卻多出近4萬,為422000人。西德軍事歷史研究所還公布了另一組更高的數據:同樣是關於1943年7、8月的統計,東線陸軍的損失卻達到477800人,多出將近10萬人!根據同一來源,7月到11月的東線陸軍人員消耗累計達到995700人,而同期的補充兵卻只有519500人。兩者間的差額為476200人。這一時期的陸戰兵力(相同統計標準)則從3138000人下降為2619000人,減少了519000人。如果做逐月分析,差額可能更大。看來,要從這些混亂且自相矛盾的資料中分析出更可靠的數據,還需要長期的努力。

按當時的標準,東線戰爭不僅規模空前,投入的大量武器裝備也是最先進技術和工業的產物。而這些昂貴武器的損耗速度也毫不亞於人員傷亡。1943年7、8兩月間,東線德軍一共喪失(完全註銷程度)了1331輛坦克和強擊火炮;9月又失去513輛;10月585輛;11月748輛;12月664輛。整個1943年內,德軍在蘇德戰場上一共失去7096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另外還損失了1111輛自行火炮和近3000輛其他裝甲車。相當於一年內有三十多個裝甲師被全殲。

和陸軍裝備相比,德國空軍的飛機損失卻有些難以捉摸。舉個例子,官方報告稱庫爾斯克第一天(7月5日)空戰僅損失26架飛機。但在《紅星與黑十字》作者Bergstrom於2007年出版的新著中,卻公布了7月5日庫爾斯克空戰損傷的98架德國飛機清單,每架飛機都列出了編號、損失原因、損失地點和傷亡或失蹤的機組成員姓名等詳細資料。其中,有56架飛機損毀程度達60%或更高(含39架100%完全損失)。按照德國空軍的標準,機體損毀60%即屬「註銷」程度。即使低一點的45%—59%,也屬於重創範疇,需要更換大部分機身。有趣的是,清單中1架被戰鬥機擊落的He—111H—6型轟炸機,損毀程度卻只有20%,只需小幅度修理。看來,被擊落也未必就等於徹底損失。

由於各方面的材料存在矛盾,還無法提出德國飛機損失的準確數字。不過話又說回來,對當時還保持上升勢頭的德國航空工業來說,飛機等武器器材的消耗尚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油料來培養的飛行員就不同了。自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國空軍損失了228907人,包括死亡62897人,負傷126666人,失蹤39344人。其中在蘇德戰場造成的傷亡佔總數的61%,達139522人。當大量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永遠消失後,德國人不得不忍受眾多菜鳥新手和他們的低劣技術。1944年2月,因事故損失的飛機竟多達1300架!不亞於一次代價慘重的大規模空中戰役。

巨大的傷亡導致東線德軍的兵力迅速下降。到1943年秋季,東線陸軍不但無法保持夏季超過300萬人的峰值,甚至連此前270萬—290萬人的規模也維持不下去。1943年10月,東線陸軍(不含武裝黨衛軍和空軍野戰師)人數已不足260萬。1個月後,算上芬蘭戰區和佔領區,蘇德戰場上的野戰陸軍人數也只有278萬。即使在兵力不斷衰減的情況下,東線依然是德國武裝部隊最強大集團的所在。1943年11月維持於此的278萬野戰陸軍,佔德國總兵力417萬人的67%。

目前公布的東線兵力報告,大都出自德國陸軍總部,一般只會統計野戰陸軍或陸軍和黨衛軍的人數。這類報告已經不能滿足希特勒的需求。為了應付日益吃緊的戰局,他需要了解自己的全部家底。為此,德國統計部門提交了一份「可用兵力」

報告(從數量上分析,是不含後備軍的各軍種人數總括),證實在1943年10月,德國全部681.5萬作戰兵力中,有408萬人部署在蘇德戰場,佔總員額的60%。其中390萬人展開於2100公里長的東線戰區,兵力密度達每公里正面1860人;另外18萬人部署在芬蘭戰區(長1400公里)。同樣根據德國的統計,蘇德戰場上還有45萬芬蘭軍隊,以及136985人的其他僕從軍(年底數據)。據此計算,1943年秋冬之際,德國及其盟友在蘇德戰場保有近467萬人的龐大兵力。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估計在1944年初有490萬軸心國軍隊與之對抗,和德國統計相當接近。這一時期,不僅東線人力有所恢復,還得到了更多的武器裝備,僅德制戰車數量就從9月底的2796輛增加到12月20日的3629輛。

德國「可用兵力」分布(1943年10月):

東線:390萬

芬蘭:18萬

蘇德戰場合計:408萬

挪威:31.5萬

丹麥:11萬

西歐:137萬

義大利:33萬

東南歐:61萬

合計:681.5萬

此時,戰局惡化的影響已不再局限於東線,德國人也開始認真對待美英登陸西歐大陸的可能性,於1943年深秋增強了防禦力量。11月3日,希特勒專門頒布了第51號訓令,要求重點強化西線。此時,西線德軍總兵力已經增加到137萬人,防守著荷蘭、比利時、法國,總長2600公里的海岸線。上述兵力中,陸戰部隊約為62.5萬人,編為49個師,配備戰車879輛(年底數據)。

儘管希特勒和將軍們做出了優先補充的許諾,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但長期被東線當成「後院」和補充休整基地的西線依然很難適應新形勢。這裡的步兵師尤其孱弱。因為缺少汽車,很多單位幾乎沒有機動能力;有些步兵師從1940年起就駐防法國,擁有一些負傷的軍官和軍士。這些人雖然有經驗,而體質卻不適合再上前線,於是被留下來訓練補充兵員,然後把他們送往東線等地參戰。現在西線本身開始吃緊,得到的補充兵質量卻相當低劣,不是年紀太大就是身體太差。有個師平均年齡竟高達37歲,大大超過了德國陸軍的平均標準;另一個師則充斥了大量病號,最多的是胃病患者。與此同時,年輕力壯的新兵還是被優先派往東線。僅1943年12月上旬,就從西線抽出了第60裝甲步兵師和1萬名1925年出生的新兵。捉襟見肘的德國人不得不把蘇聯叛徒部隊也拉到西線湊數,其中就有一些哥薩克偽軍和韃靼營。

還找來了一些印度兵。德國人也知道西線步兵質量太差,只能把希望寄託於裝甲部隊和希特勒承諾提供的重武器。可這些裝備也被形勢危急的東線給吞噬掉了。眼看難以兌現諾言,希特勒只好使出怪招,把東線一半需要修理的坦克和汽車運來,以抵消本該送往西線卻被東線「搶走」的新坦克。他還決定從東線調來一些損失慘重的精銳裝甲師。這樣做的如意算盤是:在給這些師提供補充和休整機會的同時,又能用他們充實西線戰力。用盡辦法後,1944年2月29日,西線戰車數終於增加到1233輛。但在3月底,新編的黨衛軍第9、10裝甲師又被調往東線,留在西線的滿員裝甲兵團僅剩一個第21裝甲師。

1943年深秋,希特勒的武裝部隊依然保持著龐大的規模,可逐漸萎縮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由於適齡兵員的迅速消耗,後備的青壯年數量減少,導致德軍的年齡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

據1944年的統計(1943年12月15日狀況),全部四百多萬野戰陸軍官兵年齡構成如下:

中老年:生於1905年或更早者(38歲以上)784628人。這些大齡人員主要配屬給後勤部隊等。只有117694人承擔戰鬥任務;另有112986人承擔警衛任務。

壯年:1906—1913年出生者(30—37歲)1620404人。含承擔戰鬥任務者936593人;承擔警衛任務者74539人。

青年:1914年出生或更小者(30歲以下)1836608人。承擔戰鬥任務者1450920人;配屬警衛部隊的只有36732人。

根據上述數據,德國野戰陸軍仍有82%的人員屬於38歲以下的青壯年,他們在戰鬥部隊中的比重更是高達95%。比起同期充斥著大量老人和少年兵的蘇軍,德軍的狀況可以算是相當良好。可是隨著傷亡的不斷增加和後備人力的減少,德軍中「老弱殘兵」的比重必然會繼續擴大。在1943年底,1926—1927年(16—17歲)出生的少年已被列為徵兵對象,人數達21727名。到戰爭的最後階段,甚至開始動員1928年出生者。但總參謀長古德里安卻堅持把這些少年兵送往西部,使之逃脫地獄般的東線戰鬥。

為了緩解人力資源日漸枯竭的緊張形勢,德軍加緊了對佔領區人口的掠奪,除了抓來充當勞工外,還利用外國人為德軍戰鬥部隊提供直接勞役,甚至將其編組為保安隊用以對付游擊隊。通過這樣的方法,就可以縮減德軍後勤和警衛單位的規模,盡量提高戰鬥部隊的比重。人力掠奪的重點地區是東歐和蘇聯。根據1943年5月的統計,為德軍「服務」的蘇聯人多達60萬—70萬。包括:

輔助人員:40萬人(一說只有15萬到25萬人)

各種偽警察:6萬到7萬人

「突厥營」、偽哥薩克軍、克里木的韃靼部隊:17萬到25萬人

不過,德國人還是願意從更親近他們的族群——如各地的日耳曼人、波羅的海民族、西北歐民族等等中,徵收戰鬥人員,有時甚至直接編入德軍(主要是武裝黨衛軍)。1943年,北方集團軍群就組織了不少波羅的海武裝,其中一些被編為德軍單位(相關情況過去已詳細介紹過)。同一時期,還建立了大量克羅埃西亞族裔的武裝單位:有75000名克羅埃西亞人被編入國防軍和武裝黨衛軍;另外,德國還控制著145000人的克羅埃西亞正規軍。西歐和北歐也有大量日耳曼「志願者」加入德軍,其人數在1944年1月31日達到37367人。

來源為:

挪威3878人;

丹麥5006人;

荷蘭18473人;

比利時(「佛蘭德」) 5033人;

比利時(「瓦洛尼」) 1812人;

瑞典101人;

瑞士584人;

法國2480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武裝黨衛軍的規模急劇擴大。1941年底,其人數不過17萬多一點,到1944年夏季已接近60萬人。和國防軍不同的是,黨衛軍直接招收了大量非德國人入伍。一時間,各種國籍和族群的「志願師」被陸續建立起來。自詡為「日耳曼精英」的黨衛軍頓時變成眾多民族湊成一鍋的大雜燴!其中,除了由德國以及西北歐日耳曼系人組成的幾個精銳師外,其他相當一部分兵團的戰鬥力極其低下。

儘管希特勒從各國搜颳了大量人力,建立了數不勝數、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軍事或准軍事單位,有些甚至編入德國部隊。但真正被作為野戰部隊使用的外籍人員依然有限。以東線為例,1943年底僅有5萬多名外籍部隊(自然不包括大量雜七雜八的當地「保安隊」)。同期,東線的武裝黨衛軍人數為147196人,主要還是來自幾個精銳師。

進入1944年,德國武裝部隊迎來了更為嚴酷的考驗。當年1月1日,東線德國陸軍還有2528000人。但在隨後的冬春季戰役中,東線陸軍不僅被趕出列寧格勒以及烏克蘭大部地區,其兵力也減少到234萬人(1944年4月1日統計)。這是開戰以來的最低紀錄!託了春季泥濘的福,德軍獲得了短暫的休整時間。再次補充了大量新炮灰和返回的老傷兵後,東線陸軍兵力在6月1日恢復到262萬人,另有至少85萬僕從軍。實力相當於去年秋季的水平。為了進行防禦戰,德國後方向東線送去了大量的強擊火炮,甚至直接配屬給一些步兵師。相對來說,東線裝甲師的坦克數量卻普遍不如去年夏季。

差不多同期,西線接受了一些從東線撤下來的殘破裝甲師。經過補充,這些師恢復了精銳部隊的面貌,組成為擁有近2000輛戰車的龐大裝甲軍團。與此同時,西線陸戰兵力已近90萬人,相當於東線僕從軍的人數。至此,德軍在東西兩線都建立起強大的重兵集團,可以在盛夏與更強大的敵人放手一搏。

可僅僅二十多天後,規模空前的紅軍夏季攻勢卻將德軍最後的強盛陣容打得七零八落!短短數周內,曾不可一世的中央集團軍群就被俄國蒸汽壓路機碾成碎末。

炎炎夏日下的東線大地頓時淌滿了鮮血!當幾十萬德軍或身陷火海、或舉手投降、或倉皇東顧而西逃之際,後方的統計部門也陷入混亂。7月1日的東線陸軍兵力報表五花八門,數字從不到200萬到216萬再到超過220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央集團軍群的覆滅只是大放血之夏的開始,災難還在繼續不斷地接踵而來:7月,北方和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遭到重創;8月,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主力被毀滅。一個緊接一個的沉重打擊下,東線陸軍兵力持續下降,不斷打破並創造著最低紀錄:8月1日下滑到210萬4千人;9月1日進一步減少至202萬2千人。

如果說,1943年的德國官方統計好歹還能反映損失的基本規模,到了1944年,特別是「大放血之夏」,就連這也很難了。以德國第9集團軍為例:白俄羅斯戰役中,該集團軍遭受了毀滅性打擊。戰鬥開始後不到一周的6月28日,集團軍司令官自己就承認:「第9集團軍事實上已經終結」。7月初中旬,第9集團軍已有7個將軍自殺或當了俄國人的俘虜,所屬部隊大都被標明為「下落不明」,成千上萬的官兵不是橫死沙場就是被拖到莫斯科去示眾。逃出來的集團軍司令部幾乎無兵可用,只能編入預備隊。直到7月底才在華沙方向獲得一批新部隊而獲「復活」。但最初劃歸其名下的第73步兵師也很快被打垮,連師長都被俄國人抓了去。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第9集團軍被打得幾乎全軍覆滅之際,上報的戰死人數(6月20日—8月31日間),居然只有2955人;同一統計顯示失蹤者為64762人,其中一部分可能已經戰死(也許比正式上報的死者還要多若干倍);而戰傷者只有13957人,說明逃出包圍圈的「幸運兒」不多。

明眼人不難看出,上述統計的戰死人數少得近乎荒唐!但換個角度考慮,和一些國家「找不到就算死了」的統計方法(東方國家比較盛行這一套)不同,德國人的原則或許是「找不到依然視為活著」,對戰死的認定標準很高。所以碰上這類被圍殲的戰役,大量戰死者因為情況不明,可能被列入「失蹤」、「下落不明」,甚至乾脆被遺漏掉,上報的自然少得可憐。

不過呢,也有些德國學者喜歡將這些既沒有列入陣亡名單,在俘虜名單里也找不到的「下落不明者」,解釋為被俘後在戰場上遭到了殺害。應該說,殺死俘虜的事情在東線的確很常見,德軍和蘇軍都干過不少。問題是,如果一個德國集團軍真的戰死不到3000人就會全面崩潰且大部被俘,那未免也太對不起大家對其戰鬥力的高度評價了。所以筆者還是認為「下落不明者」大部分是戰死的。

建立在不準確報告基礎上的德國官方材料,不可能就災難的規模得出準確且完整的結論。按照他們的統計,在連續慘敗的6、7、8三個月間,東線陸軍作戰損失90萬人,其中死亡和失蹤人數超過57萬。但據1999年發布的新資料,這三個月里東線德軍僅死亡者就接近59萬(戰時數字只有7萬多)。另有數十萬人落入蘇軍之手。

大大超過了戰時統計。另據德方資料,在1944年夏秋戰役中,東線德軍共有60個師被殲滅,還有十幾個師被重創,其他的大量師團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殺傷。綜合分析來看,德軍的實際損失可能更高,但其準確規模還很難估計。

被殲滅師團分布如下:

中央集團軍群26個師(含3個裝甲步兵師);

北烏克蘭集團軍群5個師;

南烏克蘭集團軍群16個師;

編成外被殲13個師(含7個警衛師)。

據德國官方材料,1944年前10個月內,東線損失高達169.7萬人。同期的補充卻只有96.7萬。其中6、7、8三個月的補充僅21.4萬人。巨大的差額已無法彌補。德軍不僅損兵折將,還喪失了大量輕重武器和技術裝備。6、7月間,就有2260輛(含435輛重型)德國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東線「報銷」,同期得到的補充只有1950輛。

戰車損失大大超過了庫爾斯克裝甲決戰期間的1943年夏季。東線陸軍的大炮數量也從6月1日的7080門跌到8月1日的5703門。德國空軍也沒有逃過這次浩劫。德國官方資料顯示,6月至10月,蘇德戰場上損失了3650架德軍飛機。相當於把6月份擁有的飛機全部損失還有多!

1944年6、7月間東線的戰車損失和補充

三號坦克24(16)

四號坦克266(347)

「黑豹」258(236)

「虎」177(92)

強擊火炮878(875)

自行火炮657(384)

注:括弧內為補充數

當東線經歷大放血之夏的同時,沉寂了四年多的西線也迎來了美英軍的大規模登陸。在諾曼底地區爆發了激烈的攻防戰,最終以德軍的失敗告終。8月25日,巴黎被西方軍佔領。根據相同來源的德國戰時統計,西線陸軍在6、7、8三個月間共損失了288695人。雖然相對同期東線的90萬傷亡,西線還只能算「小頭」,但在沉寂了四年多時間後,以1944年夏季為起點,所謂「第二戰場」還是開闢出來了。此前,戰神和歷史已經慷慨地送給德國人3年時間,讓他們可以將絕大部分陸軍和相當一部分空軍,外加從各「盟國」那裡拖來的大批炮灰都一股腦地集中在東部戰場,並一次又一次地從西線抽調強大預備隊來挽救危如累卵的戰局。可是三年時間過去了,德國人沒有取得勝利,反而屢戰屢敗,被趕出了大部分俄國領土。當這場拖延太久的戰爭進入1944年夏天時,第一次面臨真正的兩面夾攻的德國軍隊就只能自認倒霉。在剩下的未來不到一年時間裡,德軍依然可以動用大部分陸軍和俄國人拚命,但從西面湧來的美英軍的巨大威脅卻已無法忽略。

大放血後的德國武裝部隊逐漸步入死亡,甚至來不及清點墳墓的數量。

鑒於戰況的緊迫和混亂,不準確的報告算不上怪事,太準確了反而比較古怪。

真正詭異的是,未來的漫長歲月里,也沒有更準確更全面的官方總結面世,特別是詳細的戰役損失和階段損失。

戰後初期的權威史料《德國陸軍1933—1945》列舉了一組總結性數字:自二戰開始到1944年11月30日,德國陸軍共有317.3868萬人死亡或失蹤。其中俄國戰場241.6784萬人,佔總數的76%。

這個數字大大超過戰時統計,卻還是不夠全面。1999年終於發布了更全面的統計,雖然還是沒有還原歷次戰役的具體傷亡,卻列出了月度死亡人數,還明確了東線兩個階段的陸軍死亡與失蹤(含被俘)總數:戰爭開始至1943年8月31日, 124萬人;戰爭開始至1944年12月31日,約309萬人(舊統計只有200萬—240萬不等)。與戰時以及戰後初期發表的數字相比,死亡失蹤人數大約增加了60萬—110萬不等。同一資料還證實:1939—1944年,德國全軍共有3571516人死亡(不含戰俘)。其中2742909人殞命於東線。佔總數的77%。

那麼,德軍在東線的作戰總損失(死、傷、失蹤)有多少呢?按照數字偏低的老統計,到1945年初就超過了585萬人。同一來源還記錄,自1939年9月二戰爆發以來,連同其他戰區和後備部隊在內,德國武裝部隊的總損失達780萬。這還不包括因傷、病、自殺等原因致死者。不過,鑒於這組數據的死亡人數過低(只有116萬),看來也不太可靠。

上述資料略加對比,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戰時到戰後再到近期,德軍的傷亡數字不斷增加,而東線在總損失中的比重卻變化不大。分別為75%、74%和77%。這一比率證實了一個基本事實:正是在廣袤的俄國戰線,曾被視為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戰爭機器的德國武裝部隊被紅軍打斷了脊梁骨。

德軍損失的分布(1939年9月1日—1944年11月)

波蘭(1939)死亡16343人失蹤320人

挪威(1940)死亡4975人失蹤691人

西線(1940)死亡66266人失蹤3218人

西線(1944)死亡54754人失蹤338933人

北非死亡12808人失蹤90052人

巴爾幹(1941—1944) 死亡24267人失蹤12060人

義大利死亡47873人失蹤19154人

東線(1941—1944) 死亡1419728人失蹤997056人

本土(1939—1944) 死亡64055人失蹤1315人

三年多的東線戰爭不僅吞噬了數百萬德軍的生命,還將大量精良的武器裝備化為廢銅爛鐵。德軍最為自豪的裝甲部隊遭受的損失最為慘重。一份標明日期為1945年1月15日的德國文件記載,東線部隊在1944年(12月數據不完整)失去了14537輛裝甲車輛。包括4438輛坦克,3468輛強擊火炮,1669輛自行火炮。而從1941年6月22日戰爭開始算起,三年多來,東線德軍總共喪失了33324輛裝甲車輛。包括:15673輛坦克、5231輛強擊火炮、2898輛自行火炮,還有9522輛裝甲運兵車和裝甲汽車等。其中包括大量德國工廠生產出來的第一流裝甲戰車。還在1943年,威力巨大的「虎」式1型重坦克曾稱雄一時,給紅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和壓力。但近兩年多戰鬥下來,希特勒「老虎」的爪牙已失去昔日的鋒利,自身反而被打得「虎」屍遍地。至1944年8月就有749輛「虎」喪失在東線戰場,超過該型戰車總產量的一半以上!這當然不包括戰爭最後幾個月的損失。損失過半的戰車還不僅僅是「虎」。1943—1944年兩年間,德軍獲得了5629輛「黑豹」重坦克,同期損失或轉讓了3231輛。

從1942年到1943年,希特勒的盟友曾多次勸告他早日和俄國人言和,以儘快擺脫這場不可能取勝的戰爭。對付出毀滅性代價的俄國人來說,出於保存民族元氣的考慮,也未必一定要沿著羅斯福鼓吹的讓德國「無條件投降」的道路走到底(俄國人有充分理由懷疑這個口號的目的是逼迫德軍在東線死戰到底,美國人好坐收漁利)。為此,斯大林也伸出過試探觸手。但即使在庫爾斯克戰敗後,希特勒依然不肯踏出關鍵性的一步。他過高估計了德軍的實力,相信他們有能力憑藉縱深遼闊的戰區堅守住東線,同時擊退西方軍隊的登陸嘗試。可這一切卻在1944年夏季化為泡影。滅亡的巨大陰影投射向整個第三帝國。

無論在東線還是西線,連連慘敗的德軍士氣都一落千丈。720行刺事件更將德國內部的絕望與動搖徹底暴露出來。形形色色的人物:蓄謀已久的持不同政見者;被戰敗嚇破膽的軍人(他們曾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甚至還有一些血債累累的納粹劊子手,混在一起,打著「拯救祖國」的旗號,想以殺死希特勒來拯救他們自己。這伙喜歡說大話的傢伙是地道的玩世不恭主義者。他們最初還提出了一些停戰計劃:和俄國媾和——特別是在俄國正式接受美國的「無條件投降」口號前(1943年10月前);或者和西方媾和,然後把軍隊全部集中到東部和俄國人拚命。可搞到最後,他們卻在既沒有取得外交進展(憑他們的地位,其實也沒有與俄國或西方談判的資格),更沒有掌控德國局面把握的情況下,幻想以殺死希特勒為德國換取一個貌似一了百了實則前途險惡甚至引發災難性內戰的結局。結果,他們沒有殺死希特勒,反而被自己混亂不堪的行事作風給害死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逃過一劫的希特勒卻利用此事找到了借口,把一切失敗都歸罪於「背叛」。甚至東線的災難也被解釋為「個別指揮官的失誤和來自俄國的破壞者以及恐怖主義散布者的破壞」。對一般德國民眾和軍人來說,希特勒依然是他們的「神」,是「唯一能夠使戰爭勝利結束的人」。尤其當德國本土已遭受直接威脅時,美國人又在「無條件投降」基礎上加上將德國分裂成幾個小國,摧毀其工業,將其倒退回農業國的「摩根索」計劃,更令德國人陷入空前的亡國恐懼,也就更需要希特勒帶領他們「創造奇蹟」。於是,一面是絕望和希望混雜的情緒驅使,一面是高官們為了洗脫嫌疑而進行的表演,德國內部掀起了一股宣誓「效忠」的狂潮!納粹二把手戈林搶先一步,於7月23日以帝國元帥名義發布命令:為體現「對元首的忠貞不渝以及國防軍與黨的親密無間」,特將過去的普通軍禮改為納粹的舉手禮。親歷此事的一個速記員在日記中寫道,當戈林提出這一建議時,在場的所有人都熱烈鼓掌!德國陸軍的處境最為尷尬,因為行刺者正是來自他們中間。或許正因為如此,曾親手把希特勒捧上獨裁者寶座,還總愛顯示「獨立性」和擺高貴派頭的德國陸軍這次卻特別積極於獻媚之舉。無論是新任總參謀長古德里安等現職軍人,還是已經退休的布勞希奇之流,都拚命向希特勒表忠心。古德里安宣稱,一個稱職的總參謀部軍官首先必須是納粹主義的擁護者和積極合作者,誰要是不服可以滾蛋走人。當然沒人敢不服。因為這不僅僅關係到烏紗帽,甚至與腦袋是否搬家直接相關。

事實上,腦袋搬家的的確不少,特別是當「叛徒」越來越多時。希特勒尤其擔心落入紅軍之手的德國將軍會搞出什麼花樣來,而這樣的「花樣」很快就來了:720事件後5天(7月25日),蘇聯公布了16名被俘德國將軍(屬於中央集團軍群)起草的號召書,敦促東線官兵停止戰鬥,令希特勒勃然大怒。8月8日,他命令帝國軍事法庭對中央集團軍群的20個將軍提出叛變控告。但這些「叛徒」此刻卻身處俄國戰俘營,根本無法追究。相比起來,參與刺殺希特勒的將軍和元帥們卻沒這麼運氣了。

就在同一天,這些人被處以死刑,用鋼琴弦弔死在肉鉤子上。為了恐嚇意志動搖者,德軍人事部門還建議嚴懲「叛徒」的家屬。9月10日,黨衛軍領袖希姆萊宣布,對「投敵者」的家屬將立刻槍斃!1944年的夏天,對前線德軍而言是大放血和大慘敗之夏;

在德國後方則是歇斯底里之夏,而對整個希特勒第三帝國,則是最後大崩潰的直接開端。現在,這個可怕、混亂而又狂熱的夏天終於迎來了尾聲。難熬的酷暑過後,天氣將逐漸涼爽起來。但對倖存下來的德國士兵以及那條已殘破不堪的「東線」來說,面前那昏暗而絕望的未來之路只可能通向末日之門。當年,希特勒向德國人民和軍隊發出號召,鼓勵他們去奪取遼闊而富饒的東方來充當「生存空間」。而現在,急速敗退的德國武裝部隊已註定不可能佔有東方的一寸土地,只有數百萬正在腐爛的德軍屍體布滿了這廣闊的大地。可嗜血的戰神並不滿足。昏亂狂躁的氣氛中,希特勒作為獨裁者的地位卻空前鞏固,被「凝聚」在他周圍的德國軍隊和人民註定要為帝國的末日進行最後的瘋狂掙扎。東線戰爭的殺人盛宴雖漸漸接近散場,卻還將為死神奉獻上無數生命的血肉祭品。


殺紅眼了。

小鬍子是誓死要拿下蘇維埃這座「破房子」,慈父是拚死捍衛普照大地的工農政權。

結果就是進攻、防禦、撤退、反攻,然後又是進攻、防禦、撤退、反攻……周而復始,無限循環。


蘇德之間又不是沒為媾和秘密接觸過,沒談成罷了。


因為缺乏明顯的地理邊界,從柏林到莫斯科全是一馬平川。

徹底撕破臉之後,任何一條界線都不足以讓彼此感到安全。

最大的敬意就是:趕!盡!殺!絕!

.


你上我家偷雞摸狗,還想全身而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