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市場大部分企業部署的都是很老舊的,針對行業的應用系統,物流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之類。企業內部管理用的大多也是報表工具和Excel,難道中國企業還沒有意識到數據分析、可視化還有大數據的潛力所在么。求高手分析一下用戶心理,以及商務智能(可視化數據分析)工具在中國認可度和使用率極低的原因所在。

2018/7 距離上次提問已經是很久之前,現在BI已經被大量應用。故修改。


簡單點說,需求沒到點,意識沒到點。

1、企業的BI的意識比較模糊:BI本身的定義比較模糊,說是一體化解決方案,但要完完全全落實到所有,這樣的應用場景也是少數。

2、BI有可替代方案:目前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數據分析、數據化管理的重要性。也紛紛尋求一些解決方案,將資料庫里的數據「解放出來」,轉化成業務人員、領導能理解的業務信息。但是很多企業由資料庫,有數據倉庫,他們缺少的只是一個前端展示工具,管理工具,這一塊可以用集成圖表插件展示,可以用FineReport報表軟體展示,可以用R語言Python來寫,更別說各種大大小小的開源軟體。

3、背後主導BI的任然是IT部門:目前很多BI廠商都逐漸提出「自助BI」、「敏捷BI」這一概念,核心理念是將BI的分析任務轉交給業務部門、分析人員。但是BI工具的選型、實施、後續維護仍是IT人員,這就涉及到預算+專人+項目推行,推動力不足啊。

再說說BI工具本身。國外的BI工具價格昂貴,我知道的Tableau按人頭計算每年在5位數,上SAP啥的,那就沒底了。實施起來要親力親為,用得起來就算了,關鍵有的上了卻用不起來,操作不是那麼容易的。國內BI工具參差不齊,有個可視化展現的都能把自己誇誇其詞為BI工具,國內能數的過來的也就帆軟了。


所以題主確實是經歷了中國BI從起步到發展。

前幾年BI沒有多用,主要是大部分企業還停留在信息化建設的高峰期,布局ERP、OA等信息系統,數據量相對來說也沒有那麼大,有需要數據分析就各個部門從系統中導出數據各做各的就好。

而現在,市場競爭那麼大,流量紅利過去之後,就要開始拼刺刀了,玩存量、私域流量,更需要精細化運營。而且企業的數據量也從過去的幾十萬、幾千萬上升到現在幾十億,對應的商業智能工具的要求,也從Excel、報表變成現在的BI(敏捷BI)。

尤其是疫情過後,企業都在強調三個關鍵詞:精細運營、快速反應、智能決策。那怎麼做?對於CEO來說,不僅要決策千里之外還要運籌帷幄之中,而BI在應用端可以通過數據大屏或者移動BI呈現給CEO,藉助實時分析、下鑽、聯動等能力,就能讓他坐在辦公室或者旅遊,就能定位到業績變差是哪個區域哪個部門甚至哪個品類和門店出現了問題,找到問題立即對症下藥。

同理,對於各級管理者和終端門店店長,BI平台又可賦予他們不同需求的看數據用數據需求。這就是為什麼,這幾年,BI在中國企業中越來越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想探討更多BI應用,歡迎評論區交流哈。

發佈於 2020-05-29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苗小超苗小超hero

1.工具需要學習;

2.學了還不一定會用;

3.用了還不一定用好;

4.用好了可能也沒什麼用;

總結,懶得改變


1.工具需要學習;

2.學了還不一定會用;

3.用了還不一定用好;

4.用好了可能也沒什麼用;

總結,懶得改變


1、以前企業對於數據的運用需求停留在報表階段,多選擇EXCEL或者報表軟體,那時候互聯網化程度沒有那麼深,大家對於大數據帶來的可能性價值認識也不夠。

2、現在企業越來越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對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的需求更高,發展十分迅猛。因此這個時間段就得尋求更好的工具,BI的需求也日益增長。

3、但是國內真正一直深耕在BI行業的企業並不多,有的公司明明做的就是報表,搖身一變說自己做了十幾年的BI,特別扯淡,更別說服務了。其實國外的商業智能產品比國內的發展早,但是如果選擇國外的BI,售後服務是很難保證的,其代理商不可能遍布在全國各地,不能實時的進行技術支持,反觀國內品牌,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了解中國數據分析的特點。在國內真正可以做到這一點的也就億信華辰了,真正在BI領域深耕了十幾年的老牌BI廠商,雖然這家公司非常低調,但是合作過的單位都是相當厲害的,而且口碑不錯。可以了解下。。。


1. 國內中小企業的數據不多,專人+專系統,得不償失,用excel+crm甚至只用excel就夠了。2. 國內大企業有錢有人,但大企業的IT系統有很多,資料庫有很多,部門有很多,上統一的數據分析系統既是一個必然又是漫長的過程。3. BI推行了那麼多年,國內普及率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少。大數據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端,國外也是在嘗試而已。4. 中國企業不論大小都面臨的大問題是沒有把供應鏈搞好,真的是落後發達國家20年以上,讓人作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