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醫學衷中參西錄》的描述:「凡味辛之至,皆稟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達」?辛的升散和秋的肅降是否矛盾呢?還有哪些味辛但作用在於降的葯嗎?


半夏這個葯很有特點,握在手裡和喫到口中,感覺很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相反。半夏表面有很多粉末狀物,所以握在手裡很光滑。照理,這種滑滑的感覺,嘗上去應該也是潤滑的樣子。然而一嘗便知,那股辛辣、乾燥,麻舌頭、辣喉嚨的感覺,終身難忘。嚴重的話,凡是接觸過半夏的舌頭、口腔,還會腫脹疼痛,說不出話;進一步下嚥的話,還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甚至腹瀉。

站在中醫的立場,認識半夏這些嚴重的副作用,或者說毒性,可以得到的結果是,此葯辛散之力過於猛烈。如果用內外來表示一個葯的性情取向,半夏之性,無疑是要向外。不但向外,而且是性格剛毅,說走就走。正是因為這種剛毅的性情,半夏所過之處,對津液會造成明顯的損傷,呈現出顯著的燥性特徵。上面從口舌咽喉到胃腸,一系列反應的本質,都是津液的嚴重受損。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過於剛猛的人,很容易不經意間傷到身邊溫柔呵護的家人。

問題是,這種說走就走,轟轟烈烈的豪邁性格,是怎樣養成的呢?這就要追溯到半夏的成長環境。野外採藥時,會發現半夏基本都長在陰涼處,尤其是靠近水邊的地方。陽光普照之下,是看不到半夏身影的。打個比方,半夏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溫暖,缺少關愛的環境裏。這種沒人疼沒人愛的環境裏長大,每天就難免感到委屈。假如半夏的性情陰柔,恐怕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問題。於是,半夏沒有其他出路,唯一的選擇是,堅強。待到長大成人,就成了一個魔擋殺魔,佛擋殺佛的狠角色。所以,對於痰濕類的魔,或者津液樣的佛,只要攔我去路,無論惡意善舉,半夏出手,就一律格殺勿論。

再說半夏的陳用。生活中的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隨著年齡漸長,性情往往會趨於平和。老舍先生&裏的秦二爺,二十歲時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待到垂垂老矣,經歷了世事滄桑,剩下的就只是一聲苦笑了。無數故事告訴我們,狂妄,是屬於年輕人的特權。

隨著時間流逝,半夏不羈的性情也會慢慢消磨。性情變得溫和,往往意味著面對壞人時,手段不再異常激烈;但對方如果是好人,再動起手來,也就不會不分輕重了。陳年的半夏,雖燥烈的本性不變,但終歸日趨緩和;在保留燥化痰濕功效的同時,對津液的損傷會明顯減少。所謂半夏以陳者為良,主要是針對這一點而言的。

此外,還有個辦法,可以短時間內讓半夏變得成熟,就是在水深火熱中歷練。所謂的水深火熱,即放在水裡,加熱,比如煎藥。一個人狂妄如悟空,一定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修成正果。正常情況下,受滿八十一難或許需要十年;現在我們把磨難的濃度提高百倍,十年就成了三天。實際上,半夏在水火共制的情況下,有毒成分會被分解。所以,一般情況下,湯藥裏的半夏,經過半小時以上的煎煮,就已經足夠安全了。

很多有毒的藥物,一旦增加煎煮時間,毒性就會降低,比如附子,道理也是類似的。只不過,中醫用藥治病,用的就是藥物本身的偏性。太過平和,藥性也就無法彰顯。所以,如半夏、附子之類有毒的藥物,在具體應用時,毒性與藥性之間如何權衡,煎煮時間長短如何把握,還需要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才比較穩妥。

本文節選自:「天下無疾」微信公眾號《漫話半夏》篇。

想要了解更多請搜索公眾號:noillclub,關注後即可查看無疾老師的《人蔘敗毒散:咳門第一神方(含音頻)》《有肝火,怎麼辦?》《安宮牛黃,怎麼用?》《上火,怎麼辦?(牛黃類中成藥詳解)》《葯食五味的宜與忌》《過節了,哪些美食容易生痰濕?》《濕痰,怎麼治?》補氣,怎麼補?》《中藥,如何補血?等文章;也可微信添加朋友「wujicm」幫您解答。


我個人的理解,先記住半夏能降痰濕,並且用半夏來治病。至於解釋,等治好疾病之後再來找。

為什麼到現在還推崇《神農本草經》,因為它記錄的都是某葯某功效,沒有什麼歸經性味。不是說歸經性味不重要,而是後來很多歸經性味屬於強行解釋。

不是味辛所以力能下達,而是力能下達所以味辛!

另外,能升才能降,能散才能收。肺氣宣,大便才通。那你說宣肺的葯到底是升還是降呢?


學中醫要說人話,看看這裡的回答,都神神叨叨,故作高深的,生怕別人能聽懂,其實都是為了掩飾自己也不懂的事實,快別糟蹋中醫了

兄弟,學中醫,你要搞清楚這個邏輯順序。

中國古代對醫藥的研究,是先發現了在實際中它的藥性。然後再根據這個藥性去反推。

比方說是先發現了大米可以利水,然後回過頭去琢磨,哦,大米長在水裡,所以它可以排水。

所謂的苦啊酸啊,藥性也都是這麼來的。是先發現了一個葯,有某種實際的性質,然後倒回頭去想它為什麼有這種性質。

由此才得出來的一些結論,那些結論只不過是方便你記憶,並不能說是放之四海皆準的。

就好像也不是所有長在水裡的東西都能排水一樣。

要不然也不用費力巴拉的去寫什麼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了。

所以像那種理論,看看就好,不要當真。


1、辛能潤燥。也就是辛味能促進身體水分的流動,也就是相對打開中醫所說的水道。實際是改變一些血管之類的滲透壓。

2、痰的本質是濕,濕絕大部分就是水分流動不順暢。水分少,導致濕熱互結,產生痰。

3、辛味重的藥性,通常會把水分向外引導,滋潤體表。所以體內往往水分減少,可能濕會更重。但是,半夏是比較特別的,它的辛味是向裏向下走的。所以它的氣是從肉向血管聚集,進入血管就有可能被代謝系統運化掉。與半夏這個特點類似的,是牡丹皮,也是類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

4、所以半夏這個化痰只適合寒痰,體內水分較多的。水分少的熱痰,不適合用半夏,要用百合科的貝母去補水。

5、所以化痰這種事其實很複雜,我個人覺得真正能化痰的東西,是大黃苷、黃芩苷、芍藥苷這類金性的清斂降氣的葯。


照你這邏輯,五味子豈不是能治百病?

入門學四氣五味的時候,都有說的。找出了壓箱底的中藥學,如下圖,不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