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窗口關閉、隱藏最小化按鈕,macOS在左邊,Windows就偏偏設計在右邊;桌面圖標macOS從右至左排列,Windows就從左至右排列;桌面任務欄 macOS放在頂部,Windows就在底部……

這是Windows創立之初故意與macOS反著以示區別嗎?若是故意而為之,何故?


這裡就借題發揮,探討一下Mac OS與Windows總體界面和操作上的變化。

至於對問題的回答,我的看法是,macOS界面與習慣是一脈相承的,每一代的變化也較為溫和,只是到了Mac OS X開始有較大變化。就時間而言,完全談不上與微軟對著干(況且Windows直到3.0才開始取得成功)。反倒是微軟的Windows迭代時界面發生過較大變化,Windows 1.0到4.0(95和NT4)就有四種幾乎不同的界面,自95起Windows界面框架基本確立,但後期的一些版本也有較大變化。

早期 System 與 Windows

於1984年發布的Macintosh System Software 1,界面如圖

System 1桌面,背景是由一像素黑色一像素白色組成的圖案,看起來像灰色。打開圖片後進行100%縮放,觀看效果更佳。
System 1應用程序窗口

可以看出,Mac界面的基本布局就已經確定了。全局菜單欄,顯示應用程序菜單,菜單內容隨應用程序改變而改變。桌面圖標也是放在右邊,廢紙簍在桌面右下角。應用程序的關閉按鈕(後來的Mac OS稱之為「關閉格」)在標題欄的左側。窗口調整大小需要按住右下角的按鈕才能進行拖放。

之前的System 1-3界面幾乎沒有變化,只有系統和功能上的改進。System 4,Macintosh II預裝的版本,應該是最早支持彩色的。見菜單欄上的蘋果logo。 另一個變化是,標題欄右側多了一個縮放按鈕(後來的稱之為「縮放格」)。此按鈕的功能類似於最大化,點擊後,窗口會放大,再點一下又還原回之前的大小。這個按鈕的功能在後來的System 7中稍有變化。後續的版本中,縮放格的功能是將窗口大小調整為最合適大小,以Finder為例,點擊按鈕後,窗口大小會調整為剛好能顯示下所有內容時的大小,而不是「最大化」窗口。

Mini vMac模擬的Macintosh II與System 4.1,解析度640x480, 256色。這裡就不剪掉模擬器窗口邊框了(前兩張裁剪512x342裁得煩了。)
放大後的窗口
System 4和桌面附件(Desktop Accessories)

這種設定一直沿用到了System 6,直到System 7才有一些改變。

中文System 6.0.7以及辣眼睛的桌面圖案,是預設圖案中的一種,可以自行在控制板中選擇及繪製。菜單欄右側的倒數第二個圖標(有個「中」字的圓形圖標)是中文輸入法開關。

標籤功能,後續Mac OS一直沿用。

運行Photoshop 1.0,菜單欄右側的圖標變成了當前應用程序的圖標。由於同屏只能顯示256色即調色板只有256色,運行一些應用程序後,調色板也跟著改變。PS中的圖片來自於系統剪貼冊。
位於蘋果菜單中的任務列表

早期System 1-4版本是單任務的,雖然在512K及更高內存的機型上能通過諸如Switcher軟體來進行任務切換。System 5和System 6自帶MultiFinder,啟用後也有簡單多任務支持。啟用MultiFinder後,菜單欄右側會顯示當前應用的圖標,點擊該圖標可以進行任務切換是按順序切換到下一個任務的。也可以點擊蘋果菜單,在下面的任務列表中進行任務切換。而Windows一開始則是多任務的。

至於關機,早期的System 1和2並沒有關機和重啟的選項,如果需要關機,則需要在File菜單中選擇Eject,將當前的軟盤彈出,然後關電源就行了。

軟盤彈出後,桌面上的軟盤圖標顯示為半透明

System 3開始,在Special菜單中才有關機選項。

硬體而言,當年的Macintosh機型大多使用黑白(二色)顯示器,解析度為512x342(約3:2比例)。後來的Macintosh II支持256K/512K顯存的彩色顯卡,256K顯卡可以支持512x384(4:3) 256色,更高的640x480解析度下只能顯示16色;而512K顯卡支持640x480解析度下顯示256色。但Macintosh II屬於高端型號,當時主流Mac機型還是512x342的黑白機型。

同期PC/Windows(80年代)的顯卡/顯示器就五花八門了,什麼CGA卡,MDA卡,大力神卡(Hercules),EGA卡,到後來的VGA卡,IBM XGA卡,Wyse卡等等。各自的顯示規格(解析度和顏色)也不同。更混亂的是,CGA除了IBM原廠的CGA卡,還有Compaq CGA,Tandy CGA,還有基於CGA的Color Plus等等;EGA除了IBM EGA,還有更高端的ATI EGA Wonder系列等等。 這些顯卡所需的顯示器也不同。後來多媒體PC所要求的SVGA顯卡(當時最低標準是640x480 256色)也有各種各樣硬體方案。這種局面直到VESA出現才有所好轉。關於PC的這段歷史,可以參看The Legacy of 3dfx一書中的Chapter 1 / The History of 3D - 1970 / 1994。

Windows 1.04安裝程序,顯卡設置頁。(模擬CGA顯卡,拉伸到4:3顯示。)

早年的Windows 1.0-3.x只是個應用軟體,運行在DOS下,在Windows目錄下輸入win命令啟動。

看看同期的Windows 1.0,於1985年發布(比Macintosh晚一年),採用平鋪式窗口管理。打開新的程序後,原來的窗口會最小化到桌面底部的圖標上,這個設定沿用到Windows 3.x。

窗口標題欄左側的按鈕,點擊一下打開控制菜單,(連續)點擊兩下則關閉窗口,這個設定延續至今。標題欄右側的縮放按鈕,雙擊則最大化窗口。

CGA模式下的Windows 1.0,黑白顯示一點也不Color Graphics Adapter,不過總比辣眼睛的CGA默認的4色來說好多了。

菜單欄在應用程序的內部,不像Mac是全局菜單欄。但是Windows 1.x菜單的操作與Mac類似,滑鼠點一下某個菜單選項,彈出的菜單馬上消失。需要一直按住滑鼠,選取具體菜單命令後再鬆開滑鼠。但Windows 1.0按Alt加一個字母鍵(如F)同樣可以訪問菜單,這個設定延續至今。

VGA顯卡(但是驅動最高只支持EGA因此用的是EGA模式),打開控制面板,MS-DOS Executive(文件管理器)自動最小化到桌面下方的圖標中。配色太辣眼睛。
平鋪式窗口管理,兩個窗口橫向對半開。
平鋪式窗口管理,四個窗口對開

兩年後的Windows 2.0,支持VGA顯卡,採用堆棧式窗口管理,與現代的Windows一致。界面也更接近Windows 3.0。最小化的程序同樣顯示在桌面下方圖標中。窗口左側的控制圖標稍有變化,與Windows 3.x接近,右側控制按鈕從箭頭中可以知道含義,最小化 和 最大化/還原。Windows啟動時默認打開的還是MS-DOS Executive文件管理器。

Windows 2.11 386版安裝界面,機型中的第二項無疑是對IBM的莫大諷刺。以前兼容機都叫IBM compatibles,這回是Compaq compatibles,誰讓Compaq DeskPro 386捷足先登呢。
Windows 2.11/386,VGA。堆棧式窗口管理,不需要再滿屏貼窗口了。配色也不至於太辣眼睛。

不過Windows 1.0和2.0上並不算成功,第三方應用程序並不多。微軟開發Windows,最初也是想讓圖形化的Word和Excel在PC上安個家,不必四處漂泊。(早期Word的DOS版、Mac版和Unix版都不太一樣,Excel最初也是在Mac上運行的。)有趣的是,Windows 2.0發布後,蘋果狀告微軟,說微軟抄襲了蘋果的圖形界面。當然,蘋果也好微軟也好,都是偷師Xerox Alto。

到了90年代,微軟的Windows 3.0發布,功能更加成熟,同時界面和操作有了較大的變化。蘋果也在1991年發布了System 7,系統的設計上有了較大變化,但界面總體變動不大。然而System 7的時間跨度達到了五年,其中也經歷了7.0,7.1,7.5和7.6幾個版本。7.0和7.1的界面和操作幾乎一致;而7.5/7.6增加了控制條和上下文菜單(子菜單)支持。System 7時間跨越了Windows 3.1和Windows 95兩代。

System 7的標題欄有了顏色,而且稍微有了些立體感。大部分圖標也有了顏色。窗口標題欄右側的縮放格的功能也變成了將窗口調整為最佳大小而不是最大化。菜單欄右側也多了一個幫助圖標,可以顯示旁註。蘋果菜單也開始可以自定義了,雖然後來Mac OS X中的蘋果菜單又是固定項目了。另外,隨著多任務需求的增加,System 7還稍微改進了窗口管理機制,點擊菜單欄最右邊的圖標,會列出當前運行的應用程序,可以在此進行切換,還可以選擇隱藏當前的應用程序或隱藏其他應用程序以專註於當前程序。

System 7.1中文版
System 7的應用程序切換和隱藏。
System 7.1的控制板和功能擴展圖標。由於安裝問題,網路功能擴展和IBSTuneUp圖標損壞。
點擊縮放格後自動調整窗口為最佳大小,左縮放前,右縮放後。

System 7的蘋果菜單也可以自定義了,允許自己添加和刪除項目。

System 7.0/7.1桌面圖案還是可以自己畫的。菜單閃爍次數和游標點閃爍速度也可以編輯。
System 7的旁註,啟用後將滑鼠移動到某個項目上會出現相應的說明。「由於有東西在裡面,廢紙簍鼓起來了。」這描述,比微軟的文案風格生動多了。

System 7.5允許使用低解析度的圖片作為背景,當然這種背景也是不斷重複的,稱作是「桌面圖案」,系統也預設了一些桌面圖案。此外,早期Mac OS沒有最小化窗口的功能,當窗口多起來時,切換窗口變得很不方便。Mac中一個應用程序可以有多個不同的窗口,與Windows不同的是,對於當時大部分應用程序而言,關閉了所有的窗口並不會讓程序退出,需要在文件菜單中退出當前的程序。Mac OS還缺乏最小化窗口的功能。如果當前運行了多個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中也有多個窗口,工作區會變得非常凌亂。雖然可以隱藏應用程序,但隱藏後應用程序所有窗口也隱藏了。於是System 7.5中新增了一個叫窗口隱藏的功能,設置雙擊或三擊標題欄將一個窗口「隱藏」,當然這並不是真正隱藏,而是將窗口縮得只剩標題欄。在Mac OS 8中,「窗口隱藏」更名為「窗口收合」。顯然,這也並不是用戶想要的功能。Mac OS的窗口管理和Windows差遠了。

桌面圖案及窗口隱藏功能,被隱藏的「Mac OS 7.5」窗口縮得只剩下一個標題欄了

System 7.5還增加了控制條功能,可以進行一些簡單設置,例如音量、亮度、解析度、共享等。控制條最初是給便攜機設計的,在台式機上默認安裝中是沒有控制條的。還有就是蘋果菜單也終於支持子菜單了。

System 7.5的上下文菜單(子菜單)

題外話,System 7.5開始,蘋果授權過其他廠商製造Mac兼容機。而蘋果原裝機叫做Macintosh,其他廠的兼容機總不能叫Macintosh吧,而系統還叫做Macintosh System Software。於是從7.5.2起,蘋果自己的系統還叫原來的名字,而賣給第三方兼容機的系統則叫Mac OS。於是Mac也有了新的logo。到了System 7.6,蘋果乾脆就把系統都叫做Mac OS了,原裝機也一樣。

再看看Windows 3.0/3.1和Windows 95。

Windows 3.0,於1990年發布(繁體中文版於1991年發布),就界面而言已經足以與Mac OS比美了。窗口的基本布局與Windows 2.0類似,標題欄左側的控制按鈕,單擊顯示控制菜單,雙擊關閉;右側的最小化/還原和最大化按鈕圖標有所改變。整體來看,這套風格更具立體感,按鈕點擊後也有凹陷的效果。與Windows 2.0不同的是,Windows 3.0使用程序管理器(台譯「程式管理員」)來啟動程序,而不是Windows 2.0的MS-DOS Executives文件管理器。

Windows 3.0繁體中文版,VGA顯示,2x縮放

程序管理器中每個程序是一個程序項,而程序項歸屬於一個個的程序組。例如「主群組」程序組中有與系統相關的程序項。程序管理器中打開的程序組會顯示成子窗口,而未打開的程序組的圖標則顯示在程序管理器主窗口中,雙擊可以打開這些程序組。程序組好比是Windows 95開始菜單「程序」中的子文件夾,如「附件」,而程序項就好比是開始菜單中具體的一個程序快捷方式。

Windows 3.0各程序組

Windows 3.0的程序管理器可以將各程序組堆棧排列(如上圖),也可以平鋪排列。如果雙擊桌面的空白位置,會出現任務列表,這可能是任務管理器的原型了,在任務列表中同樣可以對任務進行堆棧顯示或平鋪顯示。由此可見,Windows 3.0的窗口管理功更先進,相比之下Classic Mac OS的窗口管理能力太弱了。

平鋪排列的應用程序和程序管理器程序組窗口
窗口堆棧和任務列表

相比Windows 1.0和2.0隻能用顏色作為桌面背景,Windows 3.0可以將圖案設置為背景,也可以將bmp點陣圖設置為背景。將圖片設置為背景時,可以選擇居中顯示;如果是重複性的圖案,也可以平鋪顯示。而Mac OS 8以前的System 1-7隻能設置圖案或小尺寸圖片為壁紙,並且只能平鋪。

將圖案設置為壁紙

將圖片設置為背景。

將小尺寸圖片平鋪為壁紙

從Windows 1.0開始,窗口的顏色方案是可以自定義的,Windows 3.0也不例外。而Mac OS的顏色設定則僅限於高亮的文本和System 7中窗口的邊框線條的顏色,直到Mac OS 8才能稍微定義一下主題色彩。

這個配色辣眼睛,不過還好只是個演示

Windows 1.0到3.x,要退出Windows,只需要雙擊MS-DOS Executives窗口或者程序管理器窗口左上角的控制按鈕,然後確定就能退出。至於關機,在DOS提示符下等後台程序寫完數據,直接關電源就行了……

中文Windows 3.2,實際就是Windows 3.1的本土版本

Windows 3.1的界面和操作與Windows 3.0無太大差別,只是圖標和配色上的變化,較大的變化是系統和功能的方面的。

Mac OS 8 與 Windows 9x

System 7時間跨度長,同時與Windows 3.x和Windows 95競爭。

發佈於1997年的Mac OS 8,終於在外觀上有所改進,使用了Platinum風格的主題,整體看上去更具立體感,但整體操作還是和之前系統一致。Mac OS 8.1是Mac OS 8.0的小幅改進版本,外觀沒有區別。默認的桌面圖案是浮雕風格的Mac OS logo,同時允許圖片作為壁紙。許多圖標也進行了重新設計。

中文Mac OS 8.1

到了Mac OS 8,標題欄上的三個按鈕終於齊了,儘管它們的功能與現代Mac OS X中的有些不一樣。標題欄最右側多了一個「收放框」,點擊之後窗口會縮到標題欄,與System 7的窗口隱藏一樣。在收起來的窗口中,這個按鈕的名字變成了「擴展框」,到了Mac OS 8.5以後,這個按鈕名字變成了「收合格」。

三個控制按鈕終於到齊
Mac OS 8中的部分圖標
使用圖案做壁紙與使用圖片做壁紙。可以直接將圖案和圖片文件拖動到小窗口中進行設置。
Mac OS 8提供了十餘種預設的顏色方案

Mac OS 8也開始支持右鍵菜單,當然Mac一直是單鍵滑鼠,訪問右鍵菜單需要按住Ctrl鍵再按滑鼠。但如果應用程序太老不支持右鍵菜單,那也無濟於事。

按下Ctrl鍵時,滑鼠指針變成指針+菜單的樣式,此時按下滑鼠按鍵會彈出快捷菜單。

再看看Window這邊的情況。

Windows 95本是處在System 7時期的,只是蘋果於1997年發布了Mac OS 8,而Windows 98在1998年才發布,因此可以同時拿Windows 95於System 7和Mac OS 8對比。

Windows 95可以說在界面上與前代有著巨大差別。不過也有共同點,即界面都是為VGA 16色設計的(汗),而Win 95 Plus!/Windows 98才是為更高色彩設計的。Windows 95可以說也奠定了現代Windows界面設計的基礎,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的Windows了。比如任務欄,開始菜單,窗口標題欄右邊的三個控制按鈕以及幾乎無處不在滑鼠右鍵菜單等等。在Windows 3.x中,只有部分程序是支持右鍵菜單的,連Win3.x的程序管理器都不支持右鍵菜單。

Windows 95一出,PC鍵盤上也多了兩個鍵,Win鍵和菜單鍵,位於鍵盤最後一行的一左一右Ctrl和Alt的兩個空缺位置中。Win鍵當然是打開開始菜單,而菜單鍵則是呼出右鍵菜單。老鍵盤沒有這兩個鍵,可以用Ctrl+ESC和Shift+F10代替,但是Ctrl+ESC快捷鍵僅能呼出開始菜單,不能用於任何與Win鍵相關的組合鍵(如Win+R等)。這些設定也保留在了現代Windows中。

中文Windows 95 OSR1,請忽略桌面上的Windows 3.2圖標和某遊戲的快捷方式。桌面上的Windows 3.2隻是PIF,運行後退出Windows 95然後運行Windows 3.2的win程序,當Win3.2的win退出後自動運行Win95的win。而某遊戲的PIF則直接在Win95下運行。
為了照顧老用戶的習慣,Win95也有程序管理器,不過也已經是Win95風格的了…… 不過單擊窗口標題欄左側的應用程序圖標依然可以打開控制菜單,雙擊這個圖標也還可以關閉窗口。

Windows 95默認的資源管理器風格並非如截圖上所示的那樣有地址欄和工具欄,而是更接近當時Mac Finder的多窗口模式。只是出於習慣,我把它設置成了單窗口,並顯示工具欄的。

Windows 95默認的多窗口模式

各版本 Mac OS X 與 同期Windows

2001年3月,次世代的Mac OS X 10.0發布。界面和操作習慣與之前的Classic有著極大的變化,雖然仍舊是全局菜單+右側圖標的基本布局。全新的Finder、Dock和系統設置讓用戶耳目一新。新的Finder可以將最常使用的目錄,如應用程序目錄,用戶的主目錄放在工具欄上,一點擊就能訪問。此外Finder還增加了分欄視圖,瀏覽文件夾時更方便。

Dock是Mac OS X中的新元素,功能較複雜,可以放置應用程序、網頁、文檔等,一點擊即可打開。已經啟動的應用程序也會出現在Dock上,在其圖標的下方有個黑點,可以通過Dock來管理已打開的應用程序,進行切換和退出等操作。Dock的加入對Mac的窗口管理也有一定的改進,至少讓Mac多了最小化窗口的功能,最小化的窗口放在了Dock的右側。

Mac OS X 10.0的Dock還部分承接了原先控制條的作用,例如圖中所示的「顯示器」設置,點擊圖標彈出菜單,可以對解析度和顏色進行設置。如果電腦安裝有AirPort無線網卡,其狀態指示圖標也會出現在Dock上,點擊可以打開菜單管理無線網路,而Dock上無線網路的圖標本身也是指示器。當然,這些功能在Mac OS X 10.1還是整合到菜單欄中了。(在更早的10.0的公開測試版中,甚至連日期和時間都是作為Dock圖標顯示的。)因此可以說Mac OS X 10.0在設計上並未最終定型。

10.0的界面一直沿用到10.2系統,當然在10.1和10.2中也有一些細小變化。就比如之前Dock上的一些控制圖標移動到了菜單欄上,只是語言和輸入法的圖標還緊隨菜單,而不是放在右側的圖標區域。另外是系統設置採用分類顯示,與現在的一樣。只是系統設置的最頂欄是可以自定義的,可以將最常用的設置圖標拖放在上面,進入任何一項設置時都可以點擊。

(先寫到這,不定期更新。)這部分跨度較大,計劃從Mac OS X 10.0寫到近幾代的Mac,Windows 2000(及同款外觀的Windows Me)到現代Windows。主要概況其界面和操作中變化的部分,例如Dock,Finder,Windows的開始菜單,資源管理器和控制面板等等。

延伸閱讀

少數派:從 Macintosh 到 Mac OS:Mac 操作系統視覺史?

zhuanlan.zhihu.com圖標少數派:Mac 視覺史(二):90 年代失敗 Mac 操作系統大賞?

zhuanlan.zhihu.com圖標少數派:Mac 視覺史:浴「水」重生的 Mac 視覺美學?

zhuanlan.zhihu.com圖標osnine:個性化 Mac OS 9 體驗?

zhuanlan.zhihu.com圖標paizhangpi:從Mac OS到Mac OS X:從內到外的煥然一新,意義深遠的跨越?

zhuanlan.zhihu.com圖標Arthur Wang:Mac OS X 背後的故事(轉)?

zhuanlan.zhihu.com圖標osnine:淺談Classic Mac OS(上篇)?

zhuanlan.zhihu.com圖標osnine:淺談Classic Mac OS(下篇)?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就桌面任務欄(在?Windows 95?加入)這個問題而言,微軟並不是為了什麼對著乾的理由而放在底部的。

太長不看版結論:因為要照顧不遵守微軟的設計亂寫程序的開發者。

微軟員工?Raymond Chen?的一篇文章對這個問題作了解釋。以下為翻譯:


為什麼?Windows?任務欄默認在底部?

2003?年?9?月?12?日

並不一直是這樣。

最初的任務欄完全不像你今天看到的樣子。它默認在屏幕的頂部,看上去像這樣。

原鏈接已死,這裡用?Chicago?開發版任務欄的外觀湊數。默認在頂部時應該是把上面的四個選項卡換到任務欄的下方。

這肯定不是確切的樣子。因為已經過去太久,我已經忘記了它準確的樣子(我沒想到十年後會有這麼個問題),但這個抓到了基本的特點,至少可以用在這次討論。

重點在於任務欄當時的形式並不是按鈕,而是選項卡。每個選項卡對應一個正在運行的窗口,窗口與選項卡融合。你通過點擊對應的選項卡切換窗口。

你可以從選項卡控制項中的?TCS_BUTTONS?樣式看到這個樣式的殘留。當我們把任務欄換成按鈕外觀時,仍然有很多基於選項卡形式的切換代碼,向選項卡控制項添加按鈕外觀的工作量比重寫所有切換代碼要少。

選項卡的外觀是出於種種理由被放棄的,其中之一其他人都已經注意到了:如果你把任務欄放在屏幕的頂部,很多窗口最終會落到它的下面,因為它們假設屏幕的可用區域從?(0,0)?開始。其他窗口會「爬」到屏幕上面,因為它們用?GetWindowPlacement?保存窗口位置(返回工作空間坐標,其中?(0,0)?是第一個可用像素)但用?SetWindowPos?來還原(使用屏幕坐標,其中?(0,0)?是主顯示器的左上角像素)[譯註]。

落到頂部任務欄下面的窗口(圖片自製)
「爬」到頂部任務欄上面的窗口(圖片自製)

因為有太多應用程序總是落到附於頂部的任務欄的下面,所以我們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將它移到底部。

令人沮喪的是,八年後的今天,應用程序依然會搞亂坐標系,並總是落到靠在頂部或左側的任務欄的下面。


譯註

微軟在?Windows 95?中設計了避免窗口和任務欄重疊的方法,正確使用?Windows API?中的新機制完全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因此微軟將任務欄移到底部是為了遷就沒有正確使用新機制的開發者。

為了防止窗口被任務欄遮擋在下面,應使用?SystemParametersInfo?函數獲取桌面未被任務欄遮擋的工作區域,從而計算窗口應出現的位置所在的屏幕坐標。使用方法為:

RECT workarea;
if (!SystemParametersInfo(SPI_GETWORKAREA, 0U, (PVOID)workarea, 0U)) {
return GetLastError();
}
/* 假設已有窗口坐標變數POINT windowcoordinates */
windowcoordinates.x += workarea.left;
windowcoordinates.y += workarea.top;

另外,微軟已經考慮到窗口關閉後任務欄位置可能會變化,因此設計了使用工作空間坐標記憶窗口位置的機制。GetWindowPlacement?函數將窗口位置的信息填入一個?WINDOWPLACEMENT?結構體。正確的做法是不要讀寫裡面的數值,將這個結構體原封不動地通過指針傳給?SetWindowPlacement?函數來還原窗口在工作區域中的位置。這樣無論任務欄在屏幕的哪一側,通過這個結構體還原窗口時窗口都會出現在屏幕中正確的相對位置,而不會遮擋在任務欄上面。微軟文檔中也特意強調了錯誤做法可能導致的後果。


事實上,無論是MacOS還是Windows,窗口樣式以及現在上邊那三個按鈕,都是多年演化的結果,初始都不是這樣的。

先看蘋果的操作系統,初問世時,蘋果的操作系統還不叫Mac OS,叫System。

1984年問世的System 1.0 長這樣:

System 1.0

直到1997年Mac OS 8發布才改叫Mac OS,1999年發布的Mac OS 9也就長這樣:

Mac OS 9

中間提一嘴,喬布斯1985年離開了蘋果成立了NeXT,1988年發布了NeXTSTEP操作系統:

NeXTSTEP

喬布斯回歸蘋果後,2001年發布的Mac OS X已經是以NeXTSTEP為基礎了,這個操作系統也奠定了之後Mac OS的核心技術與外觀樣式:

Mac OS X

反過來看Windows,1985年問世的Windows 1.0長這樣:

Windows 1.0

1990年問世的Windows 3.0:

Windows 3.0

1995年,Windows 95問世,1996年,Windows NT 4.0問世,這兩者奠定了現在的Windows的核心技術及基本操作方式:

Windows 95
Windows NT 4.0 Workstation

Mac OS和Windows發展過程中肯定是互有借鑒,這毫無問題。至於布局問題,更多的還是遵循自己操作系統多年來的用戶的操作習慣。Windows 8之後由於大改了Windows的部分操作習慣,被罵得狗血淋頭,哈哈。


應該不是故意的,而是全局菜單這個設計導致的必然結果。

--

Windows 的第一個里程碑式版本其實是 1993 年的 Windows 3.1(在此之前的1.0跟2.0其實都不溫不火)。這個版本關閉在窗口左上角,最小最大化按鈕在窗口右上角。沒有任務欄,只有一個任務窗口,這個窗口經常被程序蓋住。——在當時,有很多民間高手做了一些持續在底部的任務欄供使用。

而MacOS誕生的時候呢?無論是MacOS8還是MacOS9,同樣都是窗口左上角一個按鈕,窗口右上角兩個按鈕。——這個時候跟Windows3.1的設計是相同的,並不存在故意相反設計。

--

Win95修改了兩樣東西,一個是自帶了系統標配的任務欄(Win31時代的民間任務欄從此告別歷史舞台),另外一點是右上角增加了一個獨立的關閉按鈕。

為什麼要把關閉按鈕設計在右上方,顯然,因為最大化最小化也在右上方,放到一起更方便。而左上方留給窗口菜單。

Windows系統上方沒有其它內容,所以窗口最大化時,將滑鼠直接滑至屏幕右上角能夠很方便的觸及到關閉按鈕。Windows系統的設計很重視對四角的運用。

那麼,為什麼Windows關閉是右上角而不是左上角?

因為WIndows把開始菜單設計到了左下角。——從左下角開始,從右上角結束,這樣比較對稱。這個設計思想使得Windows的操控邏輯更直觀易懂。

--

MacOS下方是一個Dock,它其實就是左半邊當啟動器,右半邊當任務欄,除了長度和高度與Windows任務欄不同以外,其實沒有本質區別。兩者的任務欄都在下方。在這個設計上與Windows並沒有區別。

--

MacOS最大區別在於頂端的全局菜單設計。由於在頂條放了菜單,這導致了將關閉按鈕放在右上角並沒有額外收益(因為右上角其實是菜單欄,將滑鼠滑到右上頂端並不能直接觸及關閉按鈕)。

同時,由於菜單的主要內容在左上方,那麼實際上引導了用戶的關注點到左上方,此時將關閉按鈕設計到窗口左上方就更合乎情理。

所以關閉按鈕在兩個不同方向,其實是全局菜單設計帶來的不同。

--


不是

Windows這套窗口布局是Windows95開始有的,當時蘋果使用的System 7長這樣

System 7發布的時候對應的Windows版本大約是3.0,窗口是這樣的

而1997年發布的MacOS 8還是長這樣

現在macos x用的布局是從os x開始的,所以是macos和windows唱反調

桌面圖標的擺放順序

Windows 95之前,Windows,Windows NT, OS/2的圖標都是左下為原點,Windows 95開始改成左上,而且Windows/NT 3之前的版本,這個桌面其實是相當於現在的任務欄的功能(只有活動程序的圖標),這個說成是和mac os唱反調太牽強了

MacOS頂部的不是任務欄,而是菜單欄,Windows那個才是任務欄,這兩個都是不一個東西,沒什麼比較的理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