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曾奇峰的精神分析課程的時候曾老師說的。難道所有的恐懼都是熱愛嗎。網民一邊對各種殘忍的兇殺案膽戰心驚一邊又出於獵奇的心理去收索有關信息。


一定意義上來講,是的。我看過這樣一個案例,尤其是在小時候,父母買回來一隻可愛的小兔子,你很喜歡,卻在把它放在手裡玩時,一直忍不住想要掐死它。想要抱著小兔子但手卻太想用力的感覺。隨著年齡增大,他我的力量增強,壓抑著真實的強烈情感。對待兔子不再會太想用力甚至掐死它的衝動了,消失的同時也有小時候那種狂熱的喜愛了。


談起精神分析的一些結論的時候,是沒辦法離開這句話的語境的,也要考慮一個人個體的情況。

這句話在什麼情況下成立呢?

一個人要看他喜歡談論什麼,而不是贊同與否。

如果一個人常常對一件事情投入了很多能量,那麼這個時候的恐懼就很可能和熱愛有關了:

有些人性壓抑很嚴重,卻熱衷於批判別人的私生活;每個人都有一部分同性戀的衝動,但是有些人卻害怕同性戀;潔癖的人覺得哪都是髒的,而不只是ta表現出來的「愛乾淨」……

這種情況下,這句話才會成立。


謝邀。

曾老師的這句話我覺得可以從幾點來考慮:

1、如果是在防禦機制的背景下談這句話,那可以理解成這是「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曾老師提到過是張天布還是哪位老師說:「所有的防禦機制都可以歸結為反向形成」,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2、如果是在驅力的背景下談這句話,可以理解成攻擊驅力和力比多,也就是恨與愛,需要在克萊因提出的抑鬱心位得到整合。

3、如果是在客體關係的背景下談這句話,可以理解成混亂的阿爾法元素需要在重要他人的涵容下轉化成貝塔元素,然後再被自己重新內攝這種轉化後的貝塔元素。

4、如果是在自體的背景下談這句話,可以理解成為了防止自體的破碎,對自體客體移情是一種重要的需要。

當然,我覺得曾老師應該是在防禦機制下談的這句話。

祝好。

——————————

每一種聲音都值得被聽見,

每一個人都值得被看到。


你說的這個,我理解的是和「反向形成」一個概念。比如說,精神分析裡面有的時候說,那些狂熱的愛狗的動物保護人士,內心其實有非常殘忍的一面。狂熱的愛護就是對自己內心殘忍的掩飾和剋制。


恐同即深櫃。


怕失去,所以拒絕得到。怕做不好,所以拒絕嘗試。就像考試很多人選擇不複習,這樣考不好就可以說是沒有複習,而不是腦子不好。對於自己的喜歡,害怕在喜歡面前的無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