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動物,動物吃植物,植物吃土,說明土裡有可以吃的成分。我有個疑問,為什麼不直接從土裡提取食物呢?輕噴,輕噴。

更新一下。可能我這個問題問得不太好吧。植物可以直接吃土,動物也有可以直接吃土的。我就想問一下,為什麼人類很少直接提取土裡的成分來吃,而是間接地吃動物和植物。


朋友,四百年前,人類就已經證明了植物不是靠「吃土」生長的了。(海爾蒙特的柳樹實驗)

這應該是小學自然科學課的內容啊……


朋友你好,我不噴你,我推薦你看看我這篇回答,其實也是有從土裡「提取」的食物的——

《流浪地球》里為什麼大家都吃「蚯蚓干」?營養價值高嗎?


跟雪國列車中吃蟑螂類似,其實,蚯蚓也是一種新型食品

蟑螂,蚯蚓,以及其他可食用昆蟲,是非常好的食品,全球範圍內相關的食品研究和產品開發早已有之,還比較熱門。

嚴格從生物學分類來說蚯蚓不是昆蟲,不過我在這裡要把蚯蚓和其他昆蟲混為一談了。以蚯蚓,蟑螂為代表的蟲子類,營養價值高,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高,還是優質蛋白質,另外還含有碳水,脂肪,礦物質等,是很有價值的生物資源。

昆蟲們生長周期短,飼料轉化率高,飼養條件簡單,是非常效率的生產蛋白質的方式

蚯蚓吃的是土(腐殖質),長的是蛋白質,你說6不6

蚯蚓的營養價值

新鮮蚯蚓蛋白質含量佔20%以上,干品可高達50%-70%以上,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基本符合WHO/FAO規定的優良蛋白質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應占氨基酸總量40%的標準。

蚯蚓油脂含量在5%~8%之間,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飽和脂肪酸含量很低。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調節人體血脂,預防和治療因高血脂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還有調節血糖、延緩衰老、抗癌等功效,可以作為研發新型保健產品的優質原料。

蚯蚓含豐富的微量元素,但種類與含量會隨著生長環境或養殖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蚯蚓中富含硒。

蚯蚓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

大家知道,蚯蚓是吃腐殖質的,土越「臟」,蚯蚓越肥,這種特性被人類利用,蚯蚓可以用來分解生活垃圾

蚯蚓分解垃圾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下面引用一篇報道,大家了解一下目前已經存在的蚯蚓利用案例:

據透露,原本江楊農產品市場的生活垃圾除了少部分得到資源化利用外,大部分仍通過環衛公司收運後送去填埋或焚燒的方式處置。今年3月起,該市場的生活垃圾處置開始與蚯蚓基地對接,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比例得到顯著提升,減輕了對填埋、焚燒這類生活垃圾處置「主力」造成的負擔

「這種蚯蚓叫大平2號,相比其他蚯蚓,胃口好、不挑食,哪怕是高油高鹽的餐廚垃圾變成的腐殖質,也敢吃。」蚯蚓基地負責人沈功皇告訴記者,這種蚯蚓很好「伺候」,只要在大棚內覆上一層土,再澆上一層腐殖質,就能把蚯蚓撒上去。有避光習性的它們會鑽到腐殖層內,躺著享用美食,且速度相當驚人——平均1畝布滿大平2號蚯蚓的蚯蚓田,日均可以消納約1噸的腐殖質

他算了筆賬,每20噸餐廚垃圾大約可以轉化為1噸蚯蚓活體以及3噸到5噸的有機肥(蚯蚓糞),1噸蚯蚓活體目前的市場價值大約在1萬元到1.5萬元,1噸有機肥大約在800元到1000元。

吃完垃圾的蚯蚓怎麼處理:

記者從市場上了解到,經過脫水、提純後的蚯蚓干、蚯蚓粉、蚯蚓蛋白,是十分暢銷的禽類和水產養殖飼料或營養補充劑,因為其蟲蛋白含量較高,動物對其的消化吸收效率是魚蛋白的一倍,而飽含魚蛋白的國產魚粉其市場價值目前已接近9000元/噸。

原文標題:這個地方蚯蚓一天可吃約200噸濕垃圾!蚯蚓蛋白竟是暢銷品來源:上觀新聞作者:陳璽撼發布時間:2018年11月

目前人類對蚯蚓等昆蟲的食用應用主要還是以打粉提純為主,直接保持蚯蚓本體形狀的應用較少,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部分人從文化和心理上不太能接受吃昆蟲,不過一旦到了地球危機之時,人類肯定就不會再矯情了

至於評論里說的蚯蚓吃垃圾可能會有重金屬富集的問題,確實有這個風險,我們就默認那個時代已經通過某些手段解決這個問題了吧

所以你看,蚯蚓干是很靠譜的設定,流浪地球里,地球環境已經嚴重惡化,普通的種植業和養殖業肯定完蛋了,缺乏草本飼料,也缺乏養殖大型動物的場地,到那時,昆蟲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肯定會成為主流食品原料。

為什麼是蚯蚓而不是蟑螂呢?

我想,到了流浪地球那種境地,昆蟲製品在食品領域應該是百花齊放的,可能啥蟲子都有,甚至還有許多微生物製品。而蚯蚓,是各種蟲子中的佼佼者——吃垃圾,可以生活在垃圾和自己的糞便之中,極省空間,不會飛,還是避光生物,不需要光線

另外,蚯蚓分解掉垃圾後產生的蚯蚓糞是土壤肥料,而且蚯蚓還能疏鬆土壤,蚯蚓改善後的土壤可以種菜,電影中地下城背景中看到了一個賣綠色蔬菜的攤位,說明那個時代的人是能吃上新鮮蔬菜的。如果要在沒有太陽的環境下人造一個循環高效的生態系統,蚯蚓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循環:

地下城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可能還包括shi,集中到垃圾場發酵,變成腐殖質,讓蚯蚓吃掉,蚯蚓糞拿去種菜,蚯蚓被製作成各種各樣的食品,再拿給人吃。

合情合理

我覺得這種設定特別符合劉慈欣的范兒,食用昆蟲不是什麼高尖端科技,它非常實用,就是目前已有的科技,放在流浪地球的大背景下,讓你覺得非常真實靠譜,一點兒也不脫離現實。

流浪地球里對未來社會的社會形態、軍事科技、各種社會分工職業發展等做出了想像,出現了程序員,駕駛員,工程師,宇航員,救援隊等職業,從一筆帶過的榴槤味蚯蚓干中,也看到了對於食品科學的展望,作為一個食品人,我能想像更多,當危機來臨,重要的不僅僅是軍事科技,食品科學也會隨著社會需求而發展,這是更現實更關乎民生的不可忽視的小事。

參考文章:可食用型蚯蚓研發現狀及發展前景



題主年齡不大吧,植物可不是"吃"土,光合作用了解下先


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維生素、膳食纖維。

水的話,你喝農夫山泉不快樂嗎?為什麼要從土裡吸收水分,你又不是植物紮根土壤。

碳水化合物,跟土壤沒關係,是植物光合作用來的。

蛋白質脂肪同理,都是植物合成,或者動物攝食植物以後再合成被你吃下肚子的。

維生素,要麼是自己合成要麼是動植物合成出來的,反正都是有機物。

膳食纖維也是有機物。

你真正能吃土獲得的,也就少部分無機鹽而已,不是沒有,比如海地就有泥土餅乾,補充礦物質的,但是正常飲食足以從動植物中獲得需要的礦物質,沒必要吃土。

動物也很少吃土,除非鹽礦之類特殊土壤。

植物是沒辦法,扎在土裡不能動,必須吸收土壤里的無機鹽,但是植物的大部分還是靠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生成的,跟吃土沒啥關係,植物不吃土。要不然的話,耕地早被吃完了。


鹽算食物不,土裡提取的。


想法是對的,但人類科技還是太弱了。

你認為的從土裡提取食物,其實不一定真的要土。這個世界的循環大致是這樣的(只能說是大致,沒那麼嚴謹),植物「吃」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細菌「吃」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動物「寄生」在這兩大循環之間。而這一切循環的本源其實是能源。

所以如果人類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應該是可以跨過植物/細菌循環,直接從無機物合成食物的。

當然這樣做其實現在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以我的化學知識來看合成部分食物營養成分是沒問題的。但經濟效益堪憂,產品的消費價值就更加不能提,在現代化農業和畜牧業面前似乎毫無必要。

也許哪天能源無限,又加之有人類脫離自然循環的絕對必要時,相信你的設想就能實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