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普通用戶的概念:

非IT類群體。非geek 鑽研型的群體 我先拋個磚。我覺得很差,普通老闆姓怎麼能知道裝APP啊?還得註冊,還得信用卡,雙擊home查看後台,發簡訊是基於對話形式,而是不是基於條數。等等吧。


體驗這個問題有點大了,如果談一些具體的任務可能更好。

以問題中提到的「簡訊」為例,我們嘗試將iPhone和Nokia的簡訊界面比喻成現實的操作。 iOS系統: 1. 進入簡訊界面就直接看到簡訊對話:

類似桌子上堆了許多信件,根據不同的通信對象,一疊疊整理好。

2. 進入對話之後是按照對話方式列出來的簡訊:

拿起一疊信件,是按照時間排序整理的,並且頭尾相連,可以不間斷閱讀。

3. 點擊輸入框直接回復,發出的簡訊顯示在對話中:

在信的最末尾,寫上回復。

經典的N記系統:

1. 進入簡訊界面是一個菜單:

類似詢問要做什麼。

2. 進入收件箱,看到以時間方式組織的簡訊:

打開抽屜,信件以日期倒序排列。

3. 閱讀簡訊然後回復:

寫了信件寄出去。

4. 發出的簡訊在發件箱:

寄出的信件在另外一個郵箱里。

對比兩個模型,N記的模型類似現實中郵箱,已經比較好理解。

而iOS的模型類似精心整理過的信件集合地,除了比較容易理解之外,在使用上顯得更為簡便:可以嘗試想像一下「尋找信件」這樣的任務在兩個不同模型中的使用情景。

============================================================

總得來說,電子產品原本就不容易學習使用,而iOS做了許多創新,努力讓整個系統和現實更加接近,更加容易學習。

所以我認為對普通人來說,尤其是沒有用過大量電子產品或軟體的人來說,iOS的體驗是很好的。 當然,因為用戶的心理模型是和用戶的知識水平,文化背景等等有關的,所以類似信用卡這樣的模型在中國就很難被用戶理解。 另外,買個東西,本來也不是特別簡單的一件事情。看看各種電子商務網站吧,嗯?

會話形式的信息組織,據我所知最早廣泛出現於 gmail,雖然 google 也不是第一個支持這個形式的廠家,但 google 確實是第一個將預設的表現形式設定為會話形式的。而大家知道,很多時候,預設值很重要。

習慣了 gmail 之後,會覺得簡訊必須也只能是會話形式。從這一點來說,iPhone 簡訊的設計者肯定是 gmail 用戶。至於 android 簡訊就不用說了,它自然必須也一定是會話形式。


以你所提供的條件,普通老百姓也不見得在用無系統機,安卓機時會知道怎樣下載軟體,他們也不知道該去哪裡下載,就算能搜索出下載的地方,也可能是需要註冊賬號的,同時能下載的頁面那麼多,那麼混亂,他們也不一定能鑒別出哪些是優質網站,哪些是虛假網站,蘋果所提供的這個唯一健康的壞境不就是最好的么。還有,當你第一次使用時,就要求連接到電腦進行激活(雖然,現在已經不需要),已經初步了解到itunes這個軟體,而也有一部分APP是免費的,限免的,可以註冊不綁定信用卡的賬號。 你所說的,現今蘋果所應用的簡訊對話形式,這樣直觀的顯示不是比以往一條信息佔一個頁面好嗎?能夠直接查看前後的信息,還能看到對方的信息,免得了發信息翻來覆去查看。 而雙擊home鍵喚出後台,可能的確有一部分人不知道,但買iphone時附送的簡短圖文並茂的說明書已經說明得很清楚(說明書其實是很重要的,電子產品首次使用時都應該好好看看),一鍵多種用途,應該是種不錯的設計吧,過多的按鈕可能反而不知如何操作吧。


我爸(50歲,不太會用電腦)在用諾基亞E66,他認為iphone式的簡訊顯示(我幫他裝了愛簡訊)比自帶的簡訊方便很多。

我覺得很好用啊。

按照流程註冊下來就好啦,叫我填什麼就填什麼,於是完成。國外信用卡人手一張的。

至今我不知道雙擊home查看後台,發現沒這個需求。

發簡訊是對話形式,安卓都在抄了,說明這才是對的啊。

我不必再在電腦上下載一個軟體,再手機聯電腦,再傳到手機,再安裝,直接在store里點一下,於是就可以用了。這個體驗我覺得太棒了啊。我爸媽都能很簡單的用豌豆莢,豌豆莢就是類似store的體驗啊。

樓主,你說的體驗差,是iphone改變了傳統的手機體驗,當你習慣原來的時候,就會覺得改變是不好的。

如果說我身邊的普通人,用了之後說體驗好的遠多過說不好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