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很有感染力,前半段劇情節奏都不錯,懸念也到位了,但是對結局不太滿意,後半段揭露案件真相的過程有邏輯漏洞,反轉在意料之中,推理過程又很牽強,作為犯罪懸疑類故事,這是硬傷。

【以下包含劇透】

1,刑警和拓也的計劃有疏漏,低估了受害者的復仇心裡,尤其受害者中還有黑幫老大,被做掉的風險太大,至少得提前串通好。另外,萬一真兇不在國內,或者在監獄服刑甚至已經死亡,則永遠吸引不出真兇。當然了這個安排是為了給反轉做鋪墊的戲劇處理,可以接受。

2,真兇曝光太突然,拓也懷疑他的理由有點鑽牛角尖;記者對「作品」一詞的憤怒情感,更像對殺人魔的厭惡。「訂婚」的口誤設置太老套了,這也可能是記者跟蹤報道的時候得知的細節,但是從刑警同事的反應看,似乎沒人知道「妹妹」失蹤,如果只有真兇知道,那麼第一次直播記者展示照片時就能認定記者是兇手,結果並沒有,說明刑警默認記者知道妹妹失蹤的情報,記者和刑警是有深入溝通的,記者知道有個未婚夫男朋友也不奇怪。

3,無法解釋真兇22年不作案的原因,記者的辦案動機解釋成戰友死亡導致的心裡創傷,結局記者的表現看,內心依然被創傷籠罩,那麼是什麼導致他不再作案了?沒有做合乎情理的解釋。

4,頻繁出現在現場,採訪受害人,沒有留下一點證據,有些不可信,指紋、DNA可能被留下,和受害人相處人,兇手的情緒很難不受波動毫無痕迹。作為案件投入最大的記者。所有的受害人和主要辦案警察他都認識,最後因為22年後的一句「訂婚」露了馬腳,不太實際。當戰地記者時,同伴被勒死的經歷,和案件一摸一樣,他自己在自傳中都寫了,刑警調查了15年沒理由放過這條線索。

5,懸念不足,這部電影里,前半段出現的主要角色,除了受害人家屬和警察外,就剩一個兇手了,導致結局曝光真兇的時候內心毫無波動。


看到大多數評價都是圍繞罪案時效這個點展開,我自己看這部電影,老實說沒有太多關注這些有關日本法律的硬知識。反而第一直觀印象是藤原龍也,這小子真的長大了啊。

以前看小畑健的《死亡筆記》日劇版還沒太大感覺,《大逃殺》更不用說,《大逃殺2》裡面他還是個大男孩,出於責任不得不照顧一幫弟弟妹妹。

這哥們兒我不清楚他肩膀是不是有問題,不管什麼橋段總是聳著肩縮著頭,好像覺得自己塊頭太大,必須得縮小自己的面積以防炮彈從天而降,但事實他才1米78,說他大塊頭,明擺是對姚明的侮辱,所以至今不了解是為什麼,但起碼這是個有意思的現象。

經常看日劇、日影、日本文學以及日本動漫的人可能比較清楚,日本人搞創作很注重設定,先圈一個框,再想辦法突破這個框,有些智慧過人的企劃在勾勒劇情線條時,輕而易舉衝破自己設置的障礙,然後覺得還不過癮,索性在圍牆之外展開反擊,讓觀眾大呼精彩。比方說《進擊的巨人》就很完美地表現出這一優點。

當然了,也有失敗的例子,絞盡腦汁鑽來鑽去找不到出路,不得已選擇退而求其次,並對外宣稱我原本就沒想過要衝破圍牆。

在我看來,這就叫理性態度的破產,不能誠實面對自己因能力不足造成的過失,反而搖身一變成辯辭之士大談縱橫,這類人存在,但所幸在日本還算少數派,大多數認為失敗就是失敗,岡媽的《朝花夕誓》在我眼裡就是個敗筆,你可以想像在一萬公頃的土地上只種幾顆豆苗是個什麼景象。好在岡媽就是岡媽,她的理想不是成為蘇秦張儀一流,大不了垮了再來。

我認為把《朝花夕誓》拿來和《22年後的自白》做比較,很能說明後者在設定上的成功之處。因為跟前者恰好相反,前者我稱之為大塊頭的小粉拳,聯想一下有點變裝癖的味道,感覺怪模怪樣;後者則完全不同,姑且起名為小身板的一拳超人,我素來嚮往勇氣和力量,也沒什麼特殊嗜好,所以相比較更鐘意後者。

黑澤明的《羅生門》也屬於這類作品,真正偉大的創作家筆在當下,心向遠方。所謂遠方,就是對人性的洞察和對社會的關注。我很不理解當下為何出現這麼多反其道而行的東西,排場拉得倒大,裡面沒東西,你要認真跟他探討這個問題,他立馬把臉一板,少跟我來這套,你懂個屁,這叫無為而治!我也不知道自己來了哪一套,總之你想理性一下,人家就不跟你來這套。

我認為自己寫影評,無論任何場合下都不大好意思複述劇情,起碼複述劇情不是我寫影評的主要任務,所以我打算再舉一個例子,說說這部影片的另外一個優點。

18年12月份,我去了香格里拉。酒店女老闆娘推薦去當地的松贊林寺,有小布達拉宮美稱的一座藏傳佛教的聖地。到達後我遇到了一名導遊,說是導遊,實質上是志願者,不拿工錢,後來我問他這件事,他說本來可以拿,只是他沒拿,原因很簡單,康巴人都不缺錢。

一路登上142級台階後,當時天比較冷,他圍一條大圍巾,穿著藏人特有的那種摁扣裙褲,站定轉身,徐徐望向遠方對面的一片松林小丘,然後又慢慢轉回來,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藏人不砍樹,因為每一顆樹都是靈魂轉世,藏人敬畏生死,更崇尚自然。

作為一名藏傳佛教徒,他為自己的信仰而自豪,他說眾生平等是他的信念,無論從哪兒來,從事什麼職業,有著什麼信仰,愛好什麼,互相尊重是最基本的底線,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做自己的主人,我很能理解他想說什麼,以及他欲言又止的樣子想傳達什麼,假如這點都不能成立,那福柯所說的異托邦根本站不住腳。當然理論上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說明人類仍在路上。

後來談到寺院的建築,他很客觀地說松贊林寺的廟不透氣,這是有待改進的地方。後來他帶我們去寺廟四樓給我們講藏傳佛教的細節,整個旅途下來,沒有傲慢與偏見,更多是對宗教和人性的反思。他對信仰的虔誠以及對人生的淡然,猶如冰冷的烈酒,蕩氣迴腸。

我站在遊客人群的最後面,看著高台上迎著冷風的他,正在這時,背襯嫩藍的天空,一群天葬的貴賓從容飛過,聖潔而莊重,不覺眼眶都濕了。

自信和自大僅一步之遙,那些一腳邁過去的所謂的勇敢者,在我看來不過一介莽夫,在這個問題上,我更傾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這樣帶來的好處很明顯,假如人們不能夠隨時自我調節和矯正,怎麼能保證不掉入萬丈深淵?

我經常看日劇,很少碰到類似《戰狼》式的那種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的橋段,我很清醒自己目前尚且理性,也很明白沒人會跟我來這套,所以權當自說自話,假如《22年後的自白》看完後,體驗不到這部電影傳達出來的自我調節與深刻反思,我就會說自己算是白看了。



一個連環殺人犯,不僅沒受到法律制裁,還成為了一位熱度極高的網紅……該片是近年繼《看不見的客人》後,又一部難得在國內上映的懸疑力作——《22 年後的自白》。


影片既有著驚心的懸念,也有著步步為營的推理,劇情非常抓人。之前在日本上映後,取得了三周連冠的票房成績。這部懸疑犯罪大作,在 2019 年 1 月 11 日登陸國內各大院線。

懸念迭起

《22 年後的自白》最大特點,就是擅長玩懸念。從電影開始到最後一刻,故事不停地設局、解局,不斷挑戰觀眾的智商。

影片的開始,是一場連環殺人案件。1995 年間,一個罪犯以極其殘忍變態的方式,連續殺害了五個人。


罪犯的作案手法特點鮮明——他會闖入一戶人家,把那家人全部綁起來,然後當著被害人親屬的面,把被害人用繩索絞殺。這場連環殺人案,成了當年的一件懸案。並且,這一懸就是 22 年。更無奈的是,就在日本廢除案件訴訟期法規的前一天,這件連環殺人案的訴訟期到了。也就是說,如無意外,兇手將永遠逍遙法外。


22 年後,一位名叫曾根崎雅人的男子突然出現。他在媒體前公開亮相,聲稱自己就是當年的兇手。藉此機會,他還出了一本《我是殺人犯》的自白書。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件事獲得了極大的社會關注度。此後,曾根崎開始大量出席各種公開場合,簽售會、媒體見面會、電視直播……他寫的書,也紅遍整個日本,一版再版,賣到脫銷。


負責這起連環殺人案的警察,名叫牧村航。當年,他與罪犯狹路相逢,差點就成功抓到了對方。也因此,罪犯把目標對準了牧村航,在牧村航眼前,製造了他同事的慘死。甚至,牧村航的親妹妹,也在當年的事件中失蹤了。因此,牧村航緝兇 22 年從未放棄。無奈,訴訟期已經過了。


但就在某次曾根崎上電視做節目時,意外發生了。一個人匿名向電視台寄出了一卷作案錄像帶,並且宣稱自己才是真正的罪犯。而電視台的人,隱瞞下了這條訊息,把曾根崎邀請到了演播廳直播。並且,還找來了牧村航和那個匿名人,讓幾人在演播廳里,公開對峙。至此,「殺人犯到底是誰」成為本片最大迷思。

反轉劇情

《22 年後的自白》玩出花式懸疑,其實全靠兩個字:反轉。故事的草蛇灰線中埋藏著太多的細節,每次都能趁觀眾不注意時,拋出個反轉殺你個措手不及。


影片中,曾根崎雅人頂著殺人犯的噱頭,招搖撞騙地拍寫真、錄新聞,收穫了一批粉絲。全世界都相信曾根崎就是當年的那個連環殺手。他的真兇身份算是坐實了吧?可是電影還沒演到一半,曾根崎就被「打臉」了。居然,又出現了一個兇手!


這個新冒出來的兇手,暫且叫做戴面具的兇手吧。戴面具的兇手在網上上傳了一段當年案發現場的視頻,而且他對曾根崎相當不服,大罵對方就是個江湖騙子。新兇手的出現,讓人有些發懵:誰能想到,這世界還有爭著搶著當兇手的?


面對戴面具的兇手的挑釁,曾根崎反而相當淡定,他一口咬定自己就是兇手,而且還回擊道:這樣劣質的視頻隨便什麼軟體都能偽造,要證明自己,拿出確鑿的證據啊!


本以為戴面具的兇手就是一個喜歡瞎湊熱鬧的網友,會就此偃旗息鼓。結果,緊接著又一個反轉。戴面具的兇手沒有認輸,而是約曾根崎在電視直播里當面對峙,這一次,他祭出了一份關鍵性證據:當年的殺人錄像!毫無疑問,這就是兇手當時拍下來的視頻。

既然已經有證據,現在所有人也都認定戴面具的兇手就是真兇無疑了。到這裡,你以為人證物證俱在,案件就此塵埃落定了?當然不!影片的真相遠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每當你以為自己接近真相了,可是用不了多久,影片立馬把你打回起點。


果不其然,編劇再一次拋出了一個驚人反轉:看完關鍵視頻,暴怒的曾根崎立馬和兇手 2 號廝打在一起,騷亂過後,兩個人同時道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事實,他們具體講了什麼,我在這裡也留個懸念。我只能說,這個反轉推翻了影片之前所有的假設,而真兇的身份依然撲朔迷離。


於曾根崎來說,他布了整整 22 年的局也就此功虧一簣。不過,影片的反轉並沒有結束。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雜誌查看完整 22 篇內容

雜誌

世界博覽 2019年03期

報道世界重大事件,展示世界各國人文地理新版圖、新景觀

¥8.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19-07-0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chenchenwalker

不劇透

最後一段吧

我以為導演會用商業化的手法去處理

比如一場酣暢淋漓的打戲 三人經過一番激烈打鬥 最終殺人犯被兩人合力拿下

因為確實前面鋪墊的夠多了 而在真相大白的時刻

應該是有一種鏡頭上或者是情緒上補償性的元素

來處理影片中最後一個大的衝突

結果 導演用了一種文藝片的方式

直接升華整部電影

有點"我是誰""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的意思

我最恨的是誰?

我想要做什麼?

做完了我變成了誰?

此時請注意後面電視機播放的video

想到一個故事

屠龍的勇士也會變成惡龍

整個故事嚴絲合縫 且不停循環

真的值得一看

而且 我覺得開頭那一段

諷刺了現在的腦殘粉現象

無腦跪舔 炒作至上

全名的網路狂歡

哪怕是吃人血饅頭

有句台詞 印象深刻

大致意思是

在網上都只敢匿名的人 是沒資格參加辯論的

值得一看!


不劇透

最後一段吧

我以為導演會用商業化的手法去處理

比如一場酣暢淋漓的打戲 三人經過一番激烈打鬥 最終殺人犯被兩人合力拿下

因為確實前面鋪墊的夠多了 而在真相大白的時刻

應該是有一種鏡頭上或者是情緒上補償性的元素

來處理影片中最後一個大的衝突

結果 導演用了一種文藝片的方式

直接升華整部電影

有點"我是誰""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的意思

我最恨的是誰?

我想要做什麼?

做完了我變成了誰?

此時請注意後面電視機播放的video

想到一個故事

屠龍的勇士也會變成惡龍

整個故事嚴絲合縫 且不停循環

真的值得一看

而且 我覺得開頭那一段

諷刺了現在的腦殘粉現象

無腦跪舔 炒作至上

全名的網路狂歡

哪怕是吃人血饅頭

有句台詞 印象深刻

大致意思是

在網上都只敢匿名的人 是沒資格參加辯論的

值得一看!


看過一遍就是你愛的類型!讓你在浪里翻來翻去

特別是藤原龍也的表演,太有表現力了吧!!!

藤原龍也

當初看到電影簡介的時候,其介紹的內容就特別的讓人好奇:

1995年,東京發生了連環絞殺案,五人被害,兇手無影無蹤,該案成為懸案。2017年,就在該案早已過了訴訟有效期之時,一位名叫曾根崎雅人(藤原龍也飾)的男子出版了一本《我是殺人犯》的告白書,聲稱自己是22年前連環殺人案的兇手,並嘲笑警方無能。此舉震驚了整個日本社會,面對受害者家屬的憤怒,警方卻束手無策。作為當年調查案件的刑警,牧村航(伊藤英明飾)多年來從未放棄追捕真兇,對於曾根崎雅人的話他將信將疑,一場激烈的貓鼠遊戲在兩人之間展開。

《22年後的自白》

既然電影源於生活,那麼這部電影是否也有原形?

有!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借殺人自傳成為暢銷小說家

劇情上的反轉效果,開始到揭露前,都鋪設的特備好。

例如以下種種行為,都會讓觀眾覺得這個殺人犯的心理陰險之處:

1.在醫院向受害者家屬跪下磕頭道歉

2.在牧村警官旁低聲耳語,引起其暴怒

3.掐住出版社編輯的脖子,讓人以為又有被害者要出現

4.第一次節目開頭說「寫這本書本是你們的媒體的工作,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解開謎題,那隻好由我來做了」

以上的這些,都和牧村中間出手在發布會上拯救這個殺人犯形成很強烈的對比

出於警察的正義,真的要保護這個惡魔到這種地步嗎?

一直到第二次的直播,一切才水落石出。

這應該是影片最大的一次轉折。所以也有些可惜。因為最後犯人被說成是主持人的時候是比較令人難以接受的,雖然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其中分析其為犯人的理由太過牽強了:

1.心理遭受重創的人,可能會把過去痛苦的經歷轉嫁到別人身上,藉此獲得解脫

2.假冒的兇手出書的時候,作者的反響聲音最大。

說實話是挺令人難以接受這樣的理由的

後面還是想說點電影的題外話,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一直沒搞懂法律追訴期在電影中表示的意義。(作者也是翻來覆去找了好多答案才理解,原來也很簡單)

這裡需要給大家重新回顧下影片開頭告知過的案件法律追訴期情況。過去,日本的案件調查,追訴時效是案件發生的15年內。當時,該系列案子,兇手最後一件犯案發生在1995年4月27日,即新法律頒布的前一天,此時此刻依然按照15年追訴期去處理。只有1995年4月28日起發生的案件,對死刑犯取消追訴期這一制度,即永久可追訴其罪行。

也就是說,牧村警官的妹妹死亡,是當時未發現的第六起案件,其死亡時間已經是1995年4月28日了。新法律已經生效,兇手沒能躲過追訴期,依然能夠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以這就是牧村發現東京鐵塔燈滅後,幡然大悟的原因。如果兇手不放出這個視頻!還真不能治他的罪!

影片的結局算是比較好的結局。罪犯最後落入法網。

但如果真兇就真的逃脫了追訴期,我們會允許他就此逃脫嗎?

這就讓我聯想到了《死亡筆記》里的夜神月,將逃脫法律的罪人全部殺死。

小時候看的時候,覺得這個想法沒錯,既然法律無用,為什麼不能有一個人出來替天行道制裁這些罪犯呢?畢竟犯人都是罪有應得。

但是,隨著了解的東西多了。我開始明白了L為什麼一開始認為夜神月是殺人犯,不是正義的使者,也不是改變世界的人。

認同月的做法,就代表認同人只要有權,就可以越過法律執行所謂的正義。夜神月代表「人治」,對應的就是「法治」。人治就是個人有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誰對誰錯全看個人判斷,但人的獲知能力是有限的。誰來保證月的絕對公正?他如何評判一個人的對錯?犯錯就一定要以死作為懲罰嗎?

在《死亡筆記》中,夜神月一死,世界犯罪率驟升,作為之前壓抑的反撲。短暫犯罪率的下降的結果,真的不代表什麼,月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世界。反而破壞社會法治,讓社會倒退,降低人們的法律意識。

很多懸疑電影里,也多次用到法律追訴期的概念,例如《十二宮》,《殺人回憶》等等。犯人遲遲沒有抓到,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過了追捕期,即使找到他,也是不能對其治罪。

那麼法律追訴期,是否就是對罪犯的寬容呢?

並不是,其意義有以下2種說法:

1.充分發揮刑罰的預防犯罪的目的。對犯罪人實施刑罰,其目的在於有效地預防犯罪,如果犯罪人犯罪後在法定的期限內沒有再犯罪,說明犯罪人已認識到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而改惡從善,刑罰已無在進行處罰的必要。打擊犯罪,對犯罪人的及時處罰可以警告社會上的其他可能犯罪的人,對已過法定時效的犯罪的追訴,難以達到及時警戒的一般預防效果。

2.集中力量打擊現行犯罪,犯罪後未及時受到刑罰處罰,隨著時間的流失,有罪證據消滅,當事人死亡,如果無限期的追訴,司法機關會陷入難以擺脫的境地不能自拔,形成惡性循環,極大地削弱及時打擊現行的力量,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法律是不完美的,因為制定法律的人不是完美的。也因此,法律才值得我們去捍衛。

寫的多了~

PS:覺得文章還可以話,記得給點個「贊」鼓勵,會更有動力創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