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生活得幸福和快樂,長大以後也會生活得幸福和快樂;童年遭遇不幸和悲傷,長大以後生活中也會不斷遭遇不幸和悲傷,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強迫重複」。重複幸福和快樂好理解,可為什麼不幸和悲傷也不斷重複呢?為什麼童年的影響會有如此持久的影響力呢?

  自我實現的預言

  心理學家認為,幸福與不幸其實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其實在每個人心裡都存在著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就是一種心理預期。當我們對另外一個人懷有某種期望時,這種期望就會不自覺地表達出來,從而影響著這個人的行為,最終導致這個人也朝著我們自己原先的期望發展。簡言之就是,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教會」別人的行為按照我們的心理預期發展。

  這個心理預期是在我們童年時與親人的相處中形成的:如果一個人得到了大多數親人的愛與認可,他就可能形成陽光燦爛的心理預期,等長大後,他會堅信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贏得別人的愛與認可;反之,如果一個人屢屢遭受主要親人的拋棄、虐待和冷落,他就可能形成自暴自棄的心理預期,會不自覺地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動。

  比如才華橫溢、儀錶不凡的阿鍾,女友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卻認為,女人根本靠不住,好吃懶做,薄情寡義,就是一群依賴男人的寄生蟲。他找的那些女朋友倒也真符合他的這些描述。可天下好女子何止千萬,為何他偏生就不選呢?其實他有一個心理預期——女人不好。在這種成見下,他才一次次不自覺地找了這些不靠譜的女友的。

  他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他幼年喪父,媽媽不斷換情人而對他不管不顧,他在心裡埋下了對媽媽強烈的恨但又不能表達。長大後,他對媽媽強烈的恨就擴大到所以女性身上。所以他找這些不可靠的女友,就是潛意識裡想要證明他對媽媽的仇恨是成立的。他也遇到過好女孩,可他太挑剔,一發現女孩的缺點就毫不留情地攻擊。最後,當女孩不堪忍受侮辱而離開後,他又絕望悲嘆:「原來這麼好的女孩也靠不住!」。可實際上這種「靠不住」是他自己造成的。

  為什麼早期親人的行為會有這樣大的影響呢?那是因為嬰兒天然都是自戀的,他們總是認為:媽媽對他好,那一定是因為他自己好,這樣就會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定;媽媽對他不好,那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好,這樣就容易形成消極的自我認定。就像阿鍾,媽媽對他疏於照顧,讓他總覺得自己得不到女人的愛,女人最後都會棄他而去,女人是靠不住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靠得住的女性也被他「引導」成了靠不住的,然後不斷地讓這一悲劇重演。

  大腦內的損害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人員認為,童年的不幸會在大腦中留下影響,只有找到大腦中會受到童年不幸遭遇影響的部位,才可以更好地解釋為什麼童年的不幸遭遇會對人生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以找到有效的應對之法。

  為此,研究人員招募了128個12歲左右的兒童,將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冷落和貧窮的和未曾經歷過這些不幸的兒童分別分組。研究人員與孩子及其看護人進行了大量的交談,以記錄孩子們的行為問題以及生活中曾經歷的不幸遭遇。同時拍下了他們大腦中與情感、壓力調節相關的杏仁核和海馬回的圖像。

  工作人員測量了每個小孩大腦中杏仁核和海馬回的大小,結果顯示,幼年時期經受過三種不幸遭遇的兒童,其杏仁核和海馬回要比正常兒童的小。

  研究人員表示,為什麼幼年的不幸遭遇會導致大腦結構變小還不得而知,但是已經證明,偏小的海馬回和杏仁體將會影響兒童以後的行為、健康、工作以及戀愛等各個方面。

  看來幼年經歷影響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模式,它甚至有可能對我們的大腦造成物理損害。

  愛是唯一的救贖

  雖然科學家們還不能完全解密大腦海馬回和杏仁體的功能,找到治療的方法,但並不意味著它能決定人生的一切。因為所有的幸與不幸,都是我們主動實現的。而且,所謂的「重複」或者「命運」,它不在別處,而在我們心裡,也就是我們內在的關係模式。所以,在科學家們從生理角度找到解決之道之前,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命運。

  而開啟改變的能量就是——愛,愛那個自己的不完美的過去。這裡的愛是指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的愛:深深地理解和接受,即直面生命中所有的真相,深深地理解和接受。一般情況下,在沒有學會接受災難之前,我們總是期望別人為自己改變。學會接受之後,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來,知道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答案。這樣才會不再執著於追問「為什麼我要承受這些」,「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我」,「如果他們不這樣對我,我的人生是不是會更好」,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後,才可以得到心靈的自由,成為自己的主人。

  所以,希望阿鍾一類的人早日承認和接受自己的不幸過去,大哭一場,把所有的委屈和不滿都完全釋放出來,告訴自己,不要害怕過去,正確對待未來人生。然後,脫離開媽媽給心理是造成的陰影,開始追尋屬於自己的人生。


多展望未來,少回憶過去。多發現自己的優點,少注意別人的看法。多說謝謝,少說對不起。多笑,別哭。


多經歷事情,放下。你會發現有陰影的人很多,大家都那樣,誰也不必完美前行,辜負自己也沒什麼大不了。放下包袱前進。


要麼用一生主動自愈,要麼被一個溫暖的人治癒。童年既美好又殘酷,小孩子滿心滿眼對這世界有數不清的疑問和本能的愛,一旦心愿落空,一旦被誤導,一旦遇人不淑那便足以在心裡引起驚濤駭浪,完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有時候無關禮義廉恥,或者仁義道德,試著放過自己,不去想不去提,有意封存著,既然真的在意,那便不用強迫自己非要接受,也不必一定要找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就讓時光慢慢流淌,把陳舊的遺留在後,讓光亮的跳脫向前…


治癒,其實就是「重構」的過程。

我們的經歷里,不好的太多,好的太少,就成了「陰影」「創傷」。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把這個比例給改一下,把哪些不好的經歷給修正一下呢?

在治癒童年陰影方面,《夏目友人帳》是個很好的示範。我從這個角度來說說這個問題。

夏目的童年陰影可以說是非常典型了,父母早亡,在各個親戚家寄養,光這兩點,光這兩點就不太可能有個正常的孩子了;但是夏目還有個」見鬼「的能力,,想想孩子的陰影該有多大。所以剛開始的夏目誰也不相信,誰不敢走的太近。

剛到藤原家地時候,他有一次因為躲避妖怪回來晚了。對於這樣的情況,他表現地戰戰兢兢,好像給別人添麻煩了,還是巨大的麻煩那種。

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在寄養家庭經歷過太多次,習慣性反應了,覺得塔子阿姨也會像過去那些人一樣罵他。

但是塔子阿姨的反應卻沒有如他預期的那樣。雖然聽起來是責備的語氣,但卻帶著滿滿的擔心,嘴裡絮絮叨叨,問他膝蓋怎麼受傷了,回來這麼晚應該先說一聲。又伸手幫他拍去身上的塵土。

對於夏目來說,這個反應模式是自己沒有接觸過,但是這次之後他知道了①回來晚了不一定會被罵②不是所有人都討厭養自己的③可以回來晚,提前說就好了。

這個新的經驗,就會沖淡之前那個不好的經驗,逐漸建立起正向的反應模式。

這是一個非常細微的事情,但陰影創傷恰恰就是這些細微之處沒有做好造成的。

除了心理諮詢這種專業的方式,我們更應該在生活中時時觀察自己:

我對這件事有什麼感覺?

這種感覺,我過去體驗過嗎?是來自我的過去嗎?

同樣的事情,別人是怎麼反應的?大多數人是怎麼反應的?

……

練習的越多,自己就會有越多的察覺,察覺就意味著改變的開始。

這樣的練習,也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式來進行。在自己的頭腦里拆解、演練各種自己過去處理好的情況,當你下一次再面對它的時候,就不會驚慌失措到完全依靠情緒帶來的本能做出反應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