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俄狄浦斯出生後,其生父忒拜王拉伊奧斯從神諭中得知他長大 後將會殺父娶母,因而用鐵絲穿其腳踵,令一個 僕人把嬰兒拋到荒郊野外。僕人憐惜這個無辜的孩子,把他送給科林斯的一個牧羊人。科林斯國王因為沒有兒子,於是就收養了他。

成年後,當 俄狄浦斯從神那裡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殺父娶母時,他為了躲避神示的厄運降臨,就逃離了科林斯,因為他以為科林斯國王和王后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可是俄狄浦斯萬萬沒想到正是這種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劇的步伐。

他離開養父母, 朝忒拜城走去,在逃離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夥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殺了四個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訪的親生父親——年邁的忒拜國國王拉伊奧斯。

不久之後,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聰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眾的人面獅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擁戴為王,並且娶了前國王的王后——他的生母為妻,還和她生育了兩個孩子。 俄狄浦斯就這樣成為了殺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對此卻毫不知情。

為了平息忒拜國內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尋找殺害前王拉伊奧斯的兇手,結果發現要找的兇手就是自己,而殺父娶母的命運還是降臨到了他的身上。俄狄浦斯的母親伊俄卡斯特在悲痛中自盡來洗凈自己的罪孽。

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雙眼,然後自我放逐,與他的兩個女兒遠離了忒拜城,到處流浪,來懲罰自己的彌天大罪。以求懺悔。


命運不能被改變,俄狄浦斯註定「弒父娶母」,但是結果可以改變,俄狄浦斯不一定要字面意義上殺死自己的父親,也不必字面意義上娶自己的母親。

這是因為神諭是含糊的,似乎怎麼解都有道理。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呂底亞王克洛伊索斯在德爾菲求神諭說要不要攻打波斯,神諭回答:如果出兵,他能夠毀滅一個龐大的國家。得知神諭他非常高興,出兵攻打波斯,結果被反殺,自己的帝國被滅了,這也是應驗了神諭。還是這個克洛伊索斯,他還問了他的國家是否能長久統治下去,神諭回答:「等到一匹騾子變成了米底國王的時候,|你這兩腳瘦弱的呂底亞人就要沿著多石的赫爾姆斯河逃跑了;|快呀!快些逃跑吧,也不要因為成了膽小鬼而無地自容了。」克洛伊索斯認為騾子不可能當國王,所以自己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世,更高興了,結果當時的波斯王居魯士是個混血兒,正是這「騾子」毀滅了克洛伊索斯的國家。(見希羅多德《歷史》1.53-91)

所以我們可以考慮重解神諭的方法來改編俄狄浦斯的結局,原先神話中的俄狄浦斯的結局是應驗了字面直解的神諭,我們這裡要採取象徵解讀的方法。這個方法確實以前知乎上早就有人答過了: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母弒父應該受到懲罰嗎?(不過我覺得這種解讀法並不適合於原版《俄狄浦斯王》悲劇,但是這啟發了我們俄狄浦斯的故事完全有改編空間)

那麼「弒父」是什麼意思呢,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其實已經給了一種可能的解讀,當俄狄浦斯得知自己的「父親」(實際上是養父)波呂波斯的死訊,他說道:

俄狄浦斯:

啊呀,夫人,我們為什麼要重視

皮提亞神壇發布的預言,或頭上飛鳥的叫鳴?它們都曾指出我註定要殺死自己的父親,但如今他死了,命歸黃泉,

我人在這裡,未拔過刀劍。

除非他是因為想念我而死,在這個意義上我殺了他。——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964-970

所以說,「弒父」可以解讀為:俄狄浦斯的養父因相思病而死,在這個意義上俄狄浦斯「弒父」了。

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中,儘管俄狄浦斯的「父親」已死,但俄狄浦斯仍不願意回科林斯繼承王位,因為他害怕「母親的婚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974)。

但是,與母親同床,或者說「娶母」也可以做象徵性解讀。韋爾南曾經援引希羅多德記載的希庇阿斯所做「與母親同床」的夢和希庇阿斯本人的解讀,駁斥了所謂「俄狄浦斯情結」。他這樣告訴我們:

讓-皮埃爾·韋爾南「無戀母情結的『俄狄浦斯』」,收錄於《古希臘神話與悲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通過對神諭的象徵性解讀,而非直接解讀,俄狄浦斯的結局完全改變了,「弒父」是指他的「父親」死於相思病,「娶母」是指取得母親故土的統治權,但他「弒父娶母」的命運完全沒有改變。只要俄狄浦斯領悟到這種象徵性解讀,他就能名正言順地成為兩個國家的統治者,且毫無負罪感。

要是我們再魔改一下俄狄浦斯的身世,即俄狄浦斯並不是拉伊奧斯和伊奧卡斯忒的親生兒子,僅做出這一點改變,其餘劇情不變,俄狄浦斯那就完全變成人生贏家了。

有人會反駁我說我沒有考慮到拉伊奧斯的預言,也沒有給出預言的逐字逐句的版本,但是我這裡其實是想指出,詩人要是想在保留「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命運」這一核心的同時,改編創作出一個俄狄浦斯的幸福結局其實非常容易(但是這樣就不震撼了對不對= = )。 各位可以考慮一下怎麼曲解拉伊奧斯的命運。


謝邀

我覺得不能

這個故事的目的就是表達人的命運早已有定數,無論怎麼掙扎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既定的命運,就像俄狄浦斯王的生父提前知道兒子會弒父娶母,為了改變命運而把他拋棄,最後卻正中了神諭。

其實無論怎麼改變,是遵從預言還是違背預言,故事都會朝著既定的結局發展,假如說俄狄浦斯王的生父沒有拋棄他而是選擇留下他,也有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弒父娶母,因此這個故事才體現它的悲劇性——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不管你信或者不信,都會按照既定的軌道前行,或者因為巧合或者因為必然,這就是所謂的命運,天地道法,自然規律,都遵循著規則,人憑一己之力是很難改變的。但是,人的尊嚴體現在不向萬物低頭,縱使俄狄浦斯王沒有改變命運至少他也努力嘗試過,所以,不走到最後,怎知命運是什麼呢。


嚴格來說,古希臘神話中所有的預言必定成真


可以,如果他不信神諭說的話,應該就會安安穩穩的過完一生。


不能,命運之所以為命運是因為他是既定好的,就像裡面俄狄浦斯從剛開始聽到的神諭和童謠一樣。整部戲劇寫的就是仁和神也就是既定命運的對抗,最終,人看上去是失敗了,但是實際上人卻在這個過程中自我覺醒了,因為他搞清楚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