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一個靠女人矮子外國人打勝仗的國家

乳髮使我快樂


文┃寒岫冷月

二戰時,如果要問最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是什麼?恐怕要演算法國投降了。法國當時是歐洲的強國,可僅僅開戰一個多月就向德國投降了,真的是震驚世界。雖說德軍穿過阿登山區,繞過馬奇諾防線的奇襲是法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但從更深層次來分析的話,可以說法國戰敗還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而德國人正是看清楚了這些原因才大膽進攻法國。一位德國作家曾在二戰前對法國作了一個評價:

  • 法蘭西是一個標準的垂死民族。這個民族已無目的或價值。其人民早已喪失其傳統的榮譽和精神。大可聽其自生自滅,而不必予以重視。

這樣的評價雖然有些刻薄,但對於當時的法國還算是比較客觀的,只不過希特勒沒讓它自生自滅,而是以閃電般的突襲給了這個垂死民族致命的一擊。

德軍進入巴黎

為什麼說法蘭西是垂死的民族?是法國的經濟惡化還是政治腐敗?是法軍的戰略還是政策出了問題?

首先談談經濟

拿破崙曾經說過:戰爭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那麼,法國的失敗是因為經濟狀況惡劣嗎?

當然不是。在二戰之前,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法國的經濟狀況是不錯的。儘管一戰讓法國的工農業損毀嚴重,國家債台高築,但是在戰後的第一個10年內,法國的經濟就得到了驚人的恢復。即使二十年代末期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讓法國受到衝擊,但它的經濟情況仍然勝過其它的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經濟危機結束後,法國的經濟很快便恢復了繁榮,到二戰爆發之前,法國經濟穩定,穩居歐洲強國的地位。

不是經濟原因,那麼政治呢?

和良好的經濟情況相比,法國的政治狀況可謂相當惡劣。法國採取的是內閣總理制,由於一戰後的法國政黨多如牛毛,沒有哪個黨派能獲得足夠選票單獨組閣,所以內閣都是聯合內閣,而當時的憲法規定內閣不能解散國會,所以內閣對國會毫無辦法,這就使得議員們可以為所欲為,內閣如果與國會發生爭執,往往以內閣倒台而告終,所以二戰之前的法國內閣都十分短命,自然也就毫無作為。

就在德國不斷擴展軍隊,快速生產武器裝備的時候,一些法國有識之士也意識到了危險,認為必須加快國防建設。可是政客們仍然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致國家利益於不顧,使得內閣與國會之間、各個黨派之間互相攻擊、爭吵不休,導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對於突發的國際問題無法做出及時的應對。

從1936年到1939年,面對德國這個不安分的鄰居接連進軍萊茵蘭、合併奧地利、兼并蘇台德,法國所面臨的戰爭危險已經迫在眉睫,但是由於國內政治的分裂,內閣更換的頻繁使得政府的工作幾近癱瘓,急需解決的國防問題得不到任何解決的機會。

政府的癱瘓使國防受到直接的影響。

用兩個實例來比較一下就可以說明這種影響。法國在1928年就決定修建馬奇諾防線,可是整整花了10年的時間,直到1938年才完工,而這個時候朝比利時方向的延伸線仍在設計之中,動工時間根本無從談起。相比之下,德國人僅用了18個月就完成了齊格菲防線的建設,雖說這兩條防線的構造不同,但如此巨大的時間差異已足以說明雙方的工作效率。

法國是最早發展航空兵的國家,在1934年以前法國空軍一直是歐洲最龐大的,它於1930年成為獨立軍種,成立後隨即制訂計劃:製造1000架現代化的飛機,可是一直拖到1936年才開始生產。西班牙內戰爆發後,法國軍方發現自己正在製造的飛機相當笨重,速度又慢,已經落後於其它國家,於是決定停止生產,轉而仿效其它國家的先進飛機。

到了1938年底,儘管已經發現德國空軍正在迅速擴建,而法國的飛機總數不僅比德國和英國少,甚至連義大利都不如,但法國仍然沒有改變1930年設計的1000架飛機的建設方案,而就是這1000架飛機的製造直到1940年戰爭爆發時為止也遠未完成。而反觀德國空軍,它比法國空軍晚2年建軍,1936年才開始加速發展,但到1940年時已經擁有7000架可以投入一線作戰的飛機。可以說,德法不用交戰就已經能夠確定誰佔有了制空權。

不止空軍,陸海軍各部門情況都差不多。這是當時法國政府因為政治混亂無法正常運轉,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軍隊也不能倖免。

到了1940年,戰爭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3月底,達拉第總理被罷免,繼任者雷諾答應要加強對國家的管理,竭力增加軍備的產量,認真為可能到來的戰爭做準備。可儘管到了如此嚴峻的時刻,仍有許多議員反對雷諾的施政綱領,反對的原因不是認為施政綱領對國家不好,而僅僅是因為他們與雷諾的私人關係不好。

政客的自私自利,黨派的爭鬥不休,政治的腐敗混亂,這一切使法國民眾對戰爭缺乏勝利的信心,許多法國人寧可忍受屈辱也要逃避戰爭,不願意像一戰那樣為了國家拚死戰鬥。

蒂佩爾斯基希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寫道:

  • 許多人暗中反對「積極」進行戰爭,認為那樣做有將國家引向滅亡的危險。他們指出,英國人在軍事上遠沒有作好這樣做的準備,只要願意,法國可以同墨索里尼達成協議。波蘭已經永遠完蛋,西線軍事行動的沉寂應該繼續下去,那時和平的希望就不會這樣渺茫了。

法國軍人呢?他們對將來的戰爭做了什麼準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由於普法戰爭的失敗,法國人念念不忘報仇雪恥、收復國土,「攻勢至上」自然成了法國主要的軍事思想。這種思想讓法國在一戰早期被德軍擊敗,一部分領土被敵人佔領,雖然最終獲得了勝利,但付出的代價卻極為高昂,法國死亡人數多達上百萬人。鑒於這種慘痛的教訓,一戰結束後,法國把自己的軍事思想作了徹底的轉變,「攻勢至上」變成了「守勢至上」,它打算在新的戰爭中只進行防禦作戰,直到能夠在盟軍支援下打敗敵人,以避免再遭到一戰那樣的巨大犧牲。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馬奇諾防線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馬奇諾防線

拿破崙曾經說過:「躲在塹壕後面的人終究會被擊敗。」但法國人似乎忘記了自己這位前輩的經驗之談,過高地估計了馬奇諾防線的價值,以致事與願違,開戰不久就重蹈了一戰初期的覆轍。

相比法國人,德國人對拿破崙的理論反倒用的得心應手,蒂佩爾斯基希寫道:

  • 拿破崙的理論是使大部隊由於靈活機動而成倍增加其威力,而希特勒的裝甲部隊和俯衝轟炸機則賦予這個理論以二十世紀的內容。他巧妙地發揮這一思想,在不到四十天的時間內粉碎了法國在軍事方面唯我獨尊的神話,同時暴露了輕信馬其諾防線是大錯而特錯。

與德國靈活機動的裝甲部隊相比,法國缺乏這樣的裝甲部隊。法國並非沒有坦克,它不但有而且數量還不少,儘管這些坦克的速度比德軍的坦克慢,但裝甲厚,抗打擊能力強,如果組成坦克部隊不見得比德軍的差。但法國的高級將領們還用一戰時的眼光來看待坦克,仍然把坦克當做支援步兵的工具,把它們分散在步兵師裡面。而德國在古德里安的倡導之下,已經把裝甲戰的理論和思想發展得相當完整,僅從思想上比較法國已然落了下風。

陸軍的落伍又因為缺乏有效的空軍支援而變得更加嚴重。前面已經說過,空軍的計劃是生產1000架飛機,已經遠遠不能與德國空軍相比,可就這點計劃還不能完成。法國無論是經濟還是工業基礎都不差,差的是那些思想落伍的陸軍將領們,他們根本不清楚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但在國防體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又恰恰是他們,這就使本應給予空軍的一部分軍事預算被陸軍強佔了,妨礙了空軍的發展。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總而言之,從軍事上講,造成法國失敗的並不是馬奇諾防線,而是比馬其諾防線還要僵化的法國將領們的頭腦。

法國將領們的頭腦為什麼會這樣僵化?

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讓他們驕傲自滿,於是所有的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了那個年代。他們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把動員制度作為國防的惟一基礎。陸軍平時只是訓練預備人員,如遇戰爭再把他們召集起來組織軍隊,這就造成遇到國際突發事件無法立即採取軍事行動。

希特勒進軍萊茵蘭時,法國政府當即威脅說要採取軍事行動,但落後的動員制度讓這一威脅成了一句空話。德軍沒等法國開始動員集結就已經完成了他們的計劃,法國人只能無可奈何地面對既成事實。

事後,希特勒這樣說道:

  • 進兵萊茵蘭之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假使法國此時出兵則我們只好夾著尾巴就跑,因為我們的軍事能力是連輕微的抵抗都不夠資格的。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人本來準備在9月17日向德國發動大規模攻擊以支援波蘭,可是到了那天波蘭已經崩潰,只能放棄這一計劃。為什麼法國不能早點出兵支援波蘭?原因有兩個:一是被落伍的動員制度所限制;二是法軍統帥部堅持使用一戰時的戰術——發動攻勢必須有重炮支持,重炮從倉庫提出後還得先進行維護然後才能使用,把這些程序完成則需要16天的時間,從而貽誤了戰機。

更要命的是,儘管有情報顯示大量的德國裝甲部隊已經集中在阿登防區的對面有六個月之久,但是頑固不化的法國總參謀部的將領們仍然堅持認為這是德國人在虛張聲勢,德國裝甲部隊根本無法穿過地形陡峭、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前來進攻。可是,德國裝甲部隊恰恰在他們認為不可能進攻的地方,給了法國致命的一擊。

從表面上看,是德國的奇襲造成了法國的失敗,其實,政客的無良,黨派的紛爭,政治的混亂,行政效率的低下,軍事思想的落伍,這些才是導致法國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也可以說,是法國人自己奠定了讓德國人打敗自己的基礎。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冷月說歷史

原文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Cq_XDWn6AGC7M2Y0QXEuig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不想打了。一戰里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死傷極其慘重,幾乎整整一代法國人戰死,導致全國上下非常厭戰,再加上敦刻爾克英國人又一次賣了隊友,所以法國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選擇投降保命也不死撐讓別人撿便宜。


普法戰爭是明知軍隊沒集結好為了皇帝的面子硬要宣戰,被早有準備的普魯士一棍子放翻。

二戰是已經宣戰了又不想真打,總覺的憑自己的肌肉能嚇唬住對方,大半年的時間就扯皮打屁了,然後用施耐庵的話說就是:

德三提起挪威,撲通一聲丟進大酒缸里。幾個低地國家過來,也被德三扔進了酒缸里.法雞吃了一驚,大步趕過來。德三迎上去,舉起兩個拳頭在法雞面前晃了晃,忽然轉身就走。法雞大怒,正要追趕,沒提防德三迴轉身起左腳踢中法雞的小肚子,疼得法雞蹲下去,緊接著德三的右腳又起,踢在對方額角,法雞往後便倒。這一招有講究,叫「玉環步,鴛鴦腳」。


我只從精神層面進行分析,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國從上到下,在精神上根本沒有認為戰爭正在逼近,根本沒有多少人,甚至軍人也不關心歐洲其它地方發生的戰爭。

第二.盲目自信,認為自己是歐洲第一陸軍強國,又有馬奇諾防線,德國不是太大的威脅。

第三.盲目仇視蘇聯,總是想著禍水東引,沒有認真的進行戰爭準備。


不能這麼說,如果法國聽戴高樂的話,建立一支機動能力強的裝甲部隊的話,哪有那麼多逼事


尼韋勒大屠殺,葬送了法國一代人,後面陸軍癱瘓,兵變在即,士氣跌落,理想不再。

能征善戰的英勇的人戰死沙場,他們的基因大多沒有流傳下去,剩下的人目睹殘酷戰爭,也不想打仗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