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學六年級英語老師兼班主任。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只會偶爾和同學說上一兩句話。老師請他回答問題他也不說話。小組活動他只是靜靜在旁邊默默看著不參與。我通過各種方法引導他參與活動,他總是無動於衷。我現在特別無奈。請問大家他這是自閉症嗎?老師要怎麼引導他與別人交往接觸呢?謝謝!


絕望的家庭,崩潰的母親,孤獨的自閉症男孩,不被理解的言行,漸行漸遠的人生。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人物譚羽、黎豐、洋洋、林熙、林昊添均為化名。

01

2019年新年還沒到,32歲的譚羽早早得就做好了當年的日曆。日曆上,譚羽將家人的合照印在上面,兒子洋洋出現最多。

照片中,7歲的洋洋穿著淺藍色校服,雙手筆直的放在褲子兩側,聽話得正視著鏡頭,好似他那不平常卻不得不服帖的人生。

還沒送走2018,她精心準備的新日曆還沒來及打開,這對母子就離開了既愛又恨的人世。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殺,譚羽帶走的,不僅是患有自閉症的兒子洋洋,還有腹中三個月的胎兒。據廣州警方通報,2018年12月25日上午,西方聖誕節當天,當地一名孕婦和一名在讀幼兒園的兒子在家中自殺身亡,死因為一氧化碳中毒,已排除他殺可能。

「她可能覺得實在太難了吧」,同時失去妻兒的丈夫黎豐推測。

黎豐口中的「難」,是洋洋得了一種特殊的病——自閉症。事後有媒體報道,譚羽是在重壓之下情緒崩潰而自殺。事情導火索是洋洋所在幼兒園家長羣對洋洋在園期間打同學行為密集投訴。儘管母親譚羽多次道歉,並在退羣後想辦法坦露了洋洋被確診自閉症的情況,但仍未取得部分家長的諒解。

最終,洋洋被休學。

只是,沒有人會想到這會成為擊垮譚羽的最後一擊。

自閉症患者有個特殊且富含詩意的名字——星星的孩子,只是和星星不同的是,他們往往短暫閃耀後只能墜入無際的黑暗。他們大多在對自身癥狀無知或難以改變的無奈中錯過最佳幹預時機,以至一生孤獨,一生被嫌棄。

我們對自閉症最近最清晰的認識,應該是停留在2019年3月。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在3月10日前,17歲的林昊添不懂這句話的含義。爸爸火化前最後一刻,他還是像往常一樣伸手去摸,他不知道這是最後一眼。

那個與他相依為命17年的爸爸,那個擔心他腳臭,捧著他的臭腳丫聞了又聞的爸爸,已經永遠離開了他。

當月,一篇名為《那個捧著孩子「臭腳丫」的父親走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記錄了一名單親爸爸林熙,與17歲自閉症兒子的故事。

你不敢想明天,我不肯說再見,有人說一次告別,天上就會有顆星 又熄滅。

窘迫的生活,失敗的感情,相依為命的父子,生活雖然不盡如意父子兩卻也幸福相依。關於生活的苦,林熙一句話都沒說,只有那一簇閃著藍光的小火苗一直閃爍著,彷彿燃燒著的是他對生活的希望。

只是,林熙的猝死打亂了這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林熙依然放不下那個患有自閉症的兒子,他留下「10條注意事項」,寫滿了對兒子的牽掛與不捨

自閉症家庭的心酸,天下皆同。

02

自閉症是什麼?

很多人對此一直沒有明顯的界定。說直白點,就是一個人「有視力卻不願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願望相違……」

從專業角度來說,自閉症也被稱為孤獨症,是一組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範圍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發育性障礙。

據統計,在美國1970年,每14000個孩子中有一個患有自閉症,到2015年時,發展為每68個孩子中就有1個患有自閉症

我國同樣是自閉症重災區,根據《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自閉症患者可能超過1000萬,0-14歲兒童患者的數量超200萬。

和其他疾病有所不同的是,自閉症羣體的生活狀態更加窘迫。據統計,多數自閉症家庭每月用在康復訓練上的費用支出超過家庭月收入的50%,很多家庭被迫停止治療

2007年,聯合國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日」,這一天世界各地會舉辦各種針對自閉症患者的公益活動。只是當這一天過去後,我們還能記得什麼?還有誰能記得他們的生存困境?

03

多數自閉症早期癥狀在嬰幼兒時期就會表現出來,只是多數父母因專業知識的缺乏與認知不足,很難及時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癥狀,需要警惕!

1. 喜歡一個人玩耍,很難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2. 和他人對視時會躲避,不喜歡被擁抱;

3. 對周圍發生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4. 對身體上遭受的痛苦無法及時反饋;

5. 喜歡這個年紀不該喜歡的節目,如新聞、天氣預報等;

6. 喜歡安靜獨處,害怕喧囂與吵鬧。

7. 部分自閉症患者會保持規律性,基本上每天的行為都規律不變的,與強迫症極其相似。

我們感謝生命的美麗,但人生往往又是那麼無常。一旦確診為自閉症,患者就像被判決為無期徒刑,只是這份判決永遠無法上訴。因為,在全世界範圍內,至今沒有一個完全康復的先例。

健康快樂。多麼簡單純樸的四個字。只是有人,用盡一生,傾盡全力,還是被拒之門外。

自閉症並不是由某一個具體因素引起的,往往在多重作用下才會出現自閉症。

1/ 遺傳因素

研究顯示,同卵雙生子之一患有自閉症,另一個患病的幾率可達到59-90%,異卵雙胞胎的發病概率為13%。

2/ 環境因素

各類重金屬、農藥、化學物質和添加劑等進入人體,會對人體產生傷害。環境有可能是促進遺傳因素表達,就像一個大鐵鎚,砸開了疾病的開關。

3/ 神經發育障礙

遺傳問題往往會導致孩子出現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如大腦過大、大腦內神經連接出現異常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孩子出現自閉問題。

4/ 高齡產婦

研究顯示,父母生育孩子時的年齡越大,孩子患自閉症的風險越高。另外,祖父母晚育也會增加第三代患自閉症的風險。

04

自閉症很難根治,或者說以目前的醫學條件暫時無法根治,所以現階段治療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各種方式來改善患者的社交、合作以及認知能力。

圖片來源:醫學美圖

在生活中,我們的身邊也會存在著自閉症患者,我們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

如果你是普通的路人:

如果你沒有幫助他們的意願,那麼平等看待就好。如果他們可愛有趣或者顏值高,你可以像喜歡其他人一樣喜歡他們;如果他們調皮搗蛋惹人煩,也可以像討厭其他熊孩子一樣討厭他們。

如果你是普通孩子的家長:

如果他們的存在沒有影響你的生活,請你坦然接受他們的存在。如果他們影響到你的生活或其他,請你心平氣和得告訴他們家長,不要因為這樣而自責,一再包容並不能改變什麼。當然,也請你實事求是,不要因為偏見而誇大其詞。

如果你是他們的父母:

其實孩子的狀況不一定要隱瞞,有時候當你將情況說明以後,說不定周圍的善意會多了很多。最好的心態就是坦然接受,並面對這一切。

我們不僅應珍惜自己習以為常的幸福,更不妨憑著健全之身心,釋放力所能及的善意。

Dr.X說

自閉症作家東田植樹曾說:「每個人類個體,無論他或她有沒有缺陷,都需要努力拚搏,只有為幸福奮鬥的過程中,你才會找到幸福。」存在,也許就是合理,這個世界從不完美。只是,我們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可能就會讓那些身處黑暗的人們距離完美近一點,更近一點!

-Dr.X-

一個醫學博士、外科醫生和三娃奶爸,

帶給你有態度、有溫度的健康乾貨和育兒錦囊~

關注我,每天多一點健康


首先,孩子並不一定是自閉症,自閉症需要專業診斷;作為老師不應該隨便給孩子扣帽子

其次,您可以從他家庭著手,瞭解他家庭情況,是不是有什麼壓力,特殊困難;

第三,纔是想辦法解決


題主好:

非直接利益相關。

一、系統推薦下文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希望能夠有所啟發,有所幫助。

梅知:孤獨症(自閉症)兒童家庭教育的相關內容?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二、相關資源——希望能夠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本人曾經編輯了與ASD早期幹預相關的文章,介紹了相關的方法與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第一輯:敬天愛人,目錄如下,點擊鏈接查看詳細內容
  1. 遊戲
  2. 注意與意識
  3. 感知覺
  4. 運動(含感覺統合)
  5. 記憶
  6. 認知
  7. 語言、言語與溝通
  8. 社會性
  9. 視覺技術
  10. 案例分享
  11. 推薦閱讀
  12. 醫學 ASD基礎
  13. 父母心路·親子成長篇
  14. 教育· 教學
  15. 應用行為分析 · ABA
  16. 相關信息 · 動態
  17. 其它相關文章(已編輯,未發布)

第二輯:大道至簡,目錄如下,點擊鏈接查看詳細內容。

  1. 詢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
  2. 孤獨症之聲(Autismspeak)
  3. 融合教育
  4. 專業化行動
  5. 早期幹預丹佛模式(Early Star Denvor Model)
  6. 教師手記
  7. 家長·家庭
  8. 孤獨症·ASD
  9. 小貼士(Little Tips)
  10. 推薦視頻
  11. 一人一書一席話

第三輯:萬法歸宗,目錄如下,點擊鏈接查看詳細內容。

1、兒科學會(AAP)文章2、疾控中心(CDC)文章3、孤獨症之聲文章4、融合教育5、其他文章6、不可說系列下圖是2014年專門針對孤獨症譜系幹預與資料模塊(AFIRM)確定的詢證實踐,即有數據證明該方法與技術有效。

2020年最新研究結果:

見下表:詢證實踐、效果和年齡分類的矩陣(即說明瞭某種詢證實踐在某個年齡段對某個領域有效)

自閉症兒童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我們去教,把握好以下三點,如溝通、感覺統合、行為、遊戲等,自閉症兒童就能和正常孩子一樣生活了。

一、溝通是所有核心技能之中最為關鍵的技能,因為它不僅決定了自閉症兒童能否正常發展,也會影響所有其他相關核心技能的發揮,所以對孩子進行溝通的訓練應該越早越好。孩子最重要的溝通技能是看他能否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他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想法,而不是僅僅看他有沒有說話的能力。這就是所謂功能性的溝通訓練的意義之所在。不是所有會說話的孩子都能進行功能性的溝通,相反,即使非常小,還不具備說話能力的孩子也可以通過他們的功能性的溝通行為讓別人瞭解到他們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想法,從而進行有效的溝通。

因此,不管你的孩子目前是否具備口頭或語言的表達能力,溝通訓練都應該是孩子早期教育計劃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功能性的溝通訓練除語言訓練外,還可以使用一些相關的手語、手勢、圖片和實物。舉例來說,孩子牽著你的手把你到拉進廚房,然後把你的手放在糖果盒子上。很明顯,他想要盒子裡面的糖喫。在這個時候,你需要抓住孩子的手來幫助他進行功能性的溝通。即幫助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糖果盒子上或輔助他用自己的手指向糖果盒,接著告訴他說: 「你真是太棒了!你告訴我你想要的東西。」然後你打開糖果盒並且幫助他指向他想喫的那種糖果。你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他最喜愛的糖果的圖片,讓他在想喫糖的時候把糖果的圖片交給你,從而幫助他使用功能性的溝通。隨著孩子的進步,他可能會開始指向他想要東西。每當這個時候,你就應該抓住機會開始訓練他使用口頭語言來表達他自己的需求。比如上面的例子,你應該立即說「糖果」,然後隨即告訴他「現在你說?糖果?」來訓練他使用自己口頭語言進行功能性的溝通。

二、感官的挑戰是大多數孤獨症兒童都遇到的。五感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其他兩個感覺 - 協調平衡感覺的前庭感覺和反饋關節以及肌肉運動的本體感覺,都可能受不同程度的影響。

孩子的感官可能出現過度敏感或過度遲鈍的現象,從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兒童的學習和參與日常活動的能力。家長應該瞭解這些感官的挑戰是一種神經性的問題,而且對孩子來說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我們一般很難查覺到那些由於感官的挑戰而產生的巨大的焦慮和壓力。例如一些孩子對吸塵器的聲音,鬧市區吵雜的聲音感到難以忍受,甚至可能非常痛苦。由此而產生感覺超載(難以選擇性地屏蔽環境中的部分的感覺輸入),觸發他們的行為問題,導致他們大發脾氣或十分沮喪。好的早期教育計劃也應該包括一個長期的感覺統合訓練,因為它可以非常有效地減輕一些兒童的感官的挑戰,促進核心技能訓練的效果。

三、行為通常是兒童和他處的環境相互影響的結果。而且所有的行為發生都有一個原因。要明白為什麼兒童表現出有問題的行為,就必須先弄清楚這種行為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以及這種功能性的行為是怎樣對孩子起作用的。只有當我們明白了行為的原因和功能,我們纔能夠設計一個有效的行為管理策略用一個符合相同需要的適當性的行為來取代這種有問題的行為。因此,積極和支持性的行為的管理策略應該成為任何一個早期教育計劃重要組成部分。

不瞭解行為的原因,就不可能制定有效的行為策略。行為管理的第一步是找出為什麼兒童會有這種行為的原因。行為也是一種溝通需要的反應。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更適當、更有效、更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方式來達到他們溝通目的。為了避免猜測,我們可以運用功能性行為分析的方法去發現行為背後的原因。功能性行為分析可以作為一個經常性的工具來收集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做出有關如何更改行為的建議,從而幫助孩子使用社會適當性的行為。行為管理策略也應該是積極正面的。早期教育計劃能夠給孩子應該提供表揚和強化從而鼓勵他們社會適當性行為。我們通常過分注意孩子的有問題行為而忽視了他們值得表揚和強化的好行為。家長尤其需要留意自己的行為和態度。


經常有家長反映,自己寶寶適應不了,也無法融入集體:

1、不懂課堂規範或遊戲規則
2、不知道如何和同伴玩或交流
3、要上幼兒園、小學了不適應羣體生活
4、不自信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講話
5、衝動任性自控力差
6、喜歡一個人玩不合羣膽小、粘人、愛哭
7、聽不懂集體指令與個人指令

這其實是社會化不足的體現,在自閉症等特需兒童身上尤其明顯。

導致他們被排擠、孤立,不能很好地融入幼兒園生活。

① 什麼是兒童社會化?

②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彌補孩子社會化不足的情況?


兒童社會化是什麼,對孩子有哪些幫助?

14歲前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被心理學家稱作兒童社會化。

通過個人和社會交互作用,讓自己獲得語言、思維、情感等,是一個逐步瞭解社會、掌握生存能力的過程。

說得簡單點,就是小到如何刷牙、說話、交朋友,大到遵守規則、法律、道德標準等等,都是孩子在與人交互的過程中學會的。

而自閉症的孩子因為自身的社交障礙等影響,常常不能順暢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互。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幫助他們順利實現社會化?也可以說是如何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集體課,幫助孩子實現社會化的橋樑

其實我們孩子回歸社會,成為社會人的軌跡就是:個訓--集體課--家庭--社會。

它們相互交錯,而且集體課是我們孩子回歸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環節。

它就像是進入校園的銜接班,兒童不僅學會怎樣適應社會,而且通過社會化的這個過程,學到了怎樣成為更好的個體。

接下來,我們通過一段小視頻,瞭解集體課是如何幫助小朋友獲得各項能力的。

自閉症孩子回歸校園、融入社會的正確打開方式徐磊院長的視頻 · 12 播放

集體課上孩子們都在做什麼?(部分內容舉例)

1、美術手工課

美術是一種非語言的交流方式。

自閉症孩子普遍存在溝通交流障礙,因此視覺就成為他們主要的溝通交流方式之一。

通過學習美術,觀看色彩絢麗的圖畫,可以激發孩子學習交流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啟發他們的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

同時還可以訓練孩子握筆和書寫等精細動作。

▲小朋友合作塗色、握筆畫畫

這對於提高自閉症孩子的綜合素質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美術手工課學習到的技能回到家後還可以不斷地練習、鞏固,因此對於自閉症孩子是一門很有價值的課程。

▲集體課後,孩子們的手工作品展

2、生活自理課

自閉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喫飯、上廁所、穿衣服……都需要一遍一遍的教。並且缺乏主動性。

因此生活技能的訓練對他們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將來獲得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生活自理時間,小朋友學習自己用餐

在生活自理能力課上,老師們通過引導小朋友喫水果、餅乾等,鍛煉他們進食的主動能力和主動語言。

還可以讓小朋友們交換食物,學習如何分享、拉近同伴關係。

對他們來說,生活自理課著重訓練的是基本的生活技巧,以及激發孩子主動做事的積極性。

▲集體部的老師們認真的分析案例,討論解決方法。課後和家長溝通訓練情況

3、音樂時間

跟著音樂舞蹈,是很多小朋友喜歡的事情。

在集體課中,音樂也是其中一部分。

當然,這不是在教孩子聽歌去跳舞,而是鍛煉孩子跟著歌詞的指令做相應的動作。也就是鍛煉孩子的聽指令能力。

▲音樂時間,學習聽指令做動作

同時,音樂的內容是貼近日常生活的,比如認識身體的部位、用合適的表情和動作表達心情等。

集體課還有其他課程內容,如玩具課,讀書課、行為……不同的內容設置,是為了給孩子個別化的幹預訓練。

總的來說,在集體課上,孩子不僅學習怎樣適應社會,而且通過社會化的這個過程,學到了怎樣成為更好的個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