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現在:1.五歲男孩一玩水就停不下來,怎麼說都不聽,浪費很多水;2.跟大人玩鬧時總愛扔東西砸人;3.總是把家裡的東西弄的亂七八糟;4.總是打比他小三歲多的弟弟……


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1、不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

當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合理原因,可能你就不那麼生氣了。(後面的回答主要針對這個原因進行)

2、你覺得孩子做錯了。

對和錯,哪裡有絕對的呢?(這裡不做詳細討論)3、對孩子的行為充滿擔憂,對他的未來擔憂。很多的擔憂,都是自己嚇自己,都是你的過去在嚇你自己,都是你頭腦里不知道的誰的聲音在嚇自己。(這裡不作詳細討論)

第一個問題:五歲男孩一玩水就停不下來,怎麼說都不聽,浪費很多水。


幾乎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水,為什麼呢?

1、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可以隨心所欲的玩,自由自在,歡暢的玩,這符合孩子的天性。

2、水本身帶來的感官刺激,其實成人可以去體驗一下水的感覺:水的溫度,柔柔滑滑的感覺,輕柔的包圍著手指的感覺,真的很美妙。這其實是不花錢的,天然的,效果又特別好的感統訓練。

3、要知道,胎兒時期,孩子就是泡在羊水裡的哦,孩子對水天然的親近感,也與此有關。

4、在玩水的過程,還可以發展孩子的專註力(其實,孩子專註當下事物的每一刻,都是專註力培養的好時機)。

需要注意的幾點:

1、天冷的時候,給孩子溫熱水玩,找暖和一些的房間;

2、擔心弄得滿屋都是水不方便清理,可以換上大盆子,或者給孩子找一個專門玩水的地方。

3、創意玩法:

另外,跟孩子說浪費水,5歲的孩子聽不懂「浪費」的概念。他只看懂了你在生氣,你在朝他發火,讓他感覺到害怕,對改變孩子的行為沒有幫助。

水是最物美價廉,孩子又喜歡的感統工具,能力培養的工具,寶媽不要錯過哦。

看起來浪費了水,其實不僅發展了孩子的多項能力,還節約了早教的錢,是不是很划算呀。


第二個問題:跟大人玩鬧時總愛扔東西砸人

其原因有兩個

1、負面關注的結果

我一拿東西扔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情緒就特別激勵,孩子就像拿著父母情緒的按鈕開關,一按下去,父母就跳起來,吼起來,孩子覺得特別好玩。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父母對孩子平常的關注太少,負面關注太多。

孩子就會抓住任何一個和父母有互動的機會,能引起父母關注的機會,反覆的去運用。這是難得的有爸爸媽媽看見和愛的時刻。

父母如何調整?

多陪伴孩子,多關注孩子。不要只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才關注孩子。

2、破壞敏感期的結果

孩子1歲多,處在手部能力發展時期的時候,他需要通過不斷地扔東西去做相關肌肉的練習,去感知空間、高度,去聽各種不同的物品敲打、摔落的聲音,都是在學習與探索。

很多父母都覺得玩具就應該好好玩,按照玩具的使用說明玩,不應該亂扔,不要扔壞掉,於是會去制止孩子的這個探索行為。

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他是必須要發展這項能力的,父母的制止導致他這項能力得不到發展,怎麼辦?他會百折不撓的扔,這是孩子生命的內在驅動力在幫助他發展和建構自己,父母不要去制止。

如何調整?方法:

(1)用扔不壞的,安全的物品,讓孩子扔;(2)和孩子玩扔東西遊戲,幫助孩子發展和建構空間探索等多項能力

第三個問題:總是把家裡的東西弄的亂七八糟

為什麼?

1、敏感期的發展被破壞。

孩子有個敏感期,叫秩序敏感期,大概在1-3歲。孩子會對物品(如鞋子)的擺放,誰先進門誰後進門,誰坐誰的旁邊等等有特別嚴苛的要求,如果鞋子他要這樣放,即使是凌亂不堪的,父母去給他糾正了,擺放好了,他就會大哭鬧。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他必然要經歷很長一段時期的混亂,通過不斷的探索,調整,才能最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秩序感。

比如我的二寶,他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把一家人的鞋子,擺得亂七八糟,但堅決不允許任何人動。再後來你會發現,他的鞋子擺放得開始有一些規律了;再後來,他會一雙一雙放整齊;再後來,他會從大到小排列;再後來,他又會把媽媽的放一起,爸爸的放一起,自己的放一起......

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的秩序的混亂中,完成了他的秩序感的建構和發展,也發展出了排列,歸類的能力

比如,二寶的玩具,各種款式,全部堆放在一起,絕不允許你動他的。到後來,他會自己歸類,汽車是汽車,廚房玩具是廚房玩具,機器人是機器人。

孩子的秩序感的建構,就是要經歷混亂的,這時候,父母要有相應的知識,充分的允許並尊重孩子自我的建構和發展。

如果父母不懂得,又很強硬堅決的去糾正孩子,甚至,不顧孩子的哭鬧去收拾玩具,孩子的秩序感就會被破壞,他不知道什麼是混亂,什麼是有序。

怎麼辦?方法:

1、多尊重孩子的需要,如果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可以多問一問為什麼?多學一學相關的育兒知識,盡量少破壞孩子的發展。2、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替代孩子收拾玩具,孩子大一些了,會指責孩子,讓孩子自己收拾。

這時候孩子會有被拋棄感,父母不愛我了,指責我,嫌棄我。媽媽小時候都幫我收的,現在就不收了,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所以他會讓媽媽幫忙,這個幫忙,就是在驗證媽媽的愛。

這個陪伴,可以長期的堅持。如果孩子不想收拾,也沒有關係,媽媽的示範,對孩子來 講也是身教。孩子才5歲,在愛的陪伴中,孩子會慢慢內化這個習慣的


第四個問題:總是打比他小三歲多的弟弟……

原因:媽媽和家人,對弟弟的愛更多。

1、弟弟的出生,大的孩子唯一的愛,最重要的感覺,都會被那個叫弟弟的新生物取代。這是即使爸爸媽媽做到不偏不移的愛,大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的。

2、3歲多的弟弟,從懷孕,到月子,媽媽大孩子的陪伴,無論是從體力,還是精力上,都更多的是會給弟弟的,大孩子被搶走愛的感覺就會很濃郁。

3、打弟弟的動機:媽媽,我想你多愛我一些,多陪陪我。

解決辦法:

孩子打了弟弟!如果媽媽就孩子的行為回應,媽媽會說什麼?媽媽會說:「你怎麼能打弟弟呢?他可是你親弟弟!」「你再打他我就打你」

如果媽媽能夠看到孩子背後的動機:

媽媽:「寶貝,你希望媽媽只愛你一個人!」媽媽:「媽媽陪伴你太少了!你需要媽媽多陪陪你!」

以上是我的回復

@知乎親子


記住這句話

逃避可恥但有用。

對,就是這句話。

我記得小時候,我媽每次想生氣的時候,都會一個人衝到卧室裡面去。

然後出來,和顏悅色地跟我談談。

雖然,有那麼幾次,還是打了我。

但是,我真的覺得錯了,覺得她打地對。

其實很多家長,也是能意識到自己大吼大叫是不對的。

但是被氣上頭了,真的顧不了那麼多,平時努力積累的育兒知識,都敵不過,想把孩子拎起來一頓暴打的衝動。

所以,當你真的想大吼大叫,打罵孩子的時候,可以暫時逃離一下。比如題主,孩子已經玩了5分鐘水了,不差這1分鐘了。

有人說,我都走了,怎麼教育他?

那你吼他,罵他,就能教育他嗎?

讓自己安靜下來,情緒穩定一點,整理好跟他如何溝通,再回來教育,可能效果更佳。

這個問題下面,很多答案都提到了

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孩子到底想幹什麼?

為什麼喜歡玩水

是喜歡水的質感,還是喜歡看水流的樣子,還是好無聊,就像隨便找點東西來玩,還是想和媽媽說,但是不知道玩什麼。

感謝媽媽,我記得小時候也是這樣玩過水,然後她給我找了一些肥皂,陪我在街上吹了一下午的泡泡。


研究表明,90%的家庭都曾經都對孩子大吼大叫過,這說明無論我們有多麼高的知識水平,多麼好的工作,和收入,在孩子面前我們都不止一次犯過錯,失去理智。

育兒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留下一些傷痕,有時不是我們刻意要去傷害孩子,是因為壞情緒戰勝理智,在衝動的情況下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又特別後悔自責,然後又加倍的對孩子好,來補償對孩子的傷害。更要命的是,這種暴力行為,周而復始的不斷循環。憤怒---吼叫---自責---討好。

為什麼我們總是常常陷入到這種惡性循環中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容易憤怒?

1.憤怒是期待未得到滿足。

做父母的都懷著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對孩子嚴格要求。女孩子就得有個女孩子的樣子,坐姿,吃飯,一言一行都得像個淑女樣,都要符合我內心的期待。

如喏喏從小性格外向,活潑開朗,也大大咧咧的。小時候喏諾在哪裡定不住3分鐘,又跑了,玩具要不上一分鐘就要換了,爸爸特別苦惱,曾以為她是多動症,到大了,上小學了,喏喏常常因為動來動去,看個電視都是搖搖晃晃,被爸爸狠狠揍過,但依然無效,爸爸重新為喏喏的行為制定了規則,規定喏喏看電視,寫作業,吃飯時身子坐正,寫字時,一筆一划慢慢寫,堅持了一段時間,喏喏進步了不少。

2.憤怒是對未知的恐懼

競爭非常激烈的今天,做父母的特別想讓孩子將來出人頭地,現在就得好好學習,看到孩子成績下降了,看到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毛病,就會擔心害怕影響到孩子的未來,莫名的恐慌,看到孩子的因為就忍不住糾正,大吼大叫。

瑩瑩媽天天跟我念叨,瑩瑩的同學成績優秀,做主持,上台表演,樣樣一流,成績還好,看看瑩瑩,給她報個主持班,不願意去,報個輔導班,鬧情緒,我都快被她氣死了,為了她我已經全職在家了,看她那個樣子,就是欠收拾。

3.內在的小孩在作怪

我們每個人內在都住著一個小孩,即內在的情緒反應,當我們被他控制時,做出的反應就不是我們真實的反應,所以往往事後會自責,後悔。在《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也稱為「元情緒」,就是不經大腦思考,憑第一直覺就蹦出來的情緒,他跟我們童年時的經歷有關。

文文爸就是一個脾氣火爆的人,看著孩子哪裡有問題是,首先就是大發雷霆,文文特別害怕爸爸發脾氣,在爸爸面前,他總是跟小心翼翼,生怕出錯,可是越是這樣,文文問題越來越多。

而我們憤怒情緒的出口就是沖著孩子大吼大叫。其實每當冷靜下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並不是這麼難管教,稍微用點策略,孩子就特別聽話。往往我們沖孩子大吼大叫其實是在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當情緒宣洩完了,會恢復平靜狀態,這時人們開始反思剛才的行為對於教育孩子是有害無益的,然後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自責過後覺得對不起孩子,孩子成了我們的替罪羊,這樣一想時,我們就會去討好孩子,給他買好吃的,或者買玩具等等,用這樣的方式來補償孩子。

當下次刺激在發生時,我的自動反應模式繼續出現,繼續循環上面的模式。

接下來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分清兩件事

情緒和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在情緒上面去處理事情特別的困難,反而會增加負面情緒的體驗,或者很多父母把情緒和事情混為一談,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亂髮一通脾氣,反而影響了親子關係,關係沒處理好,親子教育就無從談起。

處理情緒分為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會有能力去照顧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得到滿足,他自然會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1.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是照顧情緒的第一步,看見情緒這個小怪獸出來了,那去接受他,擁抱他。最難解決的問題是看不見的問題,只有對自己情緒保持一種覺知的狀態,我們才有可能重點去轉換負面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2看到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改變對事件的看法。如果是對孩子期待過高了那就放低期待。如果是對未來過多的恐慌,焦慮,那活在當下,未來是什麼樣,我們誰也不知道,但是可以全力以赴過好當下,享受每一個陪伴的時刻。如果是沒有更好的處理情緒的方式那就學習。

3.跟內在小孩和解。認識到你自己有元情緒存在的時候,有意識去陪伴他,可以跟他默默對話,「謝謝你出來陪伴我,讓我不孤單,但是現在我有更重要的事要處理,請你暫時離開,謝謝你,我愛你。」這時,其實憤怒情緒已經走開了,我常常用這個方法,很有效,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接下來就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正面管教》中,提出一個觀點,讓孩子感覺好,他才能做得更好。這裡感覺好說的就是孩子心情好,事情自然做得更好。

首先要做的是共享緒孩子的情緒。樊登老師說過這麼一句話,面對鬧情緒的孩子,當你說話說到孩子心坎里,孩子點頭了,那麼他會馬上停止耍賴。

然後積極傾聽孩子的表達,停下手中正在進行的一切活動,保持專註的聆聽孩子,做到不打斷,不否定,不加任何評判。

最後用第三人稱「我-信息」表達我的感受,想法,此時孩子更容易理解父母,同時也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

接下來就是如何處理事情?

情緒處理好後,就是處理事情的最佳時期,多提問,引導孩子思考,孩子自己想的主意,他更容易執行。和孩子一起評估方案的可行性,鍛煉問孩子的思考能力,及對解決方法的評估,便於不斷的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給孩子提供試錯的機會,錯誤可以幫助孩子成長,小時候犯錯代價很低,長大犯錯代價就很大,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提供犯錯的機會就很重要。

所有的教育最終去到的方向都是解決問題。孩子未來在社會上能有多大的成就,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當下發生的每一件事中,培養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非常重要,處理完情緒後別忘了處理事情。

做好情緒管理訓練,就能有效的切斷惡性循環模式,並堅持練習,使他變成正向循環模式 :情緒轉換--拿回力量--親密的關係--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每個家庭都會收穫幸福的家庭關係,共同成長,彼此成就。

關注天下金鑰匙訂閱號,後台回復「活動」,免費領取30套家庭教育資源包!

如果你家寶貝寫作業馬虎,拖延?不善於表達?討厭學習?一起來學習如何引導及改變孩子吧!


抱抱樓主,非常理解你,當媽媽後總會有情緒崩潰的時候,尤其是養育兩個孩子,很辛苦。下面針對你的問題寫了幾點,非常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首先,減少吼叫,摒棄不良反應模式,管理好媽媽的情緒。

吼叫很難改變,但是通過練習和實踐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家長減少吼叫這種不良的溝通方式,下面是《不吼不叫》這本書里提到的具體的操作技巧,題主可以看一看。

當你感覺被激怒想要吼孩子的時候,按ABCDE法則這五個步驟來:

A——ask,自問。問問自己現在感覺怎麼樣?嘗試分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B——breathe,呼吸。觀察自己的呼吸,深呼吸幾次,放鬆身體,慢慢平靜下來。

C——calm yourself,平靜自我。除了調節呼吸,還要用更積極的想法代替負面的、不理智的想法,總之要生理上、心理上都給自己時間,平靜下來。

D——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確定孩子的需要。想一想他的年齡和發育情況,理性地判斷他現在的行為是不是在合理範圍之內的,也許孩子需要的只是你更清晰的指導。

E——empathize,同理心。嘗試將自己放到孩子的處境,耐心傾聽孩子想說什麼,想做什麼,然後幫助他解決他的需求。

就算是孩子的要求過於任性,至少到這一步我們可以更平靜的和孩子溝通了,而不是像吼叫那樣,將單向的指責強加給孩子。

題主提到,孩子總是把家裡的東西弄的亂七八糟,總是打比他小三歲多的弟弟,在你的吼叫出口之前,試試思考一下,除了故意調皮搗蛋,是不是有什麼其他原因?很顯然,在二胎家庭,老二的出現奪走了父母一部分的愛。老大也許在用這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表達內心深處的不滿。

在調皮搗蛋的背後,其實都是在說「媽媽,看看我吧,媽媽,我也很重要。「滿足孩子的需求,才能從根源上影響孩子的行為。

孩子行為引發媽媽吼叫,如果一直循環這個模式,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平靜的溝通,也許家長永遠看不到孩子深層次的需求。

其次,分析自己吼叫的原因,也許不僅僅是因為孩子的行為。

說到吼叫的原因,每一個家有學齡前兒童的媽媽都可以給你列出一長串, "不好好吃飯、出門磨蹭、收拾玩具拖拉、玩水玩到難以收場、在床單上亂塗亂畫"等等。問題里提到的孩子的行為,確實是會讓媽媽火大。

但是要注意一點,這些問題其實並不一定是媽媽吼叫最重要的原因,很多吼叫的發生,孩子的行為只能算表面原因。

有句話說大意是說,對於情緒的爆發,當時的事件只是導火索,充其量算20%的原因,還有80%的原因埋在冰山下。朝孩子吼叫,隱形原因往往來自情緒遷怒。

當你在工作中受了氣,開了一天會身心疲憊,或者因為照顧孩子而沒有休息好,因為時間精力被育兒蠶食,感到壓抑和沒有自我的時候,你會更容易沖孩子吼叫。

也許孩子的行為只是一點小事,也許在平時你會好好溝通,但在此刻,你的狀態讓你選擇了吼叫,發泄怒火。

還記得孔子在形容弟子顏回的時候,說的第一個詞嗎,"不遷怒",這是一種自我修養。如果做父母的能對自己的狀態有所察覺,能對遷怒有所警惕,也許就能謹言慎行,減少吼叫和傷害。當你覺察、受啟發的時候,就是改變的開始。

最後,提高日常溝通質量,讓孩子更配合,減少引發你吼叫的行為。

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親子關係的質量,改善親子溝通,這裡舉兩個拋磚引玉,題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相信你一定會想到更多方法的。

1. 和孩子保持情感上的連接,尤其是在養育多個孩子的家庭,這種連接有助於減少怨恨,讓每個孩子都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的,這樣他才會更樂意聽從你的要求。

比如,爸爸和媽媽每天都和每個孩子有一對一的時間,這一點在很多育兒書里都提到了。在《正面管教A-Z》這本書里,作者把這叫做「特殊時間「。

2. 平時注意教導孩子,要自己承擔淘氣的後果,讓孩子明白家庭規則。做了淘氣的事,自己處理,否則就不能做某個他喜歡的事。

比如,題主提到的玩水玩到停不下來,設置一個計時器,告訴他只能玩10分鐘,玩完以後自己打掃情理,否則當天就不能看動畫片之類的。

以上,通過提高日常溝通質量,讓孩子感受到關愛,也許他就不太會用極端的行為吸引你的注意力。向內自省,接受自己的狀態和感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遷怒孩子。而在吼叫即將發生時,試試ABCDE法則,安撫自己,也看到孩子真實的需求。

最後,推薦幾本減少吼叫和養育類的書。其實很多管教策略都是在幫助提高家長的自我修養,培養內在的平靜和安寧。一句話,育兒先育己。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京東¥ 32.80去購買?

不急不吼做媽媽京東¥ 26.30去購買?

正面管教A-Z:日常養育難題的1001個解決方案京東¥ 22.50去購買?


仔細看了問題,都是些小事,卻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又後悔不迭,這樣的情形在我身上也出現過,後來讓情況有所改善的是《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本書。

書中提到:生氣,並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因為自己心裡添了油加了醋的想法。

我們為什麼那麼容易發脾氣呢?因為外界事件的刺激。作者羅娜·雷納稱那些影響我們情緒的事件為觸發器。

一天當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和事,有些會令我們高興,有些則令我們難過,還有些令我們生氣。我們對這些事進行解讀,產生情緒,做出回應。當你看到一件刺激你的事情時,你感到生氣、失望、焦慮等情緒,腦海里還會不斷地回想這件事,想法不斷升級,這些混亂狂躁的想法就像給你的怒火加了油一樣,你無法控制,只能像爆炸一樣用大吼大叫宣洩情緒。

愛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就跟喜歡玩積木一樣。可是你看到嘩嘩流的水,你首先想到了水費,接著想到家裡並不寬裕,本來就該省著花,又想到上班拼死拼活才掙那麼幾個錢,消極的想法不斷在腦海里翻騰,情緒越來越緊張,一個按捺不住吼叫就出口了。

你辛辛苦苦累了半天把家收拾好,一個轉身又變得亂七八糟,你吩咐孩子收拾,可是孩子玩得正高興,不願意動。你一看他的樣子就不由得生氣,繼續催促他,他還是不情願的樣子,你想到你為了搞清潔累得腰酸背痛了,你想到臭小子現在就開始不聽話了,你可能還想起孩子他爸的各種不好,你的怒火越燒越旺,忍不住又對他吼叫起來。你是真的因為亂糟糟的東西生氣嗎?不,你是因為你後來的想法才忍不住吼叫的。

對孩子吼叫有用嗎?當他看見你暴怒的樣子時,會有所收斂,但下一次可能又是老樣子了。沖孩子吼叫其實並不能真正改變他們的行為,反而會影響你和他的情緒。想一想,當你與別人發生爭執後,你的理性思考能力是不是下降了很多,直到你情緒平靜下來思考能力才恢復正常?孩子也一樣。生氣吼叫並不是因為事件,而是因為腦海里不斷翻騰升級的想法。

吼叫不僅對你,也對孩子有大影響。

怎樣才能減少吼叫?

統計法是最有效的尋根問底,找出生氣原因,避開它。

你和孩子肯定不是任何時候都在吼叫,對吧。想一想最近一次跟孩子的友好溝通,你們是怎樣相處的?你做了什麼?收穫了什麼?有什麼感想?

減少吼叫的關鍵,在於觀察自己的想法,留意並分辨自己的情緒,再追蹤到行為的根源。你觀察到的,腦海里浮現的,與孩子相處的結果都能讓你有所察覺,然後努力改進。

首先,用統計的方法為自己造一副「氣質眼鏡」,找出你和孩子合拍或不合拍的地方。氣質就是一個人的行事風格,「怎樣做」同一件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作法。氣質領域的研究者把孩子天生的差異歸結為9種氣質類型:活動量、規律性、接近或者迴避性、適應性、敏感度、反應強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孩子的氣質,然後理解孩子的行為問題、社會交往、偏好、爭執方式,就能理解為什麼都是自己生的娃,一個與你非常合拍,一個讓你充滿挫敗感。與孩子的相處,在於孩子與你氣質的是不是協調的。

氣質多半是天生的,即使後來可以稍為拓展,也不要抱太大期待,通常只能你去適應孩子的氣質,或者幫助孩子選擇適合他的氣質的環境。怎樣去適應孩子的氣質,讓父母與孩子的氣質較為協調呢?這就需要用到第二個統計方法——吼叫追蹤表。

吼叫追蹤,就是幫助你了解自己的習慣和觸發器,然後接納自己,做出改變的方法。記錄你每次發脾氣的信息,記得越多越詳細,越有幫助。當然,如果你覺得很艱難,可以考慮減少一些記錄次數或者減少記錄的信息,適應之後再增加。

記錄哪些信息?1、觸發的事件,包括日期、時間、地點,具體事情;2、你的反應,包括身體反應、情緒以及升級的想法;3、回應,你對觸發事件做了什麼?孩子對你的吼叫的什麼回應;4、後續,吼叫之後你感覺如何?孩子的感覺呢?5、相關的氣質特點仔細思考這件事中涉及的你的氣質特點是什麼,孩子的氣質特點又是什麼,之間存在哪些衝突;6、想一想,還能有其他處理方式嗎?

了解事件,就能了解孩子容易惹怒你的行為哪些。了解身體反應,能幫助了解情緒,控制情緒。了解自己的感受,了解孩子的感受,能給行為一些指導。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你就能了解事情的全局。

如同作者羅娜·雷納所說:

你無法控制自己每天將會面臨什麼挑戰,但是你卻能夠控制自己的回應,調整你對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解讀方式。在追蹤你的吼叫時,你要尋找這樣一個時刻,在那一刻,由孩子的行為引發的煩躁轉化為一種激烈的,不受你控制的情緒。如果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開始變得激烈,並且能夠注意到自己身體的反應以及心中的想法,就有可能在情緒的風風暴激化為龍捲風,損傷你們的親子關係之前讓它平靜下來。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唯有父母用平靜的態度與孩子溝通,孩子才能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