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意識到社會達爾文主義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什麼時候才能心平氣和的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人是社會動物,是需要相互合作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只會把我們變成一個野蠻的國度。


再來一次fy運動就可以解決了


治亂世必用重典,可是沒覺得社會風氣有太多的不好,從國家層面無非是三反五反,從個人層面無非是身邊的世態炎涼和貪污腐敗,但是除了開國時期,那一朝那一世不是世風日下?原因很簡單,經濟發展了,富有了就要浪,今年十一八億出行旅遊是為啥呢?這只是說旅遊層面,老夫子說的食色性也呢?

真要問如何改善,就必須有大大這樣的人來從政,這樣的人越多,社會風氣改善越快。民以吏為師,治吏治好了,相對而言風氣會好一點。

從文化層面而言,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重要,比如不讓吃喝不讓吸煙不讓黃賭毒,刪除一切人性中的惡,又有幾人能做的到?民族文化決定了大部分人的行為,聖人只有得了民心,下了手段才能撥雲見日,但是即便是見那日,也是滌盪世界,雷劈萬物而來。我等哪又能保證自己有避雷措施呢?

所以,作為凡人就修好自身的善,規勸兒孫行善即可,做好了自己至少讓這個世界的風氣從你開始清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直是對這個問題的最有力回答。


這個需要政府主導,干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日子就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了


人類清除計劃


社會風氣差,都是怎樣形成的?都是什麼人在鼓動的?

都是一些看不見希望的人為了找生存價值而在撒搞

你明白了又怎樣?你能給人希望嗎?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我國古人們對於美好社會的幻想和企盼,在西方國家也有「烏托邦」的說法,由此可見,對於美好世界的嚮往是所有人類自發的情感,無關於時間、地點、富貴貧賤、社會發展程度等。然而,理想之所以被稱之為理想,就在於它似乎唾手可得而又遙不可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無奈,我們這生於八九十年代的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雷鋒的故事」,而傳播媒體的發達又讓社會所有的陰暗在我們面前暴漏無遺,我們內心既有著對於正義的嚮往而又充斥著對於現實的無奈與恐懼。春晚小品的一句「人心倒了就再也扶不起來了」說出了對於當今社會的無奈,我們都生有一顆想做好事的心,但是似乎又被什麼禁錮著我們那粒膽。

同事A和B都是一起進入公司的,平時為完成工作任務,合作比較多。這周周一早上,A剛上班便接到領導電話,被領導一頓好批,原來是之前B在報表上處理的一個數據發現有問題,請A幫忙修改,A欣然幫助其改好了數據,未成想,更改後的數據被領導發現並要追究責任時,被B告知是A修改的。在被一頓狠批之後,A只有去找B請他一起再將報表改回來並重新統計數據,然而此時B卻又「正義凜然」的告訴A,「數據是你改的,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A表示很驚訝「可是是你統計錯了讓我幫你改的呀!」B一臉不耐煩的說,「誰讓你改的被領導看出來了,領導現在找的是你,又不是我,我很忙,沒空幫你,你找別人吧!」A只好一臉苦笑的去獨自審核,重新開始做表,被批評不說,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工作現在也落在自己身上了,失落的A在心裡一遍遍的埋怨自己:怎麼就隨便去幫助人了呢?這下好了把……這只是發生在職場中的一件小事,當A給我談到這件事的時候,言語之間並沒有什麼責備,但是我卻深深的感受到了其內心的委屈和無奈……

類似於上面的一片好心換來一聲麻煩的事情屢見不鮮,尤其是自南京彭宇案以後,國人對於做好事、扶老人等事情顯得尤其畏懼,以至於現如今老人倒地總是提前說明「不訛人」並要求他人拍照攝像取證後,才有少數人施救。每個人都在說我們的社會冷漠,然而似乎哪個人都不敢熱情對待陌生人。問題的根源又在哪兒呢?在於少數人的自私狹隘作祟。就像上面的職場小事一樣,B只想著自己這次過了關、輕鬆了,然而卻沒想過以後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有人敢幫自己嗎?更重要的是,他傷了一顆助人的勇敢的心,A原本簡單的思想因此變得不再那麼簡單了,以後他還會像以前一樣那麼對待這樣的事情嗎?

人是組成社會的最小單元,一件小事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然而,如果有很多類似的這樣的小事組合起來,可能就是社會的巨大災難了吧,這也就是社會風氣為什麼會轉變的原因呢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常懷感恩之心,從身邊做起,先保護好自己,再不去做「坑爹」的事,最後再懷著善心管管「閑事」,社會風氣的轉變由此開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