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在和一起學習韓語的加拿大同學嘗試解釋這個問題

就比如自我介紹吧

英文:My name is XXX. I am XX years old. I am currently studying in the University of XXX. My major is XXX.

漢語:我叫XXX,(我)今年XX歲,(我)現在正在XX大學學習,(我的)專業是XX。

韓語:?? ?? ???. (??) ???? ???. (??) ????? ?????. (?)??? ?? ???.


漢語和日語是話題優先的語言而非主語優先的語言。一直以來被我們認為是句子主語的成分,其實應該稱之為話題。而前句的話題可以順延到之後的句子中,不需要重複出現。

以題主舉出的自我介紹為例。第一個小句「我叫XXX」,表明了這段話所圍繞的話題為「我」。接下來的小句則都是對「我」的各方面的說明。話題或者說信息基點沒有改變,也就不需要再點出話題了。


我覺得,老外日常不會像你舉的例子一樣一口一個I am和my,能省則省,例子我見過不少。

同理,我們中國人在正式一點的場合也不會像你舉的例子一樣就說一個我的,你那個例子我讀起來覺得怪怪的,特別是到了「專業是xxx」那裡——你可以看看電視選秀比賽的選手自我介紹,我印象里很少有人會開頭一個我就說到底。。。

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個場合語氣的差異罷了,沒有那麼多的文化根源blabla的吧。


我認為是這些因素決定的:

一是受制於英語的基本語序 SVx。如果動詞出現在句首,要麼是疑問句,要麼是條件句,要麼是命令式。一用動詞引出句子,語氣整個就變了。

二是英語的人稱代詞對動詞的依附性非常強,這可能是為了彌補變位(conjugation)的缺失。因為英語只剩下一個明顯的人稱詞尾s,想把人稱交代清楚就要附上代詞。而把人稱交代出來是印歐諸語歷來的「傳統」——因為原本都帶人稱詞尾,想不交代都不行

三是英語代詞+動詞有黏著化的趨勢。its, youre,tis, Id, Ive, youll, 這些縮略型甚至可以看成是 帶人稱的動詞詞形變化。既然已有合成一體的形式存在,分離的形式中其構成部分各自的獨立性也會跟著降低。


歐美人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見解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講的話,一般日語是從說話者「我」的立場,以自己為中心看待世界去進行感覺的表達的,所以有省略主語的傾向;但是英語是把「我」看成了「他人」的立場,所以一般不會省略主語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