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喜歡的導演中,是枝裕和的每部電影都感觸很深。有時電影看完了,之後數天卻還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巨大情緒之中,一時半會走不出來。

《海街日記》

文藝片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不一定好看,卻絕對耐看;或者更確切地說,因為耐看而沉蘊於心底的那份割捨,才覺出這種電影才是最好看的。

是枝裕和的電影盡皆如此,他總是把最平淡的生活展示給我們,卻往往能擊中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他用最細膩的鏡頭語言去捕捉生活中的一切不起眼,卻留下了最為雋永而又溫暖的餘味。

《海街日記》以平面化的方式記錄著四姐妹的日常,她們之間的吵吵鬧鬧,她們彼此心底不與人說的小秘密,她們與不同男人的交集,她們與父母分不清對錯的糾葛。大姐的堅強穩重,二姐的任性嬌氣,三姐的知足率真,妹妹的開朗懂事,她們是四個性格各異的天使,在梅子樹旁的舊居中,寫下了密密麻麻的日記。

這是一部可以讓你感覺活著是如此美好的電影,治癒的配樂,溫馨的場面,即使是平淡的再也不能平淡的四姐妹圍著一張暖爐桌吃飯,也能使人感受到那股快要從畫面中滿溢出來的溫暖。

影片以年齡最小的淺野玲為主線,從而串聯出她與三個同父異母的姐姐們的日常。愛好足球、愛去小吃店的玲似乎永遠那麼堅強懂事,直到忍不住在大姐懷中放肆大哭,我們才深深體會到她還只是個孩子,承受了很多年齡之外的艱辛。

於是,在那個火車經過的小鎮,在那個盛產梅子酒和沙丁魚的梅雨時節,在那個櫻花瀰漫的隧道中,在那個煙火綻放的仲夏夜,四個姐妹,把腳印深深淺淺的留在了鎌倉的海灘。

《海街日記》是部平淡如水的電影,其實人生不也是這樣嗎?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不也正是那些我們所真心在乎、且仍然還觸手可及的,如姐妹間純真不滅的感情,如小吃店和藹可親的老闆娘。

張愛玲說過,「人生是一襲華麗的袍,裡面爬滿了虱子」,就像最小的姐妹淺野玲那樣,披著一襲華美的袍,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對抗整個世界,在18歲之前,絕不會試著和解。

可我們已經不是18歲了。

終於,我們與生活糾纏不清的那些宿怨,在這部電影中找到了出口;我們對世界沉積已久的那些不滿,也總要在一部電影中得到了斷。

《步履不停》

看過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記》,如今又看了《步履不停》,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已經由衷地愛上了他的電影。

這幾部作品都是關於家庭,《如父如子》中的父子關係,《海街日記》中的姐妹情深,以及《步履不停》中兒子與父母的矛盾與親情,莫不如此,顯得平凡樸實,細膩動人。

從一句句漫不經心的對白,到一件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無不讓我們揣摩生活的意義,激發起我們關於家庭和生命的聯想。

《步履不停》講述了家中的二兒子在兄長忌日回到家中,並帶上了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與其前夫的孩子的故事。父母年事已高,父親固執刻板,骨子裡卻又有股古道熱腸;母親日日操持家務,對著家人有著說不完的嘮叨。

正巧姐姐和姐夫也回到了家中,於是一家人在一個炎熱的盛夏和略顯逼仄的宅子中,進行著普通的家庭生活。

但導演顯然沒有以記流水賬的方式來鋪展劇情,而是在對白、人物、攝影、音樂、劇情上都下足了功夫,從而擷取出了最值得反覆咀嚼和來日回味的部分,成就了一部家庭片的經典之作。

不得不說,是枝裕和對家庭片的駕馭能力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對白和劇情看似漫不經心,卻有四兩撥千斤之效;配樂和畫面看似隨心所欲,卻在餘味中,叩擊著觀眾的心靈。

在《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把最柔軟的那部分拎起,並不加任何包裝和修飾的方式展現給我們,讓我們在平淡中體會到了雋永的味道。

細細咂摸,這就是時光里的味道,它穿梭在我們人生中每一個階段,時而粗糙,時而細膩;時而堅硬,時而柔軟;時而溫和,時而有力。

就像影片中翩翩飛舞的黃蝴蝶,像宅子旁無人問津的舊台階,像桌子上擺滿的飯菜,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回想起來,或者被無來由的事物所觸動,一瞬間便淚流滿面。

這種電影關於家庭,關於生活,關於生命,關於一切我們所能觸碰到的地方,儘管波瀾不驚,卻早已在記憶里埋下一顆驚雷,只等待著某個時刻被點燃,保留著瞬間的迸發。

而我們的生活一直步履不停,無時無刻不在與時光抽離,即使拼了命的懷念,忙不迭的追悔,終究還是慢了一拍。

《無人知曉》

是枝裕和的作品向來以溫情見長,可以說是最擅長拍家庭片的導演之一,在其作品中,總是有股淡淡的溫暖和淺淺的情趣,即使是些最為樸素的畫面和普通的鏡頭,總能讓人融入其中,觸及到我們內心不為人知、卻又都曾經歷過的那些最柔軟的記憶。

《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海街日記》以及最近的《比海更深》莫不如此,是枝裕和用平緩而有序的鏡頭語言記錄了平凡生活的喜怒哀樂,卻不願放過任何的生活細節,把普通的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將人生的真諦一一擷取。

《無人知曉》是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作品,雖然有溫馨的場景,有舒緩的配樂,也有其作品中常有的湛藍天空和璀璨櫻花;可這次卻是在溫情的包裝下,講了一個最為殘酷的故事。

影片講述了阿明、京子、阿茂和阿雪四個孩子被母親遺棄在出租房內,共同生活的故事。四個孩子當中,最大的阿明也僅有12歲,不得不擔負起照顧弟弟和妹妹的責任。在被母親遺棄的日子裡,阿明謹慎地計算著日常開銷,想法設法填飽四人的肚子。以至於到了最後,水電都已被停用,不得不去公園取水,向便利店員工索求食物。

導演用沉靜平緩的鏡頭記錄著這一切,他們如何尋得食物,如何艱難度日,以及他們在公園裡的放肆玩耍,在暫時沉浸在花籽和螞蟻中的片刻歡樂。全片是如此的剋制,無論是導演還是劇中的人物,都是如此的冷靜,沒有被母親遺棄後憤怒的吶喊,也沒有忍飢挨餓時痛苦的眼淚。

但是四個兄弟姐妹那些短暫的快樂,那些無言的沉默,那些渴望融入朋友的試探,那些等候母親歸來的期盼,他們在等待中失去希望,在期望中走向絕望,無不在敲打著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最小的妹妹的離去,阿明把妹妹埋在了飛機場附近的草地上,只因未實現其要帶妹妹來看飛機的願望。

影片最後,在破曉的曙光中,兩個渾身沾滿泥土的少年,安靜的坐在城鐵上,望著遠方,一動不動。影片中的孩子沒有掉一滴眼淚,可我們卻突然有好多情緒要釋放。也許我們最習以為常的生活,就是他人眼中的幸福;也許我們眼中的幸福,就是他人眼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堂。

《奇蹟》

《奇蹟》可以說是是枝裕和最明朗歡快的一部作品了。相比於《無人知曉》中殘酷的成長記憶、《步履不停》中親人之間的無形齟齬、《如父如子》中交換孩子的傷感無奈,《奇蹟》就像是一首輕鬆舒暢的輕音樂,亮麗的畫面、童年的純真、美好的願望都被譜在這首輕音樂中,沁人心脾。

航一和龍之介兩兄弟因為父母的離異不得不分開,哥哥航一跟著媽媽住在了外公外婆家,龍之介則跟著搞音樂的爸爸。航一一直有個願望,就是想讓一家四口團聚,甚至希望外公家附近的火山爆發,這樣家人就能團圓了;而龍之介則是一副毫不在意的態度。

事情隨著九州新幹線列車的開通迎來了契機,因為據說兩列新開通的新幹線在交錯而過的那一瞬間,許下的願望就能夠實現。而這時龍之介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和哥哥的步伐一致了。於是航一和龍之介分別帶上自己要好的小夥伴、以及想要實現的奇蹟,向著熊本——兩列新幹線交錯的地方出發了。

貫穿影片的除了兩兄弟的生活外,還出現了一系列意象符號,火山灰、輕羹、小狗彈子、蠶豆苗······這些意象和他們的童年產生了聯繫,也豐富著他們的生活。而讓這群孩子之所以如此篤真地去相信所謂的「奇蹟」,也源於每人心中的願望,無論是希望一家團聚,還是成為一名女演員,抑或美術畫得更好、小狗彈子能夠活過來。這些天真而又美好的願望不正是童年嗎?

是枝裕和的作品,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劇中人物沒有流一滴眼淚,而我們卻醞釀了太多的情緒。《奇蹟》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讓我們笑著笑著就哭了。

《第三度嫌疑人》

記得去年看到是枝裕和要拍懸疑片的消息,還是感到頗為驚訝的,甚至是有些好奇。之所以會這樣,一直覺得是枝裕和是個拍家庭片的高手,茶鹽醬醋里俱是讓人感動的瞬間,平淡之中,最見功底,而是枝裕和的鏡頭功夫無疑已是爐火純青,最近的這幾部《步履不停》、《海街日記》、《比海更深》皆是佳作。但驚訝之餘,還是滿懷期待的,畢竟導演早期還是拍過其他類型片的,質量穩定,應該不會發揮失常。不過在期待之外,還是有些微擔心:是枝裕和能駕馭得了懸疑片嗎?

看完全片之後,總是覺得這部電影少了些什麼,總之是失望大過期望的。嚴格來說,這稱不上一部標準模式的懸疑片,沒有多少推理過程,更沒有驚險刺激的探案情節。

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其實是值得思考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導演企圖或者無意之中的「路徑依賴」,按照家庭片的模式拍懸疑片,結果可想而知,必然是水土不服,難以兼容。

也許這就是總覺得不對的地方,舒緩的節奏、平淡的對白,這些是導演家庭片的一貫模式。但懸疑片不應該如此,簡而言之,如何抓取觀眾的神經和大腦,才是懸疑片的「核心競爭力」,可《第三度嫌疑人》並沒有做到。

或者說,是我們先入為主了,是枝裕和本來就沒有打算拍一部工整範式的懸疑片,而是在懸疑片的外表下,去探討家庭倫理,反思社會問題,思考人性善惡。更準確地說,導演是糅合了懸疑片、犯罪片與倫理片,達到一種類型混焦的效果。也許可以說,這並不是凌亂,而是需要抽絲剝繭,在剝開一層層事實之後,得到的並不僅僅是案件的真相,還是社會的「真相」。果真如此。這倒和導演的其他電影至少在主題上還是一以貫之的。

不管如何,這還是我喜歡的那個是枝裕和,糙漢子的外表下包裹著溫暖的內心,殘酷的現實中隱藏著柔軟的靈魂。


哈咯,樹先生!談不上什麼感觸,但是這是讓我看完覺得特別特別難受的那種!說不出來的那種難受!


《我私人的愛達荷》

看完感覺自己好像漂蕩在沒有盡頭的大路上


日本有個作家,叫東野圭吾,他的名字就連那些不喜歡看書的人都曉得。他擅長寫推理小說,目前以《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還有今天橘子想推薦的《解憂雜貨店》為流行之作。

由於我是他的死迷,所以他很多不太出名的作品我都看過,例如前段時間出版的新作《沉默的巡遊》

他的小說有很多都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評價層次不齊,如狗啃的劉海。

《解憂雜貨店》在他的作品裡屬於是很特殊的存在,它沒有犯案和推理,嚴格上來講不是推理小說。

但它卻十分出眾,一經問世就備受好評,目前已有中日兩個版本的改編。

今天不講我們拍的那部,來講講由日本人拍的《浪失解憂雜貨店》

看過書或是電影的夥伴們可以直接跳過該段劇情簡介,沒看過的就聽我娓娓道來吧。(好像有坑)

2012年的一個夜晚,在孤兒院長大的敦也、翔太和幸平綁架並教訓了某女企業家後,由於汽車拋錨,他們被迫躲進了一家叫《浪失雜貨店》的荒廢屋子裡。

而這家店在早些年間,在當地是可以為人們提供解憂排難的地方。一個叫浪失的爺爺,他每天都會收到來自陌生人的諮詢。

隨著爺爺細心地處理著這些問題時,店鋪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更多的人前來投信尋求解惑。

十幾年過去了,無數的人從這裡得到了安慰和答案,但與此同時,浪失爺爺的身體也在日漸衰老,雜貨店也因此無力再運營下去。

而它本應在1980年就沉寂,卻因為敦也他們三人突然地闖入,一場跨時空的交流又點亮了這片天空。

2012

起初,敦也他們收到了來自魚店音樂人的信件,他奶奶最近去世了,所以從東京回到了家中。

家裡人想讓他繼承父親的魚店,但他卻酷愛音樂,喜歡披頭士,獨自一人為了音樂夢想在東京打拚了三年。

因為他覺得自己堅持了三年也沒有收到過機會,所以他迷茫了,晚上回去偷偷寫信寄給了雜貨店。

收到信件的敦也他們,在與他通信的過程里,知道他的作品會在將來會大放異彩,所以讓他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要放棄。

最終,他的作品《重生》被當紅歌手芹普詞後,唱出了名。而他與芹之間也有一段故事,至於是什麼?書中自有顏如玉。

第二封信是來自迷途的小狗,她說自己白天是個普通的職員,晚上去做陪酒女,在此期間,她遇到了想包養她的人。

因為她想報恩自己的養父母,所以她在猶豫要不要答應下來,藉此機會自己開個小店來改善生活。

本就是孤兒的敦也,在看到這封信後,被觸及到了心裡,他直言不諱地回信道:「讓她好好做自己的員工,不要想一步登天的捷徑。」

但是隨著與迷途小狗間的通信往來,幸平開始覺得她是一個好女孩,很想讓她幸福快樂,所以他們回信把未來將要發生的經濟發展告訴了她。

此後,在敦也他們的輔助下,迷途小狗開始學習經濟學,囤房賣房,最終成為了一名企業家。

還有兩個故事是發生在1980的時間裡,回信是由浪失爺爺親自寫的,那麼爺爺他會寫多麼溫情的話來鼓勵我們呢?看書看電影都可獲得答案。

內容講完了,下面來聊聊感受吧!首先,我要提醒一下,電影十分緩慢,不管是演員的對話還是畫面的跟進都很慢,就像那遲暮的浪失爺爺一樣,平靜而踏實。

所以對那些耐不住時間的人來說,妥妥地勸退,時長都有兩個小時。

其次,個人觀點。劇情的進展倒是快,感覺不如書豐滿,所以有時間的話,還是看書吧!

文字這個東西就是比畫面好,一個人一個想像的世界。

所以以後像這種好書,盡量先看原著,然後再看影視化的作品。(至於國版的,就別看了,不是我看不起,你自己看後兩個對比一下就曉得)

最後,個人評分7分。推薦看,萬一你沒時間看書呢?


《82年的金智英》

舉個栗子哈:《82年的金智英》無數女性窒息時刻?

zhuanlan.zhihu.com圖標

《82年的金智英》這部電影是根據它同名小說改編,原著因聚焦女性社會生存問題,在韓國成為現象級的暢銷書,甚至被網友稱為「禁書」

故事講述了一個平凡的30多歲的韓國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中掙扎的故事,以及她在人生每個階段所面臨的性別歧視

金智英是誰?誰是金智英?

很多時候,我們是伴侶、兒女、朋友…卻唯獨不是自己。作為全職媽媽的金智英,看似風平浪靜下的生活,內心卻早已天崩地裂,面對婆家扮演孝順的兒媳;面對丈夫無條件支持的好妻子;面對孩子,要把自己的脆弱藏起來,做一個堅強的母親。那麼,真正的她在哪裡?

所有女性身上多少都有金智英的影子,有些金智英找到了出路,有些依舊在不停撞開路,但無論怎樣,要知道,當前面有無數障礙出現時,這不是你的錯

不是把所有責任推給男人,而是男人應該承擔家務、一起育兒,家是需要經營的,我們可以讓這個社會一起變得更美好,男女都將會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選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