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八佰》、《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奪冠》等一批國產電影,在票房上屢創新高,今年國內院線的累計票房成績,也悄無聲息的超越了創意之都好萊塢的大本營、霸佔世界票房第一很多年的北美院線。

在疫情全球肆虐的大背景下,這當然是偶發事件,然而,國內院線第一次超越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加在一起的北美院線,不得不說是一個鮮明的標誌。

回顧國內影視劇行業的發展,從最開始的以專業製片廠、電視劇製作中心為主的創作模式,到後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市場化創作模式,再到如今越來越傾向於出精品、出口碑劇的創作導向,確實經歷了十分不平凡的過程。

可以說,市場主導是國內影視劇市場蓬勃發展的基礎,從港台和美日資本為主的合拍劇、合拍片(如《少林寺》、《敦煌》、《歲月風雲》、《緣來一家人》)起步,再到來源廣泛的資本,都來通過投資、控股、創建影視公司和經紀公司等形式,爭相搶佔國內影視劇市場,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有錢投影視的風潮之下,無論是本山傳媒等民間機構,還是煤老闆等繼續轉型的實體產業,都將當初方興未艾的影視劇市場,當成潛力無限的「藍海」,然而,正因為「商業主導還是創作主導」的天秤出現了有利於資本的一方,才出現了前些年那些質量參差不齊、口碑稀爛無比的所謂大製作商業電影和盲目跟風的精品劇。

隨著資金大量投入影視劇行業,以演員為代表的影視劇創作主體,片酬也跟著水漲船高。其實,當年的專業演員雖然聲名遠播、全國知名,但依然是影視劇創作體制內的一環,但隨著市場化和資本化衝擊整個影視行業,影響力和關注度的變現,讓知名演員和著名導演也開始享受到資本帶來的巨大紅利。

在影視娛樂圈,有個詞叫「扛票房」,用來形容一位明星演員領銜主演的電影能帶來多少票房收益。

拋開電影作品本身的話題性和關注度,如今的一線電影大咖,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至少能帶來數千萬甚至上億票房,而男演員往往比女演員更能「抗」,這也是「百億票房先生」這類辭彙出現的原因。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演員接拍一部商業電影,就是影響力和關注度的變現的過程,這當然有演員自身塑造人物等方面的投入和努力,但明星大腕主演或參演的電影,往往比非知名演員主演的電影,在關注度、口碑和票房上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資本給演員的片酬「定高價」,一方面是通過片酬這種方式,間接贖買演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影視劇作品創造噱頭,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投資的影視劇作品,提供更高的關注度和期望值,以便於以更高的估價銷售給電視台、視頻平台等播出渠道。

本質上來說,演員片酬的水漲船高,依然是完全的市場化之下,影視劇市場的必然選擇,這個選擇的推動者是資本,作為受益人的演員、導演等影視工作者,當然也從中獲得了相當豐厚的收益,進而促進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影視劇表演及相關領域,最終促進了國內影視劇行業的興旺發展。

然而,資本的影視劇供應可以是無限的,但觀眾的觀影、觀劇需求卻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影視劇的播出渠道是相對稀缺的,也不可能跟著影視劇數量的增加而無限擴張。

如今,競爭多年的各家衛視,已經形成了清晰的格局和地位,頭部衛視依然佔據最亮眼、最優質的電視劇資源,而二三線衛視則主要以新劇的二輪播出或老劇新播為主;

在BAT、頭條等互聯網巨頭實際控制之下,以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為代表的網路視頻平台,以及B站、抖音等新興視頻平台,不斷加大投入,逐步搶佔移動端的市場份額。

播出渠道的稀缺性,其實衛視等播出平台的資源也是有限的,觀眾的黃金時段只有那麼一兩個,不足以承載太多的精品劇,哪怕擁有平台優勢、可以實現全時段播出的視頻平台,也不可能完全滿足日益增加的影視劇的播出需求。

更多的影視劇極大豐富了分眾化、個性化的觀眾,對不同類型、題材影視劇的需求,而「多屏聯動」式的多種播出渠道,讓影視劇的消費者們獲得了極大的便利,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但觀眾的總量是有限的,並沒有隨著更多影視劇而出現大幅度的增加。

在觀眾數量和播出渠道有限的前提下,井噴的影視劇市場必然會出現優勝劣汰的市場格局,那些評分低、口碑差、粗製濫造、跟風炒作的作品,一定會遇到血本無歸的情況,因沒有播出渠道攬在出品方手裡的電視劇,以及緊急撤檔的所謂商業大片、大量的院線一日游影片,就是這種供求關係的集中體現。

口碑效應讓資本和影視劇創作者越來越重視觀眾的口味和需求。大家或許發現,這兩年的影視劇市場越來越成熟了,《都挺好》、《隱秘的角落》、《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的你》等影視劇作品,因觀眾的口口相傳而創造了收視率/累計票房的新紀錄,這是市場逐漸走向精品化、良性化發展的標誌。

正因為影視劇市場出現了「贏家通吃」的局面,當初虛高的演員片酬,也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引導下,正在逐漸回歸理性,特別是流量效應越來越很難在市場上立足、流量明星都開始紛紛轉型,「上億片酬」的奇蹟,正在被打回原形。

在供求關係影響的市場格局下,國內的影視劇市場正在回歸理性,大家都開始「務實」了,更多的好作品出現了,國內院線也被更多有口碑、有話題的好電影「夯實」了,市場的良性循環正當時。


萬一迪士尼倒閉了再說中國市場全球第一這話吧


現在一切不考慮那啥的預測都沒有實際價值和任何的精準度。


喜劇是少數的不被北美稱霸的領域,而喜劇又佔了大量市場。


你不能毆打病人,然後說自己比他厲害吧

沒意思啊


……

不是中國票房勁,是全球都萎了,中國萎得沒那麼厲害罷了。

就這129億的票房,沒啥可吹的。

去年國內一個哪吒,一個地球,一個婦聯,加起來就超130億了。


電影票房美國這樣計算,40%為北美票房,全球60%。另外電影收入,北美電影票房大約在整體電影收入的40%,另外30%為網路與電視,還有30%大約是衍生品比如玩具,品牌授權,主題公園。那麼我們的電影收入票房現在占回收的80-90%,其餘是網路與電視,衍生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美國電影,更確切的說是好萊塢電影(一種模式的電影生產,製作,宣發,回收方式)是給世界看的電影。中國電影呢?大約是給二線城市以下的觀眾生產的內容。美國電影是繼航空航天后的第十大產業,所以它是產業體系完善的文化娛樂產品。我們的電影基本還沒進入規模產業(1000億人民幣為標準)。

未來中國電影發展如何呢?規模還會變大,質量提升不足還是很長一個時期的狀態。


很多人把美國影視行業當美國國企來看待的,一年之久的市場萎縮在美國這個資本發達的國家是會產生質變的,覺得未來一定會恢復,太想當然了,也太看不起美國了,美國解決問題的方式一直都是回到初始需求,分析利弊,然後義無反顧的大踏步向前走、主動去改變,而不是畏畏縮縮的等待恢復原狀。

如果明年還是不能儘快恢復影院觀影,搞不好數字影院這個領域就發展起來了,影院就再也沒機會恢復了,或者恢復不到當初水平了。

就像你靠賣饅頭壓制賣米飯的,突然有一天你的蒸饅頭的鍋有點問題,導致市場消費偏向了米飯,等一段時間後,你的鍋修好了,你還能獲得之前一樣的份額么,或者你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才能恢復,假設兩者之間利潤相當,都沒什麼讓利空間,那麼後來者就是永遠的處於劣勢,需要等待對方失誤才能完成反超。

一旦資本和市場份額都走掉了,到時候你面對的就不再是當時那個對手了,很多在沒有市場份額和資本時候無法解決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搞不好就處於領先位置了。

很多人坐在自己家沙發里、斜著、歪著、躺著、喝著酒精飲料,抽著香煙看著電影進入思考,去影院買高價爆米花,聞腳臭,聽隔壁小孩打鬧是不是真的值。

A電影值,那麼B電影值么?C值么?等等。

原本的產業工人、產業資本、行業人如果在新興領域獲得了發展機會,工作機會,盈利機會,為什麼還要回去。

-

對於中國來說,商業電影發展僅僅5-8年,如果美國轉向了,中國處於文化產業低位,必然會被影響的,到時候影院還值不值得繼續增加投資、擴展,是不是會有一個新興行業出現來學習美國,要不要早點跟隨,甚至超越美國提前發展,等等。

電影人要如何改變思維模式,產品生產模式等等。


這個數據毫無可比性而言,大陸3月就解封了,北美現在還在疫亂之中。好萊塢很多電影都沒如約而至。

如果硬要比就等北美電影業恢復正軌再說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