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5G 新賽場,歡迎關注圓桌參與更多關於 5G 手機、5G 技術進展與難題、5G 對各行業影響等相關的討論,了解關於 5G 的一切 &>&>&>

補充一下:5G的覆蓋範圍只有幾百米,為什麼不直接用WiFi呢?


其實用5G和WiFi做對比不是很恰當,因為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而WiFi其中包含802.11/a/b/g/n/ac/ad/ax等等很多「代」版本,這樣對比有點像在問特斯拉和火車有什麼區別。

WiFi協議版本及參數 (表格來自Wiki)

那麼,更廣泛來講,從同一維度來做對比,移動通信系統(xG,x = 1,2,3,4,5)我們現在日常使用WiFi 有什麼區別?

Note:本回答主要針對的是私人家庭WiFi。

xG與WiFi的區別

當然,作為用戶來講,我自己最直觀的體驗是WiFi比xG要便宜很多,如果我們忽略有線寬頻和路由器費用,甚至可以認為用WiFi連接互聯網是免費的。然而大部分情況下,價格只能反應一部分技術因素。如果把一個小小的家庭網路,擴展到全國和世界範圍就是xG。不過這個大範圍和小範圍之間,還有很大的區別。

為了簡單描述這兩者的不同,我們需要先從需求說起。

需求區別

競爭性

就WiFi和xG來說,技術上,他們的區別有點類似區域自治中央集權,這種思路導致了大部分WiFi節點都是私人(或者公司,或者城市)建設,而xG基站是運營商在全國建設。

換句話說,就是在無線信號傳輸過程中,因為各個私人路由器之間沒有交流且共享相同頻譜,所以WiFi的數據傳輸是競爭性的,而xG的數據傳輸是非競爭的,有中心化資源調度的

這大概就像公路和鐵路,開車出門上路,我們不知道下一個路口會不會突然出現一長串閃著紅色尾燈的各種汽車堵在前面;而鐵路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前方多遠有車,最高可以跑多快都有中心調度系統告訴司機。

私密性

同時,一般意義上,WiFi連接的是私人有線寬頻,而xG的基站連接的是運營商的骨幹網,因此,WiFi普遍會有私密性要求,不能未經許可隨意接入。

(不能白看,也不能白... (:

移動性

因為WiFi連接的是私人有線寬頻,私人寬頻接入點固定,同時寬頻是有線的,它不會到處亂跑。這意味著WiFi對移動性需求很低,覆蓋範圍小,一般只用考慮步行速度對信號傳輸的影響,不考慮小區切換,而xG的基站存在很高的移動性和小區切換需求(基站覆蓋範圍稱為小區),需要考慮比如汽車,火車等高速物體。

除非汽車本身有個WiFi,不然應該是沒有人在汽車上一直連著WiFi的吧?目前WiFi有WDS模式,但是還是不如運營商的小區切換成熟。

這樣的競爭/非競爭,私密性和移動性要求會帶來一系列從功能,技術到覆蓋,接入,頻譜,速度等等的不同。

技術區別

1.頻譜/接入

頻譜或許是競爭性最直接的導火索。

WiFi使用的頻譜(2.4GHz/5GHz) 是非授權頻譜,就是說這段頻譜並未分配/拍賣給個人或公司,任何人/企業都可以用自己的WiFi設備隨意接入。xG使用的頻譜是授權頻譜,除了獲得該頻譜的運營商,其他人都無權使用此頻譜。

所以,現在大家一打開手機WiFi,就會立即看到很長很長的無線列表,大部分都是2.4GHz路由器。這意味著此頻段非常擁堵,可能存在非常多的noise-like interference 。

這段的意思是,如果其他技術相同,此頻段的手機,WiFi信噪比會比較低,這會導致WiFi信號覆蓋範圍縮小,傳輸速率較慢。因此,目前WiFi協議都在擴展5GHz,60GHz等等干擾較低的頻段。

有辣么長的列表,而WiFi的頻段是有限的,一定會產生信道資源競爭。所以,WiFi最核心的空口協議是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它的具體做法是發送前對信道做檢測,如果信道忙碌,那麼等一個隨機時間再發送。但是檢測不是實時的,所以依然有可能存在兩個路由一起檢測到空閑頻譜,同時發送數據,這時候就產生了碰撞問題,會採取重傳的方式再次傳輸。

CSMA/CA

而xG中,因為接入信道是由基站分配的,而且在分配演算法中會考慮干擾因素,所以相比較之下,技術相同的基站覆蓋範圍會大。同時,xG在信號傳輸之前,已經被基站分配了專屬「線路」,所以不需要發送前信道檢測,對碰撞重傳的要求也很低。

另外一個有關接入的顯著不同是,因為運營商需要全地點接入,所以xG是不存在密碼的,它們採用SIM卡中的身份識別,通過收費網關收費。而私人WiFi通常是需要密碼的。

2. 覆蓋,WiFi組網和移動通信網路

上文說到了WiFi的覆蓋範圍一般都會很低,相比較之下基站會因為發射功率高,頻段干擾低,所以覆蓋範圍大的多。

因為網路速度可能會受太多因素影響,所以這部分不討論WiFi和xG的速度問題,實際上上這兩者誰比誰快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比如公司大樓,如果想要擴大WiFi覆蓋範圍,以方便服務公司員工。這種情況下,單個無線路由器肯定是不行的,覆蓋公司大樓的單個無線路由器一定會超過國家規定的無線電發射功率,所以需要多個路由器聯合組網,比如一個無線路由器負責一個房間,同時其他路由器採用同樣的名稱,並相互協作,這樣形成整個大樓的無線網路。

我們都知道,單節點決策的系統是最高效的系統。也就是說,如果無線網路中,如果存在多節點協作,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有一個全網路的控制器,來幫助各個路由器調度和分配時/空/頻譜資源。

在WiFi網路(WLAN)里, 就是把家庭路由器中集合一體的AP(Access Point,接入點)和AC(Access Controller,控制器)分離。用AC控制全網,並分配資源。

如下圖:

WLAN設計,圖來自 summer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991119/answer/228596693

那麼如果再擴大一點呢?

上升到全國範圍,單個AC顯然數據處理速度是不夠的,那麼每一個區域需要一個類似的AC,並且各個AC之間也需要協同工作,互通有無。這就形成了無線核心網(Core Network)。

而各個AP就形成了無線接入網(Radio Access Network)。

運營商的移動通信網路,主要由核心網和接入網兩部分組成。

如下圖,這樣與無線路由器組網(WLAN)是不是就很像了?

5G 網路結構

從單路由,到公司級的多路由組網,到全國級的基站覆蓋,這大概就是WiFi和xG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5G指的是整個第五代移動通信網路協議族,採用自上而下總體架構。所謂自上而下主要是說其是一個系統級別的設計,首先分析設計目標,然後分模塊實現功能,最後構造出一個完整的系統。目前最新的5G是由3GPP TS 38 Specification series所定義,其中TS的意思是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技術規範)。比如總體框架是由3GPP TS 38.300 V15.2.0,3GPP TS 38.401 V15.2.0所闡述,然後每一個具體的協議組件,比如3GPP TS 38.211具體闡述了物理層信道和調製,對每一個部分做具體定義和闡述。

我們說移動通信協議能夠採用自上而下的總體架構主要是源自於其頻帶劃分,每一代移動通信協議實際上都有其授權的頻段,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有效減少協議不同協議族間的交互問題,比如說2G,3G,4G間的交互問題,也就是說在無線側,也就是無線資源這一個平面,2G設備不需要跟3G和4G設備競爭。所以在移動通信協議中,所討論兼容性主要是骨幹側部分。

5G的設計目標可以分成三個場景:eMBBURLLCmMTC

圖參考華為《5G Network Architecture :A High-Level Perspective》
  • 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這一類比較貼近於終端用戶側,也就是大部分人能夠感受到的。在5G時代,用戶的理論峰值速率最高能夠到10Gbps,一般情況下,用戶實際使用速率在1Gbps左右。
  •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此類是IoT場景,我們說IoT場景的主要對象是感測器,而這些感測器一般都是周期性的反饋信息的,而且周期一般可以比較長,但是感測器的基數是很大的。
  • uRLLC(Ultra-realiable and Low-lantency Communications):這一類主要是對延遲非常敏感的業務,這裡的對延遲敏感是相比傳統的語音業務還要敏感,比如說無人車控制,無人機控制等,若出現大於1ms以上的延遲,導致控制信號沒有傳遞到位,可能就會出現撞車之類的故障,所以這也是5G非常關鍵的場景之一。

我們可以參考下圖更好的看一下其不同的場景,對應的業務:

為了實現以上場景,5G從架構上有兩個方面的演進:

1)5G切片(Slice):其是從核心網的架構上而言,屬於5G核心網側的改進。在原始的骨幹網底層架構上,進行一些Overlay的分割。Overlay實際上就是over-layer,在骨幹網上側虛擬出幾個不同的邏輯網路,每一個邏輯網路都負責處理一個特定類型的業務。5G切片的實現很大意義上是由於骨幹網側只有PS域,而且可以基於SDN/NFV的構架,從而能夠提供更細膩的底層骨幹網。

參考華為《5G End-to-End Slicing Demo》

2)CloudRAN:該技術主要關注的是無線側資源的池化,從而可以提供更優化的全局資源分配。在5G時代中,不僅僅是基站側天線增多,比如massive MIMO技術,同時也更多的引入small cell技術,也就是意味著有更多的小的5G接入基站。這麼多的基站存在,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控制自由度,可以更精密的控制物理層的資源,從而最優化系統吞吐量。

圖參考華為《5G Network Architecture :A High-Level Perspective》

其餘關於5G還有一些具體物理層的技術演進,比如massive MIMO,FBMC,NOMA之類的,就不展開討論。

5G部分,我們可以總結如下:相比傳統的終端流量演進,也就是eMBB的場景,5G增加考慮了兩大新的垂直場景,mMTC和uRLLC。根據這些場景的需求,從而挑選出5G所需要具體的技術,以及所優化的目標,然後進而設計協議的本體。

--------------------------------------------------------------------------------------------------

WiFi我們通常所述就是802.11協議族,採用自下而上總體結構。在802.11整個協議族的設計中,存在兩種關係,一種是持續演進,比如802.11a/b-&>802.11/g-&>802.11n-&>802.11ac,另外一種類似於另起爐灶,比如802.11p,802.11ah,802.11ad。

持續演進的協議版本中,每一個新的版本在無線側都需要考慮到對之前版本的兼容性,比如802.11g,802.11n,802.11ac以及802.11ax的相關設計中,最主要的原因是802.11協議都是工作在相同的頻段下。我們通常所用的WiFi所包含為802.11a/b/g/n/ac協議(單個無線路由器),其中802.11b/g/n工作在2.4G頻段上,802.11a/n/ac工作在5G頻段上。所以由於協議工作在相同頻段上,每一次新版本的協議就必然要考慮如何設計兼容之前版本,從而引入一些新的技術對之前的協議做改進。如果前沿一些的還有802.11s(常見的為子母路由產品)/802.11ad60GHz,高端系列路由比如Nighthawk X10 R9000,Talon AD7200),偏商業一些的可能會有802.11r/k/v(關於移動性漫遊,多AP控制等的協議)。

從MAC層協議我們也是可以看的出來這種自下而上。參考802.11-2007版本總章的協議,無論協議怎麼演進,底層都是DCF,其他的演進都是基於DCF基礎上,做出的一些改進:

同時,由於多元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比如感測器,VR之類),所以當傳統的802.11協議構架沒有辦法很好支撐新業務的時候,其也會抽取出當前協議比較好的設計部分,然後根據需求,制定一些新的協議版本另起爐灶,比如802.11ah(sub-1G),802.11ad(60GHz)頻段。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看到,為了適應新技術需求以及避免兼容性問題,那麼也是採取一個新頻段隔離的設計方法。所以802.11協議中,也會出現一些類似於平行關係的協議。

從MAC層而言,我們可以看比較新的版本的協議,相比傳統的DCF,多出來一個DMG,這個實際上就是802.11ad的名稱,DMG和傳統的802.11是一個平行的關係。

另外對比5G,WiFi協議的一個大致功能分類:

  • 802.11a/b/g/n/ac/ax:對應eMBB場景,接入端的速率越來越快。
  • 802.11ah:對應mMTC場景,主要是大規模的IoT設備,相對於5G的設計,802.11ah更傾向於一種分組輪詢的機制,對節能方面有額外的優化。不過由於沒有骨幹網的支撐,所以聯網性會差一些。
  • 802.11p:近似對應uRLLC的場景,我們只能說近似,因為802.11協議底層採用的是競爭類型的協議,所以在低延遲上還是會有一些缺陷。

那麼上面的分配實際上在IEEE 802.11討論組裡面也是給出過的

參考《IEEE 802.11-16/0651r0:802.11 Discussions of Inputs to 802 EC 5G SC》

參考《IEEE 802.11-16/0651r0:802.11 Discussions of Inputs to 802 EC 5G SC》

另外WiFi協議雖然有很多平行類的設計,沒有5G這樣的自上而下的考慮,但是其自身演進也是有一個路線,比如下圖:

  • Connectivity:主要是標準無線區域網的協議,包含一個無線區域網的PHY和MAC層具體設計,一般路由器演進都是以這些協議作為主要標誌,比如802.11a/b/g/n/ac/ad/ax。演進的內容也主要集中在PHY和MAC層上。
  • Spectrum:有點偏向認知無線電的方向,主要是和同頻其他設備共存的問題。比如802.11h主要是迴避雷達,802.11af是迴避TV,因為這些頻段都已有別的協議工作,只是在空閑的時候,那麼可以用作802.11協議接入。其主要內容演進集中於CSMA/CA過程以及其中的CCA部分(Clear Channel Assessment)。
  • Management:這個主要是管理層面上的內容了,實際上主要是AP+AC或者多AP環境下,如何完成網路中的一些任務,比如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其主要演進是在上層的交互內容上。
  • Security:這個比較名確就是安全問題了。802.11i,即WPA2主要是接入層面的安全,802.11w主要是管理幀安全(避免一些無線攻擊的方法,以及管理幀加密)。
  • Seamless:其含義為無縫接入,主要是漫遊和熱點接入的問題。這一塊也屬於上層的交互內容的改進了。
  • Applications:與應用有關的內容,更直接一些的話就是針對應用層的優化,比如802.11e是初始的優化版本,其主要針對數據幀進行分類,並修改802.11的MAC層接入機制,即在MAC層(即CSMA/CA機制上)提供了QOS機制。802.11aa是針對組播流量進行優化(即組播視頻流)。實際上802.11ae也可以劃入這一類,不過其主要優化的是管理幀(即為管理幀提供802.11e中的QOS功能)。
  • Others:其實還有一些802.11版本,不過與無線區域網的應用場景有些區別,所以這頁PPT就沒有強調了,比如802.11ah(Sub-1G的低功耗網路),802.11p(車載網),802.11z(D2D的連接),802.11az(定位)等。

那麼其演進的步驟如下:

關於WiFi這一塊筆者就省略一些具體的技術知識,有興趣可以看下筆者寫的總章《802.11協議精讀18:協議族框架簡介》,以及關注筆者的專欄:無線技術大講堂。

---------------------------------------------------------------------------------------------------

那麼最後我們討論的問題就是,終端用戶側這裡是選擇5G還是WiFi的問題。其實根據目前的大趨勢,電信流量費進一步降低,速率也進一步提高,從而在5G時代,很有可能就沒有必要使用WiFi了,因為5G已經足夠用了。所以有一些說法就是從這個層面推導出,WiFi在5G時代會逐漸消亡。

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我們可以思考,首先5G性能提高了,意味著部署成本,以及技術成本一直都是在提高,但是在大趨勢的影響下,資費是肯定要進一步降低的,從而運營商為了自身的效益,必定會慢慢的從通信運行商慢慢轉型為內容提供商,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業務。在這樣的情況下,用戶經過運行商的數據,會慢慢轉變成一個很寶貴的財產。其實我們從當下的WiFi產品就可以看出來,比較老版本的無線路由器實際上售價都是在100~300元期間,而目前最新的一些無線路由產品,比如802.11ac wave2的產品,基本價格都是在400~2000元左右,因為更好的技術必定會需要更高的成本。

所以WiFi還會存在,就好比雲存儲會存在的情況下,NAS照樣發展的還是挺好的。因為用戶也會慢慢都意識到數據本身所涵蓋的價值,從而考慮在家中建立一個私有的數據中心,所以WiFi網路的目的也會是一樣,並不是僅僅考慮到費用的問題,而是自己部署一個家中的WiFi網路,就有更多的私有屬性

5G在大的層面上應該是要比WiFi發展好,就好比公有雲和私有雲的關係一樣,在mMTC和uRLLC場景上,5G的優勢還會是很大,WiFi應該沒有太大的競爭力。但是在eMBB場景上,兩者一個公有和私有的屬性差異,就會慢慢導致其和平並存的結果,作為用戶方,我們根據自身的需求最終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選擇即可。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題主問的是5g和WIFI的區別,為什麼不問4G和WIFI的區別呢?為什麼不問WCDMA和WIFI的區別呢?因為WCDMA以及4G在實際使用當中體驗和WIFI的差別還是很大,但5g就不一樣了,使用差不多相同的頻率,都能高速上網,而且最主要的是覆蓋都相當人性化(家家戶戶人手一個基站)

所以我覺得題主問的並不是5g和WIFI的技術標準的區別,而是為什麼我們有廉價的WIFI室內覆蓋技術的前提下,還要重新搞一套5g技術呢?5g和WIFI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那麼這個問題也就簡單了,他們的主要區別就是WIFI是小區網路,而5g是由無數個小區網路組成的公用網路,一個更注重私密性,一個更注重共享.其他的其實真無所謂,現有的WIFI技術,經過改進,一樣可以做蜂窩網路來用,把現有的4G和5G,稍微改動下技術標準,一樣可以做加強版WIFI來用


WIFI和5G所使用調製方式,頻率,編碼,MAC層等等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能題主有個誤解,WIFI中有2.4G和5G,這裡的5G是指所使用的頻率絕大多數管制域下是從5180MHz-5825MHz,就是通常所說的36 channel到165 channel。WIFI使用的協議簇是802.11協議,這裡面又分802.11a/b/g/n/d/h/i/w/k/v/r/ac/ax/ay等等,不同的協議在物理層,MAC層,或是鏈路層有不同的技術引進,逐漸從簡單組網往複雜組網發展,面對多用戶多場景多並發的數據上下行,WIFI目前也能夠應對。先前比較高端的個人級WIFI也就達到11ac VHT80,1*1場景下速率可以達到433Mbps,正常的都是2*2,當然更多的天線的也有,速率輕輕鬆鬆上1Gbps,確實比當前移動通信的速率要高不少。11ax也是最新出的,這個引入了移動通信的OFDMA技術,能夠真正的實現多用戶多入多出(MU-MIMO)。而且WIFI主要使用的是頻分場景,只有部分特性有時分的引入。

而移動通信的5G並非指頻率,而是技術的迭代,引入新的技術,5G技術我不專業,也是以我短距通信行業的知識來認識移動5G,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專家指出,移動通信分不同的技術,有時分多址TDMA,頻分多址FDMA和碼分多址CDMA,後來4G技術又分FDD個TDD,這個應該也是頻分多址和時分多址的演進,簡單理解FDD就是把不同的頻寬分給不同的用戶進行數據交互,可以同時上下行, TDD就是用所有頻寬給一個客戶,只是time1時間段給用戶1,time2時間段給用戶2,多用戶不能同時上下行,以此類推。而且5G好像在FDD下演進比較有優勢,是在4G的基礎上引入更好的演算法,物理層和新的頻率,大幅度優化數據的吞吐和速率,降低時延,而且具備更好精度的定位能力。

WIFI是區域網小場景的復用頻率進行通信,1樓使用36信道,3樓同樣可以使用36信道,甚至會互不干擾。WIFI最初設計的時候也是針對家庭區域以及少量使用者,組網簡單,邏輯簡單,性能要求不高,代替部分或擴展有線的乙太網通信,也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WiFi的需求越來越大,才會有更新的協議誕生。

5G的技術含量高,場景複雜度高,對設備,性能,鏈路的要求,穩定性等比WIFI高的不止一點兩點,而且移動通信的技術在隨著WIFI場景的複雜化規模化增長也不斷被引入到WIFI上,商業應用前景廣闊,埋藏著很多商機,4G時代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發現,手機應用層出不窮,到5G也許埋藏著更多的機會,能不能踩在浪潮里也許要等5G普及之後才能知道。

個人也寫了些WIFI相關的文章,歡迎有興趣的乎友關注。

零月蝕:802.11 無線網路加密介紹?

zhuanlan.zhihu.com圖標零月蝕:WIFI 理論速率的計算?

zhuanlan.zhihu.com圖標零月蝕:802.11R無線交互?

zhuanlan.zhihu.com圖標


5G互聯技術正隨著「新四化」--電氣化、自動駕駛化、互聯化和共享化快速發展。5G互聯技術為何能在汽車行業找到了商用的突破口,以下幾點帶你敲黑板劃重點快速了解技術細節。

什麼是5G

↑5G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

大家都知道5G要比4G好,但是它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其實它就是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的簡稱。通訊行業標準有著明確的定義。其定義標準主要就是通速率。1G就是最早期的語音通訊。從2G的GSM開始移動數字通訊得以實現,雖然當時的速度只有9.6kb/s。3G和4G是分別將速度提升到了2Mb/s和300Mb/s,讓手機處理多媒體和IP語音通話成為可能。而5G則直接將這一速率提升至10Gb/s以上。

為什麼車行業率先應用5G

↑5 technology trends to watch

前面提到5G移動通訊技術將數據傳輸速率大幅提升。但是它的商用必須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而其數據吞吐能力已經遠超傳統的手機多媒體,比如高清電影所需的數據量。而汽車行業正在為自動駕駛技術快速推動。自動駕駛包括三大核心技術:機器人技術Robotics,人工智慧AI,雲技術Cloud。5G技術的高速率低延時特性與自動駕駛雲技術所需不謀而合。

什麼是自動駕駛雲技術Cloud

1).汽車互聯技術V2X

↑汽車互聯技術V2X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車輛可以通過各種感測器比如激光雷達感知周圍環境並且通過強大的計算能力做出決策。但它需要非常重要的一環,那就是通過汽車互聯技術V2X與外界環境進行交互。

汽車互聯V2X具體指什麼

↑汽車互聯V2X的含義

其實按照行業標準對V2X有明確的定義。它具體由V2I、V2V、V2P和V2N組成。

V2I與路面設施的通訊。比如車輛與紅綠燈或者十字路口標識牌見的交互。

V2V車輛與車輛間的通訊。比如十字路口交匯車輛或者前後車輛間的交互。

V2P車輛與行人間的通訊。比如與過馬路的行人或者周圍的騎車人的交互。

V2N車輛與雲端伺服器通訊。比如導航路徑規劃或者高精度地圖的交互。

汽車互聯除了5G還有其他技術嗎

↑DSRC Dedicated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s IEEE802.11p (5.9GHz)

2015年之前一直存在著DSRC專用近距通訊技術IEEE802.11p與4G LTE的技術之爭。DSRC一直以200m內點對點通訊1秒的通訊實時性,優於4G LTE 6~7秒的通訊延遲。由於DSRC基於WIFI技術相對成熟且不依賴基站信號,因此早期的汽車互聯V2X方案中近距離通訊主流由DSRC實現。而遠距離通訊由4G LTE實現。但是5G通訊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其中基於5G的C-V2X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環。

什麼是5G C-V2X技術

↑華為 5G C-V2X 技術方案

5G通訊技術有著通訊速度快延時低的特點。而基於5G通訊技術推出的C-V2X標準包括了依託基站的遠距離通訊Uu協議和近距離點對點通訊的PC5協議。很好地解決了汽車互聯中遠距離通訊和近距離通訊的需求,將其合二為一。它具有不依託基站進行安全低延時通訊的能力,也可托基站進行遠距離大數據量傳輸。它既能夠基於車車通訊進行同步,又能夠在GPS信號弱時基於基站輔助定位。

2) 基於雲技術的高精度地圖

地圖數據眾包採集concocting Crowd-Sourced Mapping Data技術

自動駕駛技術越來越依重高精度地圖。而高精度地圖正成為汽車互聯中大數據量交互用的一種典型應用。另外依託自動駕駛或駕駛輔助攝像頭感測器將各個路段的車道線和指示信號燈或路牌圖像信息通過移動網路上傳到雲進行統一計算。這樣具備這種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就可以基於雲數據快速學習多變複雜的道路,最終實現良好的自動駕駛體驗。這種稱為地圖數據眾包採集concocting Crowd-Sourced Mapping Data的技術也正成為自動駕駛雲技術的一部分。

眾多車企基於5G互聯技術的長期技術部署

↑5GAA汽車5G互聯技術聯盟成員

眾多車企都針對5G互聯技術進行長期部署。國際廠商包括奧迪、寶馬、賓士和福特等。上汽集團和華為都是汽車5G互聯技術聯盟5GAA的成員。上汽集團作為汽車行業的領軍人長期對於自動駕駛相關技術進行深耕。而華為作為國內的通訊及手機巨頭,將其強勢業務帶到新興的汽車行業可謂順理成章。相應的也會得到很多國家層面的政策扶植。此次上汽集團與華為簽署戰略協議可謂強強合作,一定能夠擦出新的火花。

---------------------------------------------------------------------------

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辣筆小星」的微信公眾號。你的關注,我的動力。

從2017年7月1日起,辣筆小星啟用新的轉載規範

轉載無需經過我同意,符合如下轉載規範就好。2017年7月1日以後發布的不符合轉載規範的文章,有可能會被舉報刪除。

在文章頂部添加

本文來自公眾號: 辣筆小星

微信號 :xingweisteven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