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只想說,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慈母多敗兒?那母慈子孝又怎麼說?

本來就是歪理,哪裡來的依據?


其實這個說法太過於絕對了,有時「棍棒」帶來的只有仇恨,「仁慈」得到的卻是不停的索取,因為,當「棍棒」無力時,「疼痛」的反撲就來了;「仁慈」變為「棍棒」後,又會得到各種譴責。

在一部電視劇《陪讀媽媽》中,有一幕是這樣的:黛安娜披著浴袍與丁一一聊天,李娜用十分過激的語言批評他們,而夏天卻是用討論的方式來解決這件事。在這部電視劇中,丁一一的性格叛逆,而黛安娜的性格截然相反,因為丁一一的母親方式的強硬激起了丁一一的不爽而叛逆,黛安娜與她母親之間的交流如同朋友一般,夏天在溫柔中帶著一點點嚴厲,兩種方式得到的結果卻是不一樣的。

所以,「棍棒」與「仁慈」相結合,出來的才是「孝子」


你好,我是青島備忘錄,感謝關係

現實生活當中許多孩子遇到困難或者問題都不願意告訴自己的父母,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棍棒教育的惡果,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根本不敢將事情告知父母,否則迎來自己的又是一頓打罵,而即使努力學習取得了進步也可能得不到父母的鼓勵,而如果學習退步了的話卻得不到安慰,反而是無情的打罵!有些學生甚至坦言不敢回家!這種只罰不賞的教育方式實在不適應如今的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們哪一個不是精通『打個巴掌給個棗』的御人之術!在和孩子交心的過程中,家長們必須建立起一套獎罰措施,讓孩子認清只有付出才有回報,而棍棒只能作為威懾力的存在,用得多了效果就沒了,最後帶給孩子的將不是恐懼而是怨恨!


人的所有行為都有複雜的心理因素,孝子或敗兒都是兒童少年時代對棍棒和溺愛行為的認同慣性,在人的三觀形成過程中逐漸沉積在認知系統中的觀念,具有明確的心理成長過程中的成長痕迹。


教育


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