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在目前的人工耳蝸術手開機時,醫生都會要求暫時取下對側助聽器,開機後耳蝸一側較穩定了再佩戴上,開始雙側聆聽。

在重新佩戴對側助聽器時,會面臨的問題是雙側響度平衡整合,有的孩子可能在這個階段會有抗拒的現象。這需要進一步評估和觀察來確定究竟是耳模不適還是聲音不適的問題。我所接觸的案例中,開機後對側助聽器佩戴越晚,更容易有不適、抗拒佩戴的情況。部分家長在出現抗拒的困難後放棄對側助聽器佩戴,進一步喪失雙耳聽覺建立的機會。

實際上,雙側聲電聯合刺激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達到更好的大腦聽覺皮層接受與整合的狀態,因而有一部分孩子在剛開始佩戴對側助聽器時,老師與家長會發現雙側聽辨似乎還不如單側,但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與磨合,孩子的聽覺能力確實會比原來更好了。

所以,開機時是否要取下對側的助聽器,可以聽取醫生的建議。開機後,應儘快佩戴對側助聽器,不要隔得太久。


如果是一側人工耳蝸一側助聽器,人工耳蝸開機、調機時,是需要取下助聽器的,不然會對耳蝸調試造成障礙和影響。雙模式的佩戴,調試耳蝸和助聽器時最好選擇同時了解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調機師,可以更好地掌握兩側聽力的平衡,對之後的語言康復訓練和日常生活都有幫助。


開機調機時還有隨後的語言訓練都要取下助聽器,等到可以正常使用後要注意把兩者調平衡了。好想奧地利最新的機器可以和助聽器互聯。


很多老師或家長說,開機三個月或半年後才能給孩子帶助聽器,原因是如果開機後一直戴助聽器的話,孩子就會依賴助聽器的聲音,不去用耳蝸聽聲音,助聽器一摘取,人工耳蝸可能會像個廢物一樣。也有少數老師說,耳蝸後可以直接一起戴助聽器,不需要摘取。綜合兩種觀點談談我自己的看法。助聽器和耳蝸的工作原理有本質的區別,助聽器的作用是放大聲音,而耳蝸是作用是重建聽力,兩者的刺激方式工作原理和音質都不同。對於極重度聽力損失來說,兩者比較起來,耳蝸的聲音應該會更清晰、舒服,從我們的經歷來看孩子習慣耳蝸的聲音後,會更願意聽耳蝸的聲音,而不願意戴助聽器,只依賴助聽器的可能性不大。對於助聽器還是有些許效果或是良好效果的孩子來說,雙耳配戴不但能使聲音更有立體感能定位方向,還能保護好殘餘的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某一側助聽設備有問題的情況下始終還有另一側能聽到聲音,哪怕只是聽得到而聽不清,也不至於完全又回到無聲世界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不過,因為兩者本質上存在諸多的區別,兩者聽起來可能使患者有些混亂,在初期助聽器可能會干擾到用人工耳蝸聽到的聲音。苗苗右耳全聾,左耳各頻率損失90-100不等,之前補償得不太好,可以理解和表達但發音很不清晰。根據她的情況,我認為在耳蝸開機的三個月或半年左右,除了要幫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聽覺習慣(熟悉的聲音、陌生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音樂等等,都得讓她去聽),還得學會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詳細的佩戴情況如下:在開機後,我給苗苗選擇全天雙耳配帶(一個半月左右),我覺得這樣做的好處是,助聽器能提取大腦已經學會的東西給耳蝸,幫助耳蝸更好、更快地感知並學會聽各種聲音,而且也可能繼續做耳蝸前為助聽器制定的康復計劃,根本不用單獨為了耳蝸從頭開始學。但每三天左右,抽一點時間來取下助聽器單獨觀察人工耳蝸的聽能發展情況,進步與否也都了如指掌,還能視情況更為合理的安排雙耳諧調佩戴。觀察到孩子單獨利用耳蝸能懂得簡單的交流後,我就選擇給苗苗安排為半天單獨耳蝸,半天雙耳(一個月左右,單獨耳蝸時當然也要有適當的計划去訓練聽能),這樣每天能能有足夠的時間讓其去適應耳蝸的聲音,每天都能觀察到耳蝸的進步與否。雙耳配戴時,能幫助孩子去學習並理解單獨耳蝸時沒有聽到或聽好的也或是聽懂的聲音。觀察到孩子單獨利用耳蝸和戴助聽器效果差別不是很大的時候,可選擇單獨佩戴耳蝸一個月左右。這期間,每三天左右還是應該讓助聽器和耳蝸有個半天時間同時配戴來促進磨合。這樣經常的刺激,不但能使家長排除孩子聽神經不刺激導致聽力會下降的顧慮外(確實有個別人是沒有任何病情的情況下下降的),還能使孩子習慣兩者的同時存在。既使耳蝸完全適應後,雙耳配戴時,也不會因為耳蝸後三個月不戴助聽器使得重新需要時間去適應助聽器,聽力損失重的孩子,更不會因為習慣了耳蝸的清晰聲音去討厭助聽器的吵雜而不願意戴助聽器了(這樣的情況也不少)。孩子能比較順利地與家人交流後,多多鼓勵她,支持她去融入到陌生的環境,與陌生人交流,多鍛煉,多實踐,直到耳蝸幾乎完全適應(這個完全適應,會因為人的聽覺年齡,實際年齡以及耳蝸開機前的語言基礎等等的不同,而有時間上和程度上的差距,我感覺應該都在三個月至半年左右),就雙耳正常配戴。苗苗在開機三個月後開始堅持雙耳配戴的,因為通過之前的適應那時,我觀察到她只戴耳蝸效果已經超過了只戴助聽器時的效果,這樣的情況我認為就是適應了。 孩子的個體的差異非常大,一種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所以我們要仔細的觀察孩子的一點一滴,充分了解孩子的聽力情況,語言基礎以及個性與愛好,在耳蝸開機後的適應階段,綜合這些因素找到更為適合孩子的方法來決定助聽器的摘取與配戴,使兩者能更為諧調,做到能更快更有效的度過耳蝸的適應期。根據我的經歷和理解,其他情況的孩子我覺得可以這麼做:1、如果沒有助聽器配戴史的,且雙耳聽力非常重的,或是戴了助聽器雙耳也補償很差(差到什麼程度呢,基本說來,孩子除了能察覺到有較低沉的聲音外,不能對任何聲音進行分辯)根本也沒開過口說話的,這種情況下耳蝸開機後可能在半個月到二十天左右對聲音有明顯反應。個人認為這種情況下,耳蝸開機後可隨時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戴或不戴。如果想戴的話,就先給準備戴助聽器的一側做個行為測聽(檢測裸耳聽力一定記得行為測聽更為準確),如果根據聽力損失估算助聽器能補償,家庭條件也允許的話,可以選擇個較好或是更好的助聽器,如果因為聽力損失太重,家長也對助聽器不報以什麼希望的話,也可以選擇個便宜的或者是二手的助聽器。但個人還是贊同雙耳同時戴。2、如果沒有助聽器配戴史,但雙耳聽力損失不是特別重的平時較大聲能聽到的)或是已經戴過助聽器且雙耳補償良好的,這兩種情況下都打下了不錯的語言基礎的話,開機後可能馬上或三天內就會有反應。沒有戴過助聽器的情況下,要及早根據另一側實際聽力損失驗配更適合孩子的助聽器,這樣及時利用起另一側(通常是較好耳)的殘餘聽力,雙耳同時配戴孩子會很容易適應且康復效果會更好更快。3、如果有助聽器配戴史但只是單耳補償效果較好,或沒有戴過助聽器但有一隻耳殘餘聽力還不錯的(平時較大聲能聽到),靠單耳積累了較好的語言,能理解也已經開口說,但清晰度不好的,耳蝸開機後可能六天左右會對聲音有明顯反應,苗苗就是這種情況。可能好多家長還會考慮到一些問題,耳蝸是適應了,但助聽器配戴有效果的人同時戴耳蝸和助聽器,會不會因為助聽器的嘈雜繼續影響耳蝸對聲音的聽取和判斷呢?孩子以後會不會因此慢慢不想戴助聽器呢?是不是要換個更清晰點,或是更接近耳蝸聲音的助聽器孩子才會更適應呢?就這幾個問題,我問過很多老師,家長,我比較傾向的答案是,孩子適應了耳蝸後,她會自己慢慢的整合得到最想聽的結果,整合好就不會影響。如果影響了,那麼四歲左右應該會懂得自己聽得不舒服時要求大人摘掉助聽器。小年齡的孩子不太懂得反饋,就得家長去仔細觀察了,觀察下來確實影響耳蝸效果的話,就直接摘掉,過幾天再適應下。至於換不換助聽器,我個人覺得,如果沒有助聽器配戴史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殘餘聽力選擇個更為適合孩子的助聽器,有助聽器的可以儘可能讓原來的助聽器充分發揮作用,做好調機和保養。因為再好的助聽器,工作原理和耳蝸也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對聲音的聽取也是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或是接近的。康復路上,我們一要學會堅持細細去觀察孩子各方面細節,多總結,思考,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根據孩子的情況去做好每個決定,這樣我們才能少走彎路。


是的要取下來的,做的是奧地利耳蝸的話可以瑞聲達機器的998可以互聯的。


具體的情況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才能提供具體的建議。我們可以大體的分為以下兩類:

如果孩子比較適合雙模式的有倆種情況,第一種是人工耳蝸手術時間較短,期間助聽器使用的時間也沒有多久, 所以對助聽器的依賴程度相對會低點,不會對耳蝸有較強的抵觸。

建議直接雙模式,孩子從基礎開始就是雙模式,不存在額外適應的過程。第二種是人工耳蝸手術時,助聽器已經用了一段時間,已經有了一定的依賴性,這一種的孩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依靠 60分貝聽力助聽器就可以康復,能夠進行正常的生活交流 第二階段是暫停使用助聽器一段時間,讓孩子通過人工耳蝸重新認識聲音。 當然這個過程會出現孩子不適應的情況,在孩子無法通過人工耳蝸進行分辨時,給他一些提示,可以加快適應過程。 第三階段是在孩子已經適應了人工耳蝸聲音,那麼就可以考慮給耳蝸對側重新戴上助聽器了,但要注意助聽器在聲音響度、刺激頻率和刺激速率要與人工耳蝸相匹配。

每一個孩子的實際情況都有所不同,因此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情況。


耳蝸開機時時建議取下對側的助聽器,因為人工耳蝸是將聲波轉化為電信號,繞過外耳中耳,以及受損的耳蝸毛細胞,直接刺激聽神經的螺旋神經節,然後產生聽力,助聽器是放大聲音的設備,聲音較自然,人的大腦可塑性很強,前期適應了助聽器的聲音,剛佩戴人工耳蝸時對於這於耳蝸的聲音輸入大腦不能很快接受,所以建議在人工耳蝸調機時不聽助聽器的聲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