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也沒有人能夠回答。

有些問題是自己的問題,別人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

所以,先把自己問題分類。

什麼是主觀的問題,什麼是客觀的問題。

什麼是自己能夠解決的,什麼是自己能夠探索的。

什麼是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什麼是不需要答案的問題。

(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曲率問題?數學未解決問題?)

最後,陶行知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你可以去看看陶行知為什麼提出這個理論)

有時候,走在路上,也算是解決了問題。


兄弟,兩千年前就有人告訴你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個得分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看你問的人,要看時機。要有點眼力見。

問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表達方式,講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及希望得到對方的什麼幫助。最好是在對方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求助。記得及時反饋你的情況,表達你的謝意,這會讓對方下次也願意幫助你。

一般我自己是先儘力嘗試自己解決,最後再求助於他人。大家都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問題。如果有人願意施以援手這當然最棒了!如果沒人搭理我,OK,fine,只是有點……尷尬。那就臉皮厚一點,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那也就過去了。如果對方明顯表示出一點不願意不耐煩,那麼馬上道歉離開,不要再打擾對方了,千萬別一直問下去。對方可能有其他對他/她而言更為重要的事。不是所有人都會被你的堅持所感動,有些人只會越來越討厭你:-((希望你不會遇見)

堅持自學吧。其實換(幾)個人問也可以。問問互助貼互助群的小夥伴們,問問熱心網友,試試各種搜索工具。或者直接去找你信任的老師或長輩求助,她/他們會很樂意解答你的各種疑問(只要你別在休息時間比如半夜三更突然一個電話打過去(っ ? -))。


一邊繼續自學一邊繼續問。

應該說,問題應當主要由問題提出者自己去解答,問的作用不在於將希望寄託於他人解決問題,而是通過別人的回應能啟發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當然,不排除他人回答中恰好有好的解決、解答方案。

說得簡單點,問是為了通過獲得的反饋獲得互動,有利於問的一方解答、解決自己的問題,就相當於自問自答那樣的自我梳理思維、自我啟發引導思維,只不過把自問自答中的另一個自我換成外界環境中真實的另一個人罷了。

不同的是,自我互動中,可以是無聲無語言的,這時候頭腦中可以是各種聲、色、味、形,等等的思考元素,及它們之間的互相關係、作用的演示,即頭腦實驗。而把這種頭腦中的場景通過語言組織表達出來,那麼就是和別人的交流討論。

打個比方來說,假設我們要解決「天下雨會怎麼樣」的問題。那麼,在自問自答的頭腦場景中,偶們可能會出現一個場景,「陰沉沉的天空正往下掉著雨點」。如果頭腦中只有這場景,那麼對這個「天下雨會怎樣」就會沒有下文,也就是沒有答案,這個人在外界看來就會是瞪著眼睛在哪裡一言不發,因為他的頭腦中沒有其他場面、景物出現,所以沒有下文可以答覆「會怎麼樣」問題。這時候,旁邊有另一個人頭腦中出現了「天下雨」場景,然後順著場景中落下的許多雨點又出現(聯想到)了一架飛機正從眾多雨點下飛過這樣的場景,於是這個人便會有下文說了,當然下文會各有不同,其中一種下文(也就是答覆)飛行員會淋濕(因為他的頭腦場景中的那個畫面(也就是聯想到的畫面)是飛機駕駛艙沒蓋蓋子,而且他聯想到的是戰鬥機或者教練飛機)。於是,根據他的答覆下文,原先那個頭腦中沒有其他場景的人受到了啟發(哦,原來是這個意思),於是他的頭腦中聯想到了地上有人在燒烤牛扒和魚,於是他說「牛扒、魚排燒夾生了」,…,如此等等;這段舉例、打比方中,暫時不考慮審查環節,即不考慮是否符合常理,比如怎麼會突然有飛機來的,飛機來幹嘛,如此等等,這些人文環境決定因素。只是說明,人的思考,是頭腦中在自己演算、演示各種事物及其相互作用、關係,用語言將這些頭腦中的個人演示、演算表達出來告訴別人,好讓別人幫助檢驗、充實等等,就是與別人交流,以期獲得助益收到啟發。

由上面的打比方舉例可以看出,當自己頭腦中只出現「天在下雨」這樣的(聯想)場景而沒有其他場景、景物時,那麼思考者就卡殼在這個只有「天下雨」景象的場景中,從而無法解答「會怎麼樣」這個問題。導致思考者頭腦中無法出現「天下雨」景象相關聯的其他任何景象的原因有很多,和思考者長期以來頭腦中對外界事物的景象儲備有關,和思考者長期、中期、近期、短期內的個人經歷有關。偶們常說的一個人知識點有漏洞,其實就是指的類似這種和「天下雨」相關聯的有聯繫的其他場景,在頭腦中不存在,聯想不出來。而這些場景,及這些場景、景物之間的各種聯繫、關係,用語言組織出來,都是需要語彙的;比如,如果思考者從來沒見過飛機,那麼他就不知道「飛機」這個詞對應的是什麼事物,這事物一般是什麼樣子、特徵,又有什麼個性特徵,於是他的頭腦中就不會有飛機這個景物出現,即使一知半解地聯想成「飛的機器」這樣的東西和這東西的行為(飛行狀態),他也可能不一定能聯想得出「(飛行狀態)機器」和「(下著的)雨」會有什麼聯繫;而「雨」和「機器」的聯繫,可能和「雨」是水,水是液體,這樣的聯繫有關的,反映在頭腦中就是「液滴」,而頭腦中出現的「天上液滴落下」這個場面,就是語言「雨」的通俗概念。如果,對「雨」的概念沒有認識,那麼下雨場景就沒法在頭腦中出現,如果對「(下)雨」的概念沒有正確認識,那麼就可能在頭腦中形成屋子裡一個槽槽里有液體,這樣的畫面、場景,認為那樣場景里的液體就是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和別人即使都用語言「雨」、「下雨」談論,但兩人頭腦中的景物、場面景象是不同的,也就是偶們說的雞同鴨講了,如果從一個人理解另一個人說的「雨」、「下雨」角度講,那麼就會有交流錯位,也就是一方會有錯誤理解;也就是甲說「雨」的時候,頭腦中出現的是「天空落下水滴」場景並且鏡頭特寫在「液態小滴」及其正在落下或者落下後狀態,背景是模糊的天空影子(暗示「天上」概念,否則就不符合「雨」的完整概念),而乙接受到文字或聲音符號的「雨」這樣一個信號後,頭腦中卻出現的是灶台上放著的碗裡面有從水缸里舀進去的水,靜靜躺在裡面,那樣的場景;這不是「(下)雨」的概念了。

知識是相互關聯的,一個知識點上產生無論什麼問題多少問題,都要從整個知識體系中去找答案,這是繼續學習的道理。有些問題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和這個知識點相關聯的其他知識不知道,所以需要把與這個知識點相關聯的知識也了解到。有些問題的產生,是因為與知識點對應的實際情況沒有印象,這就需要實踐,也就是獲得經驗;實踐,是自己親自將語言描述和實際情況對應起來,在頭腦中形成印象。比如說,你不知道「馬鈴薯」是什麼,去問別人,別人告訴你馬鈴薯就是土豆,如果你對土豆已經在頭腦里有印象了,那麼問題就解決了,因為「馬鈴薯」這個語言符號和你頭腦中已有的「土豆」印象對應起來了;如果即使告訴你馬鈴薯就是土豆,你頭腦中都沒有土豆的印象,那麼你就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讓頭腦中有用語言說的「馬鈴薯」也就是「土豆」這個事物在頭腦中有印象:去看一看這個東西,仔細觀察,聞一聞,確定能吃的吃一吃,做一切能使你你頭腦中有這東西完整明確印象的事,時間不限,取決於你的條件能否允許,盡量使自己有多的機會接觸馬鈴薯這個實際事物充分了解這東西。活到老學到老,接觸馬鈴薯七八十年的人,往往比接觸三四十年的人印象更深、更全面、更細緻、更接近本質。

問別人的目的,在於去體驗別人為什麼能解決問題,為的是最終學會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問題,而不是總是依靠別人解決問題,不是簡單地拿取別人的思考結果。

當然,自己想出解決辦法了,而解決辦法是需要別人的參與合作才能實現的,這是另外一種情況了,不要和這種情況混為一談。

比如說,凳子壞了怎麼辦,這個辦法主要得有你需要解決問題因而提出問題的人自己解答的,但是解決方案出來了以後,要實現這個方案不是你一個人能完成的,那麼就根據需要完成這解決方案的參與者去分解解決方案,找齊對於完成方案來說能各盡其能的各方人員,共同實現解決方案。

如此等等。

在這個論題下,偶順便談一個「理論結合實際(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問題。

仍然打比方解決:

理論,就好比一個全球定位系統。實際,就好比一個人在地球上某個位置。全球定位系統實際上是人類的一個主觀認識系統,它要符合地球實際,你才能靠它(全球定位系統)找到那個人所在位置從而找到那個人。

說的簡單點:

有一個很大的房間,有一個東西放在房間的某個地方

房間很大,以至於你無法從遠處看到那樣東西。

這時候,你要告訴別人東西在房間哪個位置,那麼一個解決方法就是,你把房間按照長寬高畫出足夠多的格子,使得某一個畫出的長寬高格子里正好有那個東西,然後你給每根畫線編號,於是你就可以告訴別人房間長邊第幾個格子寬邊第幾個格子高第幾個格子那裡有那個東西了。給房間按照長寬高分別畫格子編號,這就是建立主觀認識系統,這樣才能定位出實際存在的房間中物體。而,房間是實際存在的,房間里的東西也是實際存在的,房間和其中的東西存在相互的相對位置關係,這也是實際存在的,但房間中實際上是沒有格子的,原本也不實際存在格子;畫不畫格子,怎麼畫格子,都不影響到這這種實際存在。而畫格子則將人對房間、物品、房間與物品的相對位置關係的認識,同房間、物品、房間與物品的相對位置關係的實際存在的情況聯繫了起來。偶們給房間畫線分出格子編號,就是偶們針對房間位置信息做出認識的過程。畫格子,是偶們對房間中空間位置認識的需要。

由這個舉例偶們還可以聯想到中國古人的一個說法:格物致知


問題太多,自己思考以後問的問題,可是沒人願意回答我的問題,是該堅持自學還是繼續問?

我也有過和題主一樣的疑惑.

1.」問題太多

很多時候我會發現自己攝入的信息往往會超過自己的問題處理的速度,這樣往往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的問題:問題的積壓導致你往往會放棄對於問題的深究,這樣你自己即使找到了願意回答你問題的人,你也很難得到一個你自己滿意的答案.

你會很輕易地接受別人的觀點,即使這個並不是正確和完善的亦或者你自己在詢問的時候會主動結束探究在一個很膚淺的階段,究其根本是你自己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面對由此引發的新問題,越向深處探究往往會有更多的問題,如果你已經有了足夠頭大的問題,你的心理會防止你遇到新問題,淺嘗而止,最終即使你自己的每個問題都得到了」答案」,也只是向大腦打入了一些沒有價值的數據罷了.這時候你可以重新審視一下你正在學的東西有沒有是不必要學習,如果壓力很大可以整個放棄或者在你某個要學習的模塊中拋棄一部分價值低的內容,有時候問題太多可能是你自己主動學了一些現階段不必要學習的內容.

畢竟只用擁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資源才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權.

2.」 自己思考以後問的問題,可是沒人願意回答我的問題

這一部分是你遇到問題後採取的方法,你先進行了自我思考,然後去向人諮詢.如果我對題主的問題解析的沒錯的話,我覺著這樣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是有點太單一了.首先我不清楚題主的」思考」是什麼意思,如果只是抱著問題來源處的信息進行思考的話,效率就太低了.

遇到問題,你可以先根據題目原來的信息進行思考,當思考進行不下去的時候,你可以嘗試從外來資源處進行信息補充,比如參考同類書籍,看看是否有其他的問題回答角度或者不直接對問題進行搜索,而是根據構成問題的種種要素進行單一的搜索,然後根據反饋調整信息的搜索方向,看看是否有符合問題的答案並適當地對答案進行猜想.對問題進行適當的放大或縮小往往能找到更多的信息.這個過程可能不如直接問人來的方便,但是確是印象最深刻且可以在之後一直使用的方式.

其次問的人是不是也有可能太過單一了,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擴大自己的選擇,如果題主是個學生的話,你可以問同學,問老師,或者到知乎上提問(如果問題不是很緊急的話),或者專業門的資源最基處,比如具體的某個貼吧或者論壇……等等還有很多我也想不到的途徑,這些都是可以根據具體環境擴大的……問題是永遠問不完的,只是願不願意付出時間成本.

3.那麼如果問題還沒有解決該怎麼辦呢?」 是該堅持自學還是繼續問?」

我覺著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是與非或者二選一的情景,比如一邊自學搜集信息一邊詢問同時進行或者直接放棄,有時為此付出一定的金錢成本也是可以的,總之決策有很多不要把自己限制了.

雖然我說了這麼多,其實直到現在我自己也沒有完美解決這個問題,但一直解決的路上,我說的可能不是符合你的處境,但是我同樣想過這個問題,應該多少會有可以選擇吸收的部分.希望題主早日解決自己的疑惑!


emmmm

看來題主已經不關注這個問題了

也不知道題主幹嘛的

能邀請我的估計也是高中生吧……

高中很多人喜歡問問題

有的人問幾個問題,他們的成績還能上升

有的人整天問這問那的,他們倒是沒啥進步

這也是我當時觀察到的

你很多問題沒有錯,你問那麼多我就覺得大可不必了

很多人說,不懂就問,同樣是高中生,你整天問他們??他們的時間不是金錢嗎?老師也不是為你一個人服務的除非請私教

我發現他們那些整天問的問題……基本是一些你有了知識基礎就不會問的問題了……

所以自個兒看書,做題,打好基礎進階才問很有必要的問題吧

我個人不喜歡問太多問題,

每次下課或者晚自習都有同學去問老師

我基本上就沒怎麼問過……

做題不會?看解釋……文科的解釋很多都詳細了

如果那個解釋有問題再問……

數學的話,我相信理科還是頭疼的

雖然我數學很菜

但我只要求能看懂解析

如果解析都看不懂就問一下同學……但我也沒怎麼問,我追求的是數學基礎分……那些難題也不打算搞,得了又少了那麼多問題

所以也沒啥問題好問的了,語文,英語,這些也沒啥問了,看你自己積累,英語我又不會語法,也沒啥問題問,語法填空改錯題全靠語感……


非常感謝您的回答,我也有這樣的疑問。

不過我覺得可以換一種方式進行溝通。

舉個例子如何能夠讓別人回答你的問題,並且能夠漲粉的,其實比起回答問題來講,提出一個好問題還是關鍵,既然您提出了這個問題,我認為讓別人繼續邀請回答或者同一類型的話,那你就思考一下他們憑什麼關注你要繼續回答,我採用的是最笨的方法,你可以參考一下。

當我提出問題之後,我會時不時的每隔一兩天去看一看,而對於凡是回答我問題的人,我都會在評論區對他進行留言和互動,而且竭盡所能的能寫多少寫多少,讓他看到我滿滿的誠意之後,再邀請他的話都比較容易,而且在你寫完評論之後,最後要寫一句,下次邀請您回答問題的話,希望您也能夠繼續貢獻您的知識和力量。

來講的話就是讓對方每一次回答你問題都不能物超所值,而且能感受得到,自己被尊重以及適當的去進行一些誇獎,這樣的話在你問問題的時候,只要你這樣做,我認為慢慢回答你問題的人會越來越多。

時不時的在給別人評論的時候也可以寫寫對於該問題的觀點之後,嘗試的去用表揚的方式去評價每一個人,在同一類型上慢慢的做到專一性,這樣的話也會有更多的人認識你

以上代表我不太成熟的建議和意見,您可以捎帶來聽一聽,當然如果你覺得我回答不錯的話,歡迎關注一波喲。


是微積分或者高等數學的問題嗎?如果是,可以找我給你回答,你只要在我的回答後的評論中說你提問題了,我就會去給你回答。


你好。

堅持自學,更需/須繼續問問題。無需多想,別煩擾自己,哈。

辦法總比困難多嘛:提出之後,有人回,更好;沒人回,無所謂。如有與你問題相似的回答,『』收撿『』 下來唄,就這麼簡單。(也可與相好的朋友,同學互相探討,請教啥的,哈)

再說啦,咱自學期間,問題較多,很正常呀,這就是自學的別樣性嘛;這就是更讓人佩服之點呀。學問學問,有學就有問嘛。我就是從自學開始的,所以,我最能理解,且更佩服咱這樣的人哈;也所以,只要是英語問題,只要我能看得到,只要我能夠回答,只要我有時間,我會儘力與你探討和分享。

一如既往!無論如何,咱不放棄,且盡心儘力,總有收穫的。無論收穫大小,都是收與獲,咱也算賺到了,這也應該算是一種的,對吧,同時,更表現出了咱的志氣;咱如果就此放棄的話,不就給了招人笑話的自棄啦;無論如何,總比得過且過混日子強,你說呢。

所以呀,人生最值得事是:盡心儘力,無怨無悔,不給遺憾和可惜留機會。加油!相信自己!


首先把自己想到要去問他人的這些問題做一個分類,因為也許自己深入思考之後發現有些問題可能是同一類型的,然後如果是有一個總綱在那兒的話,可能只需要問這樣一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其次是分析一下為什麼自己問的問題沒有人回答。可以舉個例子。比如說有的時候有可能是這樣的問題,可以通過百度去找答案,或者有的時候有些問題問得並不清晰,別人無法作答,或者說有的問題問的是比較冷門等等,因為要是如果比較冷門的話呢,就可能需要通過不斷的一個發問去挖掘,嗯,經常回復這種問題的人。總之,情況不一樣,所以要做不一樣的處理。

再次就是,看有沒有一些方法,或者是看一些書,或者找生活里比較好的朋友去做一個交流,這樣或許。可以找到你想問的問題的答案。

最後,堅持自學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可以去到各種地方去找一些,如何自學有好效果的一些文章等等。同時把自己在一段時間之內,通過自學也好,通過請教他人也好,所收穫的東西定期的做一下復盤,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和之前不一樣的一個進步,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再有就是可以通過去嘗試回答一些問題,或者回答一些和自己困惑相關的一些問題去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後同時可以看到相關問題下面的一些回復。

祝好


自學為主,問別人為輔。其實有時候自己給自己的答案心裡也會大致有個衡量合不合理,對不對。


專業性越高的問題,價值越大,越值錢。

如果沒人願意回答你,那可能是你錢沒給夠


沒人回答可能就像你現在的問題,太籠統,別人不知道從哪回答起。問題一定要具體,有針對性。你是什麼樣的問題?你自己怎麼思考的?什麼具體信息都沒有,就直接這麼一個問題,人家大佬可以寫一本書了。


從題主的問題可以想見兩個可能性:

1.題主從前在思維上深度不足,所謂思考以後的問題太流於表面而使身邊的人疲於應付,或希望你自己經過探索,發現真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2.題主從前思考問題太過複雜,問了很多深入的、人性的、哲學的、理論的東西,被提問者感覺到了艱難、矛盾,可能總是被這樣的問題困擾,以至於不再願意回答或者和你溝通了。因為如果他們不是和題主一樣喜歡深刻思考的話,會覺得這樣活著好累!

第二問題,是否繼續問或自己探索

這兩者不是一個或的關係,而是並行的關係。

對問題、事件、人性、自我的探索從來都不能獨立依靠於「問」回來的答案。自己探索會遇到困難、問題,你的問是參考,你的探索是扶手,最後一切都是為了你自己形成獨屬於你自己的價值觀念、判斷基準、做人原則。

古語有云,寧信書,則不如無書。對人亦是如此

與此同時,問問題的方式,構造,點位,對象都應該是因人而異,而不是什麼問題都可以問任何人。可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也都有自己的擅長領域。你問對了人,問對了問題,才能得到適當的答案。

綜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自學和提問不矛盾,同時進行不香嗎?

即便你提問後得到了別人口中的答案,你都有必要自己重新求證一次。

自學的記憶總是更深刻的,但卻容易遺漏或鑽牛角尖,劍走偏鋒。所以如果你很聰明,自學完全不再話下,你也可以再向他人提問,也許會收穫新的啟發,或修正認知。

題主這個問題有點【非黑即白】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又像一個【選擇題】

小孩才做選擇題,大人都要~

加油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