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40年為例,當時的日本領土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這兩個地方都已經經營了快50年了。九一八後日本就佔領了東北,也已經經營了9年了。這些地方可以說是資源豐富,煤礦和鐵礦簡直不要太多,土地也肥沃。石油雖然需要從美國和東南亞進口,但是當時也還沒有石油禁運啊。

除了自然資源,人口日本也不缺啊。下圖是我截的知乎上一位大神的回答,可以看到當時日本人口7000萬左右,加上被佔領地的人口,怎麼也得過億吧。在當時來說妥妥的人力資源豐富啊。

戰爭資源不是和自己比的,是和敵人比的,比敵人少的多,難道不是匱乏嗎?日本最充裕的是人力,但是也比不過美國。

各類資源/工業品於1940年的總產量來說:

——石油:

美國1.95億噸,日本26萬噸,750倍。

——燃煤:

美國4.65億噸,日本5658萬噸,8倍。

——鋁土礦:

美國45萬噸,日本2.6萬噸,17倍。

——汽車:

美國538萬輛,日本7萬輛,77倍。

——鐵礦石:

美國7488萬噸,日本113萬噸,66倍。

——銅產量:

美國135萬噸,日本6.7萬噸,20倍。

——鋅礦砂:

美國62萬噸,日本7萬噸,9倍。

——生鐵:

美國4299萬噸,日本349萬噸,12倍。

以上產量都是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滿洲國的,相比之下,美日之間的人力差距才是最小的:美國13212萬,日本(包括朝鮮+台灣)9635萬,1.4倍。如果包括了滿洲國的3000萬,實際上兩邊沒什麼差距。


日本戰略物資匱乏上面說了,即便是民生物資也各種短缺:

1940年日本西部和朝鮮嚴重乾旱,稻穀收成大減,造成日本糧食困難,稻米消費量從每人165公斤直接下降到126公斤,僅僅在戰爭爆發前就下降了25%以上。

鹽、肉、魚和其他副食品的產量在1938年就已經開始下降。為了保證火藥的生產,化肥產量不斷被壓縮,再加上勞動力被徵用、自然災害頻繁,日本的農業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就難以維持。

日本無法通過進口解決這些問題。日本的常規貿易夥伴很少,而且都需要支付黃金、外匯等硬通貨,偏偏日本的外匯不足,戰爭爆發後日本的出口就銳減,外匯收入減少了。

外匯3800萬美元,這麼點錢根本無法彌補日本匱乏的戰爭資源缺口。

和美國相比就更是窮鬼了。美國的黃金/外匯儲備是日本的337倍。


1.組織能力差?日本的動員最大潛能真要是逼急了能把所有的人進行武裝,畢竟東方人視榮辱為一切和君命為天的理念,只要最高長官(日本是天皇)下令戰至最後一個人,日本是在此命令下發生大規模兵變概率最小的國家。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日本陸海軍武裝了700萬正規軍,這個規模雖然不及美蘇德過千萬的規模,但是也不差了!

2.科技水平差?這個問題得分兩面性看,相比於德美這兩個二次工業革命的龍頭,日本是差距明顯,但是日本裝備和軍工是真不差,日本海軍實力強於德三這個問題沒有任何爭議,而打造70000噸級軍艦,在二戰也只有美日能夠有能力製造,英國沒造出來但有技術儲備,除此之外沒了。

而潛艇日本海軍紙面實力也強於德三,當時德日之間的水下生命線,90%以上是由日本潛艇負責完成的,因為德國潛艇腿太短,大部分潛艇沒辦法進行幾萬海里的不間斷航行,而日本卻是隨隨便便。戰爭末期的I-400雖然各種怪異,但是現在看,這不就是戰略核潛艇的一個初始框架嗎?(飛機的問題不在討論之列)

3.這個問題沒法調和,這是日本陸軍和海軍從1878年安定之後就留下的矛盾,說實話要不是天皇的影響力,陸海自己都能先打一架。資源分配問題也出於此,並不光是日本軍部自己的問題,這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總得來說日本的失敗在於日本習慣於通過製造大矛盾解決小矛盾,而這也最終自食惡果。而日本的人口暴漲和經濟的負擔決定了當時的日本走侵略道路是必然的事件。美國的新政在於美國龐大的領土能夠自我消化,德國和日本土地狹小,在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對外開戰是必然。

而日本最大的錯誤在於總是喜歡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對手打架。雖然原因可能是被逼無奈,但是日本在挑戰強者的時候沒有一個包括受阻之後該如何面對,整個擴張和吞併的長期規劃,也是失敗的因素!


推薦樓主一本書《太平洋戰爭史》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 商務印書館 出版 第二和第三卷中有大量題主所需要的資料。

感覺直接推薦書籍顯得有點高冷而不直觀,但是複述的話顯然會出現偏差,兩害相衡取其輕,還是推薦直接閱讀原書吧。


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行政能力,人力,財力,物力,科技,時間。

軸心國之所以發動戰爭,重要原因就是窮,缺乏財力和重要經濟資源。一旦開戰,有限的資源要投入戰爭機器。開發控制區的潛在資源(煤礦鐵礦等等),所需的要素和時間就更加缺乏。

並不是說,告訴日本德國,大慶利比亞有大油田,軸心國就不缺石油了。根本沒有開發的條件。

管理能力的低下,是日本基本國情的結果。比如說,工業能力地下,不能提供足夠農機農藥化肥,農業水平自然上不去,只能靠農民悶頭苦幹。農民不僅自己吃不飽,而且生產的糧食少,自然沒辦法大量徵兵。

人民文化素質趕不上英美,科技水平低,工業差,生產的裝備質量數量就上不去。

侵華戰爭對於日本,有點像阿富汗戰爭對於美國,不是說一百萬日軍打不贏,來個兩百萬日軍就能打贏的。西部的窮鄉僻壤對日本人毫無價值。日本糟糕的後勤補給能力,根本無法維持更多的日軍,徹底征服全中國。這麼多的軍隊,首先會讓日本破產。

對於太平洋戰爭,最重要的的海軍的制海權,沒有制海權,就不能運輸糧食彈藥,軍隊只能餓死。

海陸之爭問題,要想贏得太平洋戰爭,應該給海軍更多資源(給了也贏不了)。但是,日本能有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大艦隊,這本錢卻和大陸政策,對中國的侵略滲透密切相關。

你不能說,我有十艘戰列艦。朝鮮就乖乖亡國,俄國就放棄遠東擴張,中國就心甘情願放棄東北。

東北和朝鮮,都是陸軍的戰果。

不能說,攢錢建立艦隊時,就擴充陸軍去搶錢。海軍成氣候了。你們陸軍沒用了,解散別和海軍搶資源吧。


問題在於海上運輸,你有資源但是運不出去,戰爭後期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掌握著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與制空權(日本在二戰結束前研發的唯一一款衝鋒槍——百式衝鋒槍——運用於沖繩戰役的一次敵後破壞作戰,這次作戰就是在冒著每分鐘每一秒都有可能被美軍飛機、高炮打下的風險進行的;而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超級航母——信濃號航空母艦——被擊沉於瀨戶內海——相當於日本人的家裡面——獵殺它的是美國的射水魚號潛艇),運出去隨時都有可能挨炸,運得到也是杯水車薪(當時就有日本人想到用潛艇搞運輸,但行不通;另外由於這種情況——制空權掌握在人家老美手裡——催生了史上最奇葩的潛艇——伊400級潛水航母),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只能節衣縮食,只要是金屬就一律拆掉拿去煉鐵,與飲食無關的消費被認為是可恥的(包括飼養動物,《哆啦A夢》里不就有一集是戰時動物園工作人員射殺甚至企圖毒死動物的嗎?),理髮店、美容院也受到影響(有些甚至立了告示,請自然卷的人不要經過他們的店門口,以免被誤會),玩具用非金屬材質去做,除了節衣縮食,就是想出各種法子代替,就比如說松根油(日德交往全靠水路,但日德軍事層面的聯合行動極少,但存在技術合作,德國造不起遠洋潛艇,但日本可以,雖然如此,還是存在一個通信保障問題)。

至於說人口資源,我想說的是,這只是表象,男女比例如何?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比例如何?等等等等,這些比例沒列出來,就全是扯淡!就算你人口資源再怎麼豐富,各種比例不平等的話也沒用。

日本為了進行戰爭,能夠熟練操作某種機器的工人拉去打仗,剩下的就交給婦女、學生,黑澤明曾導演過戰爭影片《最美麗》,說的就是到兵器工廠從事武器製造工作的婦女。而《音速雷擊隊》里出現了,日軍飛行員吐槽他們的飛機如何粗製濫造的場景,這也是有史可依的(材料五花八門、工人技術又不過關,你能指望在這種條件下還能出現精品嗎?連信濃號航母都是未完成的豆腐渣工程)。

再來逐條批駁:

1、組織能力差,人口雖多,但真正動員上戰場的並不多。

2、科技水平低,無法高效的利用資源並將資源轉化成戰鬥力。3、戰略規劃能力差,沒有側重點。陸海並重,分散了資源。

第一點,男女齊上陣,男人拿著武器去干架,婦女兒童全外出勞動(《哆啦A夢》里不就有一集是男主父親童年與大家去勞動嗎?而《音速雷擊隊》里不知道是男主的姐姐還是什麼人——總之就是一個拿著箏的婦女——看樣子也是如此),全去上戰場,搞因糧於敵, 現實嗎(美國人自不必說,中國人也一樣)?再說了,日本多少還帶有封建社會的大男子主義,當兵那是男人的權力,女人碰不得(隨軍護士、通信員什麼的輔助勤務可以,但算不得女兵,即使「一億總玉碎」下戴戰鬥帽的日本女人),你讓女人當兵,真不怕陸、海軍馬鹿聯手掐你?

第二點,「科技水平低,無法高效的利用資源並將資源轉化成戰鬥力」,這或許是事實,但為什麼低?日本製造的紗布連中國民族工業都競爭不過,銷路不行,怎麼刺激日本的科學家的研發能力?這是經濟層面的,軍事層面上,遇到的都是中國人、朝鮮人、沙俄人這樣的「弱雞」,打的都是順風局,進一步提高馬鹿們的裝備,列裝可以但就此打住,陸軍馬鹿尤其如此(陸軍馬鹿反對南下,所以認為沒必要大力改良他們手裡的武器裝備,只是後來才慢慢贊成南下,南下途中才發現問題;海軍則不然,第一個製造出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世界大戰時期遠洋潛艇造最多的就是日本),就這麼說吧,一個經常打順風局的人,你再要勸他掌握某種可以打敗高級房強者的武器,這可能嗎?石原莞爾、山本五十六、佐藤鐵太郎這些人就不看好日美戰爭。

第三點,陸軍馬鹿反對南下,海軍馬鹿反對北上,陸軍馬鹿、海軍馬鹿從明治維新時代以來就是一對冤家,到底哪一種做法正確呢?其實都不正確。世間有海軍強國、陸軍強國,但沒有雙重強國,德國陸軍在歐陸可稱第一,於是乎威廉二世看了馬漢的著作,就嚷著「爭取陽光下的地盤」,其海外擴張與英國人成了對手(本來對手就一個——法國——這下把親戚——威廉二世母親是英國貴族——也逼成了敵人),於是英法成了戰友,德國雖有土耳其、保加利亞、奧匈帝國,但各個弱雞(義大利戰前是德國盟友,一開戰就保持中立,然後對德開戰),日本也好不到哪兒去,雖然有德國這一盟友,但長鞭莫及,兄弟你自求多福吧,蘇聯雖然與日本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但1945年時期還是對日宣戰。兩線作戰不對,但單線作戰就對嗎?就比如說佐藤鐵太郎所倡導的全力南下,他學的是英國,但日本是英國嗎?不是!英國人搞海外擴張,是因為總能在歐洲大陸找到一個可以平衡另一個國家的盟友(出了個德·勒伊特,英國人就與路易十四聯手;法國人強大了,就去找腓特烈大帝,出了個拿破崙,就去聯合歐洲各個封建君主專制國家),但亞洲大陸上有誰能充當平衡亞洲地區政治均勢的砝碼?而且這一砝碼還能夠平衡中國人的力,顯然的不能。再說了,去南洋搞殖民、進行武力征服,英美這些國家當時是弱雞嗎?你小子還沒睡醒是不是?南下戰略不對,那北上戰略就正確嗎?首先得回答一個問題:蘇聯人還處於沙俄時代嗎?莫斯科會戰怎麼解釋?我們不否認,由於大清洗運動,蘇軍戰鬥力量確實出現了下滑,這在蘇芬戰爭時期就暴露出來了,但能因此說蘇軍不堪一擊嗎?《戰爭初期》里主編此書的伊萬諾夫大將在講蘇德戰爭初期時也曾引述德軍將領的說法來論證蘇軍並非不堪一擊。打美國打不過,打蘇聯也一樣,打中國的話,日本人雖然做足了功課,但只是看到了中國人的向下變化,對於中國人的向上變化是選擇無視的(雖然看到了中華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雖然通過情報搜集了解到了中國人如何「排日」,但不擴大打成了擴大、三個月無限期推遲,而且對於中國人為何排日、為何對日本如此痛恨,只能得出一大堆自相矛盾、皮相之見、本末倒置的看法),打中國既然如此困難,為何還有許多日本人前仆後繼做著侵華迷夢?

首先,日本急劇上升的人口總量與經濟實力,當時就有人說日本人口日趨增多,但地皮卻日趨緊張,所以要解決日本人口與地皮的問題,必須對外擴張;其次,軟、硬實力的不斷增長,使一些日本人提出了「日本是亞洲的太陽、亞洲是世界的太陽」、「日本應該幫助鄰國,改造它們」、「日本應該學美國的門羅主義,不能任由歐美國家蹂躪亞細亞」,總之就是為對外擴張尋求理論依據;其三,日本近代史的遭遇,19世紀40年代,老大帝國中國被領土面積不如它的英國打敗了、50年代佩里艦隊敲開了日本的大門,德川幕府簽下《神奈川條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出現了維新派,主張還政於日本天皇、實行全面改革,作為日本近代化總設計師的福澤諭吉就利用報紙輿論的力量告訴大家這個世界怎麼了、我們日本人該如何適應這個發生了變化的世界,他就勸說全日本人:

百卷萬國公法不如數門大炮,數冊親善條約不如一筐彈藥。

日本要想發達,就得對外擴張!福澤諭吉這句話雖然不完全錯,但踏上戰爭道路的日本就越發不可收拾,舉國狂熱,只要有人去參軍打仗,女人們都去千人針,雖說有的人為了逃避兵役而喝醬油,但也有人因為體格問題而走上犯罪道路。打下南京後,日本國內的盛況空前,世界歷史上恐怕只有十字軍東征時第一次拿下耶路撒冷後歐洲各地的情況可以相提並論。

為了種種問題而擴張,最終卻為種種問題而失敗。

我不禁想起這樣一句話:戰爭製造富人也製造窮人。


我個人覺得,你分析的三個原因不是非常正確

第一個,二戰的日本是軍國主義國家,人民從學生時代起就接受這類思想熏陶,並接受一定的軍事化訓練,其戰爭動員能力不但不弱,反而很強,畢竟到了後期,老人小孩都入伍了

第二個,不能片面地說日本的科技水平低,雖然它的一些武器在盟軍面前像玩具,但它的軍艦的性能還是有保證的,畢竟是全亞洲最早全盤引進歐美技術的國家,可能在某些方面點歪了科技樹,但不能全盤否定它的科技

第三個,日本一直都是重海軍,輕陸軍,從來沒有海陸並重,因此海軍連大和號都有了,陸軍還在用平均一戰後水平的武器

而我個人認為日本資源匱乏恰恰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你所謂的鐵礦煤礦雖然是戰略資源,但不能光憑這兩種礦就認為它資源多,況且這點煤鐵礦和美國蘇聯比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日本看似擁有東北的煤鐵礦資源,但這些資源是不允許它和中國美國敞開打的,因為武器製造需要許多不同的礦物,其中稀土更是重中之重,但日本到了後期,雖然鋼鐵足夠造坦克,但其裝甲質量已是不堪入目,其他武器怕也是大同小異。而彈藥供應則是日本的硬傷,雖然在中國軍隊面前日軍彈藥很充足,但在美軍蘇軍面前日軍的那點兒彈藥還不夠塞牙縫,據不可靠信息,日本1940年到1945年製造的所有彈藥美國佬不到一年就能打完,像日本這種連衝鋒槍都不敢裝備的國家,是無法想像美軍全軍半自動的快感的,而蘇軍遍地的波波沙更是遙不可及的夢

以上僅是我個人觀點,由於水平不高,若有疏漏還請指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