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比利時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北歐三國會如何


日本一直是個大國,清朝就敢和俄國干,為什麼要和這些小國比。

二戰日本的整體實力,是比法國要強的,法國只是工業產能稍強,但日本的人力資源比英法兩國有壓倒性優勢,所以二戰日本應該是比法國強,與英國相彷彿的水平,當然英澳軍一類不能算在內。

但是日軍與美蘇德三強比卻又差遠了,日本的問題是其要同時兼顧陸海軍,尤其是優先發展更耗資源的海軍,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後果,日本陸軍和海軍的資源都不足。

二戰日軍規模看起來不錯,但是不代表這支軍隊真的能跟美蘇德這種強軍叫板,因為這個不錯的規模是靠著二戰全面爆發前攢起來的。

這種攢起來的部隊非常容易在高強度的戰爭中露餡,就像日本海軍,經過慘烈的索羅門群島消耗戰再也沒恢復元氣,日本陸軍則僥倖沒有遇到蘇德戰場那種大會戰,否則也會很快現形。

要知道日軍主力陸軍野戰炮彈(75-155mm級)極限產能只有大約600萬發,而美蘇德三強都是4000-5000萬發。


海軍……很強,幾乎可以和大嚶pk,陸軍,大概略遜色於法國的那個水平吧(裝備水平不行但總人數規模大點)

我增補一點說明吧,41年本子為了震懾蘇聯,回應39年的諾門坎,準備了快兩年集中裝備準備搞一次關東軍特別演習,在這些部隊裡面出現了日本裝備級別最高的部隊,大概就和39年的法國陸軍普通部隊裝備水平相當,且士兵經過挑選(多個甲級師團整合出來的精銳),輔助上一系列普通部隊,如果再加上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部隊,基本上就能得到,6-8支法國部隊水平的師團,然後比法國人數多不少的普通師團(乙級上下),當然這已經是41年了,實際上有2年的後發優勢,所以本子陸軍還是遜色於法國的


這種對比意義不大,每個國家的軍備建設都是根據自己要面對的潛在對手和特殊戰場環境專門定製的,另外還要考慮到每個國家的國內傳統和過去國防建設的慣性。這個就叫國防戰略。

因此,日軍的編製裝備戰術不論海陸軍都是基於東亞戰場的環境而特別設計的。平移到歐洲戰場必然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當然也許也會有自己的優勢。但這沒意義。如果日本真有需要到遙遠歐洲去戰鬥,必然也要有針對性提前搞軍備。反過來說,1937年如果是蘇聯紅軍入侵中國,也大概率不會落到比日本好到哪裡去的下場。

斗獸棋的思維不過是消遣而已。

另外我發現日軍相關問題真是網路謠言重災區。

不論海陸軍,日本都不是什麼一戰水平,研究軍史不是搜集段子說相聲。

日本在投入巨量海軍軍費的同時還要維持一支龐大的常備陸軍,這放在歐洲別無二家(英國軍備動員前)。


@未完成的音色 沒有說錯,日軍放到歐洲戰場果然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水平。

下面的兩組圖片可以證明:

首先,第一組圖上的日軍士兵戰鬥力「強悍」。太可怕了,美軍、英軍、蘇軍、德軍見了都得「懼怕三分」。

沒想到太監的戰鬥力也如此強悍

坦克的防護也是非常「優秀」的。

(這是數據)

M2重機槍穿深測試

(這是戰場上的表現)


可以證明法國軍事理論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水平。


日本放到東線這種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超級坦克大戰炮兵軍團對轟的情況下絕對能在一年內達成全員玉碎的成就。


中等,頂尖算不上,比英法德蘇比不上(關鍵是坦克),打捷克比利時之類的小國(確信)還行,打出閃擊戰那種效果是不大可能,打波蘭做不到一個月亡國的地步


對比諾門坎作戰的情況。放在歐洲,日軍算是一支比法軍還要強一些的軍隊。規模超出,機械化水平不行,大兵團組織指揮不行,甲乙以上師團步兵技戰術水平放在30年代中後期也算可以的。陸航隊老鳥多,後生不夠。戰機質量水平比蘇軍差一些。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在亞洲是非常強悍的,可以說他的戰鬥力是亞洲第一,在整個世界來說也是領先水平。那麼我們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相較於二戰時期整個德國軍隊戰鬥力是超一流的。

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美國這些國家都是一流水平的話,其他的一些歐洲國家的水平那就是二流,而整個非洲亞洲在當時都屬於三流水準,可以想像的到我們當年的抗戰是有多麼的艱難。另外一個就是當時二戰時期,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綜合,但是如果將日本放在歐洲戰場上,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水平呢?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它們之間的戰爭,首先日本和蘇聯的戰爭,這個其實並不需要過多的描述,他因為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和蘇聯基本沒有特大規模的作戰,但是小規模作戰也一直在發生日本和俄羅斯最大的一次戰爭,其實就是著名的諾門汗戰爭,諾門汗戰役雙方投入了20多萬兵力,死亡6萬餘人,日本陣亡了8000多人,受傷8000多人,而蘇聯方面則陣亡了9000多人,受傷15,000多人,另外這一次蘇聯消耗了8萬噸戰略物資,光炮彈就用了31,000多噸,而日本所消耗的物資還不足2000噸,這也就看得出來日本和蘇聯相比戰鬥力究竟是誰更強悍。

其實日本和英法這些國家也是有過交戰的,當時日本在進攻東南亞的時候,在泰國有一部分地就是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當時雖然說英法的駐軍並不是特別多的,日本在東南亞將英法聯軍打得屁滾尿流,這是無法磨滅的事實。當時如果不是國民政府派出遠征軍,英國就沒有在東南亞存在的希望。

當然了,最後我們來說一下二戰時期其實日本沒有工具,只有陸軍航空兵,還有海軍航空兵,其實二戰時期日本的海軍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他們是當時公認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也許許多人認為日本的陸軍實力可能比不上歐美這些強國,但是看門的主要差距其實是來自於裝甲部隊的建設在亞洲戰場上,日本沒有發展強大的裝甲部隊,但是歐洲戰場上並不一樣,如果說日本出現在歐洲戰場上。日本的海軍強大,直接就彌補了德國海軍的不足,那麼德國的裝甲部隊又可以與日軍進行共享,那個時候歐洲可能會是德國跟日本的天下。

其實日本人陸軍戰鬥力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武器方面。武器裝備落後,除去海軍以外,陸軍的裝備最差的其實就是日本那個代表性的剝皮坦克了,其實二戰最差的92式重機槍在歐洲戰場上普遍裝備衝鋒槍的時候,日本都沒有條件使用大規模的雙槍,但是如果論士兵實力的話,日本士兵的實力還是非常強悍的。日本人的戰鬥力絕對是第1位的,他們信仰武士道,精神忍耐力,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非常厲害的。

也就是說如果日本出現在歐洲戰場上,他們如果能和德國配合的話,那麼絕對會橫掃歐洲戰場,最後會師蘇聯整個二戰的歷史就會被改寫,如果它們是獨立出現的話那麼在他們各種兵種戰術落後的情況下,在當時坦克大炮橫行的歐洲戰場上,使用刺刀戰術,以人肉之軀到戰場上拼刺的話,那麼就是另一個結果了,日本的陸軍去歐洲戰場上絕對是去送人頭的下場,空軍結果也一樣,只有日本的海軍是有戰鬥力的。


要分進攻能力和防守能力,進攻能力不入流,因為思路還沒超出一戰,但是防守能力頂級。

有些人可別吹諾門坎了,諾門坎蘇軍損失比日軍大,只不過蘇聯家底厚血厚,承受得起損失,而日本承受不起。

硫磺島之戰,美國動用3個第一流陸戰師,死傷24891人,才消滅半個日本師團(另有幾千海軍基地人員),在沖繩,美軍投入7個師惡戰3個月,才以地面部隊死傷近4萬人的重大代價消滅日本1個軍(2個師團為基幹)。菲律賓日本損失雖然遠超美軍,但是大部分是海沒,也就是還沒上岸就沉海里了,即使上岸的很多也是徒手兵。

那麼45年蘇聯在遠東戰役調集大批參加完蘇德戰爭的精銳部隊,在前沿往往集中數倍到十倍以上的兵力火力優勢,面對殘破不堪的關東軍,結果又怎麼樣呢?

結果是總傷亡五五開,蘇軍戰鬥傷亡3萬餘人,日軍戰鬥傷亡4萬餘。

庫頁島正面,日軍1個中隊阻擋了蘇軍1個師+若干坦克兩天兩夜才玉碎,蘇軍自報損失300多,日軍損失100餘。

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擋住蘇蒙機械化集群5天,獨混2旅團幾乎沒有任何反坦克炮,就是靠步兵。

第135師團4個步兵大隊和2個炮兵大隊和俄國人一路打野戰,與蘇聯第26軍(2個步兵師和2個坦克旅)在牡丹江以北一直打到8月16日,至少殺傷3000名蘇軍,一個沒有反坦克炮的日軍大隊和蘇軍兩個坦克旅打成五五開,幾乎消滅257坦克旅。

遠東戰役(八月風暴)具體戰況(引自朱世巍《東線終結篇》):

按1945年6月發布的編製表,一個蘇聯步兵師由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旅組成。每個炮旅下轄3個團:1個加農炮團(20門76炮)、1個榴彈炮團(20門122炮)、1個迫擊炮團(20門160炮)、1個自行火炮營(16輛SU-76)、1個高炮營。全師共有11780人、裝備16輛自行火炮、52門野戰炮、136門迫擊炮、12門高炮、66門反坦克炮。

到1944年11月,日本陸軍總兵力增加到近400萬人,可關東軍卻減少到只有45.6萬人。儘管如此,1945年初的關東軍仍有相當數量骨幹兵力。可是1945年3月,日本大本營為了準備「本土決戰」,又從關東軍抽出7個師團和一大批獨立部隊,派去日本本土和南朝鮮。其中,調往本土的有:關東軍最後4個基幹師團(含第1坦克師團)、1個坦克旅團和大量獨立單位(含3個重炮聯隊、4個獨立重炮大隊、1個迫擊炮大隊)。從此關東軍再無任何基幹師團,幾乎全部坦克部隊被抽走,三分之一的儲備物資也送回本土。

據戰後蘇聯清點的數字,關東軍最多只有300輛坦克,而且,其中沒有一輛能對抗蘇聯的中重型坦克——日本只有166輛這樣的坦克,而且全部部署在本土。關東軍不僅沒有什麼坦克,更缺乏對抗蘇聯坦克的有效反坦克武器。二戰期間,日本最好的制式反坦克炮,是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但也只能在500米距離擊穿50毫米裝甲,根本無法從正面對抗T-34坦克。而更舊式的37毫米反坦克炮,理論上只能在350米距離擊穿30毫米裝甲。

蘇軍在邊境地帶進攻中,有時只能用IS-2重自行火炮厚重的裝甲車體堵住日軍碉堡的射擊孔。在蘇聯第277步兵師越境地段,1輛IS-2重自行火炮直射日本碉堡,卻毫無效果。於是俄國工兵在碉堡上引爆了250公斤炸藥,依然無效;再引爆500公斤炸藥,碉堡被炸毀一部分,日本人卻還在射擊。俄國人又追加了3個500公斤炸藥包,頂層射手被炸死,底層卻繼續射擊。俄國人又丟了1個400公斤炸藥包,才算解決了這個堡壘。當天,蘇聯遠東第1方面軍報告自身有1173人死傷,宣稱戰果是消滅敵軍2322人,俘虜58人。這些數據證明戰鬥一開始就造成了很嚴重的傷亡,俄國人在越境時的損失並不輕微。而在遠東第2方面軍地段,當野戰軍突入縱深後,6個邊防支隊和2個海軍邊防中隊,在2個航空團和一些艦艇配合下,與國境附近殘存日本軍警的戰鬥竟持續到9月5日。

在嚴防死守方面,日本人的毅力和決心不亞於甚至大大超過俄國人,而且有著更優越的組織能力,即使是小單位也很難被瓦解。太平洋戰爭以來的歷次戰鬥已經證實了這一點。1945年的關東軍雖然擁有太多倉促組建的部隊,而在這方面略有遜色,但這類民族特徵依然非常鮮明。

蘇軍第74坦克旅(強化有1個坦克殲擊團、1個炮營、1個步兵連)直撲孫吳,與第269連隊第3大隊的2個中隊遭遇。雙方激戰了數日,大隊長平間才次郎以下百餘人戰死,10人負傷。第269聯隊第2大隊則組織敢死隊,襲擊了蘇聯坦克縱隊。這次戰鬥日本人沒付出太大代價。蘇軍第73坦克旅的推進被遲滯。

蘇軍此時距離哈爾濱還很遠,在國境附近打得也不順利。日軍依然固守著海拉爾和孫吳的堅固陣地,到8月15日,蘇軍雖然攻入了海拉爾和孫吳一角,坦克部隊也突入興安嶺的山間道路,但在上村的陣地上尚未取得決定性突破,離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更有相當路程。就在8月15日,按外貝加爾方面軍自己的估計,要克服日軍在海拉爾的抵抗並攻入齊齊哈爾,還要拖到8月23日。也就是說,還要再惡戰一周以上的時間才能攻下齊齊哈爾。

在佳木斯對岸,蘇軍試圖渡河,卻被日軍的猛烈射擊和激流所阻止。此時,在南岸行動的蘇軍第361師和第171坦克旅行進也很緩慢,先頭坦克排遭到頑強阻擊,甚至被包圍。其他部隊更是遠遠落後。

直到戰爭結束,日軍第134師團共死傷928人。傷亡主要集中在擔任後衛的部隊。其中第366聯隊死傷511人、第367聯隊169人。師團主力並未遭到太大損害。

蘇軍進攻時局部地段的兵力優勢可達到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火力優勢可達百倍!蘇聯第5集團軍的第72軍主攻只有1個大隊基幹防守的觀月台,以第215、63步兵師為第一梯隊,第277步兵師(配備ISI-152重自行火炮)為第二梯隊。伴隨前進的有2個坦克旅和2個自行火炮團。支援炮兵包括8個炮兵旅(含2個大威力炮旅)、4個炮兵團、3個炮兵營(內含2個特大威力炮營)、2個迫擊炮旅、2個火箭炮旅、2個火箭炮團。在5千米的狹窄地帶,第72軍投入了14380名步兵(27個營)、以198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為先導,用1092門火炮迫擊炮(76毫米以上)提供火力支援。

綏芬河方面的日軍(第271聯隊第3大隊)最初遭蘇軍坦克襲擊而陷入混亂,蘇聯第17軍(第366、187師、第105築壘地域、第20突擊工兵旅)乘勢突破邊境向南迂迴,用2個師將第3大隊包圍。但日軍隨即退入觀月台以南天長山陣地拚死抵抗,惡戰6天堅守到8月15日。

裝備25輛T-34/85坦克的1個坦克營引導蘇軍第300步兵師,殺向第126師團右翼後方的交通樞紐八面通。日軍約700人匆忙組織起反坦克陣地,與蘇軍展開激戰。一個中隊抱著炸彈撲向俄國坦克,當場炸毀9輛。可是炸彈威力太小,只有2輛被真正摧毀,其他7輛只是暫時喪失行動能力。更多俄國坦克和步兵沖了過來。很多防守分隊全員戰死。一路上,到處是日軍的火力支撐點和埋伏區。有些日本單兵背著炸藥包,在土坑裡躲藏超過一天來等待蘇聯坦克。這些土坑偽裝巧妙,坦克要開到只有幾步遠才能發現。

8月11日中午,蘇軍擊潰了八面通的日本守軍(700人中戰死500人),繼續向西推進。8月12日,打頭陣的第257坦克旅在口子河遭到第126師團後衛的伏擊。後衛由第279步兵聯隊第2大隊、1個速射炮中隊和1個挺進小隊組成,總計650人,裝備2門步兵炮和4門速射炮。日軍將速射炮中隊和反坦克敢死隊布置在一線,大部分步兵則佔據山頭。3輛蘇聯坦克首先觸雷,隨後全旅都遭到猛烈炮火打擊。但日軍的速射炮威力太小,難以徹底擊毀T-34.一批俄國坦克還是強行穿過陣地。隨後,蘇第22步兵師趕來清除山頭上的日軍。俄國人一面用猛烈炮火轟擊山頭,一面派出步兵穿過森林迫近日軍陣地。日蘇士兵展開白刃戰,到深夜仍廝殺不斷。遭到伏擊的蘇軍損失慘重。蘇聯人稱這是紅旗第1集團軍開戰以來「流血最多的一次戰鬥」。第257坦克旅先頭的25輛T-34/85坦克,至此被打得只剩下19輛可用。

日軍第135師團一部雖然被切斷後路,卻不肯投降,反而不斷襲擊蘇軍,然後又躲進山裡。結果,第135師團北翼這幾個被切斷去路的大隊、後勤和第2幹部教導隊,以及虎頭要塞,在不斷的混戰中,居然牽制住了紅旗第1集團軍北翼的第59軍(稍後還有第35集團軍和第5步兵軍)。甚至在戰爭結束後很久,這一線日軍仍保持著組織戰鬥力。這給俄國人留下深刻印象。為此,紅旗第1集團軍司令別洛鮑多夫評價日軍「堅強有力」、「絕非那麼容易對付」。

蘇軍先頭第257坦克旅的實力被削弱,2個蘇聯步兵師的進程也在8月13日被大大遲滯,使他們與先頭第257坦克旅之間的距離被拉開,只好派一些自行火炮搭載步兵去追趕第257坦克旅,可是卻來不及了。於是,實力已大為削弱的第257坦克旅就只能孤軍冒進了。此時,日本第5軍已在牡丹江建立起初步防禦,還從倉庫里搬出一批15公斤航空炸彈,準備讓步兵背著去炸俄國坦克。

在樺林車站,日本人先用炮火封鎖蘇聯坦克的前進道路,然後集中火力打殿後坦克,以妨礙俄國人前來修理。但他們沮喪地發現,炮彈對T-34坦克的堅固裝甲幾乎毫無效用。緊接著,俄國人看到一群日本兵從道路兩側的單兵壕、石縫、洞穴躍出,身上掛著炸彈直撲而來,掩護機槍打得坦克裝甲火星四射。蘇聯工兵趴在坦克上用衝鋒槍狂掃,還是有很多日本兵鑽到坦克底下與之同歸於盡,甚至還包圍了一些坦克,爬上去與拿手槍、匕首和鐵棍的俄國工兵搏鬥,丟炸彈或向裝甲觀察孔開火。蘇聯坦克用機槍互相射擊,以打死爬上來的日本兵。第一次戰鬥後,蘇軍被迫拉著受損坦克後退,補充彈藥加汽油後又殺回來,卻遭到新一批日軍敢死隊的攻擊。日軍在樺林車站的拚死抵抗有了效果,據蘇方記錄,第257坦克旅損失了6輛坦克,死傷35人,被迫後撤。下午6時,蘇軍坦克再度展開攻擊,兩軍在樺林車站打得難解難分。俄國人驚奇地看到日本士兵一邊丟擲手榴彈,一邊試圖包圍蘇聯坦克旅。反覆廝殺到午夜時分,第257坦克旅終於支撐不住,被迫向北後撤。深夜,阿尼西克將剩下的8輛坦克組成環形防線,抵禦四面八方而來的日本敢死隊,結果又有1輛被炸毀,車組成員全部被打死。蘇軍損失很大。根據蘇聯記錄,經過白樺林車站惡戰,第257坦克旅只剩下7輛坦克,攻擊勢頭被嚴重挫傷。

12日拂曉,一番猛烈炮擊後,蘇聯第5集團軍先頭支隊(第76坦克旅、第478重自行火炮團、2個汽車運輸的步兵營)發起猛攻,企圖突破第272聯隊右翼。30輛俄國坦克沖向北部陣地,卻被日軍的猛烈炮火阻止。日軍隨即發起反撲,迫使俄國人後退。

日本第5軍的後方通道眼看要被卡段,但清水已向磨刀石派出1600名幹部候補生和1個中隊的150榴彈炮,由工程指揮官小林大佐帶隊。他們正好撞上了蘇軍先頭的第76坦克旅。日本人急忙擺開150榴彈炮,一口氣打癱了2-3輛先頭坦克。其餘坦克慌忙後撤。接著,利用夜色,很多日本士兵綁著炸彈,爬過草叢,撲向俄國坦克。經過一番惡戰,清水暫時遲滯了俄國人的推進。值得注意的是,此戰以後,第76坦克旅沒有再積极參与此後的戰鬥。

可在穆棱防線,俄國人的攻勢還是強大到令人精神崩潰。雖然日軍竭力向「走廊」里的蘇軍發起反擊,並以迫擊炮和火炮猛烈射擊,但還是無法阻止俄國人前進。第124師團眼見無法堵住突破口,急忙把主力收縮到道路以北的小豆山,居高臨下用150榴彈炮直接轟擊蘇聯坦克,試圖用火力封鎖道路。一些蘇聯坦克被重型流彈炸碎。到了晚上,潛伏在旁邊的日本偵察兵趁機爬進去拿走地圖和文件。

在四道嶺以南,蘇第215步兵師也開始攻打第278步兵聯隊的防線。第278聯隊打得相當頑強,在正面頂住了蘇軍攻勢。在牡丹江以北,受挫於樺林車站的蘇第257坦克旅連夜修復了受損坦克,又得到2個營25輛自行火炮的增援,於14日早上重振旗鼓,拚命攻打第135師團的前哨陣地(第370聯隊第3大隊)。日本人眼巴巴看著曾被幹掉的俄國坦克又捲土重來,只能抱怨手上沒有足夠威力的武器。一輛突進的俄國坦克底部被炸,癱瘓下來,被日本步兵包圍起來,車內的6個乘員試圖逃生但被全部打死。

在別洛鮑羅多夫親自坐鎮指揮下,蘇聯第300步兵師第1051團由第257坦克旅配合,攻打高地東側(守軍為第369聯隊1個大隊);第1049團在第77坦克旅和自行火炮營配合下,攻打高地西側(守軍為第360聯隊1個大隊)。別洛鮑羅多夫的目標是攻佔掖河和愛河,與第5集團軍會合併奪取牡丹江。但日軍的抵抗極為頑強。一些日本士兵直接躲藏在地雷場里,打死前來排雷的蘇聯工兵,甚至在雷場里肉搏拼持刀。蘇聯公開的資料證實,這一天內,紅旗第1集團軍在牡丹江城外就損失了14輛坦克。日軍僅存的少量炮兵也儘力回擊,炸斷了第300步兵師師長切列帕諾夫將軍的一隻手。第135師團幾乎喪失了全部炮兵和很多人員,但還是保住了陣地。到15日夜,蘇軍推進最遠的先頭距離愛河車站仍有5公里距離。

蘇聯第363步兵師第404團2個營向1個日軍中隊展開進攻。據蘇聯記錄,日軍據守著5個土木火力點頑強抵抗,俄國人調來4門76毫米炮打了8個小時才壓制住這些火力點,於傍晚推進到大橋西南。第66步兵師則推進到大橋東北。日軍一面西撤一面繼續抵抗。最後,在蘇聯第66、363步兵師和第125坦克旅攻擊下,日軍中隊在8月9日晚到10日之間被殲滅。但他們成功地把2個蘇聯師和1個坦克旅牽制住了一天。

蘇軍猛攻第132旅團陣地,一個先頭坦克連突入日軍陣地,卻被日本步兵和炮兵聯手截斷退路。日軍第2炮兵大隊第4中隊一口氣擊毀了7輛坦克。蘇軍的攻勢被挫敗,被迫丟下幾輛坦克後撤。日軍士氣振奮起來。8月16日,蘇第84步兵師改變進攻方向,從西側後方迂迴第132旅團。日軍在陣地上堅守到8月18日。自開戰以來,第132旅團共戰死約200人、負傷150人,另有600人失去聯繫。

日軍第246聯隊雖被坦克衝散,殘餘兵力又逐漸聚攏,沿道路兩側襲擾牽制蘇軍步兵主力。第112師團長中村直接指揮第247聯隊(含第246聯隊第2大隊),承受著蘇聯第88軍(第258、386步兵師和第209坦克旅)的重壓,但憑藉著英安河一線的雷場和障礙物,到8月17日尚能守住陣地。蘇第88軍進軍圖們受挫,於是留下第386師繼續從正面攻打第247聯隊,而以第258步兵師從南面迂迴,卻在馬乳山遭到第79師團第291聯隊第1大隊主力約300人的激烈抵抗。日軍第280步兵聯隊自8月9日夜遭受炮擊,無線電裝置被毀,此後就死守在五家子陣地,與蘇軍第393步兵師和第113築壘地域展開惡戰,在壓力下逐漸後撤,至8月19日試圖渡過圖們江進入朝鮮境內。

8月13日8-13時,蘇軍首先用魚雷艇運送第140偵察支隊和第390海軍步兵營一部(181人)在清津以西的漁港上岸。蘇軍向西推進到鐵路線附近,突然遭到日軍一個中隊的激烈抵抗。很快,蘇軍一個排幾乎被全殲。其他單位也遭到火力壓制,陷入苦戰。中午之後,蘇軍又送上一個機槍連(80人),8月14日5時,第355海軍步兵營也在艦炮支援下上岸。日軍一面以清津守備隊固守陣地,一面聚集周邊部隊發起反擊,動用了坨美支隊的2個大隊和山根隊所轄第一步兵補充隊。在日軍優勢步兵的猛烈衝擊下,蘇聯登陸部隊遭到分割和包圍。蘇聯官方史料披露如下細節:蘇軍2個連被分別包圍,還有一些單位被切割得更細碎:一個16人小組,經過血戰只剩5人存活;另一個13人小組於8月14日晚被包圍,突圍中3人被打死;第355海軍步兵營的女衛生員也被日軍俘獲後殺掉。一時間,登陸蘇軍先遣隊被日軍重壓著退往水線,彈藥也已耗盡,陷入將全軍覆沒的境地。到8月15日,蘇軍兵力已佔據優勢,對清津的攻擊力度大大增強。可在日軍的抵抗下,俄國人的攻勢再度受挫。就在激戰清津的同時,羅南師管區還遭到蘇聯第25集團軍自北面的壓力。在清津以北的廣周嶺,一個日軍補充步兵中隊與南下的得到坦克加強的蘇聯第393步兵師展開激戰。根據俄國人的記錄,這場戰鬥從8月16日拂曉一直打到下午3時。同時,俄國人又從海上為清津的登陸隊送來37門45-76毫米大炮和12門120毫米迫擊炮。得到火力加強後,俄國人於16日晨再次全線進攻,血戰到下午2時左右,第13海軍步兵旅才得以向北突破。8月16日傍晚時分,蘇第393步兵師才進抵清津市郊,與登陸部隊會師。此時,日軍已經撤出清津港,退守鐵路線附近與南下蘇軍交戰。到戰爭結束,羅南師管區共戰死227人(死傷總計745人)。其中大部分是警察和補充隊。另外,撤出雄基和羅津的日軍前後共戰死18人、戰傷18人、失蹤30人。第101混成聯隊戰死10人,失蹤1人。與之相對,蘇聯在朝鮮境內的損失為:死亡失蹤等691人(戰死528人)、傷病1272人(戰傷1154人)。攻入朝鮮的蘇軍主力——第25集團軍,連同在滿洲境內的損失在內,共傷亡4700人,包括1500人陣亡。而蘇聯海軍的損失是另算的。

由於丟失了索倫和王爺廟,日軍第107師團的處境急速惡化。除有1800多人成功撤退到長春(師團另有一部兵力在哈爾濱),第1炮兵大隊於16日向東突圍外,師團主力陷入蘇軍7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和1個坦克旅的雙重包圍。此時,第107師團向南後撤的道路已被封鎖,師團主力決定改變撤退方向,向北東方面突圍,利用混戰殺開一條血路。8月14日以來,蘇第44坦克旅和第17步兵師,在索倫西北與突圍的第107師團爆發激戰。俄國戰史稱此次戰鬥極為激烈,僅8月15日一個晚上,日軍就連續發起6次白刃衝鋒。為了保護主力突圍成功,8月14-15日,日軍挺進大隊不斷發起反擊,並組織敢死隊炸毀俄國坦克。經過一番苦戰,第107師團主力約8000人終於擺脫追擊,鑽入大興安嶺的密林深處,在安部中將帶領下,艱難的向長春開進。

就這樣,8月9日至15日,經過7天的激烈戰鬥,蘇軍圍困或半圍困了虎頭、海拉爾、孫吳、西崗子、東寧等地的要塞地帶,大致奪取了日軍放棄的密山防禦地帶,以大軍迫近牡丹江和佳木斯,坦克集團軍史無前例地越過了大興安嶺,登陸部隊奪取和突入北朝鮮的兩個港口。但到此時為止,俄國人尚未達到最關鍵的戰略目標:滿洲四個最大城市: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與他們相距尚遠,也還沒有切斷關東軍與華北以及北朝鮮的地面聯繫。俄國人只是與關東軍部分兵力交戰:第1方面軍主力和第4軍一部。日軍其他部隊——包括幾乎整個第3方面軍和第4軍一半兵力,都集中在哈爾濱—長春—瀋陽一線。而與蘇軍激戰中的第1方面軍以及第4軍,除了要塞部隊外,主力也沒有被蘇軍包圍或分割:第107師團雖然躲在山裡,依然將主力聚攏在一起;第4軍除了要塞部隊,基本都向哈爾濱集中;第5軍只有北翼幾個大隊與主力斷開,相對來說,第3軍的傷亡雖然少於第5軍,處境卻相對險惡,在汪清和圖們一線出現了被分割為兩部分的危險趨勢。可俄國人還遠遠沒能切斷關東軍與朝鮮之間的地面通道。

日軍第5軍的3個師團,以及第128、112師團被重創,尤其第135、128師團各戰死數千人,可是,第127師團只有第280聯隊一部在邊境附近參戰,共戰死30人、失蹤約100人;另有約500人的游擊部隊派出後失去聯繫。師團主力沒有參戰也無傷亡。第122師團除幹部候補隊與蘇軍有接觸戰鬥,更沒遭受什麼損失,整個師團僅死傷49人。第119、134、123、107這4個師團的傷亡也各只有數百人到1000人左右。顯然,到8月15日,關東軍主力尚存,尤其關東軍的坦克和航空主力都還沒投入使用——雖然日本坦克完全不能與蘇聯坦克較量,可是1000多架飛機還是能構成較大威脅。實力完整的日本第3方面軍的炮兵力量也擁有較大威力,特別是瀋陽及其周邊的重型高炮群,完全有可能重創突進的蘇聯坦克部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截至8月15日,蘇軍只抓到8000名俘虜。其中絕大部分還是偽滿軍、蒙古人和朝鮮人,日本兵俘虜為數甚少。

8月15日終戰詔書發布後,8月16日午間1時,蘇第22師的第211、246團分別突入牡丹江城區。下午5時,俄國人宣告佔領牡丹江。但仍有一些日軍後衛人員留在市內,襲擊了蘇軍第1049團部和第75工程營等,還試圖搶走俄國人的團旗。為了消滅這些後衛,蘇軍有不少傷亡。

蘇軍仍想切斷日本第5軍的退路。第77坦克旅部分坦克衝到牡丹江以南的海浪附近,試圖奪取最後一座完好橋樑,卻遭到第126師團後衛——第277步兵聯隊的一個大隊和一輛裝甲列車的反包圍。從蘇聯戰史透露的細節看,有10到11輛坦克參加了這次戰鬥,其中幾輛被炸毀:打頭陣的一輛只有一個通訊員生還,另一輛被日軍裝甲列車擊毀,乘員全部被炸死,一輛觸雷被毀,還有一輛被日本兵包圍起來炸掉。

9月2日拂曉,在牡丹江以西24千米處,紅旗第1集團軍的裝甲列車突然遭到2000名日軍襲擊。蘇聯第365步兵師急忙調來大量步兵和坦克。激戰持續了15個小時。這股日軍是第5軍此前的失聯部隊。比對日方資料,很可能是第369聯隊的隊伍。他們最終也沒有被全殲:俄國人在戰場只找到100多具屍體,其餘日軍又逃回密林。

第246聯隊在8月17日之後仍發動反擊,其第6中隊於8月21日夜以50人夜襲蘇軍。第5中隊在8月22日派出三人為一組的反坦克敢死隊,戰死7人。聯隊主力直到8月23-25日才停戰。此時聯隊約一半人員潛入山中。

在1952年3月,日本政府對第5軍所有76個單位(各聯隊、各指揮部和獨立戰鬥及後勤單位)逐個調查的結果是:直接戰鬥傷亡8929人(不含失蹤、失聯和戰後遣散等)。這是蘇日戰爭期間,日軍損失最大的一個軍團。其中第126師團損失2050人,第135師團連同配屬的國境守備隊(虎頭要塞),共戰死約3000人、失蹤約1000人。同樣據1952年調查,第3軍全部77個單位的戰鬥損失及戰場失蹤(不含戰後遣散和失聯),總計4547人。

在「東正面」戰鬥中,蘇軍整個遠東第1方面軍損失了2萬多人員,其中戰鬥減員為17225人,包括3254人陣亡(不含因傷死亡和非戰鬥死亡)、104人失蹤、13867人戰傷。方面軍有31輛坦克和17門火炮全毀,還損失了53架飛機。除去第25集團軍與日本第3軍等交戰傷亡的4700多人,遠東第1方面軍的損失主要是日本第5軍所造成的。在牡丹江方向,擔負輔助任務的紅旗第1集團軍就陣亡598人,死傷總數為2888人,擔任主攻的第5、35集團軍損失不詳,但用排除法折算約為9000人。此外,遠東第2方面軍和太平洋艦隊也有部分損失是日本第1方面軍所造成。以此推算,與日本第5軍交戰,蘇軍戰鬥損失的上限約為12000人。

8月16日,日軍第107師團向音德爾方面開進。8月18日,師團長安部中將收聽到來自長春的停戰廣播,卻懷疑這是敵人的宣傳詭計,決定不予理睬。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第107師團耗盡了補給,士兵們精疲力盡,卻堅信一定會勝利。8月25日,第107師團主力,包括第90聯隊和第177聯隊第1、3大隊抵達號什台,遭遇了蘇聯第221步兵師。日軍迅即以白刃展開衝鋒。經過兩天激戰,日軍戰死200多人。蘇軍損失不詳,但蘇聯官方戰史稱這場戰鬥「打得難解難分」。就這樣,第107師團成為蘇日戰爭中持續交戰時間最長的完整師團——足足打了近一個月。戰鬥損失在1400人左右,其中戰死千餘人。另有650人在投降前被遣散或逃亡。

蘇聯外貝加爾方面軍的戰鬥損失(不含非戰鬥減員)達5862人。其中有1537人陣亡(不含因傷死亡和非戰鬥死亡)、失蹤266人、負傷4059人。上述損失很大部分是對第107師團作戰所造成的。

虎頭要塞收聽到了天皇談話,但指揮官大木正大尉認為這是敵人的欺騙宣傳,當晚還組織敢死隊潛入虎頭鎮破壞蘇軍的炮兵陣地。此後戰鬥依然極為激烈。在要塞北部的虎頭山,俄國人衝上去多次,但都被日軍打回去。短短兩天時間,山頭就九次易手。8月16日,蘇軍第109築壘地域再次強攻虎北山,獨立第79炮兵營為了提供火力支援,將火炮推上山坡,1門炮的牽引車司機被打死,火炮翻到了日軍戰壕附近。蘇聯炮手也被迫和日軍打白刃戰。終於,俄國人把炮推進到300米距離直射日軍工事,卻遭到其他工事的側射,付出血的代價。經過2小時的兇猛炮擊,俄國人再次展開猛攻,總算拿下虎北山,日本守軍第4步兵中隊150人死傷過半,被迫退卻到中猛虎山。俄國人趁勢在8月17日22時包圍了第2炮兵中隊陣地。蘇聯步兵試圖進入地下掩體,卻被打了出來。於是蘇軍又強化了攻擊力量,向更高山峰進發。8月17日,蘇聯第35集團軍增調2個203毫米口徑重炮連,共集中34門大威力炮猛烈轟擊要塞。隨後蘇聯步兵強攻西猛虎山,日軍第3中隊發起反擊,一度闖入蘇軍炮兵陣地。但俄國人又調來自行火炮、火箭炮,以壓倒優勢逼迫日軍潛入地下陣地。俄國人爬上114高地,並架設大炮。此時,日本人只剩下4門150毫米加農炮,還擊力量大為減弱。而關鍵性的114高地也已丟失。但虎頭要塞仍不屈服。蘇軍勸降不成,就繼續強攻。甚至將汽油罐塞入要塞點燃。8月19日,蘇軍攻下猛虎山主陣地,就在這時,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爆炸,一說是被俄國炮彈引爆,一說是日軍自曝。守備隊本部、第1、第4步兵中隊殘部等,在中猛虎山和東猛虎山全滅,生還者寥寥無幾。8月21日,第3中隊在西猛虎山覆滅,僅有13人突圍。8月22日,第2炮兵中隊將剩下1門加農炮破壞,13人突圍。當天,蘇聯宣布攻陷虎頭要塞。可是日軍第2步兵中隊還死守在虎嘯山。8月26日,最後一群守軍衝出來拼刺刀,其中12人衝出包圍。虎頭要塞內連同日僑在內,總共只有1900人,其中有70-80人突圍逃生,其餘全部戰死。

日軍在東寧要塞的抵抗更為頑強。守軍第132旅團第783大隊和2門240榴彈炮聽到15日天皇廣播,不肯相信而繼續抵抗。為了攻克要塞,俄國人出動第106築壘地域,並得到大量重炮的支援,包括獨立第223大威力榴彈炮旅,獨立第34、100特大威力炮營,還有2個轟炸機師。經過8月15日-25日十餘天的惡戰,俄國人搗毀了82個永備工事,但日軍仍在拚死抵抗,直到8月26日,俄國人招來日本第3軍參謀向要塞下達停戰通知。可在8月27-28日,東寧地區仍有150名日本兵堅持抵抗。

在張家口方向,幾次戰鬥下來,「丸一」陣地被證明相當堅固,而蘇蒙軍的士氣也不高,每每被日軍炮火擊退。日本人居然打得有些興奮,還跑去向城內的偽蒙人員誇耀。8月20日下午以來,蘇軍再度發起進攻,試圖迂迴到日軍一線陣地後方,切斷通向張家口的公路。可是激戰到21日,蘇軍又一次被擊退。利用這段時間,張家口的大部分日僑得以安全退卻。

在庫頁島方面,8月11日7時45分,蘇聯第56軍以第79步兵師在第214坦克旅配合下組成第一梯隊;第2獨立步兵旅為第二梯隊;2個獨立坦克營為預備隊。第79師第165團第2營首先越境,2小時候抵達半田,守軍為日軍2個小隊和28名國境警察,總計100餘人。蘇第165團立刻以全團強攻半田,可是所有道路都被火力封鎖,俄國人的正面攻勢受挫,被迫採用迂迴戰術。8月12日,俄國人才突破半田陣地。經過數日激戰,俄國人在坦克支援下,逐漸穿越東部的凍土地帶,逼近日軍第125聯隊在古屯方面的主陣地。俄國步兵在坦克前面排成散兵線,一面前進一面鋪路,遇到日軍工事坦克就從後面開火壓制。日軍前哨小分隊抵抗頑強,邊打邊撤,依託灌木叢和樹木射擊,併到處埋設地雷,遲滯俄國人的推進。受到這些小分隊的牽制,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終,俄國人也沒在正面取得太大成果,只是在國境約10千米處與日軍糾纏。同時,蘇軍還在日軍側後實施了幾次小登陸,多數都被擊退。

蘇軍在占守島登陸後,記錄日軍於5時30分開火,精度極高且覆蓋了整個登陸場。利用四嶺山高地的1門96式150毫米加農炮,日軍有效壓制住了對岸的蘇軍炮台(4門130毫米炮)。蘇聯船隊也遭到其他日本火炮的轟擊,迅即被擊毀1條護衛艇和4艘登陸船,另有8艘登陸船遭到重創。日軍速射炮隊沒有坦克可打,就用炮直接射擊俄國步兵。可是蘇軍先遣隊仍頂著炮火前進,於6時逼近四嶺山。5時30分,日軍第11坦克聯隊長接到了反擊命令。於是,聯隊長池田發出「突入敵陣,天佑吾國」的告別電,率30輛坦克衝殺過去。先頭一個坦克中隊直接衝殺蘇軍先遣隊,俄國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丟下上百具屍體,殘部被迫撤退。但蘇軍後續部隊趕到了:6時30分,蘇軍第一梯隊登陸,包括第138步兵團(欠2個連)、第428榴彈炮團第1營、獨立第169反坦克炮營(欠1個連反坦克槍)。他們也遭到猛烈炮擊。第138團團長被困在打爛的船上,與部下失去聯繫。一些船上搭載的武器彈藥也被引爆。多數大炮也丟在船上。日軍第11坦克聯隊的衝鋒最初幾乎沒有步兵掩護,完全是「不求勝,只求死」的打法。第91師團很多官兵對是否還要抵抗也心存猶豫。但隨著戰鬥的激化,第283大隊第1、2中隊,第284大隊第3、4中隊,工兵隊一部,紛紛撲向四嶺山。他們都知道所謂「8月18日下午4時」這個期限,想在時限前儘可能多殺死俄國人。占守島之戰,從頭到尾都是在天皇宣布戰爭結束後發生,是名副其實的戰後之戰。蘇軍報告損失為1555人:戰死514人、負傷716人、失蹤325人。其中紅海軍死傷了674人(死亡和失蹤290人)。俄方調查日軍戰死234人、負傷144人、失蹤239人。日本政府早期調查顯示日軍戰死342人、失蹤72人、傷241人。無論總傷亡還是死者,蘇軍都是日軍的兩倍。這場戰鬥證明日軍仍有能力給予蘇軍重大殺傷,尤其是本土守軍的戰備和火力,都遠比關東軍優越和強大。這給俄國人留下深刻印象。

日軍在遠東戰役的作戰總損失在45000—5000人。日本厚生省援護局為了獲得戰死者的準確數字,不僅根據軍事和民政檔案,還對歸還人員展開廣泛調查。1951年7月,日本政府認定共有27000名軍事人員在對蘇戰爭中死亡。這個數字沿用至今。加上蘇聯所宣布的2萬日軍傷員,日軍作戰損失總數仍在47000—50000人。

除了清津戰鬥初期等少數特例外,蘇軍在幾乎所有主要戰鬥中都擁有絕對優勢。而日軍處於全面劣勢:兵力不足、訓練不足、火力微弱、幾乎沒有坦克和航空支援。比較之下,蘇軍即使在次要方向往往也擁有數倍人員優勢,投入的坦克甚至比庫爾斯克會戰開始時還多,重型火炮的投放密度高於蘇德戰爭。可也正因為如此,蘇日兩軍相差不大的人員損失對比,很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關東軍的重武器雖然數量極為有限,卻幾乎最大限度發揮了效用。日本人特有的頑強風格一如既往,且不說在堅固要塞里血戰到底的守備隊,野戰中也常有單個步兵大隊阻擊得到坦克旅加強的蘇聯步兵師。在佳木斯方向,日軍用2個步兵大隊就遲滯一個龐大蘇聯集團軍超過一周時間。


個個都說日軍在二戰陸軍弱。這個是錯覺,日軍和蘇軍,中國軍隊,英軍,美軍都交過手。在前期基本上對除了蘇軍基本都是戰無不勝,即使是蘇軍和日軍對抗也只是慘勝。蘇軍和日軍交手靠的是陸空裝備的巨大優勢,蘇軍集中了大量裝甲部隊和空軍和日軍打了一場局部戰爭。而同期的歐洲蘇軍水平是不如這些精英蘇軍的。裝甲部隊再哪個國家都是精銳部隊。蘇軍的裝甲竟然不能完勝日軍步兵,只是慘勝。

初期美軍和日軍交手,一樣被日軍追的投降,菲律賓美菲聯軍8萬人投降,光美軍就有9000人,還有將軍。英軍和日軍交手,新加坡8萬人投降,從柬埔寨被追到印度,跑了1000公里。

日本陸軍在二戰初期戰鬥力極高,在全世界排名是能進入前3的,第一德軍,第二蘇軍,第三就是日軍。蘇軍平均水平在1943年前是不如日軍的。甚至可以把日軍排在蘇軍前面。

日本陸軍吃虧在裝備差,裝甲水平,炮火支援,後勤能力不如歐洲軍隊。在戰鬥精神,戰術選擇,營連排戰術安排都很有可取之處。

日軍別說對付國民黨,對付八路軍新四軍都是有極大優勢。日軍對共產黨正規軍的各種掃蕩,1943年還佔領新四軍首府鹽城,戰鬥力都極高。而5年後人民解放軍可以用同等的日械打平美軍。前期的日軍官兵都經過強化訓練,是徹底的法西斯分子,只有德國黨衛軍能比。中國前期抗戰100萬人打不過20萬的淞滬會戰不是前期國軍無能,是真的日軍很強。1941年日本為了報復八路軍的百團大戰,發動百萬大戰,一個三流師團加偽軍就可以直接攻擊八路軍總部進行全面圍剿。

現代國內很有點看不起日本陸軍的味道,認為日本陸軍就是後期的日軍水平。日軍前期和後期是2個時代的軍隊,前期日軍基本是常備軍,每個士兵都是基層軍官的水平,和德國10萬國防軍10萬軍官很有同等意思。後期日軍從20來個師團擴充到1000萬軍隊,自然水平大降。如果日軍放在德國的位置,依然是稱霸歐洲毫無壓力,打不過蘇聯,還打不過你捷克,波蘭,法國的龍蝦兵?


頂尖水平

在沖繩,兩個師團(還不是甲等師團),面對逃無可逃的絕境。

承受跟柏林戰役百萬德軍差不多的火力覆蓋。

跟數倍於己的美軍激戰兩個月。

請問,歐洲那個國家的軍隊有這個能力?

我看所謂的什麼大德意志師一類的德軍王牌,頂半個月了不得了吧。

什麼比利時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北歐三國。

不是橫掃,還能是什麼。


除了德國蘇聯英國之外,日本比其它國家厲害。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在亞洲是非常強悍的,可以說他的戰鬥力是亞洲第一,在整個世界來說也是領先水平。那麼我們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相較於二戰時期整個德國軍隊戰鬥力是超一流的。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美國這些國家都是一流水平的話,其他的一些歐洲國家的水平那就是二流,而整個非洲亞洲在當時都屬於三流水準,可以想像的到我們當年的抗戰是有多麼的艱難。另外一個就是當時二戰時期,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綜合,但是如果將日本放在歐洲戰場上,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水平呢?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它們之間的戰爭,首先日本和蘇聯的戰爭,這個其實並不需要過多的描述,他因為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和蘇聯基本沒有特大規模的作戰,但是小規模作戰也一直在發生日本和俄羅斯最大的一次戰爭,其實就是著名的諾門汗戰爭,諾門汗戰役雙方投入了20多萬兵力,死亡6萬餘人,日本陣亡了8000多人,受傷8000多人,而蘇聯方面則陣亡了9000多人,受傷15,000多人,另外這一次蘇聯消耗了8萬噸戰略物資,光炮彈就用了31,000多噸,而日本所消耗的物資還不足2000噸,這也就看得出來日本和蘇聯相比戰鬥力究竟是誰更強悍。其實日本和英法這些國家也是有過交戰的,當時日本在進攻東南亞的時候,在泰國有一部分地就是法國和英國的殖民地當時雖然說英法的駐軍並不是特別多的,日本在東南亞將英法聯軍打得屁滾尿流,這是無法磨滅的事實。當時如果不是國民政府派出遠征軍,英國就沒有在東南亞存在的希望。當然了,最後我們來說一下二戰時期其實日本沒有工具,只有陸軍航空兵,還有海軍航空兵,其實二戰時期日本的海軍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他們是當時公認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也許許多人認為日本的陸軍實力可能比不上歐美這些強國,但是看門的主要差距其實是來自於裝甲部隊的建設在亞洲戰場上,日本沒有發展強大的裝甲部隊,但是歐洲戰場上並不一樣,如果說日本出現在歐洲戰場上。日本的海軍強大,直接就彌補了德國海軍的不足,那麼德國的裝甲部隊又可以與日軍進行共享,那個時候歐洲可能會是德國跟日本的天下。其實日本人陸軍戰鬥力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武器方面。武器裝備落後,除去海軍以外,陸軍的裝備最差的其實就是日本那個代表性的剝皮坦克了,其實二戰最差的92式重機槍在歐洲戰場上普遍裝備衝鋒槍的時候,日本都沒有條件使用大規模的雙槍,但是如果論士兵實力的話,日本士兵的實力還是非常強悍的。日本人的戰鬥力絕對是第1位的,他們信仰武士道,精神忍耐力,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非常厲害的。也就是說如果日本出現在歐洲戰場上,他們如果能和德國配合的話,那麼絕對會橫掃歐洲戰場,最後會師蘇聯整個二戰的歷史就會被改寫,如果它們是獨立出現的話那麼在他們各種兵種戰術落後的情況下,在當時坦克大炮橫行的歐洲戰場上,使用刺刀戰術,以人肉之軀到戰場上拼刺的話,那麼就是另一個結果了,日本的陸軍去歐洲戰場上絕對是去送人頭的下場,空軍結果也一樣,只有日本的海軍是有戰鬥力的。


我個人還是認為如果日軍真的在歐洲戰場上,在同等火力的情況下,除了德軍,日軍是真的能夠吊打歐洲各國,這不是技戰術的問題,而是意志問題,當然要是杠精一定要把同期的火力差距拉出來說事,那國軍的戰力就屬於更是逆天了,不過一個屬於衛國戰爭,一個屬於侵略戰爭,性質不一樣,心態也不一樣,把國軍拿到歐洲戰場也不一定能表現多好,二戰的日軍已經墮落為畜牲級的部隊,在很多稍微有點人性的指揮官不會下達的命令,在日軍指揮官看來,都不過是基操,可以說,在這方面,連黨衛軍都得喊日本為師父


至少比意呆強。


陸軍?海軍?


看到很多人乳法 乳法是當年的法國死敵英國原創的 現在是因為我們中國是遠超法國的全球第二 所以才乳法 你問問日本 伊朗 土耳其這些地區強國它們敢乳法嗎?它們配嗎?

法國二戰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一戰的慘痛傷亡加上英美因為歐陸平衡戰略對德國的網開一面 造成法國不願再和德國血拚到底 其次是戰略失誤和對德軍新戰術的預估不足 馬奇諾防線確實攻守兼備 但是德軍在阿登森林快速突破突入法國腹地造成了法國軍隊的脫節 根本來不及重新組織有效的防禦和反擊 那也是在德軍裝甲師的快速推進的前提下 法國戰役 隆美爾的裝甲師每天推進120公里 而法國沒有大縱深 巴黎的失守代表法國的工業實力大幅下降 最後就是貝當政府的投降主義了 對法國來說投降輸一半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這些問題如果把德軍換成日軍就不會突顯出來 因為日軍沒有能力半個月突破荷蘭比利時的防線 也沒有能力每日推進120公里不給法軍集結防禦反擊的機會 日法會打成消耗戰 戰爭只要打贏 一切問題都不會出現 而消耗戰正是法國的強項 擁有龐大海外殖民地的法國是完全不怕消耗戰的

至於海軍 太平洋和大西洋不是一個概念 可以看看二戰的紀錄片 北大西洋的巨浪對軍艦的要求更高 而日本航母的木製甲板根本就不具備在北大西洋的起飛要求 而且別忘了 英國海軍還在旁邊看著呢 英國海軍是英國的生命 不會坐視日本海軍打敗收編法國海軍的 參考二戰法國投降 英國偷襲法國海軍 把法國海軍全炸沉不給德國海軍接手的機會

二戰 不要高估日本 更不要低估法國


日本戰前設想陸軍主要對手是某農業國少數一次性正規軍、廢不拉堪的地方軍閥和英法殖民地部隊,以及偽滿洲國蘇聯邊境上防禦遠東師。為了準備未來海軍決戰,陸軍經費受到極大的限縮。

裝備武器都以限縮為指導原則設計,如三八大蓋,最求高精度,有效殺傷力相當一般。

豆式坦克放在歐洲充其量能做巡邏任務,但在大陸就能欺負連大口徑反坦克步槍都沒得國軍。

如按照43年東線火力,完全是肉包子打狗


日本海軍世界第三,而且在開戰時發展海軍的思路還是比較先進的。

陸軍不入流。

所以,放到歐洲,應該是海軍除了英國無敵手,陸軍大概除了規模大一點沒什麼值得一提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