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就是上帝這一理念出自美國內戰時期的馬歇爾百貨公司,原文也沒有上帝一詞,畢竟褻瀆上帝在當時是大事件。 ^_^ 原意大概是以顧客為先,馬歇爾先生改動得更激進一點成了顧客總是對的。並且首先實現無理由退換貨,淘寶的祖師爺啊,今天有幾家實體店超市可以無理由退換貨?所以,馬歇爾百貨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句話也由此流傳至全球至中國。 我個人認為,中國人的本領中有幾類是遠遠領先全世界的,如:玩弄文字修飾詞藻加上憑空想像。所以這句話變成了顧客就是上帝,洋人不都信上帝嘛!這樣翻譯才夠味道夠絕對。同時也留下了後門,中國人可以同時信奉滿天諸神,上帝只是其中之一,沒好處的話,上帝也不行,錢多人傻的顧客是上帝要熱情接待,破衣爛衫還不好伺候的顧客:上帝您出門去別家您走好。 調侃完了再正經一點說說,顧客,光顧本店真心消費的才是顧客,故意找碴的,惡意差評的,同行過來抄襲的,都不叫顧客,所以,善待每一位顧客,把真正的顧客當上帝還是有必要的。至於假上帝是敷衍了事還是橫眉冷對就各自發揮吧。

不存在的,服務態度好是態度好,想當大爺是想當大爺,買家牛逼還是賣家牛逼也不好說。

接待顧客的其實是服務員,也就是打工的,而不是一定直接是賣家,那是個體戶。

實際上服務員(打工者)態度能好點,畢竟都是老百姓,而真正的老闆,其實兜里有倆錢的,操心的事也多,他們對顧客的態度那就隨緣了。

能把顧客當上帝的一般都是大型平台或者企業的模式,比如七天無理由退貨這種,最起碼面子上給足。個體戶什麼的那就不是了,全看對方人品。


五分鐘前發生的事。

我:你好李先生么,我是你朋友張先生介紹的貸款業務員小馬。你需要辦理貸款是么?

他:是的。

他突然掛我電話,一般業務員會打回去。

而我發個簡訊過去"李先生,如果你不貸款也沒關係,我不強買強賣,但是你突然掛我電話,這就是不是很禮貌了"

"不好意思開會在忙"

"幾點方便 通話"

"晚上十點"

各位看出區別了沒,我做全國貸款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尊重客戶,但是氣場上最好稍微壓制一下客戶,你越是把客戶當上帝,你後期的談判越弱勢!


那要看銷售者是否為天主教、新教、東正教教徒,如果都不是,那麼上帝和一坨便便沒什麼區別


反正我是不認同顧客是上帝這句話的,要我說,服務人員才是上帝,顧客是信徒。服務人員好,才能吸引信徒過來。


上帝不是顧客,也不會是潛在的顧客

顧客也不是上帝,買賣雙方是因為互有需要,各取所需所以應該平等的理智的看待雙方關係,你把顧客看成上帝會被活活刁難死的

因為供求關係不平衡,買方市場顧客選擇多,賣方市場顧客沒得選擇,現在是飽和市場留住顧客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需要,但是這不等於把顧客看成上帝,買方市場最重要的關係並不再於買賣雙方而是在於同行之間的競爭,顧客自己會選擇好的一方

就中國家電的質量為例,顧客只是凱子而已,更不要說什麼上帝了,我是煩透了中國質量只好去買外國品牌

就我對消費品的觀察,也沒什麼企業真把顧客當上帝,能有個正常信用和往來、不欺騙顧客就不錯了,遇到問題不是扯皮就是拖延。比如說現在流行的服務外包、維修外包,你說這怎麼可能是對待上帝的態度,那些承包的都要利潤的,而且你是大企業的產品讓個體戶來承擔你的售後

中國企業為了價格優勢,把利潤都壓得很低,額外的操作空間不大也就上帝不起來,真要滿足上帝的需求可能會把很有限的利潤都給搞沒了

真正好服務的,服務費用都加在價格上了,羊毛身上,就本人觀察市場對價格越不敏感的商品服務就越好,毛利潤也越高


真有人拿這個說事。買個東西酸事一堆,不把賣家當人。


沒毛病,這年頭,誰還不背著上帝干點昧良心的事
尊重是互相的,在合理範圍內滿足顧客的要求
對於大部分沒有信仰的國人,如何去理解上帝是什麼? 進而之於「顧客是上帝」這句話?
旨在提高服務人員的職業素養
顧客不是上帝。因為上帝是萬能的,而顧客不是萬能的。但從另外一方面,研究顧客像研究上帝那樣,一定會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畢竟上帝要我們信他,愛他。

原本用來忽悠銷售者的話沒忽悠住銷售者反而把消費者忽悠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