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干翻譯工作,干到吐就好了。

親測有效,特來分享經驗。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學著用英文思考吧。


加點顏色,

然後你再翻譯一下試試,是不是第一個翻譯成了綠色?

說到底,不僅是英語沒學好,而是人生就是這樣備受折磨。

參考:斯特魯普效應


不要避免,腦子越用越快,好事情就讓它一直going on…


以前我可能會特別羨慕題主的這種衝動呢。但是逐漸地發現,如果在讀一篇文章,看到一個英文單詞就忍不住轉成中文,那實在是太費神了。極有可能整篇文章只讀了前兩三段這樣就讀不下去了。如果是這種情況,又或者是讀完一句就想譯成中文,這兩種「譯成中文的衝動」雖單位不同,我還是覺得不太利於形成英文的語篇思維的習慣呢。

也可能我沒太明白題主的問題吧。我讀一篇文章或者譯本英文書的時候,總是先是沉浸在了英文的語言中,沒有特別去轉換這些文字的中文意思,因為可能是:a)在連貫的閱讀中,這些單片語合成的片語句子段落,意思好像外顯了,遇到了陌生的詞,在第一遍閱讀的時候我通常不會直接去查詞(除非我特別特別想立刻了解這個詞),是稍標記一下繼續讀下去,一般也會在後文找到了同義解釋或者猜到了意思。這樣一遍下來,可以體會到英文閱讀的快感,挺爽的,但可能不是每一處細節都抓到。再讀的時候,會細化到每一句的意思轉換和邏輯連接。(這時候這種「忍不住翻譯成中文的衝動」我才比較提倡。)b)也有可能我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已經在自動做著快速的中文轉換的動作而我自己沒意識到。一篇英語閱讀,從CET4到雅思專八等等,也不會全篇都是生詞,這些認識的單詞可能腦子的處理速度快到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如同呼吸般自然母語般熟絡),這可能也算是一種看到英文就譯成中文的衝動吧。

anyways,可以適當收斂下這種衝動吧。Take English as a language, which it is, not some enigma requiring an immediate decoding so as to keep going what youre doing.


人人字幕組雖然倒了,但是還是有很多字幕組需要你的能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