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不是只寫情歌

只是紅的大多數都是情歌

強推蘇打綠韋瓦第計劃四季專輯《春·日光》《夏/狂熱》《秋:故事》《冬 未了》和其他蘇打綠專輯


愛情是人類最美的,最高級的情感。流行歌曲作為一種藝術的抒情方式,必然會往這個層面發展,所以佔比例多一點是正常的與當下社會環境有關,有關是因為情歌在流行歌曲領域的比重之大越被禁止的就越被關注,這是人類喜歡探究未知事物的道理,但這個道理不適用與這個話題。中國人追求更多的情歌是因為作為「人」而存在的自然情感長期被壓抑,被一塊紅布蒙住了眼,而情歌作為一種抒情方式,給了人們一個出口中國人的心裡長期收到政治干預,很多自然的情感被壓抑,最嚴重的就是愛情觀,所以中國人在愛情上的表達能力較差,但是又渴望愛情,渴望衝破這種壓抑情歌的普世價值是不容小視的,尤其是對青少年。寡頭統治集體思想,還對意識形態進行審判的年代早就過去了,現代中國一直在民主的道路上摸著石頭過河。要民主,首先要打破「奴民」式教育,讓一個公民以自身出發去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認識道德。愛情,作為人類最高級的情感,是要被從小教育認知的,因為愛情既包含了原始慾望,也包含了道德觀,認識這種複雜的「人性」是民主教育的關鍵,否則一個人長大後會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因為他的人生中永遠有一種不敢面對的、奇奇怪怪的食物。大家也可以粗略統計一下,格林童話、安徒生圖畫、一千零一夜這些伴我們長大的舶來品,其中有多少是有關愛情的。其中那些被我們記憶深刻的片段,不也都是關於愛情的嗎?為什麼我們不學習別人這種健康、健全的教育方式,而一定要禁錮人的思想?一首作曲優美的情歌,便是對愛情最文明的表達。如果它能被廣泛認可,我們更要學習其中的修辭學。其實港台的情歌在我們小學時代就已經深入人心了,作為大陸人的我們,有誰不是聽這些歌長大的?我在小學就已經有了專門收集歌詞的小本子了,那個時候的情歌是最早建立我的愛情觀


神他媽討厭聽了幾首抖音就把它當成華語樂壇。


beyond那麼多歌都是情歌嗎?


謝邀,但我不能很好的回答你的問題,因為很多年沒聽華語音樂了,平時都聽kpop,但還是可以講一下。 首先,華語樂壇肯定沒有隻寫情歌,因為中國人多,所以歌手肯定也多,所以肯定會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歌,但仔細想想,好像大部分確實是情歌,我認為主要是因為華語樂壇情歌比較成功,有非常多優秀的歌曲,所以情歌就成了主流,至於其他類型的歌,成功的比較少,我認為有很多好歌還要自己去發現。 還有就是華語歌手創新比較少,不經常挑戰不同的曲風,有創新步子也比較小,不敢玩太大,不像韓國樂壇,競爭很激烈,歌手每次出歌都要想破了腦袋,怎樣才能脫穎而出,如果還跟上次一樣,很有可能會被埋沒。所以韓國藝人幾乎每次回歸都會挑戰不同風格和曲風。
誰告訴你都只有情歌


為什麼忽然有這樣一個問題邀請我啊?我又不愛聽歌又不愛音樂的。

談點感受吧:現在暑假,這幾天我妹妹來我家,她上初中,開學初三。她時常和我講他們上課的事兒,基本就是她三十多歲的班主任依舊延續十幾年前的管理方式——班裡安插眼線,做錯就要罰抄作業,違紀就要留校檢討……她給我講很多學校的事情和朋友們的事情,我聽到過她說有同學追某個明星,但是我幾乎沒聽到過她談到音樂課、美術課,她聽的歌都是快消的歌曲,她對藝術沒有特別的興趣,即使她其實是在學國畫的。。。。

當然,我妹妹只是我妹妹而已,我家條件一般,沒有給她提供更多的機會可能也是限制了她的一個現實問題。

但是,我們的教育中,藝術教育的缺失,各種土味文化的發展,使很多人難以建立更高品味和多元欣賞的藝術修養,也是一個相對客觀的存在了。

情歌中傳達的相對通俗的感情因素,是它傳播甚廣的基礎。

「只寫情歌」未免狹隘,畢竟各種APP都是有「下架」這個功能的


不是的。我想說華語樂壇真的不是只寫情歌。不論有一些寫其他題材歌曲的歌手或者製作人,有很多很多我們以為的「情歌」,其實並不是完全意義上描寫情愛的千萬姿態。

每首歌在不同的心態下有太多的解釋,不要簡單覺得這又是一首情歌,太草率太不用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