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晚,海爾智家發了公告,經核實確認,公司控股子公司海爾電器於7月31日發布與海爾智家擬以協議安排的方式私有化海爾電器聯合公告。經過短暫停牌之後,海爾智家的股票將於2020年8月3日開市起複牌。之前海爾智家只是海爾集團的部分業務,這次官方證實海爾智家私有化海爾電器,市場反響如何?海爾智家未來將會怎樣?


看了一圈回來,其實簡單一句話——企業內部整合,本來獨立運營的兩家以後就是合併運營了。

結果那肯定是兩家資源能夠得到更高效地利用,兩家以後統一協作,指哪打哪,又節約成本又提高了效率,何樂而不為?

但也不是簡單地兩家一合就完事兒了,在私有化交易完成後,海爾電器經營的洗衣機、熱水器、凈水器產品與海爾智家研發、生產、採購、渠道資源可進一步協同,運營效率大幅提升。海爾智家還計劃在整合後更有效地推進「全產業鏈數字化」的業務系統變革,在其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兩家各自保留強項、又各借力而行,自然就會產生1+1&>2的效果了。


整合之後市場就能給海爾一個準確、合理的估值了,之前分營的時候,兩家都是上市公司,為了顧及各自股東利益肯定會有競爭在,這就拖慢了海爾整體的發展步調。再一個就是分立決策,其效率和事業肯定也是分別受限的。

綜合來看,海爾智家對海爾電器實現私有化對海爾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不然企業也不會下定決定就改革了啊,這麼大的企業,稍微一動就可能對整個企業甚至整個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私有化是有好處的,企業戰略布局好,對於我們股民也是好消息


海爾兄弟合體,能否趕「格」超「美」?

文丨初霽 BT財經原創文章

從去年起,海爾智家欲私有化海爾電器,取代海爾電器在港交所上市的消息就開始傳播。

經過整整一年的準備和審批,12月9日晚,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同時發布公告稱,特別股東大會以99.99%的贊成票順利通過私有化議案,預期海爾電器12月11日收盤後在聯交所停止交易,海爾智家H股於12月23日上午9時登陸聯交所開始交易。

交易尚待12月18日百慕大最高法院批准,不出意外,海爾兄弟合體的時刻終於要來了。

歷史遺留問題

1993年,海爾集團(即現在的「海爾智家」)在上交所掛牌上市。

當時距「股權分置改革」的概念提出還有12年之久,國有企業的上市是通過增發股票而成為上市公司,原有股票被成為公有股,不能上市流通。管理層持有的幾乎都是公有股,而非流通股只能通過場外協議轉讓的屬性不能形成有效的股權激勵,管理層很難主動關心二級市場股價。

海爾集團為了對管理層進行市場化激勵,讓管理層的利益同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利益相一致,將家電業務的一部分分拆為海爾電器,1997年於香港上市。

這一舉動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極為超前,讓海爾在上世紀90年帶末到本世紀初獲得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然而,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落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以及海爾集團自身業務和組織的發展,當年的超前之舉慢慢變成了海爾集團提高運營效率、提高利潤率的阻礙。

首先就是兩家上市公司之間業務劃分混亂造成的內鬥消耗。

恐怕很少有投資人能真的理清海爾智家與海爾電器的區別。根據財報中的公司介紹,海爾智家「主要從事冰箱/冷櫃、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廚電、小家電等智能家電產品與智慧家庭場景解決方案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這與海爾電器製造和銷售白色家電的業務範圍有相當高的重疊。

遠川商業評論曾把二者的區別總結為:「海爾的家電業務分成了生產端的6個版塊、銷售端的4大渠道。在生產端,洗衣機、熱水器歸海爾電器;而空調、冰箱、廚電歸海爾智家。在銷售端,經銷商、電商歸海爾電器;KA渠道、海外渠道歸海爾智家。」這樣的劃分有助於理解二者的差異,但實際業務中,海爾智家同樣涉及洗衣機、熱水器的生產銷售。

業務劃分不清晰,加上兩個公司相對獨立運營,使兩個管理團隊之間為了自己公司的利益,不得不在與「外敵」搶市場的同時還要兼顧內鬥。在研發、採購、銷售、審計等各個環節都要分別進行,成果不能同享,更加重了整個集團的損耗。

而兩個公司對外都以「海爾」品牌示人,生產標準、官方價格等不一致,容易導致消費者的疑慮和不滿,有損品牌形象。

其次是廣為詬病的股權架構。

根據2019年年報,海爾智家持有海爾電器57.87%已發行股本,是海爾電器的主要股東。

而海爾智家披露的關聯方中,「青島海爾創業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周雲傑,又是海爾電器的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

另外,由於海爾智家在德國資本市場也已經上市,所以海爾智家還有數個境外運營實體,使整個集團股權更為複雜,海爾電器和海爾智家每年的關聯交易數額巨大。兩家公司的財務風險和支出皆因此有大幅增加。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新的競爭格局下,海爾面臨的競爭比之前更激烈。兩個海爾合併,同進退、共發展,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讓整個集團的利益一致化,權責劃分清晰化,才能更好地接受對手的挑戰。

今年7月31日,私有化海爾電器的消息一公布,兩家公司股價就先後奔向漲停,證明投資人對該決定的認同。

最弱的白電巨頭?

現在中國市場上公認的「白色三巨頭」是美的、格力和海爾。三大巨頭各有競爭優勢:海爾品類最全、國際化最成功;美的成立最早,近幾年發展最快;格力最「專一」,且因為董小姐的存在最受輿論關注。

不過,對比最近十年的營收、營業利潤率、凈利潤率等指標,海爾(包括上市公司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與美的、格力相比,都不盡如人意。

營業總收入方面,海爾最大的優勢是增長穩定,沒有美的和格力一樣大起大落的情況。但是,2019年美的營收有較大的漲幅,海爾卻顯得增長乏力。2020年上半年,美的營收依然高于海爾。

如果說營業總收入的趨勢尚不明確,那麼三家企業營業利潤率的差別應該足夠明顯。

營業利潤率反映了考慮經營成本的情況下企業的盈利能力。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排除異動年份,海爾的盈利能力始終是三者中最弱的。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並非市場傳言的「白色家電中空調毛利率最高,而空調對海爾的營收貢獻在三家企業中最低」。從2019年海爾智家的年報中可以看出,空調的毛利率低於電冰箱、洗衣機這兩大海爾的營收支柱,更是遠低於水家電。美的2019年年報顯示的空調毛利率也僅有31.75%。

海爾的盈利能力較低,除了因為其分銷體系在公司內部,而美的、格力分銷體系都在外部之外,還受到海爾運營效率較低、導致營業成本較高的影響。

例如,2019年全年,僅海爾智家的管理費用就高達101億元,高於美的集團的95億元,更別提還要加上海爾電器的相關費用。

相應的,海爾的凈利潤率顯著低於另外兩家公司。

由於採用「創品牌」而非單純「創外匯」的思路開拓國際市場,以及對日日順這一大件物流體系的建設,海爾的投入高於美的和格力無可厚非。

此外,2012年至2018年,海爾智家相繼投入巨資併購日本三洋、美國GEA、紐西蘭斐雪派克、義大利Candy等國際品牌,堅持高端化路線,對日後的發展也應當大有裨益。

然而,海爾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依然主要是二十多年前的「張瑞敏砸冰箱」,人們近期的注意力都被董明珠的「個人魅力」以及美的、格力之間「空調老大」吸引,海爾在輿論上不佔優勢;加上海爾近些年的產品質量屢遭質疑,很多原先的死忠粉都已經轉投其他品牌的懷抱。海爾只靠未來講故事,很難留住現在的用戶和投資人。

近幾年,關於「海爾的『中年危機』」、「格力和美的之間已經不止一個海爾的差距」等唱衰海爾的言論頻出,也說明了人們對現在海爾的擔憂。

另一賽道的新敵

美的和格力的實力很強,但如果認為它們是海爾最大的敵人,那就錯了,畢竟海爾現階段的戰略目標,是建立生態品牌。

2019年6月,原來的「海爾集團」改名為「海爾智家」。結束網路化戰略階段後,海爾旗下已經擁有由高端品牌、場景品牌和生態品牌三大品牌組成的生態系統,其中又包含智慧物流、大健康、智能家裝、創業平台等細分業務。

在海爾官網「海爾生態」標籤下,赫然寫著海爾開啟這一階段戰略的理由:「產品會被場景替代,行業將被生態覆蓋。」

食聯網從拆除到安裝、調試、衛生清理,3天可以改造老舊廚房;卡奧斯子平台可以利用衛星遙感、AI、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幫助農村安排農業生產;衣聯網提供了洗、護、存、搭、購、收的衣物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還能以「衣」為核心打造生活娛樂空間……

海爾在生態系統的建設中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孵化出海爾生物這一A股上市企業,據傳日日順也將啟動IPO程序。

今年6月,海爾被評為「2019年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中全球首個物聯網生態上榜品牌;36氪12月11日發布「2020年度最具開放式創新力領軍企業」榜單中,海爾智家憑藉HOPE平台,成為唯一獲獎的物聯網企業……

但是,物聯網、人工智慧物聯網(AloT)是公認的風口,有無數巨頭虎視眈眈,海爾絕不可能一帆風順。

簡單提一個「敵人」——小米。小米做物聯網也有數年,得益於手機端用戶的數量,小米物聯網的滲透率相當不錯,而且現在智能家居的生態系統比較完善,已經滲透到家電領域。

與小米相比,海爾做大家電起家,在人群中的滲透率很難與手機正面抗衡。而小米在手機、AI音箱、智能電視等產品端的聯動一旦形成,海爾就更難搶佔市場。

小米只是進軍AloT的一家企業。與小米相似的通過手機端獲客的華為也在迅速發展自己的生態系統;阿里今年推出犀牛製造,吹響了進軍「衣聯網」的號角;百度寄希望於出貨量很高的AI音箱「小度」打開市場……

科技和互聯網巨頭做生態系統,雖然沒有硬體(如家電)生產技術打底,卻有海爾無法比擬的技術平台和流量。

從現階段戰略看,這些新浮現甚至還在暗處的敵人,才是海爾最需要擔心的。

再次出發

海爾新舊敵人又多又強,處在危機時刻,卻並非過於被動、沒有機會。

這次私有化海爾電器後,海爾內部的財務將打通,資金使用效率和運營效率都有望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利潤率提高後,海爾集團可能有更多資金和精力應對當前的問題。

海爾的生態系統戰略開始實踐相對較早,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各個板塊都已經孵化成型,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都比較強。《反壟斷法》徵求意見稿出台後,互聯網大廠都被掣肘,對海爾這家形象良好的民族企業卻是發展良機。

國際化方面,海爾去年國外營業收入增長超過20%。今年,海爾智家在德國整體收入增長61%;12月7日,經濟管理研究所(IMWF)的研究結論表明,海爾智家是唯一入選 「最高信任」獎的中國品牌。

物流、在銷售地實地建廠等都屬於重資產運營模式。現在日日順基本已經完成前期投入,世界範圍內的據點也布置了很多,海爾的收穫期指日可待。

不過需要注意,去年海爾在國內市場的營收已經出現負增長。中國作為當今消費能力最強、發展最快的市場,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如果海爾丟掉國內的份額,實在可惜。國潮興起過程中,即使在傳統家電行業,也出現了一批國產新秀。

轉型的關鍵節點,如何平衡各方發展關係,海爾還需進一步探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g2NzA5Ng==mid=2247496793idx=1sn=42a12e4c8d9eef0c1f4384217710981echksm=90f974eea78efdf887557d825b71dac9d8367e68531661c42b402c982138429ce60867a27982token=1481145629lang=zh_CN#rd?

mp.weixin.qq.com

歡迎關注【BT財經】,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在我看來兩家合併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首先,市場早就看好海爾智家,在A股上市的電器公司里,海爾智家坐擁千億市值,獨有的智慧家庭體驗雲戰略,正在發展成為物聯網時代全球第一生態品牌。據19年財報顯示,其47%的銷售額來自海外市場,有近100%的自主品牌收入!為同業中全球化水平最高的。現在國家對於智能家居這類高新技術產業的大力扶持,未來前景可謂一片光明。相當於給海爾電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在海外市場方面,海爾智家始終堅持海外自主創牌,已經實現了全球化研發、製造和營銷。2016年參與併購了美國通用電氣,2019年收購美國GEA、紐西蘭斐雪派克、日本AQUA和義大利Candy,一連串全球化併購更加坐實了海爾智家具有全球化戰略發展的長遠眼光。這樣一來與海爾電器進行合併後,更能將海爾智家先進的全球化發展理念帶給海爾電器,促進海爾電器的發展連連向好,絕對是好事一樁。

海爾集團的家電二者形成了協同效應,在產品和品牌上,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可以擁有更全面的產品品類、成套的智慧家庭生態解決方案,以及統一的運營與數據平台。現在海爾家電一直是全球第一,又搶先布局智慧家庭,在生態品牌上也做到第一,以後這種優勢會更明顯的。二是私有化交易完成後,運營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一方面,海爾電器的洗衣機、熱水器及凈水器分部將受益於與海爾智家研發、採購、生產、及分銷渠道的融合;另一方面,經過擴大的海爾智家在組織管理、財務架構上得到優化,根據公告所附的投資者介紹材料,海爾智家還計劃在整合後更有效地推進「全產業鏈數字化」的業務系統變革,著力數字化轉型。藉助數字化趨勢發展的上市企業,那經營表現和潛在收益怎麼會差?長線看漲一波!

對於股東來說,更是好消息。根據公告,公司未來三年股息支付率將逐年提升並最終達到公司當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40%,算是給股東回報做出了實際的承諾。這次,海爾智家停牌前,股票直接漲停,也可以看出來股民對這件事也是非常看好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