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社會底層不是誰的錯,但是精疲力盡也還是底層又是誰的錯

我們的終點遠遠不及有些人的起點


解讀「寒門再難出貴子」

netkiller:解讀「寒門再難出貴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什麼是寒門?

「寒門」在古代是指不掌握政治資源「庶族」,「庶族」是相對於「士族」而言,他們並不是貧民,而是殷實的家庭,俗稱地主,員外。例如明朝的沈萬三。

我們在影視作品中常常聽到皇帝將某人貶為庶民,是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開除公職的意思。

你可以想像進京趕考,從廣州徒步到北京,一路車馬,人吃馬喂,住店,要多少錢,什麼樣的家庭能支付這筆費用。

在古代能做到半耕伴讀的家庭都是大家族,要考取功名,家中必須有足夠的書籍,對於普通家庭,讀書就意味著失去了一個勞動力。

我在廣東這邊看到很多民居,客家圍屋,這些家族的特點就是祠堂邊上有個私塾(記得是葉挺故居)。

所以當今社會的寒門就是沒有掌握政治資源的中產階級。例如王思聰,可以稱他為寒門子弟。我是不配自稱寒門,你呢?

所以多人把寒門理解成了貧窮家庭,這是錯誤的。

netkiller:為什麼我們的家鄉如此貧困??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寒門再難出貴子?

寒門出貴子,在古代是指當官。即使是國土面積最大,需要官員最多的清朝,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人也屈指可數。每次科舉錄用人數也不過 500 人左右,並不長每年都有一次科舉考試。即使當了官更多是外放一個七品縣令而已。

在古代當官有兩條職業通道,文官和武官。

文官集團通常都是士族把持,極少數寒門才能進入。庶族看到了武官這個通道,因為士族不願拿生命冒險,所以他們不做武官。當庶族武官集團逐漸龐大後就可以跟文官集團抗衡,甚至佐佑朝廷。在和平時期武官的晉陞是極難的,所以歷代戰亂都是庶族躍遷至士族最好的機會。

同理,從「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這段時間是寒門翻身的絕佳機會,無數的庶族出身孩子走了參軍這條路進入「黃埔軍校」和「講武堂」,雖然「講武堂」有個別出身底層的孩子,但佔比可以真的太小,更多都是富庶家庭的孩子。49年以後進入和平時期,只保留了高考一條通道,一個普通公務猿升遷到縣長,不犯任何錯誤,也需要十幾年,且競爭非常激烈。

科舉制度不過是一種恩賜,是一種上層階級的統治下層的一種手段,作用在於鞏固統治。文憑不過是學費的收據,並不是進入上層上社會的入場卷。無論哪個時代只有戰亂最容易寒門出貴子,一旦進入和平時期,以士族為首的集團就會堵死各種渠道,以維護自身集團的利益。

現代社會不只有當官一條出路,古代社會結構:士農工商,如今:士商工農。所以「商」 是不錯的出路。每個時代都有它的風口,想改變社會階層,只需追逐風口。

我是2000年來深圳,見證了深圳20年,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機會擺在面前,卻看不到。

netkiller:為什麼有些城市一到雨季就會出現內澇??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社會階層原本就是可上,可下的。

在古代農耕社會講究多子多福,家庭人口就是勞動力,孩子成人後要分家,每次分家家族資產就會縮水。所以富不過三代。

窮人只要多生育,家庭人口增加,勞動力增加,很快就能積累起財富。這需要過程,至少需要三代人。

很多人太急於求成了,還沒有成為中產就想成為富人。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輕易輸給你的十年寒窗苦讀。

十年寒窗苦讀,你除了有一張學費收據,還有什麼?

netkiller:讀書無用論,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數依然沒有改變命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窮人!你的競爭對手是誰?

真正堵死窮人躍遷階層的不是富二代和官二代,而是學二代。富二代和官二代比較熱衷移民,你跟他們不再一個平台上,不會直接競爭,跟你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的是學二代。

我身邊的富二代,官二代,都是高中去外國寄宿學校,都沒參加高考,根本與他們不在一個平台上。畢業後回國創業或者接手家族企業,根部不用發簡歷找工作,不會跟我們搶同一份工作。

富二代父母掌握社會資源,官二代服務掌握政策資源,學二代父母掌握教育資源。理論上父母本科以上學歷的都是學二代群體,他們唯一階層上升渠道就是教育,並且會死磕到底。

富二代和官二代在教育上,至少不會在分數上跟你爭第一,他們更注重素質教育,所選志願多是窮人不熱衷的,也不會跟你搶名額,例如王思聰學的是哲學。然而學二代在分數上絕不讓你,報考志願跟你一樣,計算機,金融,醫學,能源,化工,法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將跟你一同發簡歷,面試,激烈競爭同一個工作機會。

清華、北大等等名牌大學都有自己的附小,專門接收他們教職員的子女。數據統計,高考狀元的家庭背景,多數是教職工家庭。

所以窮人的對手是學二代!

netkiller:Kindle 我該選擇那款??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什麼是學二代?

網上有這樣一篇文章《高曉松到底有著怎樣的家庭背景》

1969年,高曉松出生於北京市清華大學裡的清華大院,顯然這裡是中國最有知識味道的大院。住在這個院里的好處就是,當他有什麼問題的時候,父母給寫了一紙條,讓去找誰誰誰,而這個誰誰誰就是周圍住著的各學界的泰斗級人物。據他在節目里透露,他當時的隔壁鄰居都是開國大將,國家級院士之流。

高曉松爺爺。高景德, 曾任清華大學的校長、電機工程專家、電機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奶奶:姜惠茹,網路上幾乎沒有她的資料。

外公:張維,深圳大學的創辦者,世界工程師協會聯合會副主席,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雙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國著名力學家、教育家,是推廣輕型薄殼結構和普及殼體理論的倡導者之一。

外婆:陸士嘉,著名流體力學家,是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學生、中國籍留學生、博士生。,是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身)的籌建人之一,創立了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為發展中國力學事業和培養航空工業的科技人才作出了貢獻。

爸爸:高立人,清華大學教授.

媽媽:張克群,著名的建築學家,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學生。

外舅公:施今墨,著名的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舅舅:195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歷任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無線電電子學系主任,電子物理與器件教材編委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信息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從事電子物理與器件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高曉松1988年考入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但是中途退學進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雖然高曉松的學歷並沒有非常的高,但是能考入清華大學想來學習成績也不會差。比較讓人難以想到的是,高曉松的家世是非常顯著,甚至直言在他們家碩士都算「文盲」。

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還師從中國著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梁思成。原清華大學的教授,是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雖然現在退休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非常的優秀的。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張克群一直在從事建築設計實驗,很有才氣,編著了很多作品。

高曉松的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的首任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就這幾個身份,隨便哪個都讓人佩服。在科學研究方面,張維在圓環殼方面做出了系統的開創性的研究工作,還有很多科研成就,讓人不得不佩服。

高曉松的外婆,陸士嘉,是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者之一,同時也是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國籍博士。她的個人成就也是讓人欽佩,她的學術論著《流體力學概論》為中國的航空事業作出了卓著的成就,在學術理論上、實驗室的建設上陸士嘉博士都有自己非常顯著的成就。

高曉松的舅舅,張克潛,也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現在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兼博導。在學術上有自己的成就,作出了很多貢獻。發表的科技論文就達到85篇之多,在微波電子學、聲學顯微鏡、光導波等等學術研究上都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拿過很多的國家獎項,科研類的,教學類的都有,很優秀。

高曉松的外舅公,施今墨,是中國近代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被譽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在政治上蒙在醫學上都有非常高的貢獻。高曉松的家世當真是非常顯著的,父親也是教授級別的,自己的妹妹也是有著博士的學位。

netkiller:電子書與紙制書只是習慣問題?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當你寫論文遇到問題的時候你去諮詢誰?

學二代的父母可以輕鬆動用自己的資源,包括硬體資源即設備,軟體資源人脈。幫助孩子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論文,給孩子鋪路。你呢?這些優勢富二代和官二代跟你一樣,都沒有,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最近我們看到多起學術造假,即博士父母動用單位的科研設備幫助小學/初中的孩子完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netkiller:買「藍牙降噪」耳機「不糾結」?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焦慮的根源

你不成功就會很慘。

美國的社會是橄欖型社會,兩頭小,中間大。你不努力也沒關係,生來就是中產,一中國人的勤勞程度,至少不會跌倒流浪漢階層。在美國一個藍領工人薪資不低,他下了班換身西裝就可以去高檔場所消費,過體面的生活。

中國是一個金字塔型社會,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你只要稍加停頓,可能會滑落到下層。所以你要拼勁全力,壓上所有資源,爭取保證現有的階層,然後再臨終前把下一代一手推到上一層。所以中國人要拼勁權利,賭8博一般將大量資源壓在孩子的身上。

中國還要維持人口紅利,不太可能轉型成橄欖型社會。說多了容易被禁言:)

最沒有安全感的那群人,就是靠教育躍遷階層的那些人。

例如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他們的孩子考不上大學怎麼辦?這就意味著他們下一代滑落階層了。

即使他考上了大學,能力不行怎麼辦?有了上層社會通行證(學歷),但是接下來他無法生存在哪個階層。我身邊好多父母,他們的孩子都30-40歲了,還在為孩子操心,他們的孩子是沒救了,只能寄託孫子,孫女了。

還有公務猿家庭,尤其是基層公務猿,他們也非常焦慮,即沒有資源,也沒有資本。他們的孩子最容易跌落階層。為什麼北京孩子考清華北大比外省容易,這是公務猿們唯一能給他們孩子爭取的資源。

對於城市的外來人口,他們用一生奮鬥就是想留在城市,他們孩子是否還能依然留在城市,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

實施證明很多時候,多數情況是孩子無法重現父母輝煌。更多是平淡無奇,活在父母的陰影下。所以資本家也焦慮,他們焦慮孩子無法掌控留給他們的財富。不過不用擔心,現在有各種理財和家族信託,總結了身邊很多富二代,發現只要他們不去創業開公司和賭博,他們的財富可能花不完,我認識的幾個人中家教還是很嚴的,都沒有不良惡習。

最焦慮的那些人是他們的孩子無法維持在父母現在所處的階層,很可能將來孩子會下沉到社會底層。

對自己孩子有信心的家長,並不會焦慮,例如王健林。

netkiller:是什麼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只有成功才能抵禦風險

中國人的奮鬥的路上,充滿了荊棘和風險。稍有不慎就能把你打回原形,例如生病。

只有成功才有安全感

錢不是萬能的,但是他能解決很多問題,減少你的煩惱。

窮人改變階層有幾種方式:上學,婚姻,創業,移民。

如果這四種方式打出組合拳,成功幾率更大。僅僅佔有單獨一項,舉步維艱:

上學:上學不能改變階層,只能讓你掌握一種勞動工具「知識」,這與開挖機一樣的,並無高低之分,上學能改變你的工作環境,從工地到辦公室。從露天到空調房。上學不能讓你拿高薪,薪水的高低取決於崗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學習分成三個階段,1學習知識,2 運用知識,3 創造知識。僅僅會運用知識你只能保住你現有的階層,不能躍遷階層。創造知識可以躍遷階層。

婚姻:取的好,嫁的好,不用多說。

創業:風險與收益並存,成功率 1%,個體不算創業,個體戶是給自己打工。

移民:移民到發達國家,做有尊嚴的藍領。

netkiller:東北人(醬)在洛杉磯(為什麼如此火爆)?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這是肯定可以翻身的,但是很難。有個理論叫做馬太效應,指的是任何方面你取得了成功你就更容易在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說簡單點,就是有錢人更容易賺更多的錢,學習好的人學習起來更輕鬆,玩起來學也比你學習好。我自己喜歡把它叫做蹬自行車效應,一開始最難蹬,跑起來後蹬起來越來越輕鬆。這就有了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或者說窮人難翻身的一系列說法。

但是翻不了身不可能,但是要想超過富二代,一代人的努力不可能夠,至少要兩三代的積累,你可能覺得我說的有點誇張,但是你想想誰家富有是一代就積累起來的,那些有錢的大佬的父輩都不是簡單人,別說公平的高考和公平的考試,你就算考上天了又怎麼樣呢,清華北大畢業工資一年頂多幾百萬吧還是少數人,可還是跑不過別人的利息。但是知識改變命運是絕對正確的,比如你家兩代人工資都有年薪百萬,你促進了良性的馬太效應循環,你的本金越來越多,收入的利息就越來越多,財富積累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然後促進一直向上良性的馬太效應循環,你這就可以趕超富二代,但是不創業的情況下,一代人想超過富二代那是痴心妄想,別人也是幾代人的積累,不可能被你一代超過,別人有良性馬太效應光環,你一代的收入再高也跑不過別人的利息收入,不說身家上億非常有錢的,就有一千萬,每年穩定收益的情況下也能收入五六十萬,別人躺著一年五六十萬,你拿什麼超越,這就是馬太效應的光環。

說個題外話,歷史上自秦孝公曆六代明君,從最弱小的國家直至始皇帝嬴政一統天下。別人六代明君不間斷才換來最強的國家,就跟你理財一樣,不可能一代人就很輕鬆的超過富二代。創業當然另說。這需要超過常人的膽識,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不間斷的兩三代人的努力才能換來良性的馬太效應循環,才有可能超過富二代。

結論:窮人絕對可以翻身,但不會容易,也不可能僅靠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實現。

ps:我默認你說的翻身是超過有錢人,但是如果你說的翻身只是過上好的生活,那我這個回答你完全可以忽略。從過上好的生活來說,每個人都一定會翻身,只要肯努力,相信運氣不會太差。


人大多喜歡勵志的故事,大家也喜歡宣傳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事,這給人以希望。但現實是窮人翻身非常非常難,雖然很殘酷,卻是真實的。

忘了啥時候看的一本書了,一個美國有錢人,覺得窮人是因為懶才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親自做實驗、想證明通過努力可以改變命運,結果當然是失敗了。因為沒錢,大部分時間花在為生存掙扎中,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儲備,從來沒有能夠湊起足夠的錢、做認為可能翻身的事;最後無奈放棄。

一般人通過勤勤懇懇工作,只要自己努力和勤奮,可以過上差不多的生活;如果想實現階層跨越,可以試試,但不要報太大希望,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謝不邀。

窮人幾乎是翻不了身嗎?

當然也能,但是比較困難。

每個人都是追逐美好的想的權利的,當我們還在學校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我們對於未來是那麼的憧憬,那個時候的我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那個時候的我們自信人生三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當我們進入社會工作之後,才發現自己是那麼的稚嫩,很多事情不會,很多人情世故不懂,而在學校通過辛苦學習學到的知識,幾乎在這個社會上用不上,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這個時候的我們心中還對未來有美好的期待,只要自己辛苦工作,自己肯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是當我們工作了幾年之後,卻發現自己依舊只是一個普通人,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有的人不信邪,一定要闖出個一片天來,於是有的去下海經商,有的去擺攤創業,有的去做互聯網,幾年過去了,但是大多數人除了背了一身的負債,口袋空空,也沒有留下什麼。

那麼有人成功了嗎?

有,很少。

那麼我們就甘心這樣嗎?

當然不甘心,只要有一口氣在,我們還是要奮鬥的,雖然我們可能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但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啊,只要自己內心是幸福的、喜悅的,還有什麼是想不開的呢?

也許有人會說,

我的起點是你不可能達到的終點,

哪又怎樣?

反正到最後誰也不會活著離開這個世界。


我不這麼認為,首先並不是要和其他回答一樣去確定這個幾乎到底是不是一定的,而是想說想翻身就一定可以翻身的,我們首先來確定一下這個「翻身」的定義,基於窮人而言什麼才算翻身,必須變成富人才算翻身,還是說沒有債務,溫飽解決,而且還有一定的存款,工作之餘可以到處走走,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算翻身,如果我們上來就是要按照中等以上的富豪的標準來定義翻身的話,那麼我可以負責任的說絕對不可能有翻身的機會,對於普通的窮人來說,資源,能力,機會,見識,都是不具備的,拿什麼來談翻身,剩下的就只有努力了,而可笑的在於,往往努力只是翻身或者成功的附加條件而不是必須條件,我們談成功往往總是說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不說努力就一定成功就是這個意思。在我們的社會中是由一個一個的個體組成的,所以歸根結底,在學歷,能力等條件之外更多的是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於一個窮人而言,如果沒有能力去創造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那麼還可以去找一個有能力的人,跟著能人一起創造一片改變自己命運的天地,關鍵就在於如何找到這樣的能人,又如何得到能人的信任和眷顧的問題了。只要想翻身,方式辦法多的是,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動力了、有時候命運需要一些機遇,但是更多的機遇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翻身不翻身的不知道,至少改變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過的好一點我認為可能性大到百分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